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为的奇幻文学是指包括西方魔幻和东方玄幻文学(修仙)所以不要拿中西方文化差异做答了!


很简单,因为作者活不下去。

请注意,马丁开始连载《冰与火之歌》时,已经是一位年近半百、功成名就的剧作家了,该拿的奖全都拿过。

他一不愁钱,二不愁出版渠道,三不愁读者捧场。

「长篇」「严肃」的奇幻文学,需要作者事先花费大量时间去构思各种必要以及非必要的设定。无论作者本人多么热爱写作,这其中一定会充斥著各种枯燥、高强度、非感性的工作。

没有满足一定条件的作者,根本坚持不下来。

其实读者也很难坚持下来。

国内大部分《冰火》读者都是先被美剧带入坑,然后再去读原著。这极大程度提高了文字可读性。

如果你是在没看过美剧的情况下先读书的话,你对第一卷内容的评价很可能是以下四个字:不知所云。

一部作品刚开始,十几个POV角色就把故事分割成了3~4条几乎完全互不相关的故事线。

一个与现实完全无关的地图、几十个完全架空的家族直接呈现在你面前,谁在哪儿、谁和谁是附庸关系、这段历史又是在讲谁……在后续卷册出版前,这些统统都是神散又琐碎的东西。

你事后觉得是草蛇灰线的部分,初读时简直就是凑字数的废话;更有一些情节和角色,很可能到了结尾都和故事核心没有任何关系。

这就像你在书上看到一道挺有意思的题,绞尽脑汁做了三天发现实在解不出来,你跑去问马老师说这题缺条件吧,马老师回你别急啊下个学期才会给你条件呢。

普通小说基本都是沿著一条逻辑线性发展的,即使是插叙或叙诡,也不妨碍读者自己认为目前读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可以理解的。而冰火之类的长篇巨著,本来就没想让你在初读时理解那些内容。这就是两者之间阅读体验的差别。

那么问题来了,试问该类作者到底是真的构建好了一个巨大的宝藏供我们去探索挖掘呢,还是仅仅包装出了一具空壳、需要边写边想、后期大概率会烂尾呢?

读者的人生有限,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分辨哪一本是值得久品的好茶。这导致了长篇比短篇更难熬出头。

言归正传,中国现代奇幻文学作者,相比于欧美,主要面临两大问题。

其一是读者用脚投票

因为国内读者爱为快餐网文买单;因为那些只负责开头不负责结尾的太监行为都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因为以郭某人为首的文字小偷粗制滥造出二手作品,粉丝们即使在知道真相后不仅不悔改还去抨击原作;因为某些知名作家明明职业生涯中每一本长篇全都在中途写崩了,居然还有读者去期待他快点写出第五部力挽狂澜。

作恶没有成本、劣币驱逐良币、投机大于苦耕。

当这些特性集齐后,任何行业都很难再出现专注品质的生产商了,文字产品自然也不会例外。

其二是审核制度

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谁也不清楚今天可以出版的东西明天还能不能出版,谁也不能保证自己在几角旮旯的某句话会不会得罪谁,运气不好就会被挑出来举报,然后一锅端。

在这种朝不保夕的环境下,很难想像还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去构建一个二十年后才会讲完的故事。

如果是一部短篇小说被盯上,首先改写相对简单,就算打水漂了,也没有那么难接受。而你好不容易创造出一个维斯特洛大陆,结果才写了三个POV就被叫停,这要怎么改,又有谁受得了?

而一部真正优秀的长篇严肃作品,作者一定有他特别的见解和表达欲,而不是迎合市场和社会氛围,那这写出来完全不触碰逆鳞的可能性近乎于零。

就以近年来中国最成功的文学作品《三体》为例,如果由于以上两点原因,它的出版截止到第一本,想像一下这会是部什么样的作品?

知乎上肯定也会多一个问题:中国科幻文学为什么很难写出长篇优秀作品?


