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不是不順眼,原因就是毛文龍沒有傻到犧牲整個東江。

毛文龍與袁崇煥的交惡,起於「東江移鎮」。寧遠之戰後,袁崇煥上奏請求東江移鎮,要求東江移鎮於遼南半島,朝議結果地點是蓋州或者旅順(遼南四衛從北往南,海州蓋州金州旅順),相當靠近後金——後金可以隨時一路直下奔襲而至。但移鎮一事,最後被明熹宗否決了(毛文龍以地勢人心上書辯解)。

這裡吐槽下袁吹的無德,最初袁崇煥上奏請求移鎮時,眾臣都說毛文龍無牽制,明熹宗確實也說過毛文龍「牽制安在」。但袁吹卻把後文全部喫掉了:

沒過幾天,毛文龍在寧遠之戰分兵偷襲的塘報就到了朝廷,其中在海州城活捉了李永芳親家的馬承林。而這個馬承林按照閻崇年的說法——遼陽陷落時裡應外合的第五縱隊!

如果毛文龍真是「無牽制」,明熹宗也不會這麼容易的聽從了毛文龍的辯解。明熹宗要是智商低,也不會偏聽偏信在袁崇煥上奏後下令朝議,更別提眾多閹黨如薛國觀閻明泰之流噴毛文龍。

袁崇煥還以圖謀共商並舉為由,派遣徐敷奏和趙佑到東江聯絡協商。實際上卻同行數十艘船,沿途停靠東江各口岸謠言(關寧軍「大糧大餉不見敵」)招納東江軍士叛逃關寧,最後趙佑被殺徐敷奏逃回關寧,袁崇煥被毛文龍參一本但不了了之。直到天啟七年初的丁卯之役(與寧錦之戰緊密相關),東江叛逃關寧的逃將被截獲,兵部給事中往事再提——逃將俱言與徐敷奏有約,因此徐敷奏被正式下旨軍法處置,但因寧錦之戰守城為名而被袁崇煥抗旨。

後來崇禎年移鎮一事再提,按楊國棟彈劾的毛文龍說法,毛文龍把移鎮公文當擦屁股紙一樣扔掉。

在斬帥後的八月底,戶部尚書畢自嚴吐槽袁崇煥辦事沒數提到,也可知袁崇煥對移鎮一事也是念念不忘:

「又謂督師制正東江疏內原【欲用島兵於陸】,故為之設馬設料。但買馬既艱,航海不易,島兵【移陸】尚未有期,而料豆先自勞擾。不如俟有次弟而後運料未也!」——《覆督師題各鎮兵馬錢糧經制疏》

所謂毛文龍不聽從節制,其實就是毛文龍不乖乖【移鎮】,這個纔是袁崇煥殺毛文龍最關鍵的核心。以袁粉口中的毛文龍「罪大惡極」,何必需要袁崇煥苦口婆心勸說幾天?

為什麼不移鎮,袁崇煥就必須殺毛文龍?因為袁崇煥的關寧軍不堪戰,歷朝歷代的精兵能野戰殺敵,而關寧軍的精兵只能用來守城。笑話的說,關寧軍配馬——是怕上牆不夠快!袁崇煥復遼,雖然就算不能五年完成,但至少也得拿出點成績。只要往前成功築城,就可以宣稱復土!但以關寧軍的尿性,一旦遇上後金來強拆——基本上是稀里嘩啦,比如寧錦之戰大小淩河城(未完成築城)被強拆。除非袁崇煥真會袁粉口中的「一夜築城」,那麼拖延獲取足夠的築城時間?

