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前陣子25家建築事務所給Autodesk聯名寫公開信的事兒,圈子裡的討論沸沸揚揚。很多人說,行業被 Revit 綁架了,甚至是 Revit 阻礙了BIM的發展。今天我們和一位老朋友 @Vctcn93 用長文對話的方式,來聊聊這件事。

他切入的點是我們在軟體江湖系列裡聊過的 ArchiCAD,用另一款軟體的視角來審視 Revit 的問題,和大家聊聊鎖死和綁定這件事;我們則是站在行業觀察的角度,談談自己對這件事的看法。

我們先用第一人稱來轉述他的文章內容,最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


毋庸置疑,Revit 對 BIM 世界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是當下 BIM 世界當之無愧的絕對霸主,大有戰國末年強秦的風範。那麼作為 BIMer 的我們,該如何評判 Revit 對整個 BIM 生態的影響?作為一款工具,它究竟做得好嗎?

好與不好,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用得多了,看得多了,有了對比,你才能對一件事物作出客觀的評價。

作為一個曾高強度用過 Revit、ArchiCAD、Bentley 等軟體的基層 BIM 從業者,我想站在一個由微觀到宏觀的視角,讓你對一款 BIM 軟體有一些基本的認知,從而也讓你擁有其它 BIM 軟體的視角,作出客觀比較。

我看待軟體的基本價值觀是:

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任何一款真正能讓所有用戶都覺得心曠神怡的 BIM 軟體,更普遍的情況是各有各的亮點,也各有各的缺陷,用戶最好基於自身的實際需求去做選擇。

我不為某一款軟體唱讚歌,也不會無腦地黑一款軟體,我只陳述事實,然後交由你來判斷。

由於圖軟(Graphisoft)在最新發布的 ArchiCAD 24 中,不僅把祖傳的圖標煥然一新,還上線了一個名為 Param-O 的插件,把改革之刃伸向了限制 ArchiCAD 發展的萬年瓶頸——GDL。

這一系列的舉措,都讓我感受到了圖軟求變的決心,以及 ArchiCAD 將要遲來的春天。所以,ArchiCAD 就成了這次我想要描述的對象。

希望這篇文章不但能讓你具備從 ArchiCAD 看待其它軟體的視角,更能讓你找到自己的答案。

為了便於理解,下文中我會將 ArchiCAD 中參數化構件(parametric object)與 Revit 中的(Family)混合使用。

什麼是 ArchiCAD

為了方便不熟悉 ArchiCAD 的同學理解,我先迅速對它做一個簡介:ArchiCAD 是匈牙利的圖軟公司於 1984 年,以一幫建築師為主體開發的一款虛擬建築(Virtual Building)軟體,它提倡 OpenBIM 概念,提出了 BIM 的通用信息交換格式 IFC,號稱是最快的 BIM 軟體。

正如名字中的 Archi 所指,它小而精於建築,由於在開發初期被蘋果創始人 Steve Jobs 看好,並給予了很多技術上的點撥與指導,所以它也是唯一原廠支持 MacOS 的 BIM 建模軟體,目前的主要市場集中在日本與歐盟。

什麼是 Param - O

在 Param - O 的官網上(https://graphisoft.com/downloads/param-o),它是這樣介紹自己的:

Create parametric Archicad library objects without writing a single line of GDL code with PARAM-O.

使用 Param - O,你便可以不再使用 GDL 創建 ArchiCAD 參數化構建。

This easy-to-use object creator tool utilizes node-based editing, but the result is a fully Archicad-compatible parametric library object.

它是一個極易上手的、基於節點的創造工具,其結果是與 Archicad 完全兼容的參數對象。

一言以蔽之,它就是一款類似 Grasshopper、Dynamo 的可視化編程工具,用來做 ArchiCAD 的參數化構件,相當於 Revit 中的族。

多年來,在 ArchiCAD 的系統里,你必須學習和使用一種叫做 GDL(Geometric Description Language)的編程語言才能做最基本的參數化構件,不過現在,他們把這門語言可視化了,建築師終於可以不用敲代碼,連連電池,也能做「族」了。