分两个方向。

首先从环境上来说,中国文学——尤其是通俗文学这一块——并不存在良性的生态系统。

我们知道,读者和作者是一个双向挑选的过程,双方相互博弈,也相互培养。如果读者的素质很高,作者的写作会被强迫著提升,如果作者水准很高,也会反过来拉动读者的水准。这一概念并不能机械认知,但相互之间的共生关系当然是存在的。

中国文学大环境的问题在于,文学的顶层从来就没有把通俗文学当成文学的一部分来正经对待,而过去的通俗文学并没有自己生存下去的能力,维护通俗文学生存的商业系统是极其脆弱的。一部分天才型的作者依靠出版活了下来,他们或者进入体制,或者不承认自己写的是通俗文学,他们讲话、发言、研讨,会尽量建立在精英文学的语境里。就好比文学界以前不承认金庸的价值,今天不得已承认了,真要进行讨论,无非讨论「金庸的武侠作品当中有什么人文、文学性」。关于他在通俗上的成就,没有人讨论。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背后有著很深层次的原因,跟我们的社会传统、政治规则等等都有联系。我们暂不指责这样的现象,但这一现象随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关于通俗文学的生态无法得到好的维系,有关通俗文学的经验无法得到好的传承。

一个行当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良性的传承,那么想要有所突破,你只能期待天才型的选手。

譬如刘慈欣以一人之力将中国的科幻水平拉上前列,但他的成功,当然也跟中国的社会有著深层次的理由,并不是不需要生态。没有俄国当年的环境,托尔斯泰是否还能成为托尔斯泰,这个值得商榷。中国有过一百多年的近代史,我们崇拜科学,我们讲究唯物论,西方在阔气当中养成的过度的人文追求,与中国在一直挨打过程里认识到的残酷产生碰撞,于是诞生了三体里的「黑暗森林」「死神永生」。这中间有方方面面的联系。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待通俗文学的社会环境和文学生态,是否能够造就一个开天辟地的通俗文学天才呢?现在看起来很难,至少我们目前造就的,与你提到的方向有差异。

而第二个方向,是技术的方向。

就写作技术上的来说,外行人提到这些通俗文学,赞美欧美的通俗文学充满了想像力巴拉巴拉。以我的看法而言,这个认知是错误的。

欧美方面,你所提到的这些东西并不是具备想像力,而在于写作方式上的落地和入微。通俗的话语叫做接地气,要说得更仔细一点,就是他们会在无数的细节上深入构筑他们的人物和社会,让你恍然间感受到在某个我们不知道的地方,真的有一个那样的世界。

这是国内幻想文学和国外幻想文学的两个不同,中国的大趋势是往外扩,你幻想一片大陆,我幻想一个星球;你幻想一个星球,我幻想一个宇宙;你写一个宇宙,我写好多个宇宙。这个方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想像力的扩张,我们才是恣意地发挥自己想像力的人,什么《巫师》、《冰火》、包括《哈利波特》,他们成功的真实原因并不在于想像力,在于让想像力接了地气。

国外幻想文学——或者说成功了的幻想文学——他们更多的是在内收。作为一个写作者来说,这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受了经典文学的影响,经典的文学讲究的是匀称,有种说法就是如果你写了一把枪,这把枪最后就得发射。如果你写了一个大陆,这个大陆就得像真的,如果你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该有自己的人生。概括而言,你抓住一个东西,吃透一个东西,如此一来,虽然他们没写几百几千个宇宙,但他们显得真实,于是具备感染力。欧美倒也不是没有写几百几千个宇宙的东西,但无论如何,都显得轻浮、大而无当。

抓住一个元素,吃透一个元素,让读者感觉真有其事。这是增加文章感染力的不二法门。

中国的幻想文学为什么选择了往外放呢?因为我们没有完整的传承,因为我们的文学体系从根子上鄙视通俗文学。那么当一个传作者进入通俗文学这个区域时,他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片新的东西。回想我们的人生,我们一开始总是会热衷于一些概念性的东西,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一千个宇宙比一片大陆更大,等到我们成熟了,才会发现,一个真实的城镇其实都要大于一千个浮华的宇宙。我们描写一千个宇宙,但我们的想像力总是很难让它真正落地。而文学体系中严重的鄙视链,导致进入通俗文学体系的作者,往往开始排斥传统文学的理论——欧美也有这样的鄙视链,但没我们这样严重,于是他们中的有些理论可以相互吸收和继承,他们的作者可以更快地搞清楚一些我们需要单枪匹马花一辈子才能搞懂的问题。而我们花一辈子半辈子搞懂了以后,文学界说「这不过是通俗文学」,于是经验又无法保留下来,通俗作者要从头开始做起。

