關於沭陽縣重新劃入淮安(陰)市的構想

1996年以前沭陽縣隸屬地級淮陰市,1996年同屬淮陰市的縣級宿遷市升格為地級市,沭陽縣劃入新設立的地級宿遷市,2012年至2015年省政府將沭陽縣納入首批省管縣改革試點,財權獨立,事權仍歸地級宿遷市,三年試點結束後復歸地級宿遷市全面管轄,省管縣名頭名存實亡。1996年行政區劃調整以來,原大淮陰市轄區的社會經濟發展受到了行政區劃調整的長期干擾和制約,淮安、宿遷兩市的行政區劃調整勢在必行。建議沭陽縣重新劃入淮安(陰)市,縣級新沂市劃入宿遷市。主要理由如下:

一、歷史淵源

從區劃沿革層面來看,明初設置淮安府,轄海州、邳州、沭陽、宿遷等二州九縣。明朝時期沭陽、宿遷都是淮安府的屬縣。清雍正時期,海州、邳州及轄縣划出,沭陽縣改隸海州,宿遷縣改隸新置的徐州府。淮、沭、宿在清朝時期分道揚鑣。民國初年府制廢弛,全省各縣由省直轄,1932年江蘇省政府設立淮陰行政督察區,宿遷縣受其管轄,而同時期沭陽縣隸屬東海行政督察區。淮陰、東海行政督察區駐地分別為清江浦和海州城。清江浦坐擁「南船北馬,九省通衢」的顯赫交通要衝地位,雖然1912年津浦鐵路通車給仰仗運河運輸的清江浦以沉重打擊,但其仍為蘇北平原上極具影響力的重要都市。海州古城擁有2000多年漫長歷史,長期作為海、贛、沭各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鎮」、「東海名郡」、「淮海東來第一城」之美稱。民國時期淮陰與宿遷的政治經濟聯繫是多於沭陽的,因為淮宿屬於同一行政區,運河水運又構成了同一交通區,而淮沭既不屬於同一行政區,也不屬於同一交通區。雖然國民黨統治下蘇北政區格局名義上一直持續至中共新政權建立之前,可是風雲難測,1937年日本對華全面入侵,地處東部沿海的蘇北地區旋即淪敵,出現中共、日偽、頑固派三足鼎立的局面,交通要道和重點城鎮多為日偽及國民黨地方政權所控制,而中共武裝則深入農村創建抗日根據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權,沭陽、宿遷等縣隸屬中共淮海區行政公署管轄,公署駐地在沭陽縣周集鄉張圩子。1952年江蘇復省,中共新政權建立的淮陰行政區繼承了根據地時期淮海區行政公署管轄的沭陽、宿遷在內的十餘縣,奠定了此後幾十年間淮陰地區和淮陰市的政區格局。

從區域文化層面來看,除西北部的宿遷縣屬於中原文化外,淮陰地區的主體文化由北方的淮海文化、東南方的淮揚文化、西南方的江淮文化以及淮海、淮揚的過渡文化構成。上述幾種區域亞文化都具有 「淮」文化特質。由於淮北諸縣新政權建立後隸屬淮陰地區,清江市(清江浦)與北方諸縣交流日多,文化交流方向的改變潛移默化地作用於地域文化的演進,城區淮海文化元素漸長,淮揚文化元素衰減,即部分老清江人所說的「侉化」。文化的雜糅使作為地區中心的清江市極具包容性,與各縣大體上不存在文化衝突。無論淮北的灌南人、沭陽人、泗陽人,還是淮南靠近清江市的洪澤人都以淮陰人自居。

從區域經濟層面來看,中共新政權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地方以行政區為對象進行經濟治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行政區經濟」系統。作為地區中心的清江市雖然日趨衰落,但是相對於淮陰地區轄境各縣城,清江市仍然有著極好的工商業基礎、人口和交通優勢,是全區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計劃經濟體制下,在地方政權強有力的計劃干預下,淮陰地區還初步建立了地區工業體系。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全區的國營工業主要集中在清江市,清江市工業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淮陰公路、水路交通日臻完善,使全區形成了以清江市為中心,各個縣城為次中心,通過較為發達的水陸運輸體系連接起來的「一市多城」空間經濟網路。沭陽與淮陰的社會經濟聯繫日趨緊密。