在《明史》有如下一段:

「四月,崇煥上言:「關外四城雖延袤二百里,北負山,南阻海,廣四十里爾。今屯兵六萬,商民數十萬,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築必不可已。業移商民,廣開屯種。倘城不完而敵至,勢必撤還,是棄垂成功也。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敵知,則三城已完,戰守又在關門四百里外,金湯益固矣。」帝優旨報聞。」

該段《明史》很可能是抄襲他處記錄的奏章,這是寧錦之戰前袁崇煥的上奏(當時正是後金徵討毛文龍和朝鮮的丁卯之役),也很明確表達了袁的主張——「故乘敵有事江東,姑以和之說緩之」,以東江為牽制和議款方式「緩之」!而東江移鎮後,就可以吸引後金火力天天硬扛。

「大糧大餉」的關寧軍自己都不能扛,東江窮鬼就能頂得住?東江幾十萬人的動遷,住也要個遮風擋雨的,難道不需要時間?動遷過程中,萬一後金奔襲來了怎麼辦,永固防禦工事呢?動遷的費用誰給,當初寧遠築城還有朝廷專款,而崇禎又很摳門,毛文龍自費?所以毛文龍也不傻,自然拒絕移鎮。

——————————————————————

追加袁吹咆哮的高呼:明熹宗是在【六年五月】明旨移鎮

然而咆哮又再次上演了「斷章取義」,後面發生的什麼給喫掉了:

平遼總兵官毛文龍鋶釒言部議海外一旅專為牽制一著邇者接兵部劄付言奴犯寧遠已經三月臣竟不知臣於上年十月內即發塘報言奴於燈節前後必大舉入犯右屯等處更宜加嚴防今年正月二十日即從雲從山發兵進襲海州儘力牽制苦糧餉不足不能與賊久持耳部議又謂臣所駐須彌島去奴寨二千餘裏欲臣移駐近島夫須彌從大路去義州止一百里義州與鎮江相對不過三四里鎮江至遼陽三百六十里是須彌距奴寨在五百里內鐵山路亦如之今謂去奴二千餘裏不知何臣作此誑言且兵事首論人心次論地勢以人心論寧遠遼兵少西兵多東江則海外孤懸無所退避盡用命之人心以地勢論寧遠至遼潘俱系寬平坦道無險要含藏難以出奇攻襲東江則山險可以設疑出奇可以制勝接濟雖難戰守則得進剿恢復終是東江事半而功倍也【得旨鋶釒說地勢人心極明不必移駐】——《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之七十五》,天啟六年八月

咆哮帝還折騰出徐敷奏是「奉命監督移鎮」,搞笑的是移鎮大事,居然沒有朝廷的調兵官!

相比之下崇禎三年時,孫承宗等議調東江一萬人到薊鎮,除了有茅元儀的龍武水營去接應,朝廷還調兵官糧督等人(與陳繼盛一同被劉興治處死):

東江署前恊事劉興治陣亡副縂兵劉興祚之兄也素武健怨弟死未卹而署島副縂兵陳継盛誤聽諜報謂興祚未死且有以其弟興賢書報之者興治遂佯為興祚斉薦諸將鹹弔辛卯継盛亦至興治伏兵廡下甫一拜即前擒之並執【調兵官王遠】【督糧經厯劉應鶴】中軍李栢等十一人手出劉興祚詐死不忠其在島兄弟子姪鹹懷不軌之揭以示継盛以為出継盛手將上之中樞假朝命誅興治者継盛愕不知所謂興祚即以諸人狥于軍中謂此曹同謀揭部害己不得已誅之軍中

對咆哮來說,什麼【從長酌議】【下兵部看議】都可以視而不見,反正明熹宗就是【明旨】東江移鎮。至於袁崇煥也不需要朝廷的調兵官【專員】,移鎮工作(連打包搬家都不需要)就完全可以由徐敷奏越過毛文龍完成。

————————————————————————

追加

徐敷奏被毛文龍告「執旗謠稱奏旨接渡遼眾」,奇怪的是這「聖旨」為什麼不先直接頒給毛文龍?!東江移鎮大事,居然沒有聖旨給毛文龍!!!