这是我们的文学难以出现像国外那样的通俗文学的两个方向上的理由。但是并不代表不会出现,网文二十年的发展,至少就我所见,不盲目追求概念而开始转做下沉的内收型作品这些年已经开始出现,如今的典型《诡秘之主》,外行人总觉得他是充满了想像力,多少条途径多少诡异的故事,实际上让它成功的理由,在于乌贼在做细节上的入微和下沉,这是文学内功的一部分。

人们以前是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写法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更多的吸引人,如我所说,我们没有传承和经验,所以网文初期大家都在扩展想像力的边界,当这个边界扩大到一定程度,人们开始选择往内填充无数的细节,这个宇宙因此才开始更加丰富起来。这是网文目前发展的成绩,在可见的未来,它应该还会更加的丰富。

当然我无法断言外放型的想像力是否会出现征服世界的文学大家,但如果让网文按照目前的趋势良性发展下去,你说的中国通俗文学的经典作品,不会超过二十年,一定会出现。

这个预言,可以立此存照。


大部分的回答其实曲解了题主的意思,所以导致回答也牛头不对马嘴。(当然,题主的提问方式也不够友善,一锅算一锅)

根据提问和提问者的补充其实问题是:为什么中国的架空幻想小说里,非科幻的幻想小说创作轻视世界观的搭建和自洽程度,没有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架空奇幻史诗」。

所以这个问题下答大河虚构历史史诗小说(如金庸、天下霸唱)其实是偏题的。而且,从hf的概念看,从属于旧时代小说的金庸在世界观构建上是被轻视的。

同样,当今仙侠依然是故事剧情导向创作。在世界观上依然存在「嗑药升级导致经济崩溃」这样明显的不自洽世界观。

对于中国幻想小说和游戏设定的吐槽很容易进入一个偏见当中,那就是「我们没有好作品」和「我们没有好渠道」的无限对立中。这种冲突和对峙其实非常无聊,他们只看到了一个表面现象。事实上,中国人关于史诗奇观的追溯,从来没有停止过。

题主的提问是有意义的,只不过晚了19年

因为和2001年水泡在清韵论坛上提出的问题几乎是一致的

为什么我们不能创作一个我们在文化上可接受,同时又符合当代幻想小说「自洽世界观潮流」的当代设定呢?

这个问题针对的正是本世纪虚构历史史诗和神话再创造才是中国主流的幻想小说写作方向。

换句话说,20年前,我们的幻想小说创作者其实已经在思考当今世界的幻想小说主流,而他们的思考来源则是已经陆续接收到的TRPG文化和相关衍生创作。

这个思考后来变成了一个由7位作家牵头组织的世界创作设定,起初依然是西方背景(名为凯恩大陆),而后期则真正形成了一个在中国奇幻史上都留下名字的世界观——九州。

虽然以今天的目光看,九州的「架空性」和「原创性」十分不足——设定内核本质基于当时已经成熟的科幻体系(没错,九州的地理和世界观构架基础是科幻的奇幻换皮)和西幻体系。其东方部分的争议从创造时期就有非常多的争执(比如龙这个概念在九州设定里被今何在一顿狂砍。)而且初代九州设定最终的分崩离析也著实显得荒诞——不光是在末期团队内部分歧严重,而且因为一场跨国铁矿石诈骗案导致某主创产生了单干的念头(江南幻想1+1团队和潘海天猴子的分歧。)

但九州的意义应该还是符合史诗奇幻(hf)的一个方向:

诞生九州的飞奇幻世界和随后的论坛创作大大的拓展了中国以几个高校跑团俱乐部为核心的西方幻想小说创作。基本上目前在国内还在搞幻想小说创作的都和这帮人有著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

