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身立命按現在的行情看是比較難了,不過修身養性還是可以的。有詩為證:

沉積億萬年,走時數秒間

順逆各有命,峯谷相倚連

強弱本非憑,光色各紛然

堪輿徒俯仰,心在即所安

啊?啥人生哲理?我這說的是地震方法找油啊,俗稱算卦,啊呸,物探的便是。


地球物理學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呢?

竊以為對於新人來說,無非是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外加給日後從事相關行業、掙口飯喫做準備罷了。

然而哪個專業、哪個行業不是這樣呢。為什麼不去學數學地質學、地質力學、構造地質學、岩石學、礦物學呢?為什麼非要學地學,而不學經濟、金融、醫學、法學、計算機呢?為什麼不學大數據、人工智慧、深度學習三件套呢?

工作更好找啊,掙得更多啊,社會更需要啊。

功利地說,地球物理學能為自己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和一些專業/行業產生一個對比,當你自己跳傘跳到地球物理專業的時候,給自己增加一個轉專業、轉行的理由。當然,地球物理學就業並不算很差,而且在地學家族中,又能提供向下遊IT行業遷移的技能基礎——計算機編程——的訓練強度,所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吧。沒有找不到工作這一說,只是很難找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而已。農民趁著年輕要進城務工,N線小城的青年趁著年輕要往大城市闖,大城市青年趁著年輕要出國闖蕩。地球物理青年趁著年輕要往面向未來的行業轉。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嘛。安安穩穩地呆在原地,不能算差,可也不能算好。

學科和行業的發展,其實有點像社會制度的發展。封建制度成熟了的時候,一片封地可能只能滿足一位貴族子弟的需求。繼承權給了長子,那麼次子、N子、私生子想要土地,就得自己想辦法,否則就老老實實地在繼承順位上等著吧。均分?一開始人們這麼嘗試過,讓人人都有一口吃的,但是歷史證明,這麼做很沒有效率。想要獲得自己應有的那一份,就只有用比封建制度更高效的制度代替封建制度,蛋糕做大,分到每個人手裡的就多。過去是靠激發人的生產積極性去推進社會制度發展,但未來要靠機器和程序取代那些低端重複的工作,解放大量人力,推進社會制度發展。譬如農業發展到最後,就應該是一少部分農場主依靠現代科技和設備管理超大的農場,不用像以前那樣累死累活喫不飽,而是高效率地、科學地勞作,收穫更多的利潤;熱愛農業的,去農學院搞研究。地球物理也是,發展到最後,業界實現高度自動化,從勘探到開採,基本上都是機器運作,少數人監督管理;想做地球物理的,都去科研界一線搞研究。有人說了,只要油氣價格回來,我們地物就有希望了。我只想說,長遠來看,喫這碗飯的人就應該和許多傳統行業的從業者一樣,人數越來越少、但越來越精幹、工資越來越高。

我們國家曾經對地球物理及其相關行業高度重視,一方面,它和資源、能源緊密掛鉤,而這無疑是計劃經濟體系的命脈,帝國主義勢力封鎖我們,但是我們要有石油,要發展工業。另一方面,我們還要預報地震,向帝國主義顯示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於是就有了地震系統,和用人民戰爭的方式對抗地震的羣測羣防體制。每個城市、每個縣、每個公社都有地震工作者,然而他們並不懂地球物理,只有國家局和省局的極少數人,才懂一些地球物理。我們在經濟困難的時候,用大量的經費養著大量不專業的人,雖然打贏了幾場戰爭、成功預報了幾次大地震,但是真的是不值得啊。改革開放以後,這一套體制崩潰了,地震系統只能向著專業化、精幹化的方向邁進。那些不專業的人不要了,該幹嘛幹嘛去。這些被拋棄的人裏,大多數如釋重負,極少數心有不甘,而又有些水平。後者就成了我們現在所鄙視的民科。最近,地震系統又進行了機構改革,落到了應急管理的編製之下,實現更規範、更科學的運作。以前,地震系統在地球物理行業是一大飯碗,但未來這個飯碗將越來越小。

羣測羣防體制或許會復歸,但將不再依賴人為觀測,而是依靠互聯網和大數據了。


地球物理能為自己做的第二件事,是用一種比較新、比較前沿的方式認識地球,同時也學會如何去應用物理學和數學知識研究實際問題。

我們最早認識地球是通過小學自然課和中學地理課。小學教育,重點抓語文、數學、外語三科,美術、音樂和自然課程走的是啟蒙路線,所以最多是豐富一些科學常識。到了中學階段,必須服務於應試教育,所以中學到文理分科會考前,地理教育達到一個大綱要求的標準就可以了,會考後直接轉文科應試教育。很多東西,都是死記硬背。

這個和國外的差距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沒有辦法,國情如此。下面是美國中學地球科學課程內容[1]

郭劍峯.美國中學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教材的特點[J].地理教學,2012(12):56-58.

