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ifreedom

鏈接:http://www.guokr.com/article/22018/

最速降線問題

「想像一個小球,僅受重力,從點 A 出發沿著一條沒有摩擦的斜坡滾至點 B。怎樣設計這條斜坡,才能讓小球在最短的時間內到達點 B?」

這個在數學史上被稱為「最速降線」的知名問題,最早是由著名的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Galileo Galilei)於 1630 年提出來的。他在研究後認為最速降線應該是圓弧,但可惜的是這個答案並不是正確的。時間又過了 60 多年,1696 年 6 月,來自瑞士巴塞爾(Barsel,這座城市不僅是數學世家伯努利的故鄉,也是歐拉的故鄉,有一個由歐拉解決的著名數論問題就是以這座城市命名的)的約翰?伯努利(Johann Bernoulli)在《教師學報》(Acta Eruditorum)上又重新提出這個問題,並向全歐洲的數學家提出公開挑戰。這個別出心裁卻又十分容易理解的問題吸引了當時全歐洲的數學家,而最後給出了正確解答的人也都是數學史上赫赫有名的巨人。這也讓這次挑戰成為了數學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一場公開挑戰。

數學家之間公開挑戰的傳統要追溯到 16 世紀在義大利的博洛尼亞(Bologna)。16 世紀初的博洛尼亞曾是歐洲數學思想的大熔爐,全歐洲的學生都會來到博洛尼亞大學。他們甚至還「發明」了一項新的觀賞運動——數學比賽。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但在當時確實有大批的觀眾從各地湧來,圍觀數學家們互相之間用數學鬥法。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在塔塔裏亞(Tartaglia)和費奧(Fior)間上演的,是一場關於求出一元三次方程通解的世紀智力大戰。

言歸正傳,在約翰?伯努利發出挑戰後的半年裡,他收到的唯一一份答案來自《教師學報》的主編,他的老師萊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Leibniz)。在萊布尼茨的要求下,他將接受答案的最後期限推遲到 1697 年的復活節,以便有更多的數學家能參與到這場挑戰中來。

我們都知道,過兩點的直線段是兩點間的最短路徑。但使質點的運動時間最短的運動軌跡,卻不是那麼的顯而易見。這個問題和以往人們見過的那些求極值的問題是有本質區別的。藉助微積分,人們可以求出一個函數的極值;但最速降線問題要求的並不是某個傳統函數的極值點,而是要在一簇曲線(過 A、B 兩點的所有曲線)中,求出能讓質點運動時間最短的那條。這是一個以函數(小球的運動軌跡)為自變數,以實數(小球運動的時間)為函數值的函數,也就是所謂的泛函。我們要求的就是這樣一個泛函的極值。正如後文將要介紹的那樣,這類問題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數學分支——變分學。

1697 年的復活節很快就到了,約翰?伯努利一共收到了五份正確答案。這五份答案分別來自他自己,他的老師萊布尼茨,他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Jakob Bernoulli),他的學生洛必達(Guillaume Francois Antonie de LHospital),還有一位來自英國的匿名數學家。最後這份答案雖然沒有署名,但顯然出自赫赫有名的牛頓(Issac Newton)之手。雖然五人的解法各不相同,但他們的答案全都一樣——最速降線就是擺線。

同一個答案

所謂擺線(cycloid),就是當圓沿一條直線運動時,圓週上一定點所形成的軌跡。其實當時的數學家對這種曲線並不陌生,帕斯卡和惠更斯都曾研究過這一重要的曲線。但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這條線同時也是人們苦苦追尋的最速降線。

而我們大家對擺線也不陌生。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那種能夠畫出各種漂亮曲線的玩具嗎?一塊塑料板上開著幾個圓形的大洞,還有幾塊較小的圓形塑料片,不同半徑處留有一些孔。把這些看似普通的小圓片放進大圓孔中,再將圓珠筆插在小孔裏並帶動小圓片沿著大圓的圓周運動,就能在紙上留下各種美麗的曲線。這些曲線也都是擺線,只不過是另一種被稱為「內擺線」(hypocycloid)的擺線。它們是由給定圓在另一個圓內運動時,圓週上一定點形成的軌跡。

