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屬於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的人,然而怎麼努力,依舊活在童年陰影之中,該怎麼辦才會成功?


你既然都願意去用一生的時間了,一輩子都在這個過程中,成功與否重要嗎?

很多事情的結果不是成功與失敗這兩個選項,而是一個程度不同的連續體的某一點。成功與失敗只是兩側的極端值而已,而大部分人都分布在兩個極端值的中間,只是一些更靠近成功,一些更靠近失敗罷了。

如果你有「用一輩子去治癒不幸的童年」這一選項,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不是嗎?至少你一生都在治癒你自己,周圍有給你治癒的人和事物,而你自己也足夠強大到給自己治癒。

如果一生都在不斷治癒自己曾經的不幸,最後面對即將離世的時刻,成功與失敗還重要嗎?

最後,再次去思考一下這句話「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童年,一生都在治癒。」

幸福的童年治癒一生,是不是因為現在過得不夠好,所以才需要幸福的童年去給自己動力,去給現在的自己療傷。

一生都在治癒不幸的童年,是不是因為現在有治癒自己的力量和環境,所以現在的自己是幸福的,才能有力量溫暖曾經不幸的童年。那既然自己現在是幸福的,又有什麼好悲傷呢?現在一直在治癒曾經的創傷,一直讓自己變得更好,不也是一件極其幸福的事情嗎?


試著找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童年的陰影大概自己是沒辦法治癒的吧,說實話很羨慕那些童年很幸福的人,如果這些陰影實在影響正常生活那還是去尋找專業幫助比較好。


人生太大了,用個比喻給你講。

說LOl瑞文,光速QA。很多人做不到。

有個主播說,瑞文就是你在A出去後看到傷害值就放其他技能,很多人都會了。

哪有幸福不幸福,哪有那麼多事。人生本來就不容易它不是打遊戲,況且遊戲還會有死機,人也會生老病死。

每每調整好狀態就出發,歇菜了就開始調整。長期習慣就會越來越能勝任於社會。

沒有誰生來這好那好。

你終究是個生物,你終究逃脫不開一些束縛。所以呢,能做到的就做,自己給自己幸福感。

身心舒適,有人相伴,消費有數,認知有度。

不自大,不自卑。平平靜靜,找自己想做的事,識與自己相合的人。

一輩子都活在痛苦裡,終究不會愛自己。


你指的成功是什麼呢?


即使沒有幸福的童年,不能治癒一生,但我也不會用一生治癒童年。

過去的該讓它過去,尤其那些不那麼美好的往事和故人,始終壓在心底,企圖治癒,只會讓自己疲憊又難堪,況且你的童年,在那些大人眼中大抵就是不懂事的孩子,孩子做的事,怎能認真?

過好眼前的生活,如果不能,那就盡量放過自己,過去回不來,未來有可能。


治癒了童年定然會失去很多,作為同等的條件。

我童年過的就不怎麼好,但我也不想去回憶,去治癒,我每次哭的時候都在想小時候我快樂的一面。

父母雙親年紀大了,都年過半百了,我不能強求他們什麼,為了自己的童年,讓他們過不好晚年,這算不上真正的彌補。

況且我母親多愁善感,為人子女,我做不到有什麼功業的,但起碼能做到避免她傷心的次數。

年紀越來越大,破碎的童年教給我的更多的是責任。

我的童年是回不去了,但依舊有下一代的童年,我的童年治癒不了,但可以去維護我的孩子的童年。

往好了想會成功,但得不償失,顧此失彼。


給你一個小建議,試著去溫暖別人。

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你可以去觀察一些和你有同樣問題的人,有時候困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往往無法認識解決自己的問題。但作為旁觀者的時候,我們卻常常可以正確客觀發表自己的看法意見。

在這裡,想要治癒自己卻找不到方法,感到無能為力。但如果是別人面對這樣一件事,我們需要去幫助他們,我們會怎麼看,會說些什麼,會給出什麼建議呢?一點一點我們也就可以找到解決方法了。

所以,所謂治癒自己,其實是要治癒自己的世界,當我們對他人都可以溫柔以對,自然對自己也會溫柔點。

看起來我們是在用一生在去治癒童年,實際上也是在用一生去溫柔世界。不要把它看做是一項任務,就當作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然後就把其餘的交給時間。

會成功的。


簡與素!今天既然你認為自己有了進行治癒的能力,也認為有治癒的可能,那麼最低限度的,你已經拜託了當初的窘境(時間和空間),最在意的可能應該還是回憶中出現的人、事和情。看你自己了。


不會成功,江山易改本性難移。

幸福的人有著相同的幸福。潮水退盡的時候才能看出誰在裸泳。相同的挫折,童年幸福的人很快就能越過。而童年不幸的人會久久的掙扎難以擺脫。

童年不幸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遠離苦難,做一個幸福的人。


如果可以,我選擇前者,但我已經是後者,童年需要治癒,但不是我的一生。謝謝邀請


對不起 我暫時還沒有能接受我童年遭受過的虐待 也沒能治癒


不要擔心,再生家庭會治癒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我們都是不斷發展的,隨著時間有些東西都會變化,變好還是變糟糕,就看你自己了!


這句話聽起來有道理,其實不完全是這樣。

幸福的童年,可能讓人不思進取,容易滿足,安逸自得,可能如同蜜罐中長大,不知人間疾苦,也無法奉獻社會,只知道享受。

可能不能理解他人的不幸,而生活得高高在上,自私冷漠。

幸福的童年,因為幸福和滿足,可能少了吃苦耐勞,奮鬥進步的空間。

不幸的童年,而經歷的創傷痛苦,往往也是抗爭命運、進步動力的源泉。

因為缺愛,長大後不斷去治癒自己,於是像乞丐一樣想得到很多愛,於是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缺失,可能成為一個慈善家。

因為缺錢,長大後拚命掙錢,成了企業家,還幫助大家賺錢,成了馬雲第二,第三。。。。

因為缺少陪伴,孤獨的內心更深情和溫暖,更關心他人。。。

童年,幸福或者不幸,不會決定你將來成為什麼人,將來好不好。

而是你如何去理解,定義,感受,以及如何去面對,行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很多為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人,往往有不幸的童年,所以由己推人,更大的愛與博愛精神,去改變社會,去避免自己兒時的不幸在別人身上繼續發生。

人們在不幸中去創造幸福,

在幸福中去奉獻社會,就是皆大歡喜。

如果想毀掉一個孩子:就是讓他太幸福了!

順著他,滿足他,給予他,以他為中心。

不幸,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不滿足,便去尋求滿足而發展智慧和能力。


看個人吧 我覺得 會的幾率很小 多多少少會受影響的


你看看現在知乎的丁克人群,幾乎八成都是童年不太幸福的影響導致的,而現在,如果成功了的話,每天知乎就不會給我推5~6條關於丁克的提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