從官網給出的例子,和我自己上手體驗來看,雖然這種方式依舊存在一定的學習成本,但是相比以前,絕對是值得稱讚的偉大進步。

要知道,ArchiCAD 曾因為 GDL 語言極為高昂的學習成本,使得一線工作人員基本不可能有做族的能力,企業除了盲目地在網上尋找,基本搞不出能滿足自己要求的族庫。連最基本的參數化構建 ——尤其是國內本地化構件,一直都相當匱乏,甚至出現了國內某著名大神在早年做好的上古圖例庫,一直持續跨版本用到今天的匪夷所思局面。

反觀 Revit 中建模加參數的直觀做族方式,它能讓人人會做族,人人有族用。同樣的,這些人民群眾生產的族,也反哺了 Revit 生態,成了 Revit 的彈藥庫,為 Revit 的發展推波助瀾。

所以我曾說, GDL 的做族方式,就註定了 ArchiCAD 一定是款二流軟體。如今看來這個定論終於要被打破,曾經作為 ArchiCAD 老用戶的我,十分高興。

我非常期待看到 ArchiCAD 生態中能夠藉助 Param-O,迅速湧現出一批數量不大,但是質量很高、能滿足大部分人日常需要的流行構件庫,企業也能夠通過 Param-O 定製出符合自身需求的構件,讓 ArchiCAD 的構件生態豐富起來,讓大家能夠跟多年前大神的無私奉獻說一句謝謝和再見,然後轉身邁入小康階段。

溫潤的 ArchiCAD

基於之前的使用經歷,我對 ArchiCAD 是頗有好感的,即便時隔多年,很多細節已經不太記得,但我也依稀能回憶起那份溫潤之感。

我不想像參考手冊一樣,告訴你每個功能怎麼用,而僅僅抽出一些我作為一個實際用戶,在日常使用中被它打動的特性,把它們講述給你,讓你感覺到這款軟體究竟有什麼氣質。

1. 建築師思維

如果說 Revit 是程序員思維主導的軟體,那麼 ArchiCAD 就絕對是建築師思維主導的軟體。例如,參數在 Revit 中是優先順序特別高、而且有重要意義的存在,你需要通過精準的參數控制,才能夠實現精準的模型控制。

這從邏輯上來說無懈可擊,但在實際上卻很難落地。

因為建築師在開始設計作品的時候,根本做不到那麼的精準,他們更需要的是便利的調整和即時的反饋,以便在設計中嘗試更多的可能性。ArchiCAD 這種不但支持參數控制,更支持任意修改模型的設計,就會顯得更加人性化。

除此之外, Revit 中充斥著族、族類型、子類型、實例等等面向對象編程的概念,不用好它們就會讓軟體不好用,而在 ArchiCAD 中,則基本不會讓你去面對程序員才需要思索的難題。

2. 工作流的設計

導航欄(Navigator)在 ArchiCAD 中也是個能反映它建築師特質的地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Project Map、View Map、Layout Book、Publisher Set。分別對應著建築師日常工作中的建模(畫圖)、圖面處理、布圖、發布四個步驟。

這四大板塊貫穿著你整個設計流程,並且可以逐一映射,幾乎不需要你重新學習新的知識,僅僅是改善建築師原來的工作體驗,並提高效率而已。

3. 快

或許是被單核軟體折磨得痛徹骨髓,作為號稱最快 BIM 軟體的 ArchiCAD,流暢性也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

這個「快」很難演示,就是直截了當的流暢,如果一個模型連它都卡了,那其它的軟體基本就卡到了連環畫的程度。

ArchiCAD 的不卡,除了優化之外,也和它軟體設計的機制有關。它不像 Revit ,每做一次調整都需要逐個渲染文檔中存在的每一個視圖,ArchiCAD 只會渲染你當前打開的這一個視圖而已。這極大地提升了軟體的運行效率,但也給 ArchiCAD 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每切換一個新的視圖都會卡一下(重新渲染),二是無法正常多視圖建模。

隨著多核CPU的發展,到了ArchiCAD19版本,圖軟公司針對這個問題發布了預測式後台處理功能( Background Updating),就是用多核CPU比較閑置的那幾個,在後台計算其他視圖,這樣既不影響當前視圖中的操作,又能保證切換時的流暢。

