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他楊廣的原因,至少佔99.99%的原因,而0.01%的其它原因重要嗎?

我就搞不懂了,他楊廣接手的家底我國歷史上有其他接班的皇帝比得上嗎?開皇之治的國力記載史書有啊,土地和戶口數人口數都有啊,怎麼叫做對國力瞭解得不清楚?同樣的班底在隋文帝手上可以滅南陳,破突厥,創盛世,怎麼到了楊廣手上就一堆問題?這不是本末倒置以結果來倒推出那些問題嗎?

周圍一圈外敵都被打殘,內政接手又是盛世家底,這樣的家底都不能支撐他的宏圖大業嗎?還能怪隋文帝留的不夠多?結果呢?這尼瑪10來年就搞到國破身死?如果只算他逃到江都逃避這才7,8年啊,這還不叫昏庸,不叫暴君?

說起敗家我國歷史,世界歷史,他楊廣都是獨一份。

ps 開皇之治和他楊廣有一毛錢關係嗎?內政治國他沒有出過政策和具體治理過,而滅陳他就一掛名的統帥,就和其它幾路都是皇子掛名一樣,戰役不是他指揮,戰略不是他謀劃,難道這些這都能算到他這種掛名的頭上?科舉不是他首創,大運河也是歷代的運河連起來不是重新開鑿,也不知道那些人哪裡來勇氣用楊廣和李二比,梁靜茹嗎?只要是個皇帝都能說造的孽沒他楊廣多。


論隋朝的國力可能大大超過了前朝,但論統治集團的穩定性、皇權鞏固程度以及人心凝聚程度,隋朝自始至終都比較脆弱。

關鍵是隋朝得國太易,所謂得國之易自古未有的背後是隋朝的帝位不是靠功績實力和威望得來的。楊堅在北周屬於無論能力還是功績都不那麼出類拔萃的人物,他自家兄弟都非常不服他,他能上位關鍵在於外戚身份,然後趁著周宣帝對朝堂搞大清洗後突然暴死後的權力真空之際,趁機矯詔掌控權力中樞上位。因此他的皇權的基礎其實很虛弱的。朝堂之上無忠臣可言。大家幾個月前還都是同僚,幾個月後就都老老實實的乖乖當你臣子忠心耿耿了?這決定了隋朝皇權的根基自開國伊始,就不太穩。加上楊堅統治中後期,隋朝的政治生態就已經在逐步走向惡化,皇帝御下苛暴無恩,功臣不少被枉殺,官僚集團媚上以自保,人人自危,上下離心。尤其是楊堅晚年一系列鞏固皇權的騷操作,已經給隋朝埋下了很大的隱患。如果繼任者能夠適度地鎮之以靜,彌合人心,不那麼折騰,說不定隋朝還有可能延續百年以上,可惜遇上了史上頂級作死能手楊廣,各種折騰,鬧得天下沸騰,把本來就不穩固的楊氏皇權的威信度徹底消耗光了,底層百姓徹底被逼反了。

此外,楊氏父子在整合統治秩序和凝聚人心方面,可以看看當時山東士人的代表李德林和房玄齡父親房彥謙,一個高層一個中間層,看看他們對隋朝的認識和態度以及他們在隋朝的經歷。尤其是房玄齡的父親房彥謙在開皇年間對隋朝的認識。

初,開皇中,平陳之後,天下一統,論者鹹雲將致太平。彥謙私謂所親趙郡李少通曰:「主上性多忌克,不納諫爭。太子卑弱,諸王擅威,在朝唯行苛酷之政,未施弘大之體。天下雖安,方憂危亂。」少通初謂不然,及仁壽、大業之際,其言皆驗。

可以說,隋朝在整合統治秩序和凝聚人心方面終究是失敗的。

——————————————————

隋朝統一南北後厲行輕稅政策,嚴查戶籍,和豪強大族爭奪戶口,打擊了豪強的利益使得國家富強當然沒問題,也值得肯定。但要說什麼隋朝重建了中央集權,未免有誇大之嫌,魏晉南北朝顯然沒有一個政權放棄了中央集權的。


過去大家都覺得,隋朝滅亡是因為隋煬帝楊廣荒淫無道。比如說,楊廣非常好色,還搞了許多大工程,像開鑿大運河、打高麗、下江南啊這些,這裡面哪一項都夠老百姓受的。老百姓沒法生存了,只好抄起傢伙反抗。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歷史學者卜憲羣和雷聞,從一個全然不同的角度解釋了這個問題,那他們是怎麼說的呢?