二、1996年區劃調整的不合理性

採用拆分地級淮陰市的方法來促進蘇北協調發展的決策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是在不尊重行政區劃規律基礎上劃分新的地級行政中心和轄縣,使得通過調整行政區劃來促進原大淮陰市轄區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大打折扣。從歷史傳統和人文地理角度來看,江蘇地形呈狹長的帶狀特徵,俗話說「山東一大片,江蘇一條線」,全省社會經濟從南至北也呈梯度發展態勢,長期以來南北向交通便利,區域經濟文化聯繫緊密,而江蘇東西向狹窄,交通不便,區域經濟文化聯繫則較為鬆散。原淮陰市版圖呈橢圓形,新地級市的最優分法應是南北向劃分,而不是東西向劃分,如果把洪澤湖西岸的泗洪縣城作為新地級市的市區,管轄盱眙、泗洪、宿遷三縣,具有合理性,因為三縣屬於洪澤湖西岸南北向的同一交通區,未來蘇西的寧泗徐經濟帶。而把原縣級宿遷市區作為新地級市的市區,使沭陽、泗陽與市區處於東西向,而此前無論沭陽、泗陽與宿遷聯繫都較為鬆散。「南北親,東西疏」是蘇北地域聯繫的第一定律。蘇北縱向劃分的地級市一般聯繫都比較緊密,例如連雲港市、鹽城市、南通市、原淮陰市各縣都呈南北向分布,大部分縣與市區的離心傾向並不嚴重,而地級揚州市整體上是呈東西向分布,位於東部的泰州升格為地級市就具有必然性,泰州市區與轄縣也是南北向。江蘇全省社會經濟南北梯度明顯,越向南越發達,蘇北有句俗話叫「寧向南一尺,不向北一寸」,這裡的「向南」不僅指身體的位移,還包括內心的嚮往。在蘇北地區,北人南下是傳統,南人北上則非常態。例如沭陽、泗陽人對淮陰歸屬感強,盱眙人對南京歸屬感強,金湖人對揚州歸屬感強,金湖、盱眙人對淮陰市區的歸屬感不強。泗洪縣雖與宿遷市區屬於南北向,但泗洪人對南京歸屬感強,對洪澤湖東岸淮陰的歸屬感仍強於宿遷。地級淮陰市在拆分時應該「棄南留北」,即划出金湖、盱眙二縣,保留北部的沭陽、泗陽二縣。「北對南親,南對北疏」是蘇北地域聯繫的第二定律。在拆分地級淮陰市時不考慮以上兩個定律,導致淮安(陰)市區對南部金湖、盱眙二縣的影響、輻射乏力,二縣對淮陰的離心傾向嚴重。而宿遷市區偏於西北一隅,對各屬縣更是毫無影響、輻射力可言。失之桑榆,收之東隅,宿遷對歷史文化相同的睢寧、新沂二縣市倒是頗具影響力、輻射力。

灌南入連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958年灌雲、漣水二縣各自划出部分鄉鎮正式建立灌南縣,隸屬淮陰專區,灌南境內淮、海文化並存,連雲港市區海州一直為州府城市,灌南縣劃入連雲港市,灌南人的反彈並不強烈,但是由於北人南下傳統以及近幾十年來隸屬淮陰地區(市)的歷史,大部分灌南人對淮陰市的歸屬感強於連雲港市。灌南入連使淮陰市少了一個出海口——堆溝港,痛失沿海地區名頭,對淮陰市來說實屬遺憾。

三、區劃調整新構想

沭陽縣與淮安(陰)市屬於同一交通區、經濟區,也曾屬於同一行政區,沭陽縣與淮安(陰)市的行政隸屬關係因1996年「淮宿分治」人為割裂。沭陽縣與宿遷市不屬於同一交通區、經濟區,僅僅屬於同一行政區,不合理的地區隸屬關係明顯制約了沭陽縣的發展。歷史上宿遷與沭陽同為縣,分屬不同州府,兩地缺乏歷史淵源,具有 「淮」文化基因的沭陽與中原文化特徵明顯的宿遷相去甚遠,宿遷市區首位度低,綜合實力弱,難以形成區域中心,沭陽人對地級宿遷市難以形成心理認同。而淮河流域曾經孕育過先進農業文明的淮安(陰)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作為曾經全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在省內外享有廣泛的知名度。淮安(陰)市區作為地區行署所在地,首位度高,社會經濟文化各項事業遠較宿遷市區發達,沭陽人民對淮安(陰)一直心嚮往之。沭陽作為歷史悠久、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的大縣,應該歸屬歷史底蘊深厚、經濟文化遠超沭陽縣城的區域政治中心管轄,沭陽縣周邊僅有淮安(陰)市是合適的。沭陽縣回歸淮安(陰)市可以緩解目前宿遷全市群龍無首、群雄爭霸的混亂局面。