4. 多軟體協調

Graphisoft 是小廠,這就註定了它資金、技術實力、甚至產品線,都難以和 Autodesk 這種巨頭匹敵。

關東六國如何對抗強秦?合縱。

聯合集體的力量,方能在巨頭的口中,奪下一些吃食。ArchiCAD 對於其它軟體兼容是十分開放的,它是 BIM 圈使用通用交換格式 IFC 的發起者,也提倡 OpenBIM 的概念,不求身家大而全,而是想聯合一批專業的廠商,讓它們做好自己最專業的事情,數據互通,成果共享。

圖軟自己牽頭開發了 Rhino-Grasshopper-ArchiCAD Connection 這款插件(現在叫Toolset),就是一個成功聯合他人力量的案例。

它不但實現了自己 API 的腳本化,更是讓 Grasshopper 平台上千萬款優秀的插件為自己所用,實現了 1 + 1 &> 2 的效果,加上它對 Rhino 原生模型無縫的支持,更是大大彌補了自身建模能力的不足。我在上一段所指的非正常多視圖建模,就是這種藉助 Rhino 的方法。

5. 圖形與模型

與常識相反的,ArchiCAD 並不追求絕對的圖模一致,很多圖元在 ArchiCAD 中都有兩種顯示模式。圖形意義上的顯示(比如純粹的二維符號)、模型意義上的顯示(也就是三維實體的剖切或投影),甚至二者混合顯示,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來設置自己的圖面,出圖的阻力會小很多,定製十分自由。

這一點也和 Revit 用戶經常為了出圖而必須建一個族的工作心態形成鮮明的對比。

6. BIMX

BIMX 官網是這樣介紹自己的:

Simple, game-like navigation makes BIMx the best on-site design and presentation tool on the market.

像遊戲一樣簡單的現場設計與演示工具。

無需二次開發,僅僅需要在ArchiCAD 中做一點簡單設置,你就可以實現 BIM 模型(不僅僅是 ArchiCAD 模型)的圖模互動,測量與漫遊、甚至簡單的 VR 等。你可以使用自己的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給你的客戶做彙報演講、去現場指導施工等。

BIMX是一個把模型和圖紙揉在一起的混合成果,你可以點擊平面圖生成3D視圖,然後在其中漫遊,也可以在3D視圖中直接觀看對應剖切面的圖紙。

為圖紙表達服務這件事,可謂貫穿在ArchiCAD所有功能設計中,哪怕是在一個小小的移動端展示功能上,這也是我前面談到的建築師思維所在。

又由於 ArchiCAD 不強制性要求圖模一致的原因,即使使用 pdf + Sketch Up 模型,你都可以做出 BIMX成果。

7. 其它

不知是否是因為 Steve Jobs 指點過的原因,我總覺得 ArchiCAD 的設計美學和 Apple 有共通之處,是一款十分優雅的軟體。整個材料優先順序系統,還有很多小功能,都會讓人眼前一亮。當你使用空格鍵激活魔棒功能,程序就能自動捕捉到你想要的線和被線圍合的區域,幫你自動完成構件的安置。

還有模擬設計師畫筆的畫筆集功能,類似於格式刷的吸管與注射器功能等,都是十分貼心的小工具。

ArchiCAD 的缺點

儘管 ArchiCAD 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優點,不過它也有一些缺點。

雖然 ArchiCAD 24 解決了 GDL 這種萬年痛點,但可視化編程也絕對不如 Revit 做族直觀和方便,參數化構件的缺失問題上,圖軟或許還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徹底解決。

ArchiCAD 官方雖然在本地化和推廣上做出了許多努力,但或許是出於體量限制和人手不夠的原因,他們的營銷能力依舊不能稱作完美。

我曾線下參與過 ArchiCAD 官方舉辦的推廣活動,氛圍良好,官方人員熱情專業,給了我不少的幫助;但也曾在 ArchiCAD 中國的官方服務群呆過非常長的一段時間,工作人員除了每天機械的群發今天的網路培訓內容,對群基本是處於完全不管的狀態,問問題沒人回,官方人員也不管發詐騙廣告的,導致這個群里除了廣告之外,常年死寂。

