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一些人喜歡她,往往出自一種誤解,一種浪漫情緒。想起以前的人說簡.奧斯丁的話,很多喜歡她作品的人,往往是奧斯丁不喜歡的那類人。張愛玲是直面慘淡血淋淋人生,一點都不浪漫的,是求真,是平淡而近自然,往到中晚期越是這樣。早期短篇還有個傳奇浪漫的外殼,雖然內裏也是揭傷疤的。

是真實的喜歡?還是一種自我投射在裡面?

張愛玲的缺陷,寫作視野狹窄只會寫家族的事,只關注陰暗面 ,虛無主義,張愛玲的世界都是在做下坡路,【一步步走入沒有光的所在】對人影響不好,等等。 張愛玲的最大的好處在於傳奇的身世,文筆: 【美麗的句子,製造警句】,精於心理刻畫,氣氛營造等等。


我覺得可能喜歡她的情調和矯情吧。那種身處亂世,一個女人與家國相關係的愛情糾葛吧。

雖然不大喜歡她,但是她的很多句子非常美了。帶著綿延的情感,又一針見血。和無病呻吟的寫作區別非常大,經典的東西總是經久不衰的。

比如《小團圓》裏:雨聲潺潺像住在溪邊,我寧願下雨,以為你是因為下雨不來。

寫出了一個女子卑微被動的愛情

還有最有名的那句關於遇見的描寫:於千百人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於千百年中,在時間的無垠的荒野中,有兩個人,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就這樣相逢了,也沒有什麼可說的,只有輕輕地道一聲:哦,你也在這裡嗎?」哦,原來相逢即是緣。


《天才夢》讓我對她產生了情感上的共振,從此變成了她忠實的讀者。大概童年殘碎的人,都同她一樣不相信世上存有什麼天經地義的感情吧。我的父母同她的父母太像,她的散文,字裡行間無意道中了我許多心聲。沒有人不可憐自己,我喜歡她,許是因為我本就顧影自憐吧。


謝邀

張愛玲,可以說是那個時代最不浪漫的女作家。沒有任何一個作品不是直接面對慘淡的人生。

同樣,說她有情調很矯情的,往往也不盡意。僅憑一部胡蘭成的作品中對她學生年紀的描述,也未免淺薄。

張愛玲的傲嬌,其實僅僅是對她自己的傲嬌

儘管胡蘭成一介才子,見識上年齡上都要長於張愛玲,文采上也和張愛玲不相伯仲,但在為人的這個角度上,年紀輕輕的張愛玲確比胡蘭成高出不少。

胡蘭成與張愛玲成婚過後不日逃亡,途中愛上林林總總的女性,張愛玲並沒有在這個過程中和胡蘭成一刀兩斷,這是不落井下石,反而繼續資助他逃亡,等他難關已過之後才分手,這是有始有終。

個人感情和夫妻大義兩全,同時對斷舍離的見解,足見張愛玲和胡蘭成感情之間,張愛玲並非是對胡蘭成的才華傾慕才以身相許,反而是她的性格魅力吸引了胡蘭成。

所以從戀愛的這個段位上來看,張愛玲和胡蘭成其他那些女性,是完完全全的不一樣。

這個傲嬌,恐怕就不是現代人口中的傲嬌了。

因為他們的傲嬌的時候,眼角是瞟著別人的羨慕的眼神,情況不對就換下這個傲嬌的表情。

而張愛玲的傲嬌,更多的是「我不管你怎樣,反正我要這樣」的樣子。

張愛玲就算是拿到現在放到社會裡,依舊是有性格魅力的女子。

這樣的女子,又怎能不讓人愛慕?

