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比諸葛亮如姜子牙張子房,怎麼不是蕭何,感覺後世比前世,多於張良相比,而不是蕭何?


在當時西漢建立之初,蕭何是劉邦親口承認也是最認可的開國第一功臣,封的是國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官位,而張良基本是功成身退,不再參與國家的事,這點來看張良和蕭何雖說都是文臣,但是還是有所區別的,張良偏軍事策劃,蕭何偏治國安民。

蕭何的功勞都落在實處,戰亂時管後勤,建國後就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所以給現代人一種親民的感覺,而張良本來就是個傳奇,黃石授書啊,功成身退後又隨赤松子云游修仙去了,不管這些是真是假,憑著這些張良給人的感覺立馬就超然了,仙氣飄飄的感覺,呵呵。


因為他倆壓根就分工不同嘛。漢初三傑里,韓信是大將,負責衝鋒陷陣,戰局指揮;

張良是總軍師,負責外交手段(這一項可能陳平是最強的),戰略制定,大局觀;

蕭何是大總管,負責內政,後勤,管理體制和法制。所以結合題主的問題,司馬徽想突出孔明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用張良來比顯然是最合適的。不過演義歸演義,要說真實歷史上孔明最擅長什麼,那用他來比蕭何反倒更為合適。

因為張良的故事性最強,包括黃石授書、功成身隱都是典型的後世構造。所以人氣更高。

然而說到正兒八經的歷史地位,還是蕭何更勝一籌。


第一.劉邦的評價:

夫運籌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用人體來比喻,張良是大腦,蕭何是消化系統,韓信是臂膀。

當然大腦最重要。

第二.從論功行賞的程度:

劉邦對開國功臣的封賞除張良外,其中食邑最多的是曹參,共一萬零六百三十戶,其次是蕭何,共八千戶(後追加到萬戶侯),至於陳平、夏侯嬰等人,則是五千戶。

劉邦讓張良自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當然,懂事的張良選了留地一萬戶。所以在劉邦功勞簿上,曹參+蕭何+陳平+夏侯嬰都不如張良的功勞大

第三,從群臣的反應來看:

《史記》卷五十三《蕭相國世家》

漢五年,既殺項羽,定天下,論功行封。群臣爭功,歲余功不決。高祖以蕭何功最盛,封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堅執銳,多者百餘戰,少者數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蕭何未嘗有汗馬之勞,徒持文墨議論,不戰,顧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諸君知獵乎?」曰:「知之。」「知獵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獵,追殺獸兔者狗也,而發蹤指示獸處者人也。今諸君徒能得走獸耳,功狗也。至如蕭何,發蹤指示,功人也。且諸君獨以身隨我,多者兩三人。今蕭何舉宗數十人皆隨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功臣們覺得蕭何過獎了。但是沒有一個人覺得張良賞重了。說明大家對張良是絕對服氣的。

所以除了八個異姓王,張良在群臣里地位最高。


這個很顯然。蕭何是可以替代的,張良基本上是無法替代的。

蕭何這種相國的工作,說白了就是一個國家的大管家。歷史上還是可以找到一批人可以替代蕭何的。比如李斯、陳平、荀彧、房玄齡、李善長。甚至一些治世的名相也可以取代他,比如姚崇、王安石和張居正等人。所以,如果沒有劉邦、韓信和張良的光環,蕭何也就應該和這些人名氣差不多。當然,我不是說這些人名氣不大,但是要分和誰比。和「興周八百年之姜太公和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相比,他的功勞和傳奇性還是小很多。

讓我們看看張良做過的那些事:1. 刺殺秦皇。2. 計破秦軍,攻破咸陽。3:勸劉邦回軍霸上。4:設計鴻門宴。5:通過計策,使得項王封劉邦到漢中。6:勸漢王燒棧道,打消項王疑慮。7:設計並促成漢王,彭越和英布的戰略聯盟。8:勸阻漢王分封六國。9:勸劉邦暫時封齊王穩定韓信。10:勸封雍齒以穩定群臣。11:利用商山四皓穩固太子地位。要說上面這些事,有人干出一兩件來,就是很厲害的謀士。干出三四件來,就足以名垂青史了。而張良他老人家直接幹了十一件。並且這十一件似乎都是不可或缺。比如8,如果張良不勸阻,劉邦把委任狀都寫好了,拿去一發,必然天下大亂,劉邦統一天下基本上今生無望了。其他的幾件也大致如此。縱觀中國歷史,除了張良,哪個參謀能有這樣的眼光和成功率,屢次在生死關頭幫主公選正確的路?

