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第一次喝別人送家裡的茶,開始就對這種看起來像黑紅色的茶情有獨鍾。認知當中這茶是淡色的,就開始搜索相關信息。有個三年了吧,但我還是不會分。幾個問題,但是我實在找不到分的方法,處於很朦朧又得想明瞭。開始在於的只是茶、後來從水、壺、再回到茶的原點。除非很上火,一般都是在喝這個。可以說以前,以後都不會改變。

1、黑不溜就的熟茶,臺茶和古樹,發酵之後怎麼才能分的出來呢?

2、茶葉分季節?我從什麼地方可以分析的出是哪個季節的?因為老茶看起來很像夏茶那樣的顏色,比較通透。

3、發酵的熟茶泡開也分不出是幾葉幾梗?怎麼分茶底等級。

工藝就不問,大廚好不好我喜歡的味道就行。

謝謝解惑。


熟茶因為完全發酵後,很難區分不同的差別。

第一,不只是熟茶,哪怕是生茶,單靠感官審評都不能百分百保證能區分出哪個是古樹茶,哪個是臺地茶。臺地茶並不等於品質不好,需要理性看待,不要被忽悠。

第二,因為熟茶發酵完全,苦澀基本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從外觀和內質上判斷其採制季節。但如果是生茶,同樣的種植地和同樣的加工,製出的生茶,一般來說夏茶比春茶更加苦澀,因為季節原因,夏季多酚高,咖啡鹼高。

第三,熟茶的等級一般不用幾芽幾葉來斷定,而是根據茶葉審評因子所決定,即幹茶外形,湯色,香氣,滋味,葉底。根據國標,有以下標準:

最後貼一個相關的回答:

蘇點點:生茶和熟茶有什麼不同??

www.zhihu.com圖標


要區分熟茶的臺地茶與古樹茶,是可以的,稍微有些經驗的茶人也可以做到。

臺地茶與古樹茶最大的區別是樹齡的不同,從而導致他們的內含營養物質有差別。製成茶品之後,色、香、味的表現都不一樣。

比如耐泡度(可以泡多久)、比如茶氣、比如喉韻

如果您認為感官審評不可靠,那麼我們可以看茶底。幹茶因為發酵之後,形態收縮,看的不明顯,那麼可以看泡完之後的茶底。比如它的潤澤度、撕開葉子是否有拉絲,——聽說有拉絲的,一般都是樹齡較老,也可以看它的葉子,葉片是否肥厚,是否有細小茸毛等等。

如果您碰上廠家把茶底壓得很碎,條索完整度不高,那看幹茶這個辦法就行不通,只能靠自己的經驗來判斷。

但是由於古樹茶量少、珍稀,市面上商家大部分不會拿來製作熟茶,因為熟茶在發酵之後,雖然當年入口的口感很不錯,但是它後期存放、轉化後的表現不如生茶。它的升值空間也沒有生茶的大。

喝普洱茶的人,都聽過一句口頭禪:存生茶,喝熟茶。這充分說明,人們對於熟茶的定位是口糧茶,既然是口糧茶,必然會大量生產,又要數量,又要控制成本,那麼問題來了,這種情況下,一般商家還會使用珍稀、貴價的古樹茶來製作熟茶嗎?

當然,不排除有土豪商家,尤其是做圈子文化的品牌,他們有資金實力,可以為所欲為。

但是在目前的市場環境下生產的古樹熟茶,價位都不會低,起碼零售價以千元計。

茶葉分季節,春茶、夏茶、秋茶,冬季不採。但是一旦製成茶葉,除非是審評員,普通人喝茶不需要細分到季節。

即使在行業內也不會詳細去考證,這款是春茶做的,那款拼了秋茶……

但是熟茶大致會根據芽、葉、梗的多少程度來劃分等級,從高到低依次為:宮廷、特級、一級、二級……十一級。

選購時,可以挑一芽一葉、一芽二葉的等級,但不代表優秀的等級就是好的,還要看原料、看工藝,最終都是要以品鑒口感為準


臺地茶還是古樹茶需要喝才知道,看外形是區分不出來的。熟茶在渥堆發酵過程中需要翻動,會把茶葉翻碎,所以熟茶見不到完整的葉片。

古樹熟普市面上很少,有也基本上夏茶為主,秋茶為輔。純春茶發酵的熟普基本沒有。

熟普粉篩後根據茶葉粗細分等級,宮廷(基本是芽尖)、特級、一級、三級、五級、七級,等級越高料越粗,價格越便宜。一般壓餅都是統級,就是隻粉篩出茶頭,這樣茶葉的口感會更飽滿、層次更豐富。一般用宮廷料壓餅的,都是臺地茶,芽尖大小和樹齡沒啥關係,和茶樹品種有關係。所以不要相信商家說芽尖肥就是古樹的屁話。


謝邀

撈點乾的

怎麼分臺地還是古樹?

小白喝不明白,查泡數,一邊泡,一邊數,八泡以內茶水分離,臺地無疑。能泡十五泡左右的,不敢說絕對是古樹純料,但是樹齡絕對不低。純不純料不好說,得參考價格,畢竟我喝不到,有些經驗是喝出來的,我未必說的明白,你未必能夠憑空理解。

夏茶薄,特別薄,簡單的說,還是不耐泡。如果是單一夏茶發酵的,茶沒香,因為夏茶水分含量高,生長週期短,做成生毛茶都沒香。原料不好,什麼牛啥的工藝也不可能把沙金直接變真金,茶也一樣。

茶葉按以前的等級劃分,分為十一個等級。但是放現在意義不大,僅供參考了。看茶底的話,芽頭和老葉子老梗你能區分出來吧,芽頭多的等級高,全是大葉子跟梗的等級低。

需要注意的是,熟茶有沒有特殊的香看運氣(添加的不算啊,比如糯米香),但是絕對不是臭的,也不是黴味,也沒有抹布水味。湯色一定透亮,乾淨。喝起來口感甜順,口腔清爽,喉嚨舒服不能幹。還有什麼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坐標勐海,茶葉加工,只告訴你實話


先總體說一下,要看外形來判斷古樹還是臺地,春茶還是夏茶,都是不準確的。

相比之下,用嘴巴品鑒的準確性可能還更高一些。而茶葉的等級靠篩分機就能區分開來。

1,單看外表是無法準確判斷臺地茶還是古樹茶的。不用說發酵過的茶葉,就算是生茶也沒法準確判斷。

有些說法說古樹茶條索肥壯,其實並不絕對。不要妄圖以此來做判斷。

2,春茶和夏茶在外形上葉沒有特別明顯的區分方式,尤其是經過發酵之後能把握的特徵就幾乎沒有了。

3,茶葉的等級是根據體積大小來區分的,所以經過篩分機篩分就能分出等級來。同樣,等級雖然能一定程度地反映品質,但也不絕對。

春茶夏茶,古樹臺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別其實在於內質而不是外形,所以用品鑒的方法準確性還會更高。


基本上熟茶區別好壞第一體感是有沒有渥堆發酵的味,也就是所謂的草蓆味,不知道樓主是否明白。這一點可以判斷是不是新茶,也能判斷工藝是否成熟,一般來講正規廠家的茶渥堆發酵的味相對淡一點。其次看湯色,好的熟茶除了第一泡外都是紅亮濃稠的感覺,而不是烏黑渾濁的醬油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