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你們為什麼要點香,除了祭祀的那種!我指的是室內點香薰。


聽音樂是什麼樣的心態?看美麗的風景是什麼心態?佛法中:「色、聲、香、味、觸、法」,鼻子聞到的香氣也是和耳朵聽到音樂,眼睛看到的風景一樣,是一種感官感受,而從影響意識和精神。室內用香可以改變的環境的氣味,讓人放鬆,精神愉悅。


線香」早在宋明時期就已經出現。du線香燃燒時間比較長,所以又被成為「仙香」或「長壽香」,古時候常見寺廟以線香長度作為時間計量的單位。因此也被稱為「香寸」

線香即無竹芯的香,也叫直條香、草香。由骨料,粘結料,香料,色素及輔助等材料組成。 骨料組成香的主體,主要是木粉或碳粉,要求沒有異味,就是不要有不好聞的味;細度需經篩粉機篩選,一般在100目左右,無其它特殊要求。也可用其它植物粉沫,如各種農作物桔桿,草粉等。

線香的使用在古代極其普遍,特別受到貴族階級和文人墨客的喜愛,是他們居家養生、陶冶情操必備的日常用品。歸結起來線香薰香主要作用如下。

1、美化環境:好的香品用於薰香,可以產生出非常清新優雅的香氣,對於祛除房間異味,美化室內環境有著非常明顯的作用。

2、怡神悅心:沉香、檀香等高品質的香品用於燻焚是香道的首選,其產生出來的氣味清醇、幽雅,沁人心脾,不僅可以美化環境,更能夠給人增添幾分生活得情趣。

3、參禪修鍊:美好的香氣具有安神開竅功能,可以輔助修鍊者達到入凈和正定。

4、供神祭祀:已少有專門用於祭祀的優質香品,一些天然香料製作的用於輔助修鍊、陶冶情致的香品可以兼作祭祀用香。多見的「祭祀專用香」大都只是在包裝、名稱上對祭祀主題有所標註。例如,有的標明所敬奉的神明:供佛香、觀音香,財神香等;有的標明所求拜內容:祈福香,吉祥平安香等等;有的標明敬香地點:五臺山、普陀山等等。至於香的品質,則良莠不齊。

5、養生祛病:類香品的原料為天然香料和中藥材,可依據功效的不同細分為不同種類,每一種香品都有相應的特定配方和製作工藝。養生祛病類香品重在配方、用料和製作工藝,至於外形則可以多種多樣,不拘定式。例如:防止瘟疫的香品:多為薰燒類的線香或盤香;改善睡眠的香品:可以是填充特殊香葯的香枕、香包,或是薰燒用的線香、盤香。


啥心態也沒有。

生活就夠瑣碎了。。。

玩香就是為了無事可思量的片刻清福啊~


觀香雲,品香味,一杯茗茶,一縷香氣,偷得浮生半日閑。


主要還是為了讓生活增添點情趣吧?就和窩在家裡會放點音樂一樣,比如現在疫情期間不能出門,每天在家只能通過這些愛好來調節情緒。

如果是用精油薰香,在擴香石上點精油的時候,會根據當天的心情來選擇不同的單方精油進行搭配,用先生的話說感覺像在調配什麼魔法藥劑。

點傳統香道的線香塔香時,木調香氣讓心緒沉靜,適合彈琴畫畫,也非常助眠。


謝邀。

沒有什麼點香的特殊理由,就是聞起來香唄。

點了幾次也懶得點了,沒什麼特別的。

拋開文藝層面,經常薰香(默認品質專業的)有利於養身,精神層面上有利於心理狀態的改善,冥想等。

但是即使是在室內薰香我也偏好電子香,線香插著的感覺總是讓我媽想到招魂,於是這一嘗試被扼殺了。


要看是什麼室內香薰


感覺你說的應該是線香、塔香一類的中國香道中常見的香品,點這些香的時候想到最多的是儒雅文人,紅袖添香,大部分時間是跟文學有關。

為何?

其一:因為在中國,最初的香道產生是與儒家的「養性論」相輔相成的,儒學相伴國人幾千年,對國人的影響極為深刻,從儒家的「養性論」發展出的「香氣養性」,時至今日,焚香都是文人雅士品茗、談笑的必備品之一。

其二:其實這個問題不應該拋棄祭祀來單獨說點香時的心境,因為現在的點香心境與一開始的祭祀心境不可分割,香最初的運用起源於祭祀,因為當時的文明尚未開化,人們相信神明的存在,而香味以及香煙縹緲不可觸摸,就像是神明一樣的存在,因此,人們便使用香來祭祀神明,並表達尊敬、祈福、祝願等美好想法,與此同時,為表示對神明的尊敬,點香祭祀都會十分莊重,演化至今,點香在生活中成為常態,並不再只是祭祀之用,但點香時的心境總會有虔誠、莊重之意,這也是香在我們基因中根深蒂固的靈魂形象。


除開中國香道中的這些香品,還有香薰蠟燭這樣的在國外十分盛行的香品,點的時候想的更多的是營造氣氛、休閑,累了一天,泡在浴缸裏,點上一支香薰蠟燭,喝兩口喜歡的飲料,看看書,聽聽音樂,此時的香味就是一種對自己的嘉賞和放鬆。


彈琴寫字。本就是靜下來的事情,添一縷香,更覺舒心。


心態?修行人是藉助香來清凈心態,便於修行,參禪的時候也會用,最簡單的感覺是享受最天然的芬芳。只有古法合香纔是最天然的味道,纔有香道的基礎。

時聞一縷香,不與羣花語。一種安靜,享受,自我沉醉的感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