看看名垂青史的諸葛亮,他在戰略方面還是一直在隆中對作為基礎,基本上沒有太大的修改。由於隆中對實在太牛逼,可以算四個張良的計策吧!但是那也是四個,張良有十一個!但是,諸葛亮可以完全取代蕭何,實在是沒有任何爭議。如果給諸葛亮蕭何的活兒,諸葛亮大概可以活到八十四歲。我感覺,諸葛亮=張良×1/3+韓信×1/3+蕭何。所以,諸葛亮能夠名垂青史,那沒有任何爭議。

順便解釋下為啥劉邦說蕭何功勞最大?就好比你在九十年代,口袋裡有幾個閑錢。這時候碰到了一個哥們,告訴你北京炒房,投資騰訊和阿里,然後他就四處遊盪去了。你會計出身的老婆負責投資的各項事宜,夜以繼日,統籌規劃,終於讓你家富甲天下。然後那人又說08年初把股票賣掉,然後又神隱了。你老婆又一次精打細算,操作股票,幫你家又賺了一大筆錢。終於有一天,你成為億萬富翁,在給別人灌輸雞湯的時候說到——我家功勞最大的就是我老婆!其實你也心裡清楚,很多可以理財的人可以替代你老婆的操作,但是那位朋友,只能說你這輩子是祖上積德行善,才遇到這麼個貴人!

因為,張良比蕭何名氣大非常正常!並且,張良在中國歷史人物中名氣也算非常大的,而蕭何就普普通通了。


因為蕭何不是軍事家。

姜子牙、張房都是屬於軍事家才能。

唐宋時期的武廟十哲,就是選取歷代名將祭典,姜子牙為主祭、張良為副祀。

謀略也屬於兵家的一種,兵書的六韜三略,六韜相傳為姜子牙所著,三略為黃石公三略,張良得黃石公三略,學得一身本事。

武廟把姜子牙、張良封神,後代就以這兩人為榜樣。三國演義成書於明朝,也是深受唐宋武廟的影響。

因此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說諸葛亮可比姜子牙、張良。在陳壽的三國志中,諸葛亮自比的是管仲、樂毅。

現代網路文學將姜子牙稱為兵祖,張良稱為謀聖,可見這兩人的地位。

至於在蕭何所在的領域,兩漢時期的名相中,後世也稱之為第一。


誰說張良地位比蕭何要高?漢初平定天下之後,朝堂之上評論上朝位次,誰排第一。眾人議論結果是曹參軍功最高,當排第一。劉邦親自決定:不對,蕭何功最大,當第一。

本期話題

在漢高祖劉邦身邊不乏優秀的將相人才。張良、韓信、陳平,都算得上一世翹楚。尤其是張良,父祖五世相韓,本來就是優秀的相門之後。可奇怪的是,從沛縣起兵到一統天下,在劉邦身邊總理政務的丞相自始至終都是那個縣吏出身的蕭何。為什麼在拜相的問題上,連張良也無法同蕭何競爭?蕭何究竟有何過人之處呢?

《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說道,劉備聽了謀士徐庶的推薦,準備安排禮物,前往隆中尋訪諸葛亮。正遇水鏡先生司馬徽前來拜望,便向司馬徽打探:諸葛卧龍究竟是何人物?

司馬徽說出了兩句驚駭眾人的品評:

可比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也。

——《三國演義·司馬徽再薦名士》

或許是《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蜀漢丞相的人設太過鮮明,後來的讀者連帶將《史記》中的張良也當作了高祖劉邦的丞相,但這其實是對歷史的誤解。

一個大漢丞相究竟職司何務?漢文帝曾經這樣問過他的丞相陳平,陳平的回答是: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

——《史記·陳丞相世家》

如果以這樣的工作職責去審視張良的話,我們會發現,陳平所說的大部分工作原來並不是張良的分內事。張良在劉邦身邊都幹什麼工作?劉邦自己說得最清楚:「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換做今天的話說,張良乃是西漢軍隊的參謀總長。至於丞相也就是國務總理的工作,劉邦從來沒有委任過張良。不但沒有,並且自起兵沛縣到崩逝長安,劉邦的總理大臣自始至終都是由另一位幹吏來擔當的,他就是——蕭何