此外,秦國的偉大之處不在於「滅六國,合天下」,而是「書同文,車同軌」。

OpenBIM 的思想縱使很美好,但畢竟廠商眾多,牽涉甚廣,各有各的利益考量,動員力量和整合能力,是不可與在 Autodesk 旗下的親兒子們相提並論的。要打破諸多限制實現真正的 OpenBIM,還有非常遠的路要走。

最後就是資料的匱乏,國內只有一個非官方的 ArchiCAD 的論壇保持著不錯的活躍度,大多數資料都是出自這裡的創作或者搬運,可畢竟人數在 Revit 用戶面前不值一提。你如果真的在實際使用中遇到了什麼問題,除了自己去外面找英文資料,基本沒有人能夠幫到你,很容易陷入漫長的苦海,這也是在你使用 ArchiCAD 推進項目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風險。

我常常會在習慣了 Revit 的邏輯、上手 ArchiCAD 的時候,怒罵 ArchiCAD;也會在在習慣了 ArhiCAD 的操作之後,回去用 Revit,感慨 Revit 著實不行,說明這兩款軟體的綜合體驗在我心中其實是半斤八兩的。

不過,我依然認為ArchiCAD 的軟體質量很高,但上面提到的其它因素的影響,遠比軟體本身的問題要可怕得多。

苦秦久矣的 BIM 圈

說完 ArchiCAD,我們回到 Revit。

前一段時間,世界上頂尖的 25 家建築事務所,給 Revit 的開發商 Autodesk送去了一封公開信,內容是表達對 Revit 的不滿,並尖銳地指出了當下 Revit 性能低下、更新迭代優化幅度小,費用上升幅度太大等大家早已心照不宣的問題。

當矛盾一旦公開化,就基本是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了,所以今日開槍,絕非一朝一夕的問題,實在是苦秦久矣。

作為被 Revit 牢牢綁定日常工作的中國 BIMer,其它姑且不論,大家對 Revit 性能方面的體會,一定十分深刻,這個單核軟體過於死板的參數架構和低劣的圖形性能,不僅難以滿足方案的前期構思和複雜形體的方案設計,即便是做到項目後期,移動一個構件都需要等待數秒,工作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等待上。

這些現象並不是 Autodesk 沒有意識到,更不是故意不修正,而是自 Revit 從誕生起,它基本架構的缺陷,就註定了會有這些問題,即便是被巨頭 Autodesk 收購, Revit 基因里自帶的東西也無法改變。

只是今天的 Revit 和剛剛誕生時的時候相比,功能完善度和產品影響力已不可同日而語,Autodesk 憑藉著自己頂尖的營銷技能,已經把痛苦售賣到了全世界, 不會捨得重新來過,全世界被 Revit 綁定了日常工作的 BIMer 也不會容忍 Autodesk 隨意改動大家吃飯的傢伙。接受不了大變革,就只能溫水煮青蛙,直至漸漸成為死局。

Revit 之外的世界

我十分反感被某一款工具、軟體鎖死自己日常工作,因為這樣你只能被動地接受軟體帶給你的一切:功能只有它能做到你才可以做到,體驗只有它好用你就舒服,它難用你就只能忍受。

倘若有朝一日它不能再使用了,你是否又有足夠的準備,來保障你的工作、你的成果、你的生活?「放棄幻想,準備鬥爭」,這從來都不是一句空話,當下技術乃至政治的瞬息萬變,都可能隨時讓你我的生活受到劇烈的影響。

建築圈的 ArchiCAD,VectorWorks,大型項目的寵兒 Bentley 全家桶,機電專業還有 MagiCAD 與 Rebro 等,都是不錯的 BIM 工具,並且它們在不同的領域都有各自不同的專長,各具特色與優點。

不過由於市場策略不同、營銷手段的高低,甚至問世時間的先後,它們的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在部分領域或許能和 Revit 爭奪個來回,但綜合影響力均不可同 Revit 相比擬。

七國連年混戰,百姓民不聊生,但秦國一統之後,緊接著就施行暴政。你是支持被秦國一統,還是支持百家爭鳴,這並不重要,但是手上依舊保有選擇的權利,做好兩手準備,卻是非常重要。

如果你想有兩手準備,或者是想提升自己工作的體驗,甚至是單純的想嘗試一下,你都可以去了解 Revit 之外的 BIM 軟體。

給自己多一重保障,不要讓巨頭壟斷你的工作和生活。

BIMBOX觀點

好了,VCTCN93的文章給你轉述到這兒,最後咱們補充一個視角,談談BOX自己的想法。

前陣子,老孫手裡的一台 iPad 主板壞了,於是突發奇想,要不趁機換一台安卓平板玩玩?