不同的解法

讓我們回到眾人給出的最速降線的解法上。萊布尼茨、牛頓、洛比達都是用他們擅長的微積分來解決這個問題的。伯努利兄弟的解法就值得特別地說一說了。

約翰的解法應該是最漂亮的解法了。他利用了費馬原理(Fermats principle),將小球的運動類比成光線的運動。費馬原理又叫做「最短光時」原理,說的是光線在傳播時總會選擇光程極短的那條路徑。那麼,「最速降線」就是在光速隨高度下降而增加(加速度恆為重力加速度 g)的介質裏光線傳播的路徑。用這樣的類比思想,約翰成功地算出了這條曲線就是前面提到的擺線。

這種解法出人意料地用到了費馬原理,實在是太巧妙了!在物理學中,費馬原理被認為是「最小作用量原理」(principle of least action)在幾何光學中的特例。 而最小作用量原理則是物理學定律普遍遵循的規律,甚至被稱為「物理定律的定律」。

不知你想過沒有,當我們將一個小球拋出後,它為什麼會沿著所謂的拋物線運動?你可能會說,因為小球只受重力作用,根據牛頓第一定律,它在水平方向上速度恆定不變;而根據牛頓第二定律,它在豎直方向上做勻變速運動。這兩個運動合起來就使得小球的運動軌跡成了一條拋物線。

這確實不錯,但現在讓我們換一個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從整體的角度考慮,小球在被拋出後,為什麼不沿著其他的路徑運動,卻總是沿著拋物線運動呢?同樣,我們在考察了連接小球起點和終點的所有曲線後,會發現只有在沿著拋物線運動時,小球的動能和勢能的差在運動過程中對時間的積分(這就是所謂的「作用量」)纔是最小的。注意,在這裡我們同樣是在一簇曲線中,求出一條曲線使得某個量達到極值。這種在一簇曲線中,求出某條曲線使得函數取到極值的思想就是變分的核心思想。也就是說,我們又是在用變分求泛函的極值。

再回過頭來看看約翰?伯努利的哥哥——雅各布?伯努利的解法。雖然雅各布的解法相對於約翰的解法來說更複雜更麻煩,但他的解法更具有一般性,體現了變分的思想。約翰的學生,偉大的數學家歐拉吸收了這一思想,並從 1726 年開始發表相關的論文,最終於 1744 年首先給出了這類問題的解法,並創立了變分學這一新的數學分支。投資者用它來計算最大利潤,工程師用它來計算最小損耗,建築師用它來優化架構。它成為了微積分理論中最強大的工具之一。


有些回答說是最速降線,我覺得是想複雜了。不需要最速降線就能解釋。假設從兩個球都從滑坡滑下來作為初始狀態,它們擁有相同初速度v 0,一個是保持勻速運動,另一個先加速後減速再加速再加速,那麼走過相同的路程,第二個要比第一個用時短。


為什麼是最速降線,兩個過程初速度末速度一樣,而且互相之間也一樣。肯定是先加速再減速的相同時間裡位移大好吧。自己畫個vt圖,一個勻速運動,一個先加速後減速 出末速度都和勻速運動是速度一樣。看看是不是後者位移大。。。。。


這個問題很像最速降線問題,但是卻比最速降線問題簡單,因為最速降線問題的起點和終點有豎直的高度差,需要同時考慮水平速度和豎直速度,而這個圖只需要考慮水平速度。

從水平速度來看,當小球經過坑時,先下降,此時水平速度會逐漸增大,直到到達坑底。而後上升,水平速度減小,直到回到原來的高度,此時水平速度仍等於入坑前的速度。

綜上,小球經過坑時,平均水平速度大於原速度,因此在水平方向的位移相同時,可以更快到達終點。

ps.上述論述忽略摩擦。


你把弧形看成一個勻加速勻減速的過程就好了

上圖是勻速,下圖是勻速然後勻加速再勻減速到勻速的過程,下圖的速度恆大於上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