蕭何擔任總理大臣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反秦起義爆發,劉邦被沛縣父老推為沛公的時候。《史記》載:

及高祖起為沛公,何常為丞督事。

——《史記·蕭相國世家》

所謂「沛公」,其實就是沛縣的一縣之長。按照秦朝的地方行政體制,縣令配有兩位副手,一則為丞,二則為尉。前者協理民政與財政,後者幫辦軍事與治安。

劉邦做了沛令之後,隨即任命蕭何為縣丞,並且授予他「督事」——也就是總覽事務——的重權。之所以將這麼重的事權授予蕭何,並不是因為劉邦也跟項羽一樣任人唯親,而是劉邦麾下再也尋不出一位比蕭何更優秀的基層行政長官了。

據《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早年的蕭何因通曉律令、用文深刻,長期擔任沛縣的主吏掾,是沛縣群吏中的佼佼者。後來更追隨秦朝中央政府派往泗水郡的監郡御史工作,又「給泗水卒史事第一」(《史記·蕭相國世家》)。

鑒於他傑出的工作表現,監郡御史甚至一度起念向中央舉薦蕭何,將他調入關中,提拔任用,只因蕭何執意推辭,方才作罷。

這些寶貴的工作經歷不但培養了蕭何務實高效的秦吏作風,更鍛煉了他敏銳的意識和獨道的眼光。《史記》載: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史記·蕭相國世家》

以我個人的愚見,私意以為對蕭何搶救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這件事,司馬遷並沒有充分說明它的意義和價值。在上文中,太史公是站在軍事學的角度來評價這件事情的,所以他得出的結論是,蕭何搶救出的這批資料為劉邦東出函谷、爭雄天下提供了寶貴的軍事情報,如此而已。

但這件事無論對蕭何還是劉邦,它的意義遠不止這麼簡單

對蕭何個人而言,在得到這批律令圖書之前,他只有郡、縣兩級地方政府的工作經歷,充其量算是個基層幹吏。劉邦如果就是沛公,以蕭何為丞,料理一縣之務,蕭何應付起來應該綽有餘裕。

可劉邦的事業發展得太快了,從沛公晉爵為漢王,從據守區區沛縣到奄有關中四塞,劉邦在三四年的時間裡迅速成長為天下最有潛力逐鹿問鼎的諸侯王。韓信、張良、陳平等當世最優秀的將相之才也因此先後聚集到了漢王麾下。

遙想當年,春秋首霸齊桓公返國即位之前,鮑叔牙也曾是他最倚重的左膀右臂。可登基之後,眼光已經突破齊國一隅的桓公開始圖謀霸業、經略天下了,鮑叔牙的能力漸漸跟不上齊桓公的雄心,於是被管仲取而代之。

從沛公蛻變為漢王之後,劉邦身邊也不乏「管仲」。別人不說,父、祖兩輩歷相五代韓王的張良難道不能勝任漢王的丞相嗎?

但事實是,劉邦並沒有將總理萬幾的丞相一職授予張良,他選擇了繼續信任蕭何:

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

——《史記·蕭相國世家》

蕭何能夠力壓張良等人,坐穩漢王丞相的位置,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得到了那批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圖書。

通過學習這批寶貴的公文檔案,蕭何事實上磨鍊了擔任丞相、御史大夫等高級領導職務所必須的工作能力。用秦朝「以吏為師」的培養標準來看,此時的蕭何已經歷遍了從基層吏員到朝廷三公的各級行政崗位,擁有了完整的秦吏培養履歷。

劉邦本人與蕭何一樣都是秦吏出身,治國理民都以法製為抓手。入關滅秦,劉邦與關中秦民約法三章,表面上看是掃除故秦苛法,實質上卻是以新法取代舊法,仍是沿用了故秦的法家治國精神。有鑒於劉邦的早年經歷與政策偏好,即便張良的相才不輸於蕭何,可因為他父、祖為相使用的是山東六國的舊制而非秦制,劉邦仍然會把丞相的職務授予秦吏出身的蕭何。

至於說那批律令圖書對劉邦的積極意義,恐怕也不只於提供天下阨塞、戶口、兵力強弱等一時的軍事情報,更有影響後來西漢王朝長治久安的重要價值蘊含其中。據《史記》所載:

