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看到網上各種雞湯文,都告誡年輕人要走出舒適圈,要敢於挑戰,不要貪圖安逸,可是真的是要走出舒適圈才能奔向成功的人生嗎?


連唐僧都要走出舒適圈,2019年的我們呢?

最近微博上出現了一個段子:

孫悟空抱怨道:「師傅!我讓你在這個圈子內別出來,你怎麼不聽?」唐僧道:「因為你把圈畫在了東面的山坡。」孫悟空急了:「東面山坡怎麼了?」唐僧說:「我要走出蘇軾圈。」雖然是句調侃,但也令人有所思。舒適圈,是形容所有人都生活在一個無形的圈子裡,在圈內有自己熟悉的環境,與認識的人相處,做自己會做的事,所以我們感到很輕鬆、很自在。而很多時候,「舒適圈」其實是一個危險的環境,它會慢慢讓你的思維和行動養成一種慣性的習慣。

一旦進入舒適圈,就意味著停滯不前,然而幸運,偏偏光顧那些特別努力的人。你想做這,想學那,……可就是沒辦法下決心著手去做。因為這意味著你將要做一些不擅長、不習慣甚至不願意做的事,它們跳出了你的舒適區,令你感到茫然且無所適從,但如果不勇敢冒險安於呆在舒適圈,

就永遠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麼。

對自己有要求、對自己有更高層次的要求,是對自己人生負責的一種基本態度!圈內圈外,兩個世界,

圈外的世界總有一些出其不意的驚喜,車源享,等待你去探秘!

不邀自來。

今天朋友問有沒有很討厭的格言,他自己提名「走出舒適圈」。我就來知乎查了一下大家對這個問題的見解,不知道是不是走錯了回答,感覺這麼一個廣為人知的概念下方討論卻這麼少,就斗膽自己來回答一下。

先在回答這個問題前,做出對舒適圈的定義,根據自己有限的觀察,可以分為三類:

  1. 溫水煮青蛙的溫水,勉強得過且過的生活。
  2. 自己的能力範圍
  3. 舒適的生活方式

當看到一些文章用舒適圈來煽情或煽動的時候,常常用第一種涵義。但仔細觀察這個概念,會覺得這種「舒適圈「並不舒服,更多的形容的是一種對現狀的不滿,同時這種不滿又沒有強烈到讓人立馬警惕,做出改變:人們已經隱隱約約感到被煮熟的下場,心生焦躁不安,卻種種鎖鏈加身,不知如何開始。

常用的情景有:打一天遊戲,刷一天微博,看一天小說,然後心生空虛。

重點其實是心生空虛。單純的來講,職業運動員打一天遊戲,微博管理人員刷一天微博,編輯看一天小說都是正常的,這些活動客觀上並不一定導致負面情緒。這種情景真正的內涵是:你做了一件你覺得浪費時間的事情,你其實並不真正認可它。

這種「舒適圈」是一種不痛苦也不愉悅,卻隱隱有著焦慮的狀態。它隱隱約約的痛苦指向你希望有新的去處。如果你的「舒適圈」指代這種,那你的確可能得考慮離開,畢竟,你已經開始不舒服了。

現在談論第二種定義。

第二種定義,」自己的能力範圍「,相當中性。而走出這個圈子,可以代指不停學習,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

作者自己私心對「是否走出」這種「舒適圈」這個問題持中立態度,甚至覺得它是一個偽命題。具體來講,擴不擴大你自己的能力圈完全依從於」你想要什麼「這個問題。如果你想要一項你從沒有的能力,但學習新領域的痛苦嚇住了你,換而言之」舒適圈「束縛住了你,那麼你的卻需要打破它。可是如果你現有的工作能力能讓你滿意地完成任務,那麼這個能力圈的擴展就不是必須的。

第三種,舒適的生活方式

但當我意識到不只有之前的兩種,還存在第三涵義時,我腦中的情景是這樣的:

」我「內向愛獨處,大把大把時間自己獨處。旁人聽了,言:「你要走出舒適圈,多出去交際」。

如果我內向到社交能力已經很影響和人交流,那我可能還是需要修復鍛煉一下這個能力。但是如果我和人可以正常交流,只是喜歡獨處,而旁人非要我去改變這種生活方式,甚至鼓勵我去參加演講大賽,那我可能會禮貌地說聲再見,然後回家追劇。

我有權利過我覺得舒適的生活,只要這種生活是道德合理的。對於這種「舒適圈」,並不存在必須的出走。

至於什麼是道德合理的,我相信已經被哲學家,倫理學家,以及非專業者詳詳細細的討論過。

暫盡如此,改日再改。


不請自來。

想像一下,你是一個小事業編職員。大學畢業考編入職一氣呵成,每天朝八晚四坐著,工資不多但福利很好,你覺得自己已經看到了未來20年自己的樣子。雖然很滿意自己的現狀,但有時也會感嘆自己已經被磨平了銳氣,生活變得越來越不對勁。

就在這時,你看到了一篇文章,極力要求你走出「舒適圈」。

你突然頓悟了。你向不太欣賞你的領導辭了職,拿出自己攢下來買房的錢創業。

或是再報一個培訓班,再為更高學歷而戰。

或是買了大量的書籍,準備沉澱自己,在不熟悉的領域提高水平,補上短板。


看到了嗎?以上所有的事,只有你在花錢。而資本家,培訓班,書店等等等等都在賺錢。

你攢出來的仨瓜倆棗就是這麼沒的。

走出舒適圈,本質就是面對自己不擅長的東西。這客觀上來說是好的,但濫用這個就沒有道理了,彷彿年輕人不做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就是暮氣沉沉就是尸位素餐一樣,那就是打著雞湯的幌子,盯著年輕人的仨瓜倆棗的惡人。

我希望年輕人們,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而不要做他們要你做的事。無論要不要舒適,先問自己:我是否真的需要這樣做?


