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90後、00後們喜歡漢服,而且他們很多人接受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以及傳統禮儀的教育,他們能夠引領漢族傳統文化成為時尚嗎?


我真的很理解某些人害怕漢服復興。

很理解你們。


對比現在和二十年前的小學課程表能發現的是多了科學、英語、綜合實踐,去掉了原先的常識、勞動技術,在課外的傳統文化學習上,原先小孩子學的是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到現在一本弟子規割韭菜,反而是退步了很多,至於傳統禮儀,更是壓根不存在,全國也就衢州在推廣揖禮,絕大多數地方所謂傳統禮儀,是那些野雞國學班在組織的弟子規孝道感恩集體磕頭洗腳瞎哭大集會。倒是網路的普及,讓一部分的年輕人能夠更容易找到資料自主學習,能夠硬核地啃經典,但這畢竟是少數。

「喜歡漢服」和漢服同袍還差了好幾條街。並不是喜歡漢服的就是同袍,喜歡的頂多是愛好者,現在打著漢服旗號的羣體,從數量上來說十個有八個是那些與漢服復興、傳統文化復興背道而馳乃至反對漢服復興與傳統文化復興的仙女,她們喜歡古風和古風服飾,但並不真的喜歡傳統文化和漢服,喊著漢服是用漢服這個名字來給穿著古風服飾/仙女服一個高大上合理的藉口。問那些仙女能不能引領漢族傳統文化復興,等於問用著火星文的非主流殺馬特能不能引領繁體字和書法藝術普及了。

能夠主動開展學習宣傳的志願者為漢服復興出力的纔是漢服同袍。就目前來說,漢服同袍的力量在資本面前很弱,並且目前也是漢服運動興起以來同袍和商家力量對比最糟糕的一個時期,現在的在同袍這邊實際已經進入一個防禦收縮階段,這是非常艱難的一個階段,同袍要抗住商家資本的力量的侵蝕,要保留住漢服運動的火種,要小規模發展同袍以保障同袍羣體不至於被團滅消失。但這也是一個尚有希望的時期,漢服運動的主流拋棄了一些早年的錯誤路線錯誤做法,不斷修正錯誤深入考據,關注點是放在了衣服上,不像早年那樣用各種荒唐不經的東西進行低級發展。至於說能不能引領漢族傳統文化復興,這個引領說的有點大,同袍的目標就是促成漢服的復興,但就漢服復興這目標,我十幾年前的判斷就是:這不是什麼三五年的事情,也不是十年八年的事情,而是要整整一代人乃至幾代人的不斷努力。就是今日,也還離漢服復興遠得很,具體還要多久不好判斷,但起碼同袍要熬過現在這個階段,熬到漢服這個詞不再新鮮不再是啥都拿漢服來營銷炒作圈錢,熬到古風仙女服風潮過去和曾經流行的非主流一樣不再新潮酷炫而成了土鱉代名詞,熬到市場成熟競爭爆炸市場飽和那些割韭菜的仙女店無利可圖,熬到同袍的知識宣傳其起用各種腦洞服飾一個個被打包踢出去,熬到那些抖音快手裡穿「漢服」作妖的作不下去了。

那纔有點指望。


漢族傳統文化的復興是伴隨中國綜合國力增強、民族自信而來的,只要中國的國力繼續發展強大,且漢族繼續是中國的90%,漢族傳統文化復興就一定會實現。

但時勢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時勢,漢服同袍只是漢族的各種傳統文化愛好者裏喜歡漢服的那一支,能不能引領整個漢族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概是盡人事聽天命誰也說不好。


漢服運動興起時有這麼個說法,但我認為應該是反著來,讓傳統文化復興引領漢服復興


不會

文化這個概念本來就是多元的,服飾只是其中一個相當邊緣且模糊的符號

服裝本就是服務於現有美學體系的功能性用品,你可以在服飾上講究以此凸顯文化內涵,但其本身是無法承擔文化復興的責任

漢服的興起僅僅只是漢服在改開後傳統意識回歸的潮流中最先和資本成功結合的產物,自然在市場競爭力方面碾壓其他大部分於網路興起的亞文化羣體

而且漢服本身也迎合了消費主義潮流抓住了愛美女孩的心

這其實是好事,至少我們的審美更加多元,穿的漂漂亮亮的有什麼錯呢?

漢服最大的作用是為其他民間傳統文化愛好者羣體提供了一個參考,無論是好是壞。

看看那些說起漢服就一個個咬牙切齒捶胸頓足的理客中表演也是件蠻有意思的事

「從來就沒有所謂的漢服」

「漢服都是象徵著壓迫的封建殘餘」

有這種恨不得扯著嗓子吼「誰來*我 誰就是我爹」的邏輯帶師跳來跳去,離復興還早著呢

很多人喜歡引用那些「傳統文化」搞坑蒙拐騙的例子以此論證復興傳統文化(且不提是否是大漢族主義)是開倒車

但要我說你官方不牽頭告訴我們怎麼復興,那就由不得俺們自由發揮了

林子大了肯定啥鳥都有

所以其他玩什麼書法、兵擊、全甲、歷史、國樂、手工...諸如此類的愛好者羣體任重而道遠

無論特不特色,最終還是要看人民啊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