網上查了查,比起同等價位的 iPad,安卓平板屏幕更大、性能更好、機身更薄。正要下單的時候再一查,又打了退堂鼓,安卓平板除了廠商自帶的app,絕大多數軟體都沒有高清的HD版,取而代之的都是手機適配版,要麼只能佔半個屏幕,要麼就等比例放大,畫面賊糊,字體賊大,根本忍不了。

究其原因,是廣大的app開發者不願意開發安卓HD適配版。為啥不願意開發?因為用戶量少,賺不到錢。為啥用戶量少?因為app太少……

反觀 iPad 生態,開發者要麼賺足流量,要麼開發付費app賺足錢,加上用戶量大,就願意去開發獨立的HD版本,讓用戶體驗更好。

於是,開發者和用戶組成的生態就互相鎖死在ios系統里了。

我們說回到中國的BIM市場和 Revit ,仔細想想,我們真的是被 Autodesk 給綁定了嗎?不盡然,中國有多大比例的公司真是像寫聯名信那25家事務所,真金白銀買Revit又不得不續費的?其實大家心照不宣。

即便是那25家掏了錢的事務所,寫聯名信也是「搞事」而不是放棄,如果真不想用,直接不續費換別的軟體就完了,你看,鬧歸鬧,還是得用。

那,如果我們不是被廠商鎖死了,是被什麼鎖死了呢?

還是生態。

你想找個參數化電梯、水泵,能找到的格式都是.rfa吧?你想考個BIM證,得用 Revit 考吧?想找個工作,招聘信息里寫著熟練使用 Revit、有證優先吧?甲方招標書上白紙黑字寫著.rvt格式,寫著信息錄入要求,你得拿 Revit 錄入吧?

Revit 形成的生態還遠不止於此,甚至我們認為,BIM能在中國養活這麼多人,恰恰來自於 Revit 「難用」的原罪。

因為它的原生功能不夠好,甚至可以說是提供了一個開放API的半成品平台,所以誕生了一大批開發公司,他們能通過二次開發賺到錢、養活一群人,當然會擁護這個體系;而很多BIM界先驅,當年啃著外文資料學Revit,建族、分享、出書、賣網課,正是因為它難用才有琢磨的成就感,也正是因為它的「難用」才讓傳統人員不屑上手,給一群願意嘗鮮的人留出了一條活路。

於是,在這群先驅走過的路上,留下了無數學習資料、數以萬計的族庫,也在這條路上,長出了由傳統企業、培訓機構、二開公司、諮詢公司、地方政府、研究專家等等組成的奇特生態。

這個生態走到今天,你說是Autodesk計劃之內的嗎?我覺得至少不全是,否則早就如法炮製到 Civil 3D、Infraworks 中去了。

那你說,這個生態好嗎?說實話,可真不怎麼好,甚至是亂象叢生。可你說它容易打破嗎?也真是不容易。

咱們不說外部生態,就說設計院和施工單位的內部生態。和VCTCN93聊這一期內容的時候,我問他ArchiCAD和其他專業協同,有沒有問題?他說他用AC做完建築,交付給其他專業,用IFC轉格式沒出現問題。

我又問了另外一位在施工單位做機電設計的朋友,用IFC格式的建築做機電設計,有沒有問題?他回答說:不行,因為我們要用 MagiCAD 做管線深化,需要往牆上自動開孔做套管實現現場加工圖,土建模型必須是 rvt 格式這個洞才能開,要不你建築師來幫我開孔?