我是來看回答的…

舒適圈也分圈吧

如果本身是個努力向上的人,只是有時候會覺得和一個圈子氛圍格格不入,那就不要硬讓自己不舒服了。

謝謝除了第一條以外的評論,讓我有底氣安安靜靜呆在舒適圈,不去招惹我不擅長的。

不是不努力,而是選擇一個自己呆著舒服的環境奮鬥,即便不快樂 也是平靜的情緒


不出圈,怎麼能夠知道圈外也許會更舒適呢~感覺最近工作上有些力不從心,看到這個問題,忍不住要來分享(回憶)一下我的經歷,也許能給自己一些力量。

平平凡凡地成長路線,不算勵志,沒有狗血,不存在父母老師給定目標灌雞湯以及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非要做成點啥的情況,但是從小鄉村到北京,竟然也一步一步地就這麼過來了,也算是有過出圈經歷吧~

讀書期間我是一個很少思考的人,單純地覺得既然念書就好好念,成績好了自己也開心,大人臉上也有光,身邊也沒有「靈魂導師」之類的人物出現,讓我對「讀書改變命運」有什麼更深層次的想法。小學在村裡讀,初中在鎮上讀,高中在縣裡讀,本科在省會讀。讀書期間,一直是聽話的乖孩子,學習在我們那學校還算可以,但是600出頭的分數在高考大省,不選擇省外高校的話,985和211也就無緣了。至此,基本上順順利利地念書就在無形中讓我從村裡走到了省會,那時我的小學初中同學有相當一部分是沒有念大學的,在他們眼裡,我已經不再是同一個圈子裡的人了。

念大四了,才開始思考未來,現在想來真是可怕!整整大四一年,就跟無頭蒼蠅似的一直沒想明白自己要幹啥!同學考研也就跟著考研,還跟著報了個大大超出自己水平的學校(沒考上啊當然是),同學考公務員也就跟著考公務員(不了解也不知道自己要不要做這一行,也沒考上),找工作也就跟著找工作,招聘會上一臉迷茫,應聘了幾家單位也沒有簽約,於是就在惶恐不安中畢業了。沒有書念,也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根本沒有目標),靠工作維持原狀或者出圈失敗了!

經歷了人生第一次「危機」,也第一次開始思考哪裡出了問題,要怎麼辦。我固執地認為自己念書還沒有念夠,拒絕進入社會(大學畢業生里很典型的一類人),所以選擇了再次考研入學。這一年,沒有工作,沒有學校,找了份兼職勉強養活自己,同時準備考研,那半年經常自嘲是個浪人(在社會上流浪的人),一路順風順水從來沒有經受過這般內心的煎熬與壓力,真是心酸啊!不過也真是慶幸,當時沒有隨便找份工作,就此應付人生。也真是幸運得以再次入學,硬是給自己爭取了幾年充電和思考的時間。讀研期間,本能地會抓住一切能增加社會閱歷(說白了就是賺錢)的機會,覺得自己好像做好了充分地準備,要進入社會闖蕩一番了!

順順利利的時候肯定同時醞釀著一段挫折,正所謂,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可能不恰當,總之,是想表達這麼個意思)。挫折期來的太晚,有個不好處,就是承受能力不足。就像小時候,被搶了玩具,都會陰雲密布,大人再不給自己出出氣,那簡直可以說是天都塌下來;等要踏出校門的時候,找工作不順利,感覺此生無望了,完全不會想到人一輩子換個幾回工作很正常,那時就是這麼想不開!所以,找工作的時候又開始碰壁,找到的工作自己不喜歡,喜歡的又考不上,還不願將就,陷入了死循環,最終找了一份工作,對,還算喜歡收入尚可同事也好,但總覺得不夠,說不明白,總之就是不夠。

這種「不夠」的感覺,會隨著時間的流淌醞釀起來,最終會以「不甘心」「不知足」的形態出現。人,就開始不安分,開始找借口,開始找機會,開始想出圈。醞釀到了某一個點,也許不是最好的機會,但到了這個點,人就一定會做出選擇。選擇不變,往往一輩子會很少再有出圈的經歷;選擇改變,以後大概率會一而再再而三地選擇出圈。

於是,在即將加薪,生活穩定滋潤的時候,我獲得了一個機會,去北京面試一份工作。青春沒有叛逆期的乖孩子,終究還是「叛逆」了一回。從省會到北京,一年多的時間才逐漸適應了生活和工作,挑戰更多,辛苦更多,能量更多,眼界更多,以後的選擇,也更多。

絮絮叨叨打了這麼多字~~也許今年也是「醞釀」的一年呢,誰又能說的准下一次出圈的機會什麼時候來到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