美國從幼兒園到初中的地球科學內容[2]

所以相比之下我們的教材和課程教育,是靠不住的。在這方面只有一些發達省份和發達城市能夠向國際一流水平看齊。希望知乎上各位大V們,行動起來,為我們的下一代提供更高標準的、更人性化的教育資源。

美國人,是在小孩產生【學這個有什麼用、能為自己做些什麼】的想法之前,先行一步進行引導、激發興趣。教育的陣地,啟蒙主義不去佔領,功利主義就會佔領。功利主義佔領之後,帶不來利益的東西,是很難再去學的。想做出成就,也非常困難。

參考

  1. ^郭劍峯.美國中學地球科學(Earth Science)教材的特點[J].地理教學,2012(12):56-58.
  2. ^王民,樊笑英,蔚東英,何亞瓊.國際中學地球科學教育現狀與發展趨勢研究[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3(12):10-13.


利益相關,讀研期間做了一年半的地球物理方向,後來又轉向數值模擬了,強答一下,權當拋磚引玉~下面是正文

在我的理解中,地球物理學本質上是一種或者一系列輔助人們瞭解地下深部構造的勘查方法。要討論地球物理學能為自己做什麼,首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地球物理學到底有什麼用

眾所周知,「地質學不是真正的科學」(語出謝耳朵,圖不放了大家自己想像吧)。當年我在上本科時候,一度對此非常不服氣,認為這是其他學科赤裸裸的歧視,地質學怎麼就不是科學了?但是後來,自己竟然也慢慢地認可這種論調了(諷刺啊諷刺),其根本原因就在於地質學的多解性。要知道,地球科學拿的是理學的學位,是研究型的學科,就不說跟數學這種素以嚴謹著稱的學科相比,和化學、物理、生物這些有實驗支撐的學科比起來,地球科學真的更像是一種玄學。礦牀也好、構造也好、油氣也好,研究結論往往是從結果反推過程,只要能夠自圓其說就算是提出新的理論了。因而地球科學領域裡,各種高大上的理論汗牛充棟,能夠實際指導找礦、找油的理論卻是鳳毛麟角。這麼看來,作為基礎學科的地球科學,其實是在走一條工學的路子,被其他基礎學科排斥也是情理之中的。

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舉逆轉科學界對我們專業的認識,並且讓其他基礎學科都認可我們的研究成果呢?

答案是,有,而且防不勝防

那就是學科融合~

於是,地球物理、地球化學等等跟其他基礎學科雜交出來的學科就應運而生啦(撒花)

應該說,這招確實夠狠,因為地球物理就相當於捆綁了物理學,你不認可地球物理學就是不認可物理學,不認可物理學就是不認可基礎學科,這下子,可不敢罵了吧?

上面一段是玩笑話,其實真相是,地球物理學的出現,給地球科學注入了一針至關重要的「強心劑」,那就是定量。目前地球物理的四大方向:重磁電震,基本上都是為了能夠定量分析一個地質問題。

請不要小看定量,是否能夠將問題定量化是區分一個學科科學性的關鍵指標,說是分水嶺也不為過。定量本身不是目的,定量的目的是制定一個標準,一個能讓所有研究人員都能看得見、摸得著的標準,一個具有公信力的、足以讓無數研究者貢獻畢生才智的標準。有了這個標準,地球科學才能挺直了腰桿告訴其他學科,勞資也是有實驗數據噠,別瞎bb看結果就完事了~

到這裡,也該回歸正題啦,地球物理學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嗎?

這個問題說起來,還真是做不了啥(苦笑臉)。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從上文應該能看出來,地球物理學是為了服務於地球科學纔出現的,並不是為了服務於我們人類的生活。學計算機,你可以自己編個小程序;學機械,你可以自己搞個小發明;學醫,你可以少去兩次醫院;學法律,你可以欺負欺負法盲。之所以這些學科能為自己做些事情,是因為它們創建的初衷,就是為了為自己做些事情。而地球物理學,卻是為地球科學做事情的。

你在地球物理學中學到的理論、技術、知識、方法,全都是為地球科學服務的。

你學會了geosoft、AVS、SAC、Discovery、surfer、GoCAD等軟體的使用方法,卻發現如果沒有數據這些軟體就只是擺設,甚至不能畫小豬佩奇:

想問一下用CAD怎麼畫小豬佩奇??

www.zhihu.com圖標南鳶:社會了,教小白如何用Python畫出小豬佩琪!?

zhuanlan.zhihu.com圖標Milo Yip:如何用 C 語言畫小豬佩奇?

zhuanlan.zhihu.com圖標

你係統地學習了重力、航磁、大地電磁測深等等數據的處理方法,卻仍然無法確定地下三公里處究竟是什麼樣子,正如同:

那麼,一個為地球科學服務的學科,能為你自己做什麼事情呢?

如果你像我一樣,那就只有談資

如果你像他一樣,那就能讓天下為之震動~


地球物理學不能為自己做什麼。

但在人類的尺度上,它拓寬了我們對地球的認識,使我們反思地球與人的關係。


自詡為牛頓繼承人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