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現在二年級,我們一直給他用聽書軟體來聽故事,長此以往,我發現孩子的專註力有點問題,寫作業的時候兩三分鐘就要分心,並且很容易受環境的干擾。所以我就在想會不會是一直聽故事,導致他注意力不集中,因為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聽,有點一心兩用。這樣會不會影響孩子的專註力?


去年我講過六次關於親子閱讀的線下沙龍,幾乎每次都有家長問到這樣的問題,身邊也會有不少朋友有這類的困擾,有一個朋友的女兒就是,從小一直用故事軟體聽故事,很少有父母陪伴的親子閱讀,現在看書看不下去,不到兩分鐘就提出來要聽書。

聽書的時候,孩子更關注的是故事的情節,是主播的語氣語調的變化,是背景音樂的感受。這種獲取「知識」的方式是被動的,「強刺激」的,一旦習慣了強刺激,就不容易回歸到「平靜」的閱讀中了。這和看電視對閱讀習慣的影響是類似的。

題主所說的情況,我注意到有兩點:

1.寫作業的時候兩三分鐘就要分心,並且很容易受環境的干擾。

2.一邊做別的事情一邊聽,有點一心兩用。

這兩點都指向了一個問題:孩子的專註力不好,讓題主比較的在意。可能是在某些地方看到了「聽書」會影響到孩子的專註力,所以想搞清楚。

長期「聽書」確實可能會影響孩子的閱讀,但並不一定就是孩子專註力不好的「罪魁禍首」。

題主的描述中講到孩子「很容易受環境的干擾」,正中要害,破壞專註力的功勞,有一半都來自於環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不單是孩子,任何人都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讓孩子能專心寫作業,排除環境干擾是第一選項。你可以:

  • 盡量避免噪音
  • 保持光線明亮
  • 配置合適的桌椅
  • 保持學習環境的乾淨和整潔
  • 維護家庭氛圍的輕鬆愉悅

另一點關於「一心二用」,如果不是針對孩子的學習,我們都知道「一心二用」有時候挺好的,比如周伯通的左右互搏,更比如我們開車,都需要「一心二用」甚至「一心多用」。專註力並不等於集中注意力,而是一種狀態,能夠很好調用注意力,讓我們高質量完成一件工作的能力。

現在說回到「聽書」。是不是「聽書」對每個孩子都不好呢?

我認為具體問題必須要具體分析

我們都在差不多的課堂里,聽著差不多的課程,有著到底智商,可是學習成績卻能差得很多。那是因為,並不是每個人都適用於同樣的學習方法,有的人更適合通過圖文符號去理解,有的人更適合通過聽講解、去討論去理解,有的人更適合自己通過自己動手操作來理解。於是就可以把學習去向方式分成六種:

視覺型、聽覺型、動覺型

視聽型、視動型、聽動型

視覺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習慣用看的方式,用視覺的方式來收集信息,對於文字、顏色、符號、形狀特別關注,比如視覺型的人看到地墊他的反應是有幾排,有幾種顏色,怎麼排列的,以辨識為基礎,不太願意表達。特別喜歡看表面型的東西,比如看文章不喜歡研究內容,但是把重點划出來他就比較感興趣,比較喜歡看錶格、喜歡用思維導圖,善於用分類的方式去記錄。

聽覺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這種孩子看書不太喜歡,喜歡聽故事。他們學習也是,不喜歡看書,而是喜歡聽講解、演講,喜歡聽課不愛讀書,他們喜歡將知識通過討論、研討的方式來整合、過濾知識。這樣的人讓他寫文章寫得好不太容易,但是讓他演講、分享就講的頭頭是道。從小就特別喜歡討論、嘰嘰喳喳,跟這種孩子討論的越多,他們知識整合的就越好。