咱們都知道,楊廣的年號叫「大業」,意思就是做一番大事業。他還給自己定下了「尚秦漢之規摹」的人生目標,意思就是他要學習秦始皇和漢武帝,完成王朝的統一。如果咱們去看歷史材料,就會發現,楊廣不但不荒淫,相反還非常勤奮。

舉個例子,楊廣曾經領著部隊穿越過海拔四千多米的祁連山,又在燕支山會見來自西域各國的商人和使者,被戰亂破壞了的絲綢之路,幾百年之後,在楊廣的努力下又繁榮了起來。

為了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一刻也沒有閑著。為了建立一個大帝國,楊廣不停的奔走打仗,他的足跡連起來,不知道要繞地球多少圈。在當皇帝的十四年裏,楊廣真正住在長安的時間不到兩年,住在洛陽的時間不到四年,其餘的時間都在各地視察工作。因為中國太大,人生又太短暫,想要儘快完成自己的人生目標,楊廣不能停下來。

按理說,皇帝這麼勤政,國家應該越來越富強,可正是因為楊廣的勤奮,才讓隋朝那麼快就滅亡了。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這就不得不提隋煬帝三徵高麗了,咱們知道,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中國一直處於戰亂,偏遠的遼東半島一直沒控制在中原王朝的手裡。要知道,遼東原來是漢朝的四郡地,是中國統一王朝的一部分。遼東沒有收復,國家的統一就沒有完成。

到了楊廣當皇帝的時候,國家剛剛穩定下來。立志要做一番大事的楊廣更是下定決心要攻打高麗,徹底解決遼東問題。

第一次攻打高麗的時候,大家都覺得隋朝一定能輕鬆獲勝,因為當時隋朝的軍隊剛剛打敗了陳國,比起陳國來,高麗簡直就不值一提。可楊廣忽略了遼東半島、朝鮮半島的地理環境。隋朝的軍隊出海作戰,基本沒有什麼優勢,三十五萬隋軍將士幾乎全軍覆沒。

可楊廣很快又組織了第二次東徵,就在高麗馬上就要投降的時候,隋朝統治集團內部發生了叛亂,許多貴族也起來支持叛亂。隋煬帝只好帶著部隊回來,最後叛亂解決了,收復遼東的機會也錯過了。

咱們都知道,打仗就是在不停地死人和花錢,勞動力戰死了,自然沒有人從事生產了,而且戰爭的物資要靠人力運輸。老百姓要麼當兵在戰場上戰死,要麼當苦力在路上累死,日子過得那可真叫水深火熱。根據統計,攻打高麗的兵役、徭役量超過了隋代幾項大工程的總和,也就是說,隋朝的人力物力基本上全用到了高麗戰場上。

這樣大的消耗,別說是高麗了,就是強大的隋朝也受不了,所以在隋煬帝第三次打高麗的時候,高麗實在撐不住了,只好向隋朝投降。

這樣,隋朝取得了表面上的勝利,可整個國家也被戰爭給搞垮了,老百姓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只好抄起傢伙來反抗隋朝,統治階級內部本來就不穩定,農民剛起義,各地的世族就紛紛起兵來反對隋朝。最後的結果大家都知道,隋煬帝在江都被叛軍殺死,隋朝也就跟著滅亡了。

所以我們看,隋朝滅亡根本不是楊廣多麼的荒淫無道,而是因為他太心急了,為了實現他的目標,楊廣沒有給剛剛從戰爭中走出來的老百姓休養的時間,反而心急的搞起國家建設和統一事業來了,最後整個國家也被楊廣的急政給搞垮了。

本文源自:《中國通史·隋唐五代兩宋》


隋朝的滅亡是楊廣一手造成的,不要扯什麼功在千秋這樣的屁話。

本來大家都過的好好的,來了個領導要搞業績,搞業績就搞業績吧,按基本法來吧!結果一上來就要求員工007,自己整天就琢磨些好大喜功的事,不按實際情況來,搞了幾年還沒出成績,員工都被搞得奄奄一息了,心裡就想著把他弄下來,不然都沒有活路了。


