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沭阳县重新划入淮安(阴)市的构想

1996年以前沭阳县隶属地级淮阴市,1996年同属淮阴市的县级宿迁市升格为地级市,沭阳县划入新设立的地级宿迁市,2012年至2015年省政府将沭阳县纳入首批省管县改革试点,财权独立,事权仍归地级宿迁市,三年试点结束后复归地级宿迁市全面管辖,省管县名头名存实亡。1996年行政区划调整以来,原大淮阴市辖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受到了行政区划调整的长期干扰和制约,淮安、宿迁两市的行政区划调整势在必行。建议沭阳县重新划入淮安(阴)市,县级新沂市划入宿迁市。主要理由如下:

一、历史渊源

从区划沿革层面来看,明初设置淮安府,辖海州、邳州、沭阳、宿迁等二州九县。明朝时期沭阳、宿迁都是淮安府的属县。清雍正时期,海州、邳州及辖县划出,沭阳县改隶海州,宿迁县改隶新置的徐州府。淮、沭、宿在清朝时期分道扬镳。民国初年府制废弛,全省各县由省直辖,1932年江苏省政府设立淮阴行政督察区,宿迁县受其管辖,而同时期沭阳县隶属东海行政督察区。淮阴、东海行政督察区驻地分别为清江浦和海州城。清江浦坐拥「南船北马,九省通衢」的显赫交通要冲地位,虽然1912年津浦铁路通车给仰仗运河运输的清江浦以沉重打击,但其仍为苏北平原上极具影响力的重要都市。海州古城拥有2000多年漫长历史,长期作为海、赣、沭各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素有「淮口巨镇」、「东海名郡」、「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美称。民国时期淮阴与宿迁的政治经济联系是多于沭阳的,因为淮宿属于同一行政区,运河水运又构成了同一交通区,而淮沭既不属于同一行政区,也不属于同一交通区。虽然国民党统治下苏北政区格局名义上一直持续至中共新政权建立之前,可是风云难测,1937年日本对华全面入侵,地处东部沿海的苏北地区旋即沦敌,出现中共、日伪、顽固派三足鼎立的局面,交通要道和重点城镇多为日伪及国民党地方政权所控制,而中共武装则深入农村创建抗日根据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沭阳、宿迁等县隶属中共淮海区行政公署管辖,公署驻地在沭阳县周集乡张圩子。1952年江苏复省,中共新政权建立的淮阴行政区继承了根据地时期淮海区行政公署管辖的沭阳、宿迁在内的十余县,奠定了此后几十年间淮阴地区和淮阴市的政区格局。

从区域文化层面来看,除西北部的宿迁县属于中原文化外,淮阴地区的主体文化由北方的淮海文化、东南方的淮扬文化、西南方的江淮文化以及淮海、淮扬的过渡文化构成。上述几种区域亚文化都具有 「淮」文化特质。由于淮北诸县新政权建立后隶属淮阴地区,清江市(清江浦)与北方诸县交流日多,文化交流方向的改变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地域文化的演进,城区淮海文化元素渐长,淮扬文化元素衰减,即部分老清江人所说的「侉化」。文化的杂糅使作为地区中心的清江市极具包容性,与各县大体上不存在文化冲突。无论淮北的灌南人、沭阳人、泗阳人,还是淮南靠近清江市的洪泽人都以淮阴人自居。

从区域经济层面来看,中共新政权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地方以行政区为对象进行经济治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行政区经济」系统。作为地区中心的清江市虽然日趋衰落,但是相对于淮阴地区辖境各县城,清江市仍然有著极好的工商业基础、人口和交通优势,是全区首位度最高的城市。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地方政权强有力的计划干预下,淮阴地区还初步建立了地区工业体系。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区的国营工业主要集中在清江市,清江市工业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淮阴公路、水路交通日臻完善,使全区形成了以清江市为中心,各个县城为次中心,通过较为发达的水陆运输体系连接起来的「一市多城」空间经济网路。沭阳与淮阴的社会经济联系日趋紧密。

