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沒人說到重點。

因為這樣的鏡頭都是電傳對焦,而不是機械對焦,對焦環和鏡組根本就沒有機械聯動。鏡頭與機身沒有數據溝通的情況下(包括沒裝上機身時),轉動對焦環真的只是在轉一個能轉的環,哪怕加上對焦距離標尺和景深標尺,你的操作也無法改變它,所以部分這樣的鏡頭直接取消了鏡身標尺,但有另一部分鏡頭使用鏡身OLED屏幕顯示對焦距離和景深,或是其它的信息。


為了節約成本,入門級別的塑料鏡頭基本都沒有景深標尺。但是比如不少佳能的L頭,都是有景深標尺的。

做的最有趣的是一支廉價的塑料鏡頭EF 70-300mm f/4-5.6 IS II USM,它有一個液晶屏幕,會顯示對焦距離和景深範圍等等參數。


首先可以節約成本

更重要的是沒什麼用,在自動現代自動鏡頭裡,很多廠家的鏡頭在手動時也是電子模擬手動,不僅手感極差,沒有限位、而且這種手動對焦模式下用傳統對焦視窗時誤差很大。

其實佳能紅圈頭那種對焦視窗的精度也不行,需要對焦距離標尺的鏡頭,其實是純機械的手動鏡頭

所以現在諸如蔡司batis和otus系列,以及佳能最新的70-300都採用了電子視窗,但這些功能其實可以集成在取景器或顯示屏裏。


主打自動對焦、超聲波快速對焦,

那去強調專註於估焦、手動對焦的景深標尺幹嘛。


這是去年

也就是9102年發布的鏡頭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你所說的景深標尺


現在基本都用自動對焦了,很少手動,用手動對焦的話機身上也有類似峯值對焦的輔助對焦方式,有些機身用手動對焦時還在屏幕上顯示景深標尺,鏡頭上也就不用了。其實一些高端鏡頭還是有保留景深標尺的。


機械對焦改為電傳對焦只是誘因。

個人覺得最大的原因在於現代人的攝影習慣和以前完全不一樣了。

以前講究預對焦,按快門之前腦袋裡已經有成品畫面了。

現在講究拿起就拍,按完快門後才反應過來自己要拍啥。

一個連拍啥都懶得想的攝影師,還要景深尺幹嘛呢?


先問是不是,再問有沒有。就以佳能的50mm為例。最便宜的小痰盂是沒有景深標尺的

但是高一個檔次的1.4和50L都是有的(圖片都是淘寶搜來的)

目前m口的手動頭大多也都是有的,可能一些低端的鏡頭因為成本的問題取消了景深標尺,單反的liveview也能幫我們直接看到成像的效果,但是目前還是有很多鏡頭有景深標尺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