漢二年(公元前205年),漢王與諸侯擊楚。何守關中,侍太子,治櫟陽。為法令約束,立宗廟、社稷,宮室、縣邑。

——《史記·蕭相國世家》

在入關滅秦的次年,蕭何著手在關中地方創製漢朝的典章制度、行政區劃。這些工作如果白手起家的話,可能需要花費數年的功夫才能成就。

僅以行政區劃的設計來說,當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法改革,從公元前352年起,整整耗去了3年才將秦國的所有鄉邑整合為三十一縣。要知道劉邦和項羽的楚漢戰爭攏共也不過打了5年,緊張的戰爭形勢要求劉邦必須儘快重建關中,激發戰爭潛力,他可等不起這3年。

怎樣才能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關中的元氣呢?藍圖是現成的——就是那批故秦丞相和御史大夫的律令圖書。按圖索驥,因秦制而立漢制,在關中建設一個劉姓為名、秦製為實的新政權便是最務實的選擇。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秦吏蕭何以秦制重建關中,的確為劉邦提供了最有力的後勤保障。

劉邦說: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饟,不絶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史記·高祖本紀》

如果我們僅在破項羽、滅西楚的話題下來討論,蕭何經營關中的意義就將局限於為劉邦建設了一個穩固的後方基地。至於楚漢戰爭的宏觀戰略設計,實際上是把握在張良手裡的,也因此劉邦提到滅楚「三傑」的時候,張良的排名會在蕭何之前。

可要是我們將話題轉換到西漢帝國的政治建設與制度建設上,那蕭何的作用與影響就遠非張良所能比擬了。蕭何一手建設的關中就像西漢帝國的第一套「樣板房」,隨著漢軍征服天下的腳步邁向遠方,類似的政治制度和行政體制將在越來越多的新佔領區建立起來,直至覆蓋整個華夏版圖。

漢軍擊垮項羽,贏得楚漢戰爭的最終勝利,既宣告了張良這位戰略設計師的成功,也同時意味著蕭何這位制度設計師的成功

在西漢帝國統一天下之後,遍數朝野百官,在治國理民上稍能抗衡蕭何的,只有一個曹參。因為曹參在天下遍行蕭何法制的時候,利用諸侯相國的身份便利在齊國開闢了一塊試行黃老治國的「特區」。

《史記·曹相國世家》記載,蕭何故去之後,曹參因為他的推薦準備卸下齊相之職,進京繼任相國。臨走前,他叮囑新來的齊相說:

「以齊獄、市為寄,慎勿擾也。」

——《史記·曹相國世家》

曹參交代說,對監獄和市場,你要睜隻眼閉隻眼,千萬不可窮治獄、市!新任齊相表示不解:難道治理國家,就沒有比治獄、治市更重要的事兒了嗎?再者說,秦法講究的是用文深刻、法不容奸,難道我們能眼看著監獄和市場淪為法制的死角嗎?面對著繼任者的質疑,曹參向他解釋說:

「不然。夫獄、市者,所以並容也。今君擾之,奸人安所容也?吾是以先之。」

——《史記·曹相國世家》

曹參說,監獄和市場倒也不能說是執政的第一要務。但你要明白一點:從理論上講,再嚴厲、再縝密的法制也不可能將社會上的壞人徹底剷除。

與其逼迫他們流竄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威脅各行各業的穩定與安全,倒不如讓出一點空間,將他們羈縻在某些狹小的社會領域之內。監獄和市場就是容奸的所在,如果窮治獄、市,只會打開潘多拉的魔盒,讓姦邪像瘟疫一樣蔓延得到處都是!

自公元前201年出任齊相,曹參就開始訪賢問能,孜孜以求治國之道。在膠西蓋公的指點下,他逐漸領悟到了黃老治術的精髓。又因為早年曾做過沛縣獄掾,所以曹參便從治獄入手,經過長達9年的艱苦實踐才最終形成了那套「以獄、市為寄」的治國方略。

可即便是這麼出色的政治家,入朝拜相之後仍然無法抵消蕭何的影響力

至何且死,所推賢唯參。參代何為漢相國,舉事無所變更,一遵蕭何約束

——《史記·曹相國世家》

蕭規曹隨。蕭何對西漢政治的影響力之強,再沒有比這個成語形容得更貼切的了。

參考文獻:

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


中國古代的精英階層由衷欣賞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同時具有這兩個特徵:出身好、棋手。