二、1996年区划调整的不合理性

采用拆分地级淮阴市的方法来促进苏北协调发展的决策正确与否姑且不论,但是在不尊重行政区划规律基础上划分新的地级行政中心和辖县,使得通过调整行政区划来促进原大淮阴市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大打折扣。从历史传统和人文地理角度来看,江苏地形呈狭长的带状特征,俗话说「山东一大片,江苏一条线」,全省社会经济从南至北也呈梯度发展态势,长期以来南北向交通便利,区域经济文化联系紧密,而江苏东西向狭窄,交通不便,区域经济文化联系则较为松散。原淮阴市版图呈椭圆形,新地级市的最优分法应是南北向划分,而不是东西向划分,如果把洪泽湖西岸的泗洪县城作为新地级市的市区,管辖盱眙、泗洪、宿迁三县,具有合理性,因为三县属于洪泽湖西岸南北向的同一交通区,未来苏西的宁泗徐经济带。而把原县级宿迁市区作为新地级市的市区,使沭阳、泗阳与市区处于东西向,而此前无论沭阳、泗阳与宿迁联系都较为松散。「南北亲,东西疏」是苏北地域联系的第一定律。苏北纵向划分的地级市一般联系都比较紧密,例如连云港市、盐城市、南通市、原淮阴市各县都呈南北向分布,大部分县与市区的离心倾向并不严重,而地级扬州市整体上是呈东西向分布,位于东部的泰州升格为地级市就具有必然性,泰州市区与辖县也是南北向。江苏全省社会经济南北梯度明显,越向南越发达,苏北有句俗话叫「宁向南一尺,不向北一寸」,这里的「向南」不仅指身体的位移,还包括内心的向往。在苏北地区,北人南下是传统,南人北上则非常态。例如沭阳、泗阳人对淮阴归属感强,盱眙人对南京归属感强,金湖人对扬州归属感强,金湖、盱眙人对淮阴市区的归属感不强。泗洪县虽与宿迁市区属于南北向,但泗洪人对南京归属感强,对洪泽湖东岸淮阴的归属感仍强于宿迁。地级淮阴市在拆分时应该「弃南留北」,即划出金湖、盱眙二县,保留北部的沭阳、泗阳二县。「北对南亲,南对北疏」是苏北地域联系的第二定律。在拆分地级淮阴市时不考虑以上两个定律,导致淮安(阴)市区对南部金湖、盱眙二县的影响、辐射乏力,二县对淮阴的离心倾向严重。而宿迁市区偏于西北一隅,对各属县更是毫无影响、辐射力可言。失之桑榆,收之东隅,宿迁对历史文化相同的睢宁、新沂二县市倒是颇具影响力、辐射力。

灌南入连具有一定的合理性,1958年灌云、涟水二县各自划出部分乡镇正式建立灌南县,隶属淮阴专区,灌南境内淮、海文化并存,连云港市区海州一直为州府城市,灌南县划入连云港市,灌南人的反弹并不强烈,但是由于北人南下传统以及近几十年来隶属淮阴地区(市)的历史,大部分灌南人对淮阴市的归属感强于连云港市。灌南入连使淮阴市少了一个出海口——堆沟港,痛失沿海地区名头,对淮阴市来说实属遗憾。

三、区划调整新构想

沭阳县与淮安(阴)市属于同一交通区、经济区,也曾属于同一行政区,沭阳县与淮安(阴)市的行政隶属关系因1996年「淮宿分治」人为割裂。沭阳县与宿迁市不属于同一交通区、经济区,仅仅属于同一行政区,不合理的地区隶属关系明显制约了沭阳县的发展。历史上宿迁与沭阳同为县,分属不同州府,两地缺乏历史渊源,具有 「淮」文化基因的沭阳与中原文化特征明显的宿迁相去甚远,宿迁市区首位度低,综合实力弱,难以形成区域中心,沭阳人对地级宿迁市难以形成心理认同。而淮河流域曾经孕育过先进农业文明的淮安(阴)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作为曾经全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在省内外享有广泛的知名度。淮安(阴)市区作为地区行署所在地,首位度高,社会经济文化各项事业远较宿迁市区发达,沭阳人民对淮安(阴)一直心向往之。沭阳作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物产丰富的大县,应该归属历史底蕴深厚、经济文化远超沭阳县城的区域政治中心管辖,沭阳县周边仅有淮安(阴)市是合适的。沭阳县回归淮安(阴)市可以缓解目前宿迁全市群龙无首、群雄争霸的混乱局面。

