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最近一直看到,亞軍是大的輸家,拿了亞軍一點意義也沒有之類的話,所以想問問這個問題(O_O)?


首先項目不同,其次下評斷的人不同。

團體項目和個人項目是不同的。有道具項目和無道具項目是不同的。最直接的身體對抗比較容易分高下,比如田徑和游泳,數據一擺,你想說自己比誰強,數據不支持。

但有道具項目就不同了,只要兩個人沒打過,沒有實際的戰績支持,你可以從各個角度來分析雙方戰力,能不能打,結果如何。

這就造成了一個現象:無道具項目,你是亞軍,你就是不如冠軍,數據擺在那裡,冷冰冰,沒得吹,哪怕沒有同場競技,你也輸了。

但同時還因為不同項目商業價值不同,受眾越廣的項目,唯冠軍論就會越少,因為不同團體或者選手都有相當的粉絲群體,有曝光度。而受眾窄的項目,資源傾斜比較嚴重,亞軍曝光度低,再往後都沒什麼人關注了,當然容易產生亞軍一文不值的現象。

這是項目不同。

然後根據下評斷的人不同,也會有不同看法,在專業人士眼裡,任何項目進入最高級別比賽都是強者,當然冠軍是王者,評價會有高低,除非有私人恩怨,否則不太會有瞧不起,一文不值的說法。

但外人,觀眾,就不同了,根據入坑的年份,偏好的風格,喜歡的人或者團體就會不同。觀眾和粉絲大多是傾注了情感的,冠軍收穫最多關注,為了維護自己喜歡的選手,輿論場上冠軍呼聲最高,也會造成亞軍的聲望打擊。

所以,說到底,越是觀眾多,商業開發成功的項目,越容易百花齊放,哪怕一個冠軍沒拿過,也可能成為頂級明星。而受眾少,商業價值低的項目,本身資源就少,為了造就一個明星提高吸引力,必然會忽略冠軍以外的選手曝光度,亞軍如果沒有長時間的高光,自然也就被淡忘了。


謝第一次有人邀…

其實如果不是電視上總是得冠軍的人得了亞軍,比如中國乒乓球隊,基本不存在得了亞軍但是被人看不起這種情況。想一想從小到大,如果是周圍的人得了什麼比賽的亞軍,自己從心底里還是挺佩服他的。

我記得當年看澳網,李娜第一次打進大滿貫決賽,雖然是打輸了,但是那個時候她可是代表了中國女網的最高水平,雖然得了亞軍可也是創造了中國人歷史的事情,也沒有人覺得這個亞軍很丟人吧。

若干年前,我也有幸得過一次亞軍。那時候為了參加市裡的游泳比賽,臨時組了一支縣隊,訓練了一年左右的時間就拉著我們去參加比賽了,我還有幸和後來的國家隊員同場競技了一把。那時候我是游蝶泳主項的,排名是按不同年齡組的不同主項分的。然後我不負眾望地拿下了11歲組蝶泳主項的亞軍。後來回學校,小夥伴們問我,比賽比的怎麼樣呀?我就說,還行吧,拿了個亞軍。然後收穫一堆小夥伴崇拜的眼神。其實誰也不知道11歲組蝶泳主項的只有兩個人。

說到底還是要看是誰得的這個亞軍啦。體育總局一改革,國乒隊在前幾次比賽丟了幾個冠軍,看看網友都怒成啥樣了。可是要是換做國足得個世界盃亞軍,那可就不一樣了是吧。
亞軍是距離冠軍最近的失敗者,所以感覺是最大輸家,實際能進入最後的決賽都不是失敗者,不然那些沒進決賽的怎麼辦
分情況,一種是類似於田徑,游泳這些非杯賽性質的項目,你9秒7第一,他9秒8第二,這種情況下人家的第二的的確確就是第二,算不上輸家;但是杯賽不一樣,A淘汰B,C淘汰D,亞軍是C,但是B與C的強弱根本說不清,你在不能證明你實力就是僅次於冠軍的情況下成了最大的背景板,要承受最大的非議和痛苦,當然是「最大的輸家」。


一文不值有點誇張。至於看不起亞軍?未必吧,只是沒有得到像冠軍那樣的關注而已。

首先,所有人的目光肯定是第一時間對準冠軍的,自然也就冷落了一邊的亞軍。

另一方面,自己剛輸給面前這個傢伙,看著所有人的目光都往他那裡湊,自己像個小丑一樣站在他旁邊,倒是真的會讓你有一種「這雞毛亞軍有什麼用」的感覺。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