蕭何的地位並不獨特,一切是顯然的,仲山甫你有多少印象呢?但是論起三代時期的賢相來,那就是沒有能超過仲山甫的。仲山甫是周宣王時期的宰相,先秦的史料本身就少,但是依舊有不止一首專門歌頌仲山甫的詩歌。

張良的地位也只到王導謝安為止而已,東晉的王導謝安後,精英階層的崇拜就轉向王導謝安了。尤其是謝安。唐代的精英階層是十分推崇王導謝安的,一流閥閱士族博陵崔湜自比東晉王導謝安之家,「詩仙」李白也是一個極其欣賞謝安的人,為謝安寫了不少詩。

東晉是貴族政治這個格局是日本貴族出身的學者川勝義雄與谷川道雄提出的,提出這個觀點的日本學者評論中國三代以後的貴族就是望之若「王謝家人」。

一個人地位的高低要同時取得官方及精英階層的雙重認可,雖然在漢代時,在漢朝皇室層面上一直蕭何比張良高,甚至霍光都比張良高,而仲山甫這樣的三代賢相,雖然從血統上說,光武帝的母親南陽樊氏就是仲山甫的後裔,東漢皇帝從母繫上來說都是仲山甫N代外孫,但是東漢卻一點沒有因此從官方層面上推崇過仲山甫這位西周名相,只盯著西漢的名臣。但這畢竟是漢朝皇室一廂情願。漢朝滅亡後,就沒人認了。

所以看《史記》一定要看三家注版本的,因為這裡面可以看到唐朝史官的注釋(「索隱述贊」是唐玄宗時期的史官司馬貞的注釋),看下漢朝和唐朝史官的評價的異同,這裡面就牽涉到話語權的轉移。唐朝也是一個將近300年的王朝,唐朝的話語權是相當重要的。

看下唐朝史官重新評價史記列傳時對蕭何和張良的評價,明顯對張良評價更高。

【索隱述贊】蕭何為吏,文而無害。及佐興王,舉宗從沛。關中既守,轉輸是賴。漢軍屢疲,秦兵必會。約法可久,收圖可大。指獸發蹤,其功實最。政稱畫一,居乃非泰。繼絕寵勤,式旌礪帶。

【索隱述贊】留侯倜儻,志懷憤惋。五代相韓,一朝歸漢。進履宜假,運籌神算。橫陽既立,申徒作扞。灞上扶危,固陵靜亂。人稱三傑,辯推八難。赤松原游,白駒難絆。嗟彼雄略,曾非魁岸。

司馬貞評價張良倜儻、運籌神算,而南朝王儉對謝安的評價是「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

這就是歷史的車輪是不斷滾滾向前的,一個人想2000多年都受推崇是不容易的。評價蕭何,最多說明君需要有蕭何,也就是所謂的「朕之某某」。可是問題是有些人讓皇帝自嘆弗如,意不平,為什麼都尊崇他?不以當世為貴?

這種情況下你說誰的地位更高呢?

一個經典的例子就是王猛和謝安,兩人是同時代人,時人對兩人的評價是「關中良相為王猛,天下蒼生望謝安」。

誰高誰低不用說了吧?

張良在韓國舊貴族圈子裡也是一個棋手的形象,歸漢後雖然沒有取得宰相地位,但是表現出的超脫世俗也是一個不錯的形象。

南宋詞人李清照寫過一首詩「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可是李清照還寫過一首詩「衣冠南渡少王導」。在某些歷史圈裡,動輒某某皇帝穿越到什麼時代有什麼用,這些文章能不能保留20年都難說,之前百度貼吧,新浪博客鎖掉多少文章?但是李清照的「衣冠南渡少王導」卻千古傳唱。不需什麼秦皇漢武,也不需什麼唐宗宋祖,也不需宋高宗大談特談的郭子儀,惟需「王與馬共天下」的東晉開國宰相王導而已。

崇拜英雄是人之情,所以同是臣,棋手的地位肯定比非棋手要高很多。所以蕭何不如張良,張良不如王導謝安。


一個側重做戰略工作 一個側著做具體事物 一算 一計 分工不同

因為:

選擇比努力重要

張良代表選擇選擇,他就是一個拿本小冊子穿越過去的先知先覺者,不斷的在劉邦面臨抉擇的時候,替他做出正確的選擇。

做出正確的選擇有多重要呢?如果你人生的每一步都走對,十年保證你成為億萬富翁。否則,你就等著一輩子碌碌無為吧。

取宛城、撫民心、入關中、鴻門脫險、燒棧道、下邑劃策、腳踢劉邦封韓信、阻封六國舊王室、悔約建議劉邦急攻項羽。因為張良,劉邦少走多少彎路。

每一個決策,他都是對的,太牛了。尤其是掉坑裡的時候,唉,當年張良就沒讓劉邦掉過坑,你說後世能不想念張良?

