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萐父、李錦全版和孫叔平版的兩本《中國哲學史》在這個問題上似乎出現了分歧,請大佬們引征《孟子》里的語句來論證一下某一方的觀點吧。


孟子試圖得出的結論應該是人性向善。

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但是其所舉的例子只能表現人性的善端。連他自己也說: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

求舍與否,不還是主動發起的?

https://zhuanlan.zhihu.com/p/70457536?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人性善和人善是兩個東西,性善是肯定的,也就是你講的善端,人善就不一定了,肯定有惡人。不應該講人性本該善,也不應該講人性本善,而是人性是永恆善,人性是不會發生變化的,無論大人小孩,好人惡人,其人性皆善。以上是孟子的觀點,具體引證,《孟子》的告子篇講的很清楚,另外其他篇章也有相關論證,自己可以看一下。


人性的善惡在於出生後的環境和教育加上自己的理解,也不排除有家族遺留傳統的原因。所以脫離實際單純來論證人性的善惡是不現實的,缺乏太多實例佐證。


人性的原本是善的。人因為遇到了挫折,遇到了魔難,為了保護自己,開始變為不善,他不明白,今天所遇到的一切,都是過去世自己的造作,今生來償還。所以人性本善,一切皆因果。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謂人有仁之端倪,後人便將此總結為「性善論」,那人出生即含死之端倪,可否謂之「死人論」?「性善論」是後代搞哲學史的總結出來的,孟子的性善並非性本善,荀子的性惡也非性本惡,二者後來也變成了尊德性和道問學的分歧。但落實到個人教育的話,該鼓勵鼓勵,該批評批判,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人之初,性本善,說的多清楚了


謝謝邀請 我認為善指符合自然變化的行為選擇,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沒有特定的標準。


人之初性本善,一個人生在什麼樣的社會裡,授到什麼樣的教育,在什麼樣的環境才能改變人的善惡。在風清氣正的年代裡惡人能從善,在醒風血雨年代裡善人能變惡。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