培養這種孩子的閱讀書籍的能力,可以在他們觀看電影之後準備好相關書籍,然後把書籍和電影內容關聯起來,看完電影之後去書籍中尋找和討論相關的知識。比如給這類孩子看紀錄片之後,可以看相關的繪本等書籍,他就感興趣。培養閱讀習慣比閱讀什麼東西更重要。

動覺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

在學習過程中喜歡有機會親自動手操作。實際演練一下或馬上跟著做一次,學習效果就會比較好。喜歡社交活動,經由整個身體參與其中的學習方式比較好,例如角色扮演即非常合適。

視聽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學習原型以聽覺為主,但優勢更大的在於會以視覺輔助。學習過程中習慣先以看的方式觀察,再用聲音或耳朵來確認學習內容,當他們有不明白的地方,喜歡指出不明白的地方,並喜歡討論求證。這樣的孩子在教他們的時候,他們會一直問你是不是這麼做,是不是那麼做。

視動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學習原型以動覺為主,但優勢更大的在於會以視覺輔助。在學習過程中,若能更清楚的讓孩子先看到學習內容,再給予親自動手實際演練一下或馬上跟著做一次,學習效果就會比較好。若能配合社交活動,通過觀察別人的表現,再親身參與其中的學習方式效果更好。

聽動型學習取向的孩子:

學習原型以動覺為主,但優勢更大的在於會以聽覺輔助。在學習過程中,如果以明確的指令或說明,讓孩子先理解學習內容,再給予親自動手實際演練一下或馬上跟著做一次,學習效果就會比較好。如果能鼓勵所記住所聽到的內容,且能以回憶重複表現學習,其效果更好。

這類孩子學的時候有時候不看你,解釋給他們聽,就可以了。喜歡抄筆記,筆記做的好,上課的時候不看老師,聽到了就會了,喜歡用自己的經驗去整合去想像。

很容易看出來,聽覺型、聽動型學習取向的孩子就聽適合「聽書」的,剛好貼合了他們的優勢能力。而且「聽書」和「看書」是存在內在聯繫的,比如,現在的你正在閱讀這行文字,你的眼睛看到的是屏幕上的文字,而腦中是不是正在浮現每個字的讀音?這是不是和聽覺一樣?看書比聽書,實際上多了一層視覺「語言」。

用電子產品「聽書」和親子閱讀中的「聽書」是不同的。

總讓孩子用電子產品「聽書」,既有無奈,又有「不作為」的嫌疑。很多家長每天工作繁忙,要麼沒有時間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要麼非常疲憊沒有精力陪孩子親子閱讀。剛好有那麼多的聽書APP,家長們覺得真是太好了,有了聽書APP既可以讓孩子自己聽書又能解放家長,真是一舉兩得,而且聽書相較於讀書更輕鬆一些,好多的孩子都是晚上聽著聽著就睡著了。

雖說是解放了家長、娛樂了孩子,卻讓孩子失去了很多成長的機會。

用電子產品「聽書」要時刻等待朗讀者的讀誦,而且書里的營養都是朗讀者嚼碎了,餵給孩子的。雖然有些讀誦讓人醍醐灌頂,但時間匆忙容不得琢磨,就要進入下一個話題,特別被動。這是一個單向的輸入過程,即便是聽覺型的孩子也沒有了討論的對象,失去了發散思維的機會。讓孩子用電子產品「聽書」,即便是再好的「故事」產品,也是一種「強刺激的填鴨式教學」。

親子閱讀則不同,即便是父母「讀書」,孩子在「聽書」的時候也可以隨時的提出問題,展開討論。這種「聽書」是有討論、有感情、有陪伴的。而且紙質繪本,有豐富的插圖和色彩,基本每頁場景,作者和插畫師都為孩子埋下了不少的驚喜和發現。這些細節閱讀,是需要孩子通過肉眼去觀察和找尋的。

著名兒童文學作家保冬妮說過,無論如何,機器都無法替代爸爸媽媽摟著孩子,和孩子靠在一起,用自己的聲音讀給孩子聽。

給孩子讀完繪本,需要做延伸討論嗎??