对淮安(阴)市来说,1996年的区划调整使淮阴市域面积减少一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四百八十万,市域面积和人口在全省分别降至第三位和第七位,淮阴市的政治、经济影响力急遽下降。区划调整削弱了淮阴市区在工业、商贸、科教、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区划调整以前,淮阴市地理形状呈椭圆形,市区大体处于全市的几何中心,区划调整后,市区至西北部边界由一百一十公里,缩短至二十公里,市区由全市几何中心变为偏于西北一隅,北部腹地全部丢失。沭阳县划归淮安(阴)市可以增加北部腹地面积,加强下辖县区南北向分布,增大全市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有利于淮安(阴)市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未来可以推动实施淮沭一体化战略,例如建设淮沭城际铁路,以淮安市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高新区、沭阳县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形成驱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淮—沭」双核。淮阴区与沭阳县交界处,205国道沿线和六塘河沿岸设立钱(集)徐(溜)新城。在淮大中专院校可在沭阳建立新校区。沭阳县张圩乡淮海区公署旧址可与淮阴区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淮安区周恩来纪念馆、清江浦区苏皖边区政府旧址、盱眙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联动开发地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

为保持辖县数量均衡,在划出沭阳县后,可把县级新沂市划入地级宿迁市。新沂为宿迁、沭阳两县乡镇析出的新县,且以原宿迁县为主,新沂无论方言民俗还是饮食习惯都与宿迁无异,新沂人对宿迁的归属感极强。新沂划入,可使宿迁市属县呈南北向分布。宿迁和新沂同处一个交通区、经济区,二市之间,陆路宿新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宿新高铁也将开建,水路有京杭运河连接,新沂划入,可使宿迁、新沂同处一个行政区,有利于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骆马湖、窑湾景区统筹开发,最终有利于宿迁市区发展壮大。


宿迁本来就是拼凑起来的市,几个县没有向心力很正常。

宿迁和沭阳在文化语言生活习惯上都不一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宿迁人自称「俺」,俺须迁,沭阳人说的是「我」,我们沭阳。根本是不同的语言体系,沭阳话和连云港话倒是能无缝交流,沭阳和连云港和淮安在饮食习惯上很像,和宿迁倒是很不同。

再者,宿迁并不是一个强大的地级市,产业也并不发达。沭阳人毕业后如果不回家,那么很多去了南京或者苏南或者其他的大城市,鲜有人去宿迁工作。沭阳现在的城建和高楼已经不输宿迁,宿迁对沭阳人来说吸引力并不高,大部分人除了考驾照或者办事要去宿迁,日常和宿迁并不会有交集。宿迁虽然是地级市,但是医疗教育资源并不发达,因为仇和当年的医疗改革,宿迁包括沭阳至今没有一家公立医院。沭阳人看病除了县里的医院,就是去淮安或者南京的医院。

除去历史原因和现状,沭阳官场对宿迁官场的不服也是一个原因,前任蒋姓县委书记曾在公开演讲中否定宿迁上级的思路。升级省管县后沭阳要撤县设市的传闻也是月经贴,看看沭阳贴吧和沭阳南部新城贴吧对撤县设市的讨论热情也能看出来沭阳人内心的想法。

综上,历史上本来就没有感情,经济和生活上也没有受惠于宿迁,沭阳人不认可自己是宿迁人很正常。


我是沭阳的可能

宿迁是市级,自然很多方面比沭阳更优先或更有优势

沭阳在没有或者上级的支持很少的情况下,靠自己的招商引资,经济渐渐发展起来,不比宿迁差沭阳不论人口还是面积还是经济发展不比宿迁差据说沭阳好几次想申请升为市级但是都没有成功所以你想谁想在和自己差不多或不如自己的人手下当小弟= =

生活习惯和淮阴居多,语言竟然和连云港一样


沭阳人就是沭阳人,本来就不是宿迁人,这有什么好说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