我一直給朋友建議,如果你的工作流程里,三維建築設計只需要一個工具,那 ArchiCAD作為工具絕對是首選;如果你的下游或者甲方需要 rvt 去做進一步的工作,也許會遇到困難。

未來幾年,像 ArchiCAD 這樣的軟體,有沒有希望破這個局?今天VCTCN93講到的 Param-O 是一個很大的希望,但我們覺得還需要實現三件事:

? 第一,有一批勇士(或者圖軟公司本身),利用 Param-O 開發出足夠有質量的參數化構件,解決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讓市場形成一個種子生態;

? 第二,有一批勇士(或者圖軟公司本身),做出足夠好的學習資料或課程,讓普通人能低成本地解決應用問題;

? 第三,圖軟一直倡導的 OpenBIM 理念,被市場廣泛認可,要麼能和已有的rvt兼容,要麼其他所有軟體互通,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軟體生態。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對現有生態實在忍不了的人越來越多,去他的,老子不BIM了。

未來會怎麼樣,誰也不知道,但我們的觀點依然是:未來不是喊出來的,是人的行動創造出來的。

「BIM不等於Revit」的口號,大家每天都在喊,但也許每個人真實的選擇,才會拼湊出一個真正的未來。


前提是要搞清楚,中國的BIM應該怎麼發展?

等我加完班再詳細說。


我今天6點鐘下班就走,耶穌都留不住我,我說的!!!

先說結論:Revit沒有阻礙中國BIM發展,但它阻礙了BIMer恰飯。


在說Revit之前,先說說中國BIM發展。

在說中國BIM發展之前,按國際慣例吹吹牛。

2019年12月,知名網紅「李子柒」因在油管上擁有743萬粉絲,被稱作文化輸出的成功案例。

然後一大群鍵盤俠按捺不住,紛紛吐槽李子柒不能代表中國文化。

我也認為李子柒不能代表中國文化,但更重要的問題是:到底誰能代表中國文化?

華農兄弟可以嗎?但我沒有這樣的兄弟。

大廚王剛可以嗎?但我家裡用不起寬油。

四川省可以嗎?但我只接受微辣。

內蒙古可以嗎?雖然烤全羊真香。

說來說去,我大中華地大物博,海納百川,是一個極其複雜的綜合體。

沒有任何一個個體、一個群體、一個城市、一個省份能代表整個中國的文化。

我們誰都不能代表中國文化,但又誰都能代表部分中國文化。

因為我們都是整個中國文化里的一個縮影。


回到中國BIM發展的問題上,我們會發現情況跟「李子柒事件」異曲同工。

誰能確定中國的BIM應該怎麼發展呢?

中國出了怎麼多BIM標準,它們能確定中國BIM的發展方向嗎?

試問有幾個BIMer看過這些國標,又有幾個BIMer拿著這些國標去做事的?市場行為基本不承認這些國標的說法。

就算現在多地推行BIM施工圖審查,但也只是固定一種BIM模型的收集模式,距離行業發展差甚遠。

再往細分,企業、部門、個人的行為,就更不能代表中BIM的發展方向了。

大家在的不同的位置上,對中國BIM應該怎麼發展的看法自然各不相同。

@是初一不是十五是甲方爸爸,更關注整個過程的信息傳遞,所以BIM就應該照顧到每一個環節。

@戴路 在施工單位大佬,更關心現場應用,把管子順利安裝上去才是牛逼。

我自己在設計院等死,出圖才是大事,其他都是扯犢子。

試問我們三誰能代表中國BIM的發展呢?都能,又都不能。

建築工程項目是一項極其複雜的社會活動,涉及的人和事又多又亂。

我們也只是其中的縮影而已。

我們根本無法確定中國的BIM應該怎麼發展,又何來中國BIM發展被阻礙的說法?


借一部說話,就算中國BIM發展真的受到阻礙,也不是今天的事了。

知乎在2018年就已經人提問「現在是 2018 年了,你們覺得中國 BIM 的這條路走對了么?」

現在是 2018 年了,你們覺得中國 BIM 的這條路走對了么??

www.zhihu.com圖標

從眾多回答可見,幾乎全知乎的BIMer都明確中國的BIM道路走歪了。

但現在兩年過去,中國BIM依然是熟悉的模樣,大家還是在歪路上歡樂狂奔,為什麼?

因為要恰飯啊!中國BIM發展?誰真的有空關心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就像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在關心中國BIM發展嗎?我就是想騙些讚賞買快樂水!

