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寫的詩缺了什麼,才沒有那種精闢的感覺。


謝邀,這個問題,好大好難,我想試試談談自己的見解:

我讀過很多很多詩(現代詩)

中外古今的都有

現在我可以總結一下

回答你的第一個大問題

好的詩歌(現代詩)好在哪:

一、明確又沉甸甸的感情

參見席慕蓉詩歌

二、精妙的哲理,有趣的比喻,撩撥人的心弦,讓人會心一笑,如沐春風

紀伯倫、泰戈爾、濟慈

三、複雜多變的隱喻,抽象費解的象徵,毒辣犀利的觀點與見解

《惡之花》作者

四、悲憤正義、時代吶喊、階層呼喊、代表著正義與人類的悲憫

臧克家、食指、《荷馬史詩》、《伊利亞特》

五、迷離迷濛,似是而非,若隱若現,纖細唯美的細膩感情,夢幻十足

何其芳

想不起來了,應該還有,你可以補充

好的詩,有好多好多好多種

總結一下無非就是好在「詩形」與「詩意」

所謂「詩形」就是字、詞、斷句

每一個字每一個詞每一個斷句,都帶著詩人思考的結晶

如果把浩瀚無邊的漢字的海洋比作宇宙

那麼好的字就是「夸克」、好的詞就是「離子」,好的斷句就是「分子」

他們經過無數無數的,在詩人心裡和大腦里的反覆思考與推敲,脫穎而出

可謂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他們是淘汰不了的,是脫光了擠光了所有衣服和水分,最接近詩人最想表達的那個意思的字、詞、斷句

再也剔除不了的,再也替代不了的,再也無法更換的

這種思考非常艱難非常寂寞

在無物之地追究自己的所有思緒和矛盾

拿所有漢字去「套圈兒」,套中了最想表達的東西

然後所有字詞斷句就閃閃發光,誕生出了詩人的意志、情、理

好在哪,就是好在字義、詞義、斷句義皆最貼近詩人表達的本質

以上是「詩形」,然後是「詩意」

這「詩意」人人都有,為什麼他的就最打動你?為什麼你就覺得他的好

因為這詩意是人類普世的,是具有感染力的,是真善美的,是正義與深沉的,是簡約又俏皮有趣的,都有可能。再加上「詩形」的加冕,好詩就誕生了!

其實是有重疊的,我也不想解釋了,好累!

然後是你的第二個小問題,也就是普通人寫的為什麼沒有那種精闢的感覺

那是我們普通人無病呻吟、牽強附會、附庸風雅、懶得進行思維和思想的艱難探索

那是我們普通人浮躁、急於求成

那是我們普通人掌握的字詞句沒有經過錘鍊

或者缺少天賦

或者是語感

或者是詩情寡淡

不夠精闢是缺少反反覆復推敲、挑揀、對比

是沒有在心裡大腦里進行字詞句大比拼,字詞句大傾軋,字詞句大換血,字詞句大廝殺

就那麼輕飄飄的「出口成章」了

也是因為看得少,讀的少,感受的少,思考的少,沒有沉澱,沒有積累

量變引起質變,沉澱更令純凈,思考力、思辨力,天賦,預感,情感的感受力,共情心

以上種種種種的匱乏導致我們普通人寫的不夠精闢!

寫詩不容易啊,他不是手上寫字的功夫,是大腦和心靈探索真理的過程

很累很苦悶很寂寞很艱難的

我有幸抵達過詩形詩意靈肉合一的美好境界

寫出過感動自己感動別人的詩

可以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

水熊貓的小詩畫

看看

去看底部菜單的詩歌,近期寫的,多是一種發泄

工作壓力,生活壓力,讓我無法純粹的思維思想的探索

所以近期的不夠好

翻翻以前的看看咯

謝謝你!


謝邀請

好在哪兒?這個問題我真的回答不了,各有各的好。

但是我可以告訴你怎麼鑒別一首好詩。

很簡單,看一遍就能記住的就是好詩。就算記不全,能記住一兩個句子,並且願意反覆品位的,就是好詩。


第一意象

第二韻律

往往必須兩者皆顧才能出來好作品。

古詩詞中的說理詩,往往在意象上欠缺。

部分現代詩韻律方面有所欠缺,但必然得在意象上出類拔萃。


任何美好的事物,都逃不開引人入勝。


謝邀

我個人認為詩歌並沒有好壞,流傳度和知名度高的詩大概就是因為看的人人不僅能從詩里讀出詩人的故事情感,還能讀到自己的情感和故事。

畢竟人看東西,就是將主觀情感寄予客觀物體,所以說好的詩歌就是一個好的載體,它能很好的承載詩人的情感和讀者的情感,物我相融,物我回還的感覺


所謂的精闢呢,要指哪方面了,如果是純粹的機鋒,現代詩里明顯更多,古代似乎把這些視為小道,所以幾千年大浪淘沙留下來的並不多。比如「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正入萬山圈子裡,一山放過一山攔」「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三句,後兩句其實在古代算不得好詩,因為是純粹的機鋒,過於單薄,傳唱度似乎不如第一句。

而在現代詩里,80年代哲學大熱,詩歌里這些所謂的哲學語言比比皆是,具體參見汪國真,比如「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等等。雖然北島,海子的詩里這樣的句子也不少「遠方除了遙遠一無所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但多數是引子或者添頭。

因此,所謂的精闢可能某種程度上是與詩歌的本質背道而馳。


噠噠噠噠噠噠試試,菜雞回答。

其實我認為普通人和古代又或是近代的詩人差別是在於對於意境的代入。正如,蘇軾的詩。相傳,蘇軾當年寫不出好詩就很煩躁於是出去在街上找靈感,便出現了蘇軾觀摩詰之畫領悟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境界。便從此詩境大漲。

在技術上我個人認為文學科班出身的不比那些詩人的寫詩技藝低到那去。真正的差距應該是那些人生的經歷,古代大多數詩人都是飽經世故風霜的,詩人把自己的經歷化為自身詩中的境界。這也同時產生了為什麼有人再讀有些詩的時候會忍不住拍案叫絕。因為當詩人代入自己的人生經歷後再當其他有類似這種經歷的讀者產生了共鳴。遂,產生了差距。


葉嘉瑩先生說過,好的詩歌,有一種潛能。我個人理解,在讀詩時,能夠把讀者自己的感情投入進去,這就是一首好詩,類似於一種容器,能讓讀者的情緒得到釋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