針對下面兩位的楊廣急於求成滅國的說法。甚至有楊廣時期的國力不足以支持他完成秦皇漢武功績的說法。

我們來看一看隋朝與漢武時期的國力對比。

西漢建立後由於奉行黃老政治、與民生息的政治措施,特別是文景之治的迅速發展到孝武皇帝元光六年時(前129年)人口達到3600萬,黃河中下游這一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在這六十年之中增長了2.5倍.出現了多年未有的繁榮富庶的景象。從漢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開始,因之後連年的戰爭和徭役賦稅較之於前加重,使得自漢武帝在位中期開始,人口數出現了多年的停滯和下降,到漢武帝徵和二年(前91年)只有3200萬。 ——《中國人口史—葛劍雄版》

隋朝繼續清查北周、陳的隱漏戶口,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 ,達到約870萬戶,44,500,000人。隋煬帝大業五年(609年)8,907,546戶,46,019,956人。

——《摘自中國人口史》

從上述數據可以得出,隋人口巔峯數值超過漢孝武時期一千四百萬人口。

從漢孝景皇帝和隋高祖文皇帝所遺留的物資來看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餘財。京師之錢累百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腐敗不可食。眾庶街巷有馬,阡陌之間成羣,乘牝者擯而不得會聚。守閭閻者食粱肉;為吏者長子孫;居官者以為姓號。

——《漢書食貨志上》

煬帝即位,是時戶口益多,府庫盈溢,乃除婦人及奴婢部曲之課。

——《隋書雜貨志》

儲米粟多者千萬石,少者不減數百萬,天下義倉皆充滿

——《通典》

從物資遺產來看,兩者相差不多。這麼多文字來表述的就一個道理,這些糧食全部放開喫都能喫到它變質腐爛。

接著上外交軍事地位遺留

詔曰:「朕既不明,不能遠德,使方外之國或不寧息。夫四荒之外不安其生,封圻之內勤勞不處,二者之咎,皆自於朕之德薄而不能達遠也。間者累年,匈奴並暴邊境,多殺吏民,邊臣兵吏又不能諭其內志,以重吾不德。夫久結難連兵,中外之國將何以自寧?今朕夙興夜寐,勤勞天下,憂苦萬民,為之惻怛不安,未嘗一日忘於心,故遣使者冠蓋相望,結徹於道,以諭朕志於單於。今單於反古之道,計社稷之安,便萬民之利,新與朕俱棄細過,偕之大道,結兄弟之義,以全天下元元之民。和親以定,始於今年。」

——《漢書文帝紀》

六月丙寅,下詔黜高麗王高元官爵。

夏四月丁 酉,突厥利可汗內附。

啟民上表陳謝曰:「大隋聖人可汗憐養百姓,如天無不覆,地無不載。染干如枯木更葉,枯骨更肉,千世萬世,常為大隋典羊馬也。

——《隋書文帝紀二—三》

看看,我們這大隋高祖文皇帝不是已經完成了漢孝武皇帝的功績了嗎?而且所留下的還不是孝武皇帝的爛攤子,是文景之治還多的人口物資。

就這個盤給劉徹,他還不笑醒?要知道漢孝文帝曾經強硬的和匈奴剛,最後還不得被逼屈辱的下和親詔書。

孝武皇帝你見過一次性出兵百萬的戰役嗎?目標是誰?哦,是和突厥一起向著楊堅跪的高句麗。

劉徹:「好傢夥,我漠北決戰都才十多萬,打的還是一直都佔上風的匈奴。百萬大軍,看來後方物資是真的豐富。」

實際上一徵高句麗,隋朝內部不說反一半,但農民起義確實已經鋪天蓋地。徭役重 兵役重,請問怎麼活?

李世民:「我徵高句麗都才十萬人,戰績可觀。」

你說說這百萬大軍到底圖個啥?更別說雁門關之圍,早期被楊堅打服的突厥都蹦躂起來了。

綜上,楊廣所繼承的帝國遠勝於劉徹所繼承的帝國。而劉徹損耗的人口是400萬(沒計算出生,實際應該多一半左右)。

楊廣?從武德兩百萬戶,貞觀一千多萬人來看。間接死於楊廣愚昧統治後因的人口達三千多萬。嘖嘖,這一點可以說功高漢武。

至於覆滅原因?隋書徭役,兵役等粗略來看,高達近兩千萬人次。 佔全國人口三分之一還多。

資治通鑒更恐怖,三千多萬人次了都(此處忽略不論)

在內物資耗盡,民力衰竭。百姓痛恨徭役兵役,農民起義一直沒停。

在外楊堅留下的國威盡喪。突厥趁火打劫,終成新唐書所載,戎狄枳強,古未有也。

這樣作的死,給我一個隋朝不亡的理由?