www.zhihu.com圖標

親子閱讀怎麼讀,這個回答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

如果依賴用電子產品「聽書」,而抵制「看書」會有一些危害

1.影響孩子的視覺理解力,容易讀不懂題目,產生挫敗感。

所有的知識都在書本上,老師在課堂上的講解是一種解釋和引導,歸根結底都要回歸到書本上進行知識的學習,比如課堂上可以聽講,課後就得翻書,做作業、考試更是必須閱讀。有很多數學老師都說,有些孩子數學成績差是語文沒學好,因為題目理解有誤,反映出的就是這方面的問題。這些孩子在考試時往往因為錯解題意而失分,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喪失學習的信心。

2.過度依賴有聲讀物,非常限制孩子的閱讀選擇

從小用電子產品聽書的孩子,不需要面對書里的字詞的,對於他的認字,辭彙量的積累毫無作用。看都沒看到這個字,就算你可以張口就講出這個詞,某個成語,可看到的時候卻認不得、寫不出,「相逢已多年,見面不識君」。沒有及時過渡到獨立閱讀階段的孩子,只能依賴於品類和數量都十分有限的有聲讀物,很難自主選擇。就像沒有牙齒一樣,面對滿桌的鮮果美餚,卻只能挑幾個軟踏踏的吃上幾口。

3.閱讀速度數量跟不上,效果打折扣

學習的最主要方式是默讀,能保證環境安靜、不互相影響,省去了口部發音代之以大腦中的語音轉換,速度快、能耗低,也便於更專註地思考和理解讀物的內容。

如果只能聽書,那就被動了。孩子只能跟著音頻一字一字地聽下去,閱讀量小、閱讀速度慢,而且遇到需要細細品味的內容無法細加探究,遇到直白平淡的內容也不能快速掠過,這樣的閱讀效率與閱讀效果,肯定都是大打折扣的。

對於二年級的孩子,如果是適合「聽書」的類型,就給孩子「合適的聽書環境」,如果覺得自主閱讀更重要,就逐步減少孩子用電子產品「聽書」的時間,代之以父母培養閱讀討論,再逐步減少閱讀討論,增加孩子的自主閱讀,用至少半年到一年的時間慢慢過渡。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


謝邀,作為一個特教老師,二年級愛聽故事小女生的媽媽來分享下自己的見解。

小時候,每天放學回到家最開心的就是打開半導體收音機聽評書,每次聽到「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才意猶未盡的關掉收音機,清淡的飯菜也吃的津津有味起來……插個題外話,似乎也暴露了年齡……

我家的小朋友從小也特別喜歡聽故事,各種聽書app現在最喜歡的是喜馬拉雅,除了學習時間和吃飯娛樂之外的時間經常是開著故事的,連上廁所大便都要聽一會兒。以前是一個系列的故事反覆聽,現在喜歡的範圍很廣,聽到有趣的內容經常會給我們分享,給她的寫作能力也提高很多。平時學習中也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但聽故事可不背鍋。除非孩子在學習的同時還要聽。

廢話說完了,下面是乾貨。

專註力是什麼?專心做一件事時的心理狀態。專註力不足的表現:坐不住,小動作多,容易被干擾分心,經常粗心大意,充耳不聞,做事拖拉逃避沒有時間觀念等等。相信很多孩子都會存在這種情況。

造成專註力不足有兩大因素:個人因素、家庭因素。

個人因素1.執行困難,自我管理能力弱,時間管理能力弱,動作記憶能力弱

2.動作協調能力不足,日常自理及體育、精細活動不靈活,影響了日常的學習和生活

3.感統失調,視覺、聽覺、觸覺、本體覺、前庭平衡覺接收和整理、處理不統合。例如讀書跳行跳字,聽課不完整或者漏聽,記不住家長老師的話,走路容易碰撞桌椅板凳或同學,難以同時處理多重信息等等。