最後做個小廣告

12月23日聖誕節前夕的時候,我們沿著張愛玲胡蘭成戀愛的路線,做了一次海上作家張愛玲的走讀活動,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相戀時候住的」常德公寓「到他們兩人第一次會面的」美麗園「,再到他們經常約會之地」熊佛西樓「。

對民國時代文壇作家頗有研究的吳芸茜博士對張愛玲和胡蘭成的往事做了一次精彩的回顧。讓我們認清了胡蘭成在才華滿腹的表象下民國渣男的本質,以及張愛玲傲嬌矯情的表象下究竟是如何的女性作家。

小視頻放一下,大家請看。

嘉音|V-Cité|海派作家張愛玲

這我還是借用胡蘭成的話吧「愛玲的高處和簡單,我無法與你們說的明白」


實際上,並不喜歡張愛玲的小說,只是喜歡讀她的小說。更喜歡是魯迅先生這種看透一切卻心懷希望的。說回喜歡讀張愛玲,有些作家寫的視野寬闊,比如馬爾克斯,有些作家卻不斷的向人的內心挖掘,張愛玲就屬於後者,看到她的書,總覺得自己也有她筆下人物的種種心理,就會覺得,啊,原來別人也和我一樣有如此不堪的一面,原來自己並非糟糕的異類,讀芥川龍之介的書也是如此,對於總覺得對他人有所虧欠的人來說,治癒的方式不是追逐陽光,而是直麪人性之惡。抱歉,跑題了,但總覺得,書籍就像朋友一樣,也是有篩選性的。


張愛玲寫那麼多悲觀的愛情小說,不代表她自己悲觀。她自己愛起來飛蛾撲火,義無反顧。


個人淺見:且不評價別人,自認為沒有資格去評論誰,只說說張愛玲先生的作品給予我的感受----《傾城之戀》《半生緣》《白玫瑰與紅玫瑰》……這些看過以後卻也像是題主講到的,沉沉的生活,扭曲的情感,殘酷的現實。或許正是因為張愛玲先生敢於去寫這些,不迎合世俗,單寫自己所經歷過的,所感所想,在作品裡留有真的東西,讓讀者去感受,或悲或喜或慶幸。經過時間歲月的沉澱,美好最終是平淡的衍生,先生看的透徹,於我而言,這很值得用心喜歡了。


文筆極好,學識極佳,還是學霸!我喜歡學霸。


抱歉,現在不喜歡她,沒有原因。可能以後會喜歡吧。


性格相像,僅此而已


謝邀,喜歡她通透,看穿一切。


比較徹底的人生觀。


又冷靜又現實的講給你聽,人間本該最至美的情深意重,張愛玲的故事,只講給聰明又孤獨的人聽


很多人太多次強調張愛玲的寫作侷限,她的奢靡和虛無。我原並不知道寫作的範疇也可以當作評判一個作者優劣的標準。難道不是對讀者的影響力和本身的文筆嗎?她怎麼了?是登不得檯面還是低俗惡劣了?

她的才華,對人性的穿透力,文筆的精妙,哪一點配不上稱讚了?張愛玲如今仍然爭議很大,很多人在爭她到底是不是一流作家,配不配得上「有些人」的「過分稱讚」。

可是我就是喜歡她,因為她文筆的靈動和才華。如果這樣足夠的才華也不足以得到人們對她的認可的話,那麼,大家到底在害怕什麼?彆扭什麼?

我不懂。


我的不算標準答案,只是想說說關於張愛玲。有人說張愛玲代表是《紅玫瑰與白玫瑰》《金鎖記》《傾城之戀》。當然我都很喜歡,可是我最喜歡的是《半生緣》,每一個用心戀愛過的人都會覺得簡直神了。《半生緣》要仔細看世鈞和曼楨的緣起,第一次短暫的分別,送曼楨去做家教時的心理活動,曼楨第一來他家他的侷促,覺得家人是水準最差的一天。每個戀愛過的人都感同身受。翠芝和書惠的感情,翠芝和書惠多年後的相聚,翠芝為見書惠的忙亂,讀的人心已碎了。這作品還有幾條感情線,都非常好。張愛玲的寫作水準,近代無人能及。
喜歡她的文筆,還有她描寫的各種人情世故的場面。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深刻的文字、極致的自我、沒有什麼政治傾向,承受極致的繁華,同時也承受了極致的落寞等等等等,是一個傳奇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