九州的一度成功让中国原创幻想IP曾一度风靡,云荒、玄澹等多个跑团小说的世界结构。也让现在的IP热里还有所谓的世界观Ip培育这个选项。

虽然不太成功,九州也第一次进行了幻想世界观商业化尝试。

顺便一说,目前,九州爱好者依然在以剔除了有商业争议部分后的最初设定为基础设定进行创作。虽然远不如当年的影响力,但九州并没有消亡。

另外,那些把DND等幻想世界观介绍给国内,并寻找著跑团伙伴的爱好者们也一直在努力的推广「有著自洽世界观的幻想世界」理念。甚至承担了国内的西方设定元设定的介绍基础。

这帮骰子团不光是最好的安利党,自身的衍生创作也诞生了不少亮眼的世界观,比如曾经在互联网引发了游戏圈热潮,并最终也成功进行了商业化的《塔西里亚故事集》。我由衷希望大家能去阅读以下这套颇具异色的黑白漫画。你大概能明白,中国奇幻的史诗化道路从未结束,不是一句虚言。

接著我们要谈论的是中国原生的架空奇幻史诗的问题。

首先是受众土壤问题

毫不避讳的说,不说「幻想史诗」,中国的非玄幻幻想创作(包括奇幻和科幻)整体是一个相当小众的群体,从上世纪末诞生到今天根本没有实现下沉,在里面,被读者视为「小众读物」的九州其实是下沉最成功的作品。

很长时间里,推广安利还属于「人传人」这种最基本的小圈子传播手段。

作为IP改编的输出大户,网路小说和电视剧都有自己的消费方式区别决定了其严肃奇幻生存空间狭窄的现实;

网路小说的整体运作模式可以参考隔壁日本的少年漫画。(优秀作品受到平台的消费方式:特别是字数和更新速度的压迫而变异,并不能保持最适宜传播和构架的节奏。)

而以演员和下沉需求为导向的电视剧市场,不少作品不得不为了新受众对世界观塑造这件事进行大幅度的修改。

其次,衍生品和商业生态搭建很缓慢,并没有在纸质媒体环境变异前完成生态构建

中国亚文化圈社群文化搭建到今天为止都是起步状态——这还要排除大量为了蹭「二次元」热产生的一些奇葩项目。在这之前,就算产品成功,本身也没有形成更好产品的变现手段。

我们可以反观一下韩国的同级别小说:

李荣道的《龙族》Dragon Raja出版于1997年,在全国火爆之后迅速于2001年被三星电子改编成了mmo进行了国际传播。相关的衍生创作几乎和网路连载同步进行。第一时间变现了自己的影响力。

而韩国本土国民级幻想小说《符文之子》Children of the Rune甚至本身就是为奇幻社群基础定制的小说。在韩国获得了18万销量之后,立刻被改变成了火爆中日韩三国的网游《天翼之链》

而400万累计销量的九州系列,在5年后居然会因为不到300万的商务纠纷产生严重内部分裂。其吊诡程度可见一斑。

最后,是创作者迭代产生的劣化问题。

这其实是个世界性问题,初代构筑的原创奇幻史诗作者本身有著非常高的阅读阈值,创作者不但阅读过前代作者的小说,也对严肃文学和世界观设定有所了解。

我国初代的奇幻小说创作者会为了创作世界观涉猎更多的奇怪知识。对于外界文化的接受度和包容度很高(外文水平也很好),不会因为民族主义而削弱世界观的自洽性。并且不拒绝对于优秀文化创作的吸收、比对和改良。比如下面这本书就是由dnd爱好者远古之风翻译的。

而后代创作者不免会有一种情况——他们是读第一代创作者作品之后就开始了创作。并没有阅读过更多作品,蜷缩于本土文化创作的实际情况也让他们的世界观真正具备世界的广度和史诗故事的恢弘。

这种经验差距和阅读量的差异直接导致了世界观架设这件事情上越来越缺乏史诗感。

嗯,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日本轻小说和韩国幻想小说里——次代作品游戏化痕迹严重,深度不够,根本原因还真是,书读的太少,而想的太多。

当然,从目前的情况看,这些状况都有再改善,不管你是不是接受scp梗满天飞还是对于中国幻想小说发问的人越来越ky的吐槽,但就这个生态圈目前的状况看,还是有很多可喜的变化:国内世界观创作开始有专门的商业公司、早期的dnd玩家目前成家立业后也多少通过购买力和对文化消费的拓展为生态做出了贡献,而那个最初只有一点的圈子,终于在人传人的小规模安利下,逐渐汇聚成了一条溪流。

