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科技部門普查,中國人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還不到1%,那麼請問:什麼樣的人才算是真正有科學素養的人呢?除了學歷,還有什麼要素呢(乃至於更甚於學歷)?


1)掌握數學證明的一般思維方法就能確保一個人擁有基本科學素養,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前提正確,規則正確,可以推導出普遍結論及一般性結果,而結果需經得起驗證; 絕對性結論可以通過反證法進行檢驗,現象與結論不符必然有其原因,需要審視前提、規則及推導過程; 理解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特殊性和一般性、必然性和偶然性。

能夠在接觸新知識和新觀點時首先想到驗證其是否成立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具有科學素養的第一步。如此可做到實事求是,不囿於舊知,觀念常新。

2)在不掌握具體知識領域的情況下尊重專業人士意見; 對最新發生的重大的科學進展和未知探索擁有一定興趣; 如果想全面深刻了解某個領域,需要掌握從基礎到高階的相關知識體系。

3)社會科學領域,要有國際視野,善用比較法和統計數字分析問題,感覺不一定是可靠的。

4)善於總結規律,善於檢驗信息和觀念,能夠用正確的認知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並指導正確的長期行為。

科學素養至少包括以下6個方面

①擁有牢固的科學知識;

②能用科學知識處理個人和社會問題;

③理解科學本質及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

④具有豐富的科學探究技巧並能利用這些技巧進行邏輯思考和終身學習;

⑤對科學持有積極的態度並對有關科學的事物感興趣;

⑥能用科學的態度與他人進行交流並積极參与到社會決策中。


瀉藥,我其實也不好說什麼叫有科學素養。我就說說我沒有什麼科學素養的時候和有科學素養的時候的區別吧。你知道一種機器可以把尿變成純凈水嗎?比爾蓋茨還喝過,還上過央視。當時我覺得這個特別噁心,給我我是不肯喝的。後來書讀多了,也不在乎了,現在給我喝,我是不會有什麼心裡障礙了。以前我認為純天然的東西是好的,但現在讓我買維生素C的話,我會選擇合成的,因為我知道天然維生素C和合成的維生素C沒有什麼區別。畢竟化學式都一樣,能有什麼區別嗎。以前我相信中醫,覺得中醫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吃過中藥,但實在是不喜歡,太難喝了 。但現在,我成了一個十足的中醫黑。

轉基因了解到的比較晚,所以我一直都是支持轉基因的。

還有我覺得有沒有科學素養和學歷沒有什麼關係。

科學分為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

科學素養應是人文與自然科學的兼具。

即從事人文領域和自然領域的人都要有自己領域基本的或精深的知識文化和擅長之外,

還要具有跨領域科學的基本素養,這種人方可稱為具有(全面的)科學素養。

學歷和是否有科學素養極本沒有關係。中國人有科學素養的在我看來應該在萬分之一左右,而不是接近1%。

科學素養:

1.要認識到自己對世界的未知規律是無知的,但這些未知規律是可以通過科學的方法獲得的。2. 科學的方法在於邏輯和實驗。邏輯可以從基本的理論假說推導出來一些結論,實驗可以驗證這些結論,從而證實或推翻這些理論或假說。再舉個例子,民科沒有科學素養的問題在於他們都講不清楚自己的理論到底是什麼。比方說民科可能說世界是平行宇宙,量子力學糾纏態,甩出來一大堆他們自己都不知道是什麼的定義,然後也沒法用實驗驗證。這就是缺乏科學素養的表現。
謝邀!在國際上普遍將科學素養概括為三個組成部分,即對於科學知識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對於科學技術對社會和個人所產生的影響達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只有在上述三個方面都達到要求者才算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公眾。各國在測度本國公眾科學素養時普遍採用這個標準。按2011年我國第6次人口普查數據,大學以上文化人口佔總人口比例為8.93%,首先第一條就直接卡掉了很多人,第一條可以用學歷來衡量。然後在這9%的人中有多少能符合第二條、第三條,舉個例子:現在社會上推出兩個概念,一個叫鹼性體質,一個叫小分子水。有多少人信了這兩個概念,我身邊好多大學生還跟我說什麼喝小分子水好,什麼鹼性體質好,我說你那大學都白上了。所以說學到了知識要知道會用,就是第二條說的知道科學的研究過程和方法,這一條真的沒有什麼可量化的指標,可能只能通過問卷調查能得出結論。我國應試教育的缺陷就在於把知識學死了,科學的分析方法沒有學到。至於第三條科學技術對人和社會的影響也沒法說了,比如現在說得比較多的量子通信,引力波觀測,說得清楚對我們社會和個人影響的人就不多了,我身邊的大學生畢業之後很少去考慮這些科技的影響,當然這一條也沒什麼可量化的指標,不過在日常生活中能夠在一言一行中體會到一個人的科學素質,其實中國人的科學素質真的不高。

學歷高的人科學素養整體更高,這是不能否認的,只是學歷和科學素養是相關關係,不是必然結果。

我認為,好的科學素養有兩個基本要求。1.相當豐富的科學知識,這是基礎。2.具有很強的辯證邏輯思維,實證主義精神,基本的統計學思維。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