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後面的學習和工作,需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每一塊骨,每一塊肌肉,每一根神經,每一條血管都需要了解嗎?

另外,網上的曹郁琦教授的視頻講的是第幾版的?聽這個課+看書有效果嗎?


應這麼說吧:解剖學(不僅僅是系統解剖)對於所有醫生(不僅僅是外科醫生),學習都是一輩子的事情。在第一次接觸解剖學的時候,是不可能完全記住所有內容的,就算記住了,你記得也不一定是有用的東西。不斷深入學習醫學的過程中,你每次重新學習解剖學(比如考研,考職稱,入職後的專門學習),都會有新的認識,新的收穫。所以說,在第一次學習解剖學的時候(系統解剖學),主要目的不是記住多少塊肌肉,而是知道學習解剖學用來做什麼,如何為後面的再次學習解剖學打基礎。

具體可操作的有這麼幾點:

1)再記不住細節,考試也一定要過

2)結合臨床,這個主要靠老師,以及教學方法的改進,如PBL教學。我們那時候就是死記每塊骨頭,每根神經,結果很快都忘了,關鍵是沒有將記憶的內容依附在具體的臨床問題上。比如:腦幹的面神經丘在哪裡?面神經丘深方是什麼結構?這個如果純背誦腦幹神經核和纖維束是無法回答這個問題的,但是如果看到一個腦橋海綿狀血管瘤的患者,甚至年資高了之後做過一個這個手術,發現他們同時發生面癱和眼球內收,你再看一遍解剖書或者圖譜,就完全知道了。

3)背教課書目錄,當然有些內容不一定在目錄中。目的是即使記不住具體內容,但知道系解是關於什麼的,比如你可以記不住腦幹每個神經核位置,支配,但應該知道有哪些神經核,至少知道有哪幾類神經核。

4)各種什麼記憶法,記憶APP,以及所有可以幫你記憶的工具(筆記,畫圖,同學之間考試,甚至上解剖課之前喝一罐紅牛)都可以幫忙,方法沒有優劣,都是為目的服務的。

5)看往年的考試題,不僅僅是為了更順利地通過考試,關鍵是考試題就是你需要記憶的重點,就是這門課程的精華。

6)除了教科書,至少再看一本解剖書,這不是增加負擔,而是減輕負擔。人在什麼時候對知識點記憶印象最深刻?就是「啊,這個我在另一本書里看過啊」,而一本書看兩遍是達不到這個效果的。


醫學生?我們學習的解剖是臨床導向的解剖學,只關注與臨床相關的解剖,有些教材如姚志彬《醫用解剖學》、《Essential Clinical Anatomy》等就有一些小框框專門標明對應的臨床應用,那些地方就是臨床重點。例如一堆皮神經、肌肉附著點、肌肉走向,這些在學理論時都不用記的,看看就行

理論學習的時候跟著學校教學大綱和往年考試題走就行。


臨床專業,目前大二

系解是我大一上學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剛從高中上來就接觸那麼厚的一本書,並且我們學校還有實物錄像考試,分為三次,分別是①骨頭,肌肉②血管神經③器官 三次的實物錄像成績就是系解期末的平時成績,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也不敢荒廢。

第一次考骨頭肌肉的時候,不知道怎麼複習,怎麼記憶,把很多的細小的結構都記了下來,然後考錄像的時候,發現都是一些重點且並不是很細小的結構。

曹郁琦教授的教學視頻我也看過,教授也說過有些地方不用特別掌握,只要知道有這個東西就可以了。系解學的好對後面局解的學習也挺有幫助的。

系解也就是為解剖學打好基礎,將來去醫院見習的時候,到了哪個科室,再把系解拿出來翻一翻,不然到時候老師說什麼都不知道在哪裡。

大概就這樣吧。


想到啥寫啥,有些亂。。。

系解,基礎醫學課程,其實,我們所學的基礎醫學課程都是在為後來打基礎啊。

學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教科書上的內容基本都要掌握,至少保證你們的考試可以相對輕鬆地搞定;但似乎不需要「每一塊骨,每一塊肌肉,每一根神經,每一條血管都需要了解」這麼誇張,後面還回學局部解剖學的;

我想到這樣的,姑且說「例子」吧,心臟聽診的時候,聽第一心音、第二心音,你能在患者身上找准嗎,還有各個心腔的位置;如果你想當一名神經內科的醫生,沒有紮實的神經解剖知識行嗎。

我有種想法是,最後在臨床上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我們意想不到的問題,如果是急診,而只有你一個人值班的話更危險,需要「很偏」的知識,可是你不會怎麼辦;所以,我覺得最好還是儘力掌握,儘力去學,比如你可以把系解書看他個3/4/5/6遍!

還有,系解學好了也是為後面生理什麼的打基礎啊,作為一個自我感覺系解學的不錯的人,生理學到神經那裡的時候,差點跑去翻系解書,因為已經忘得差不多了。

與臨床有關的知識都要記住哦。

還有,一些體表標誌、觸診區、動脈搏動都在自己身上找一找啦,你自己的身體也是學習的材料。

在醫院實踐的時候,見到老師們還會翻書看,因為知識確實容易忘;但這不是可以不好好學、以後需要用再學的理由,他們都是學過、理解過了,回來再看很快就會明白的那種,我的建議也是,好好學,先理解,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會輕鬆一些。

那個視屏我沒看過,不清楚;課堂上聽老師講課呀,看書,有問題可以問老師多好了。

系解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記憶,但也需要一部分的理解,似乎是80%記憶,20%理解,但理解也很重要噠!!!比如說,肌肉那裡,某一塊肌肉癱瘓了,那些運動受到影響;吸氣肌有哪些,呼氣肌有哪些,可以從它的位置(起點在哪裡、終點在哪裡)來理解。

我知道有個手機軟體3DBody解剖蠻好用,可以彌補課本只有平面圖像的缺陷;另外可以去圖書館找解剖圖譜看,不建議買,因為我覺得APP+課本+實驗課標本差不多夠了;如果覺得哪部分理解得不夠可以百度搜圖的,我就這麼干過,不過是在學生理的時候,感覺還可以,能找到最後讓自己解惑的圖片(同理,組培也是形態學科,也可以這麼干),麻煩是有些浪費時間,課後學習時間充足的話還好,複習備考的時候就不行了。

一些地方可以找或者自己編口訣來記的,手、足的骨頭,腹膜後器官什麼的。


跟你的目標科室有關吧,如果你外科,你最好努力學,其他的科室,60分萬歲(′?皿?`)
我學的中醫,診斷老師說學到能上60分就行了
大概了解哈就OK,大二也細細掌握不了,有個概念就行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