我依然记得我高中那会,给九州幻想投稿时看到的那句话:

作为作者,总有一种宏愿,有生之年,要书绘一幅庞大的画卷。但凭一人之力,穷尽百年,又如何写得完心中无尽想像。

总要有人来做些什么。为了东方幻想文化的尊严也好,为了孩童般天真的虚妄也好。

很庆幸,许多人和我一样,从没有忘记过。


高赞从市场选择(读者不买账)和审核两方面说。

刺猬以九州为例从本土奇幻的发展讲。

都挺好,我来补充一个载体的方向吧。

纸质书和网路阅读的区别,就如同电影院和电视机的区别。

前者都是「先付费」+「专一的环境」+「有限内容」(阅读环境和观影环境都要求安静,尽量减少打扰)

后者都是「分散付费点」+「随时可切换的环境」+「无限内容」(网文每天几部书切著追很正常,电视台的盈利靠广告,且一集电视剧必然会被广告所切分)

载体区别导致电视剧编剧和电影编剧使用的技法不尽相同,在写书上也是如此。

众所周知,严谨的设定,庞大的世界观,精妙设计的剧情,是需要读者长时间(至少是完整的时间)投入到作品中才能体会到的。

作者不一定会在作品中设计多少次的创意、反转、高潮。但每一次创意、反转、高潮定然是精雕细琢,尽可能得去利用的。(因为有限内容)

这是符合纸质书的创作方式。

九州能崛起在0X年,也是因为当时相关纸质书(杂志、实体书)有的搞。

但我们的纸质书并没有像欧美日那样得到充足发展,形成庞大产业,这其中审查的原因有,但最主要的还是——还没发展起来,网路(免费的就来了。

网路小说是一种碎片化的阅读,网文的源头比起传统小说,其实更接近「评书」。

每天一段,每段有扣子,人物和情节为先。至于世界观——咱看隋唐、三侠五义这些经典评书,啥时候搞过精细的世界观来著。

因为不需要啊,大部分捧场的观众是来听简单明快的故事的,不是来仔细思索人物内心变化,品一品这世界构筑有多棒的。

这是网文连载的商业体系导致的问题,不是有没有人能写,有没有人肯写的问题。

举例说明:

在世界观和内容上已经尽量试图搭建自有体系的《诡秘之主》,在这样的连载制度下,也会不断的暴露问题。

例如白银城首席这个角色,乌贼塑造的挺成功。但为什么乌贼非要给这个首席一个杰洛特的外形?

1、乌贼灵感匮乏,当时搞不出更有特色的外形。

2、使用杰洛特的形象可以让读者更具体、快速地记住角色,并且还有梗可以和读者互动,增加作品粘度。

3、1和2都对。

所以,网文连载这个商业体系,一方面从紧张的连载进度上压制作者,另一方面从传播角度鼓励作者用近似模因的手法去拉住读者。天然就和传统小说相悖。

我并不是说网文不好,我想说的是:一个理想中的健全市场应是各种不同的载体并行,而不是某一种载体独大。

不过显然现实的发展并不如理想那样美好,就算是欧美日,他们的纸质书占比也在节节后退,现在看起来不错只是因为底子厚。

所以,若是阅读载体和环境的大趋势没有变,说不定再过若干年,整个世界就也难以再出现魔戒、冰火这样的作品了。


现代奇幻文学起源自对神话的祛魅。我看到有答主用的是解构这个词,我们大概率说的是同一件事情,但是我觉得公认严肃的奇幻文学不是在解构,尽管他们确实是从神话中抽出了一部分作为材料,但是他们的世界观相对原来的神话系统是不能说更基础的,而是系统性远远超过出古代神话。

我们习惯了去看现代整理的风俗考和人类学理论,但是不要忘了神话在过去是口授文学,很多东西是不确定的,即使是仪式和规训也容易遗失和流变。刻耳柏洛斯到底几个头现在没有人纠结就是祛魅的结果,他的形象固定了,失去了神秘性,而古老的神话很容易出现后羿的时候有十个太阳,夸父到底有几个左眼这种问题,这就是不同地方的神话流传到了一起,根本不在一个系统内。而且从创作方式来说,托尔金明显是受到了人类学的结构主义思潮影响。