對淮安(陰)市來說,1996年的區劃調整使淮陰市域面積減少一萬平方公里,人口減少四百八十萬,市域面積和人口在全省分別降至第三位和第七位,淮陰市的政治、經濟影響力急遽下降。區劃調整削弱了淮陰市區在工業、商貿、科教、醫療衛生等領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區劃調整以前,淮陰市地理形狀呈橢圓形,市區大體處於全市的幾何中心,區劃調整後,市區至西北部邊界由一百一十公里,縮短至二十公里,市區由全市幾何中心變為偏於西北一隅,北部腹地全部丟失。沭陽縣劃歸淮安(陰)市可以增加北部腹地面積,加強下轄縣區南北向分布,增大全市人口總量和經濟總量,有利於淮安(陰)市區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未來可以推動實施淮沭一體化戰略,例如建設淮沭城際鐵路,以淮安市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國家級高新區、沭陽縣國家級經濟開發區為依託,形成驅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淮—沭」雙核。淮陰區與沭陽縣交界處,205國道沿線和六塘河沿岸設立錢(集)徐(溜)新城。在淮大中專院校可在沭陽建立新校區。沭陽縣張圩鄉淮海區公署舊址可與淮陰區劉老莊八十二烈士紀念館、淮安區周恩來紀念館、清江浦區蘇皖邊區政府舊址、盱眙黃花塘新四軍軍部舊址聯動開發地區紅色文化旅遊資源。

為保持轄縣數量均衡,在划出沭陽縣後,可把縣級新沂市劃入地級宿遷市。新沂為宿遷、沭陽兩縣鄉鎮析出的新縣,且以原宿遷縣為主,新沂無論方言民俗還是飲食習慣都與宿遷無異,新沂人對宿遷的歸屬感極強。新沂劃入,可使宿遷市屬縣呈南北向分布。宿遷和新沂同處一個交通區、經濟區,二市之間,陸路宿新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宿新高鐵也將開建,水路有京杭運河連接,新沂劃入,可使宿遷、新沂同處一個行政區,有利於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發展,有利於駱馬湖、窯灣景區統籌開發,最終有利於宿遷市區發展壯大。


宿遷本來就是拼湊起來的市,幾個縣沒有向心力很正常。

宿遷和沭陽在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上都不一樣,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宿遷人自稱「俺」,俺須遷,沭陽人說的是「我」,我們沭陽。根本是不同的語言體系,沭陽話和連雲港話倒是能無縫交流,沭陽和連雲港和淮安在飲食習慣上很像,和宿遷倒是很不同。

再者,宿遷並不是一個強大的地級市,產業也並不發達。沭陽人畢業後如果不回家,那麼很多去了南京或者蘇南或者其他的大城市,鮮有人去宿遷工作。沭陽現在的城建和高樓已經不輸宿遷,宿遷對沭陽人來說吸引力並不高,大部分人除了考駕照或者辦事要去宿遷,日常和宿遷並不會有交集。宿遷雖然是地級市,但是醫療教育資源並不發達,因為仇和當年的醫療改革,宿遷包括沭陽至今沒有一家公立醫院。沭陽人看病除了縣裡的醫院,就是去淮安或者南京的醫院。

除去歷史原因和現狀,沭陽官場對宿遷官場的不服也是一個原因,前任蔣姓縣委書記曾在公開演講中否定宿遷上級的思路。升級省管縣後沭陽要撤縣設市的傳聞也是月經貼,看看沭陽貼吧和沭陽南部新城貼吧對撤縣設市的討論熱情也能看出來沭陽人內心的想法。

綜上,歷史上本來就沒有感情,經濟和生活上也沒有受惠於宿遷,沭陽人不認可自己是宿遷人很正常。


我是沭陽的可能

宿遷是市級,自然很多方面比沭陽更優先或更有優勢

沭陽在沒有或者上級的支持很少的情況下,靠自己的招商引資,經濟漸漸發展起來,不比宿遷差沭陽不論人口還是面積還是經濟發展不比宿遷差據說沭陽好幾次想申請升為市級但是都沒有成功所以你想誰想在和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手下當小弟= =

生活習慣和淮陰居多,語言竟然和連雲港一樣


沭陽人就是沭陽人,本來就不是宿遷人,這有什麼好說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