在天啟七年四月再提徐敷奏一事:

【兵科都給事中】許可徵言江東危迫毛文龍差都司毛文顯領兵一千以救宣州永顯陰約民船載家眷兵丁西逃被旅順參將張繼善拏獲石城島遊擊高萬重倡言鉄山雲從胥失因席捲島中貨物子女奪凍船為糧航海竄歸河西又都司馬承勛李礦鄭繼魁等皆西逃【俱徐敷奏倡言搖惑所致也】請將萬重審實正法並逃亡搖惑之徒如挐獲在彼即任彼中處分具奏有未獲者待緝到究治得旨東江緊急關寧登三鎮總兵務相機出奇聯絡毛帥救援屬國紓鎮東顧高萬重臨敵脫逃著該鎮挐角□羊法司依律問擬逃亡搖惑挐獲在島者任從彼中處分具奏未獲者候緝到究問以肅軍法

咆哮所謂的有移鎮「明旨」的徐敷奏,既然是奉「明旨」,為何又被【兵部給事中】給捅了上去?!

徐敷奏被怎麼處置:

乙卯平遼總兵毛文龍言臣做事惟認真直前不能儻私劑詭無奈恩寵極且優崇而輸發偏似吝惜或從中制或就旁觀致臣憤激號呼取憎當事始猶偏護以餋惡尋其恣謗以害成蓋緣侵克多餉之吳宗武等為臣提算花費糧銀之丁至德等為臣怒訶每不合於舊撫武之望輙加詆誣尢可異者高麗逆賊韓閏等降虜構麗臣馳報欲使防奸舊撫又以前憾行文麗國陰洩其謀他如徐敷奏之誘逃鄭繼魁等之揚去李鉞偕弟礦之劫奪高萬重及劉章之遁走法在不赦而今尚有為之極口原情者惟登撫李嵩總鎮楊國棟二臣實相矜憫願諸臣之勿叢妒積疑也【得旨】該鎮孤軍遠懸率枵腹之卒猶能建斬馘之功朕所深加亦所深憫覽奏掣於舊撫糧遏餉匱齮於奸弁將逸兵逃深可痛恨【高萬重、李礦、徐敷奏等按軍法處分】登萊糧運催儧關□刻期接濟俱已有旨該鎮尚益勵肝膽深相機宜御虜保鮮以慰朕懷

沒錯!明熹宗對咆哮所謂有「移鎮明旨」的徐敷奏,明旨是【軍法處分】!所以徐敷奏有沒有咆哮所謂的「移鎮明旨」,呵呵。


能寫進25史的人有多少個不是政治生物吧?

你說一個政治生物殺官員還是武將是因為看不順眼?

孔子殺少正卯,還能真的是他自己說的原因?

不順眼?也就當年明月自己信


奉書大明國皇帝,從李喇嘛到後,為兩國和事,來往數次未妥。其書付敖漢都令喇嘛去,若謂兵戈非吉,太平乃吉,則差人來將心事盡講明,而後和成方無絲毫掛念,如不罷兵,彼此皆無安穩矣。

金國汗致書大明國袁老大人閣下:今見所付喇嘛來書,言遼人墳墓俱留彼地,遼東之地非我力取,乃你惠與者。今蒙古欲求舊地,豈肯與也?又致書袁老大人閣下,今和雖不成,厚待我使而回,足見盛情,謝謝。

崇禎二年,袁崇煥身邊還帶著喇嘛。


主要還是因為袁崇煥要議和。

和後金有血汗深仇的東江是無論如何都不會議和的,是阻礙,袁崇煥就決定殺毛文龍了。

毛文龍和皇太極所謂議和拿出來看明顯是消遣對方,緩兵之計,只有對歷史完全不懂的人才抱著爾取山東不放,請問有把對方使者解送到北京的勾結嗎?

多看看皇太極的書信就知道他有多恨毛文龍,多喜歡袁崇煥了。


當然不是,袁崇煥罪名都說明瞭。「謀款而斬帥」,這是人證物證確鑿,錢龍錫承認,還有與王洽的書信。

崇煥與王洽書,言「關東款議,廟堂主張已有其人。文龍能協心一意,自當無嫌無猜;否則,斬其首,崇煥當效提刀之力」

袁崇煥私自議和那是有前科的,俗話說狗改不了那啥,袁崇煥殺將議和都是有前科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