4.身體協調能力不足,例如雙手協調,姿勢控制,動作計劃能力不足。例如寫字用力過大或過小,不會系鞋帶或者扣扣子。

家庭因素1.家長包辦太多,孩子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懶惰

2.沒有規則或者原則,孩子沒有對錯觀念,也不會去遵守規則。

3.家長暴力管教情緒緊張,親子關係不佳,孩子情緒波動大。

看了上面這麼多,先不要害怕和緊張,你可以對比一下孩子的狀態,評估下孩子哪些地方存在問題。

乾乾貨來了,

孩子專註力不足該怎麼辦呢?

1.制定學習計劃和時間表,家長監督執行,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一目了然。

2.提高自理能力,不幫忙越界替代,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幫著做。

3.提高運動能力,可以跑步,跳繩,爬樓梯或者騎單車等,同時也消耗掉過剩的體力。

4多鍛煉精細小肌肉及視聽動協調能力,做手工,剪紙,捏橡皮泥,找不同,舒爾特方格,排卡片等等。找一些專註力訓練的小遊戲和孩子一起做,共同進步。

5改善自我管理能力,家長協助孩子自我監督,訂好目標,達成目標要及時獎勵,逐步增加目標難度。

6管教原則。欣賞接納,做好榜樣,了解誘因,分析行為,培育行為,少說教,多引導,獎罰分明。

獎勵很重要,我家是用的積分獎勵制,先明確獎勵制度,例如按時完成作業獎勵10分,按時早睡早起獎勵20分等等,100分可以兌換5元錢,兌換到的零花錢可以隨意支配。

說了這麼多,家長可以實踐一下試試看哦!


專註力跟環境、家庭因素、生活習慣以及孩子的發育情況有關,跟聽故事無關


小王從小小學到初中都是每天中午聽收音機,晚上也聽收音機,邊聽邊做作業。小王成績很好,經常受老師的表揚,各個家長的誇獎。作業做的非常快。由於經常聽收音機里的節目,小王朗讀的非常好。上課經常站起來朗讀,導致小王的語感非常好。

聽了這話,發現聽音頻的好處吧。

工作很多年後,小王發現做很多事情時間,沒辦法集中注意力。懷疑是當年邊做作業邊聽音頻引起的。現在想邊聽音頻邊做事情,喚醒當年的感覺,發現也沒有辦法。

聽了這話,發現聽音頻的壞處了吧。

小王的孩子小明上小學了,做作業上課走神非常嚴重,需要一個人坐邊上不停提醒。小王想嘗試給他也邊聽音頻邊做作業,發現效果更差了。

發現聽音頻對作業的影響了吧。

後來小明確診是ADHD,小王對照發現自己也是ADHD。小王當年讀的是鄉村學校,智商比較好,成績也好,有正面激勵,所以作業很專心。一心多用是ADHD的特點,對喜歡的事情還是很專心的。小明在城裡的學校,成績倒數,得不到正面激勵,走神的問題就很嚴重了。

所以問題根源在ADHD,表面上是聽不聽收音機。

也俗氣一下,公眾號:兒童成長社區俱樂部


聽書軟體聽故事,專註力為什麼會受到影響?故事會將他帶入情境,會更專註於情境中的世界。

可以添加我的微信: Jello_Cookie 詳細交流

我最近在參加一個心理機構做的公益家長成長群項目,會有教育心理學專家免費分享科學育兒的方法課程。

核心宗旨:傳播科學養育知識,優勢教養,發現更多的可能,解放孩子,解放父母。


不會,講完故事後,提問一些故事中的情節,更好的幫助回憶,思考,也能看出聽故事時的理解和專註度


我家孩子一年級,也一直有聽音頻故事的習慣,最近也發現學習的時候容易分心,經常發獃走神。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