中土世界最大的贡献就是一己之力基本完成了对神话的祛魅,高度固化了精灵、矮人、兽人等形象,但是换句话来说,这也有可能是一种特例,只是托尔金刚好就这么奠定了欧美奇幻小说的基础。解构则更适合指的是后来衍生出来的一些情况,比如喜闻乐见的人类男性迎娶精灵美女,诚然这个桥段从阿拉贡和艾尔玟的爱情故事里已经出现,但是二人的经历以及艾尔玟最终选择成为人类都可以说明这个故事是在反映他们的精神品质。但是在后来的作品中,把精灵美的特质异化成性吸引,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解构。

当然正面意义的解构也不是没有,比如《悟空传》等众多把孙悟空和抗争命运联系起来的作品,以及去年比较火的《哪吒》,他们从原本的人物形象中抽出了叛逆的部分,和原有主题进行二元对立,从而产生新的立意。但还是要和普通的反类型化进行区别(我个人很谨慎对解构这个词的使用,当然可能也过度反应了)。

同时奇幻中还不会缺少的部分,就是人的意志如何对外界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托尔金还是用了非常传统的方式在表达,先祖的品质和事迹会作为一种legacy体现在后代身上,当然很多人因此觉得他太血统论了,但是相比古希腊英雄动不动就是神的子嗣,人的精神已经得到了很大解放。

以奥术为代表的各类魔法,则是更直接地对人的意志进行了延申,但是很大一个问题在于dnd开了个坏头,法师不再是智者,而是炮手,人形自走炮那种。与之类似的是还珠楼主开端内力、修为等等,这些概念很大程度上把个人的能力实力和人格、理念、境界联系到了一起。也就是说到这一部分我们还是完成得比较好的,只是武侠题材很快就会被挖掘得差不多,而涉及到更多要素,比如不同种族以影射现实人群等等,相对而言有所缺失。

但是真正的伤害不是发生在这里。类型文学和过去的文学是不一样的,过去文学家不是职业,苏轼和李白也是想好好当士大夫的,文学创作不能直接带来收入,陶渊明尚能采菊东篱下,柳永奉旨填词可是靠妓女养著的。近现代出版业让文学开始更多承担娱乐大众的功能,题材和体裁也开始更多细分,写作开始职业化,类型文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开始发展的。同时我们不再需要文学家这个阶级性其实非常强的辞汇。

中国类型文学受到的伤害,首先是对大众出版的不重视,这个不重视发生在两个方面,首先是文学观念还停留文以载道上,后面又受到欧洲文学中众多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影响,所以非常强调文学的教化作用,这一部分原因对文学创作和文学批判的影响更大,一篇《世界最高峰上的奇迹》足以导致对科幻杂志的封杀。严肃文学创作非常狭隘,纯文学的尝试更少,我们难以出现斯蒂芬金这样创作出了《肖申克的救赎》和《黑暗塔》的作者也实在不奇怪。

另一方面,既然写作成为了职业,那么收入必不可少,但是我国盗版问题一度非常严重,武侠等大众文学有著不错的盈利能力,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管理者的重视,也没对作者权益进行保护。实际上大众对类型文学的需求一直不算低,但是我国出版业直到被网路文学冲击才开始重视这个问题。

【仔细思考了一下,我上面说的这两方面伤害更多是指八九十年代的情况,并不能很好的解释现在的问题,所以这两个原因只适合解释我国类型文学为什么发生断档或为什么起步较晚】

而且我国文学教育是很成问题的...就像喜闻乐见的《三国演义》比《冰与火之歌》,如果对小说的叙事和章回小说的规范及其历史意义有基本的了解,都会惊叹冰火在叙事方式上的突破,这确实是隔了几个时代的东西。都是通俗文学,说来说去就是权谋高低、真实与否,文学评论和读后感是有本质区别的好吧。也因此冰火虽然没有像中土系列那样在历史人文方面构建的那么完整,但是它的系统性也是很高的,来源自它叙事上的自觉。

顺便严肃的长篇作品不一定没有,只是不足以形成类型,同时难以推广。比如我现在就可以安利一篇,《火的三个名字》,豆瓣阅读上可以找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