現在大家不爽Revit,不是因為它阻礙中國BIM發展,而是因為它阻礙BIMer恰飯。

隨著客戶對BIM的認識加深,對BIM工作的要求越來越多,越來越難。而Revit沒有伴隨市場共同成長,造成正經幹活的BIMer恰飯越來越困難的現象。

10年前大家剛剛接觸Revit,它就是只小奶狗,又萌又可愛又能忽悠客戶,讓客戶的錢刷刷的飛進BIMer的口袋。

10年後,TM還是原來的模樣,就是一條廢狗,幹啥啥不行,加班第一名。

當然要懟一下:Revit就是垃圾(罵完我又打開Revit繼續翻模)!


面對Revit不好用的情況,沒必要上升到國家BIM發展的層面。

就如 @BIMBOX孫彬 所說:有錢的買其他軟體,沒錢就折騰一下。又沒錢又不想折騰就拉倒吧。

目前來看,個人學多點專業知識,考多幾個證書,比懂100個BIM軟體強多了。

現在中國BIM還很亂,中國BIMer首先要活下去。

中國BIMer能活下去,就沒有人能阻礙中國BIM發展。

BIMBOX孫彬:那些爭論BIM未來好壞的人,都是預言家嗎??

zhuanlan.zhihu.com圖標

說完,我回去加班了。


是的!

當然Revit軟體並不是原罪,而是在Revit基礎上衍生出的一系列業態和政策,徹徹底底的把BIM帶偏了!

BIM培訓教Revit,BIM標準是Revit建模標準,BIM考證考Revit操作。可笑不?

列舉幾個典型的場景:

- 造價人員:我不會BIM,我平常都是用廣聯達

- 鋼結構從業者:你們BIM好高級啊,有機會一定學學,我們平常都是用Tekla

- 技術員:來,給我們用BIM配幾張圖吧

- 設計師:我們哪有時間學BIM,SU挺好用的

沒錯,在傳統行業從業者眼裡,BIM=Revit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很多自以為在從事BIM工作的,也只知道Revit這個軟體,你要做個啥,都先打開Revit然後開始折磨自己。

房建項目拿Revit整,道路也拿Revit整,橋樑還用Revit整,隧道Revit也能上;

土建用Revit,機電也用Revit,鋼結構也能Revit,幕牆也能Revit,精裝也能Revit,裝配式也能Revit;

設計用Revit,施工也用Revit,場布、質量、安全、算量,啥都用Revit。

啥都用Revit,是因為Revit好用嗎?萬能嗎?想必做過的人心裡都清楚。

市場導向、政策導向都蒙蔽了大家的雙眼,很多好軟體在這種大環境下難以脫穎而出,大家習慣了用Revit湊合著做BIM,習慣了干工程湊合的用下BIM。一方面都在吐槽BIM發展的不好,一方面又捨不得把視線從Revit身上移開。

當然了,一般玩家也只能抱著Revit繼續耕耘了,而作為企業級玩家,真心不妨試試其他的可能。

ArchiCAD做建築與Revit相比如何?

Rebro做機電與Revit相比如何?

Planbar做裝配式與Revit相比如何?

Prostructures做鋼筋與Revit相比如何?

Bentley的軟體做路橋隧與Revit相比如何?

廣聯達算量不比Revit好用么?

Tekla做鋼結構不比Revit好用么?

記住,我們是干工程的,用BIM軟體幫助我們把工程做好是我們的目的,而不是把BIM搞好,Revit是工具之一,其他軟體也是工具,我們要以結果為導向,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然後再去選擇工具。明白自己要做什麼的前提,是你要懂工程、懂專業,再去了解市場上的一系列軟體工具,選擇適合自己專業線條的工具,這才是當前適合BIM進一步發展的路徑。

B乎圖片功能在升級,這裡就不展開細說了,Revit的槽點還有太多太多,以後有空再補充吧。


吹BIM的時候都講BIM不等於一個軟體!

阻礙中國BIM發展的就是一個軟體了?

阻礙BIM發展的是一些趁火所謂的跨界打劫

鼓吹BIM證書!

帶錯BIM方向!

搞爛BIM名聲!

的個別機構和個人!


端起飯碗吃飯,吃飽了就罵娘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