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歡梵高的畫 會有一股熱流在心裡湧動,但是看見很多青年們評論如果不去現場看原作難以品味到原始的感動 想問問 真是這樣嘛?


我在學習美術,之前一直看的是電子繪畫,沒有去看過畫展。有一次經過美院,花五塊錢進去了一個油畫展,被深深震撼了。

有幸能看到許多國內大家的作品,說一個大家都認識的冷軍,一張作品被圍得裏三層外三層,根本擠不進去。人羣是烏壓壓蠕動的,大家都看得認真,不願離去。於是我全程都躲開人羣,找能獨自欣賞,近距離觀察的畫作。

直接站在原畫面前,才能獲得藝術家埋下的伏筆,顏料的肌理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有一些大家認為「隨便畫幾筆」的實驗性作品,其實裡面有許多門道。有更多對作品的理解,要結合顏料的堆積和用筆的速度、輕重等等去思考。如果具有一定審美素養的人,看到這些線索,獲得的信息量是像一朵蘑菇雲在身邊炸裂一樣,藝術家的情感從四面八方奔湧而來。眼前彷彿能重現藝術家的一支筆,從哪兒開始遊移、在哪兒停頓,這位藝術家現在在想什麼呢?這樣的思考實在令人著迷。

畫作不是平面的,藝術家在創作的時候,他的眼睛,可不像我們在看畫冊的時候只能看到一個面。三百六十度,沒有一個角度是他考慮不到的。要想通過作品與藝術家交流,起碼要和藝術家在客觀上看到一樣的東西。這在電子畫作(這裡指創作者使用電腦完成的繪畫)上也適用,只有解析度接近原作,色差也不能太離譜,才能擁有與藝術家近似的,客觀視察作品時的視角。

有一些藝術家,創作油畫時,表現形式就是通過顏料的堆積,在平面上塑造接近浮雕的效果。每一處凹凸,看似隨意,實則都不是偶然的。有「不就是亂畫幾筆我也能做到」想法的人,如果能站在畫作前面,前後左右走動(我更是停不住蹲下再起身),配合著光影變化,才會發現,能堅定、胸有成竹、絲毫不拖泥帶水地畫出每一筆,去控制這些看似隨機的效果,展現自己的審美和世界觀,是多麼不容易。

提高審美素養很重要。我的審美素養並不高,在看展之前,恰好讀了兩頁「沒用的」藝術史,走進展廳醍醐灌頂,才發現自己是有多幸運。

廣州美術學院和我家就是步行的距離,打開了新世界以後覺得自己更要學習一個,不要錯過很多的一顆賽艇。


必須得啊,一定要看原作啊,如果沒條件就算了,看看網上的或者印刷品也行,不過能夠的話,必須看原作,看了原作你才體會到作品的力量感。

手機手打,我就從幾個小點說吧。

1 不管是手機電腦印刷品,你看到的所有作品尺寸都是一樣的。要知道,尺寸是藝術作品一個重要元素,藝術家畫之前都是努力尋找最好的表現方式,多大的尺寸才能充分表達作品的情感。

比如說熱里科的《梅杜薩之筏》看印刷品你只會感嘆顏色和構成,但是到原作面前,你才發現它有一面牆那麼大,震撼無法形容。

2 顏色是個最重要的問題,因為藝術作品的色彩印刷品是無法複製的,這是材料問題,目前沒法解決。用蘋果顯示器或者更好的專業顯示器看畫是目前最還原本色的手段,不過弊端就是第一點的尺寸。

3 下面可能就是筆觸了,畫作是立體的帶有肌理的,可以觸碰的,尤其是現代的作品更是,沒有觸碰感的作品是沒有溫度的,梵高的作品最有說服力。

其他的想到再說


這還用問嗎,肯定不用看啊

我看書都是隻看封腰上的推薦語就知道書要講什麼了

看電影只看海報

喫飯翻一遍菜單,也就飽了


個人感覺,差距的話 大概就像是 抬起頭親眼看見烏雲壓頂的天空 與 看烏雲壓頂天空的照片一樣吧。


不必,關係比具體色號重要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