蕭何,當然也不簡單,但畢竟是事務性工作,後世沒有張良那樣判斷力的,但那個水平的執行能力其實還是有幾個的。諸葛亮王猛等都不差。

後人說「吾之子房」,是因為他們明白,方向比努力重要。

蕭何代表努力。

事情是做出來的蕭何代表最頂級的執行力,但方向錯了,越努力死得越慘


首先問題有誤。

歷史地位蕭和高,基本常識。

「文治」是人類最強大的力量。

「約法三章」之於我國整個歷史的分量得好好掂量,基本就是嚴法轉緩法的教科書般的行政條令。後世有個叫弘曆的皇帝,也就得前朝酷法不行,瞎跟著搞,倒也有點樣子。也算是蕭和「文治」功底傳到了封建社會的世界末日。

再者,漢初歷朝全部實行「道家」「老黃之術」治國,也是承於蕭和。終觀兩漢,也就漢武帝的文治功底能和蕭和相提並論。(《後漢書》記載漢武帝「雄才大略」,除了這一句,其餘全篇寫武帝文治成果,作者本意是寒磣人,但也是武帝文治水準高)。當然沒有蕭和(曹參也算上吧)前期老黃之術養民,漢中期想要中央集權對決匈奴是辦不到的,所以蕭和漢武是相互成就的。

題主可能看不明白這個世界,可有人看得明白。例:李二。我有句話:馬上帝易得,難得文治主。憑良心講,論打,李二能吊著全人類打,但他其實挺看不起能打的,或者說看不上只會打的。哪怕曹操,三國最強戰將,《三國志》記載「所擊者破,所當者靡」。李二心理:誰不會打?且不論孤,孤手底下那些個「二李」之流的放出去,哪個不能打?李二評曹操原話「非萬乘之主」,什麼意思?文治不行。

那麼話說回來了,張良軍事能力在高祖朝夠嗆吧?光論漢軍,得在韓信以及高祖本人之下。行政能力(古稱文治能力),難道能跟蕭和比?曹參也比不了。論政治,張良比較出眾,從未站錯隊。還有張良是非常優秀的參謀長。如此看來張良歷史地位怎麼能高過蕭和呢?

歷史地位能高過蕭和的,還和他是同專長的,也不是沒有,隋文帝就是鐵定的一個。其餘如姬旦,管仲,武侯,漢武,單論治國,和蕭和伯仲之間。還有誰敢把張良拉出來和這幾位爺比比?


看了好些評論,看到有很多人說劉邦說蕭何功勞最大,但劉邦這麼說未必是劉邦內心認為蕭何對他幫助最大,因為劉邦最大的依賴是豐沛集團。比如韓信雖然為一方大將,但曹參等人在韓信帳下卻忠於劉邦。所以蕭何功勞雖然功勞非常大,也可以排第一,但對劉邦而言,張良在很多關鍵的歷史節點都能幫助劉邦做出最合理的決策,比如對待韓信的封王,和項羽議和之後反身攻擊項羽成就帝業,比如太子問題,我覺得在劉邦看來,張良是他的最為相信和倚重的人。如果說歷史地位,這個不同人看法不同,就像很多人提及的王導謝安等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地位是不同的,比如德川幕府在現在的日本評論自然不好,還比如說明粉清粉能吵翻天。


張良的歷史地位哪裡比得了蕭何。。。充其量只能說張良的名聲比蕭何要響,或者說比蕭何要好。就歷史影響而言,蕭何也是遠遠超過張良的。

先答一句,後面慢慢補充,世人都說張良計、蕭何算,計算計算,先後高低這不就明了么?

話說張良計謀高遠,所以高祖信賴有加,蕭何能力突出,高祖時常懷疑,這不也說明了二人之間的差距么?

張良為啥地位高?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描述張良有句最最有名的話叫「運籌於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

張良就此成了一個可以和諸葛孔明,劉伯溫相媲美的能人。

張良位列初漢三傑之首,另外倆人是誰呢?蕭何,韓信!