補一句:楊廣剛登基的隋朝國力,是完全能接受劉徹,甚至漢靈帝,王莽,崇禎那樣的作法。但楊廣這麼作的?屬實罕見。


其實另一位仁兄 @曾昌國 回答的已經很是於我心有慼慼焉了。我就再響應兩句,順便說說我的看法。

其實就是說煬帝是有大的治國理想的,但是不夠愛惜民力,國家傾覆主要是皇帝過於勤奮,過於想有所作為,想成就大業,但是忽視了國家建設的過程需要緩急結合。這也是實話,一個皇帝單靠荒淫無道想要把國家傾覆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我始終都有一個觀點,統治國家的並不是某一位在位的皇帝,或者皇室,而是確確實實有一個統治集團。很多人內心其實是下意識地認為中國古代皇帝都是獨夫,即使是受過中國歷史教育,瞭解到專制是不斷加強的,但下意識還是覺得皇帝是唯一的統治者。當然,我認為煬帝是有著想當獨夫的強烈傾向的,這也是他敗亡的一大因素。

煬帝的最後失敗,首先的就是跟統治集團的離心。都知道,隋唐時期,定都東都和西京其實是存在著政治博弈的。關隴和山東的鬥爭一定程度上隱含在裡面。煬帝的定都東都就是對關隴的背離,而隋的統治集團正好就是關隴集團。煬帝失了關隴的心,然後又因為過於勤奮而不愛惜民力,導致也失了民心,上層的統治集團離心,下層的統治基礎也被動搖。所以強大一時,陳兵數十萬威懾突厥的隋朝很快就在上下離心中分崩離析。三徵高麗的失敗,正是這兩種上下矛盾的集中體現。軍隊的失敗是關隴貴族跟煬帝離心的結果,王薄、翟讓之流的起義昭示的是與民眾的離心。二徵高麗時楊玄感的起義正好就是兩者結合的一個點。雖然楊玄感失敗了,但是其實矛盾已經持續在醞釀了。偏偏煬帝出身貴胄,對於下層民眾的心理和狀態不夠敏感,他只以為給復這種免稅政策就是仁政了,所以他還曾多次給復。但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因為民眾根本沒時間從事生產,你免再多租調,他天天搞工程,民眾一粒米都沒種出來,免租調也無濟於事。

順便一提,後面李世民之所以極其謹慎地使用民力,其實不就是對於隋末民眾的大動亂的心有餘悸嗎?不然他也是貴胄出身,對於民眾力量的認識能比煬帝高多少確實值得存疑。

另外,隋的滅亡,我認為還存在地域對立的因素。雖說煬帝其實是在致力於糅合南北,而建運河就是糅合南北理念的集中體現。但是王朝統一日短,營建又多,南北沒能在休息中調和,反而在大工程大建設里加劇了矛盾。看看杜伏威、林士宏、李子通、蕭銑這些或農民或世胄同時並起的狀態,其實也可以看出南北的對立。當然,山東的起義同樣極多,東西對立也體現在其中。說到底,關隴集團為基礎的政權與這些地方有著天然的對立,非得下大力氣才能調和,此時的情況就像漢初,非得與民休息才能解決問題,尤其急不得,另換一句話說,這個時候國家的凝聚力還沒形成。

所以煬帝的問題其實也還是在這裡,太急了,這個時候國家需要的是個能垂拱而治的閑君,而不是想著功邁秦皇漢武的賢君聖主。

一點淺見,見笑方家了。另外,若是有幸有朋友對此願發表評論,關於煬帝的什麼志大才疏、平庸、荒淫這類的說法我就懶得辯了。各有各的看法,誰也不可能說服誰,就不要互相生氣了。


楊廣登基以後不兢兢業業、勤勤懇懇、愛民如子也行,整天躲在皇宮裡喫喝玩樂泡妹子,大隋朝也不會十四年完蛋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