要說這初漢三傑是誰給的名頭呢?不是後人,正是劉邦本人。張良固然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但要和蕭何韓信比應該還不至於這麼厲害。

而劉邦硬是推張良上位,我認為就是「商業互吹」了。張良世輩顯赫,頗有威望,而劉邦就是個小混混出身。

大家都知道,要當皇帝你就要先樹立威望,以前人們迷信,所以一般皇帝都會向眾人表示自己不是凡人,或者是蛟龍之子或者是神仙下凡,諸如此類來蠱惑人心的吧。

張良不僅智商高,情商也是高到爆炸,從開始起義的時候便逢人就說劉邦真乃神人轉世啊!

這話從頗有威望的張良嘴裡說出,一眾平民是非常信服的,這也正中劉邦下懷。你說你的,我說我的,商業互吹,你好我也好嘛~

後人對於張良傳的神乎其神其實並不奇怪,看劉邦收下那一幫創業元老,開國功臣最後的下場就知道了,沒幾個善終的。

少數幾個活的悠哉悠哉,其中就有張良,不僅如此,張良後人也是世代襲爵。不僅獨善其身,也成功蔭庇子孫了。

說到這裡,張良名聲大噪,甚至被神話也就不奇怪了。

公眾號/一顆大韭菜,我們換個姿勢讀史。


什麼?史記是先寫留侯世家再寫的蕭相國世家嗎?難道我買的是假史記?


不要懷疑這個結論,這個結論沒有任何問題。比時代地位,兩人難分伯仲,比歷史地位,你不服不行。

光看功勞,看上半輩子你也看不出個一二三來,但是,張良的境界比蕭何高。如果只比功勞,歷史可以翻出一堆人把這兩個人壓下去;但要比人生境界,張良這樣的人絕對是鳳毛麟角。

我們看蕭何,他完全就是劉邦的下屬;但是張良更像一個單獨的人,他完全沒有活在劉邦的影子里,幾乎沒有人能和他站在一起,沒有人能和他博弈。這就是差距。

就像三國演義。同樣是忠誠,為什麼關羽名耀古今,許褚無人問津?就是因為關羽不是劉備影子里的人,而許褚完全是曹操的人。

張良的一生更傳奇,傳奇程度幾乎可以蓋過歷史上的所有人。

而蕭何的一生,分開階段後就顯得黯淡無光,因為沒有故事。我們津津樂道的故事也跳不開劉邦、韓信。

而張良的一生,完全是自己當主角,無論多叼的人,跟他在一起,只配當配角,就連「鴻門宴」這樣的典故,也蓋不住張良的人格魅力。

更難得的是:這個人沒有一天在虛度光陰,一生都在奔波。在我們安逸的年齡,他已經給自己背上了沉重的擔子。他是貴族,但是沒有人的一生比他更困難。

也別用蕭何的「第一功臣」來比。劉邦想給張良三萬戶,給了蕭何一萬戶。請比較吧。

再說了,張比蕭高,可以理解;蕭比張高,說得過去嗎?


這個歷史地位是徐靜雨評的咩?


對於封建君主來說,范蠡、張良這種能力卓絕而又能在大功告成後退隱不掌權的臣子,那就是臣子的最佳模版,簡單來說就是不要搶我碗里的饅頭系列。

這裡有三個重要因子:大功告成(這裡指的是集體功勞,比如建立大漢朝之功,很遺憾這樣的機會先秦後只有寥寥不到5次) 退隱不掌權:這點難倒了絕大多數開國元勛,憑啥老子拼勁全力建立新王朝只能回頭做個富家翁啊; 最後,你需要確實有卓絕的能力能供君主和後世統治頂層吹噓。(不需要你是當世最強,但得是最一流的人物) 所以出現韓信那中國史無人可比的開國功勛 君王外最強的軍事統帥(即使算上君王怕也只有劉寄奴有可能壓韓信)竟然在自己的主場武廟裡給張良提鞋... 這明顯都是統治頂層操盤的結果。

所以在漢初無論是早期的楚王韓信還是終一身的大漢第一開國功臣國相蕭何明顯都高於張良的情況下先是莫名其妙變成3傑之二給張良抬咖 最後又都在歷史潮流演變中成了居於謀聖張良之下的人物,無他,統治頂層需要罷了。

PS:武廟讓張良當副祭祀真的是件很搞笑的事...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