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看了第一爐香,比較短,就多看了兩遍。第一遍看了個大概,就是講女主如何心甘情願的為了自己所愛的人在交際場中左右逢源,沒有細細考究作者是如何寫人物情感的變化。

第二遍的時候主要看各個人物的語言,看到了身在富貴人家懂得察言觀色的女僕睨睨,久處風流場所的老練的愛攻於心計的梁太太,放浪形骸只顧享樂主義沒有能力結婚的喬琪,還有為了所謂的愛情低到塵埃裏的葛薇龍。在這篇文章裏我沒有看到一絲絲親情,友情或是愛情的影子,大家都是為了自己的目的精心的算計著,沒有什麼溫情,唯一有一點的就是女主生病的時候想回家,心裡想的自己的家人,一切都能抓得住的東西。餘下的都是虛無縹緲的,大家都是因為利益而在一起。

看的時候會有一點絕望,覺得身處人世有一種荒誕感,大家都在追逐什麼呢


讀到了,小資市民怎麼在中國這種半封建半殖民的社會裡,活著。


可能半大的青少年,最愛讀她的書,覺得文采斐然,描寫透徹,有寫作的天才,多寫戀愛婚姻的題材。而這個年齡段,粉起誰來,沒人惹得起(丟人的說,我就不敢惹,盡量「理中客」,對粉絲各種躲)——

加上一個夏志清,更以專家學者的身份,把她抬上了不得的高位,烙鐵一般的熱,不知何時起,在一些版本的文學史上有那樣子的光耀,更有大牛皮吹的,祖奶奶都叫得出來了,聽著還不夠肉麻?只恨前輩魯迅壓著她,而在夏志清眼裡,連魯迅那都不算事。

可她除了才能和見識,究竟還有什麼,美好或傷感的真正的愛情,溫暖無猜的親情,愛國憂民的真情?有什麼是幸福的,有什麼苦難被她升華?她的生活經歷中有過嗎。

從小生活在金銀堆起的冷酷世界,母親攜著一箱夠貴重的珠寶走天涯,終其一生看這珠寶比命重;父親永遠的紙醉金迷,醉生夢死,有錢而無愛——她寫的,也便是她的一種創作性的「自敘傳」,裡面暗搓搓的,反覆抒發自己的情感體驗。

可笑的是,據說夏志清後來見著她本人,給她乖戾的情感傳染到,也覺得她的相貌,不是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樣子。


題主的感覺是對的。總體上,看張的小說,很少體會到對親情的嚮往和熾熱,多的倒是親人間的傷害和淡漠。真切的感受,尤其是對親人之間的感受,在張的筆下顯出的是一種深深的薄涼到骨的感覺。這感覺讓人很不爽,然而卻又不得不說是。

張愛玲的小說,除了情節的清冷,就是語言的冷,冷中又帶些許的俏,她的敏銳她的深刻。總之是一種不一樣的感覺。當初,看她的小說,就很羨慕:世上還有如此的語言,心裡湧起的是驚為天人的那種崇拜。


張愛玲一生情緣淺薄,所以她看待世事也總是一種涼薄消極的態度,她寫的很好很真實,畢竟人性的本質便是利己。但人性是很複雜的,雖然在張愛玲的小說裏,大部分的時候連「家」都是冷漠的,但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天倫之樂的情況更多些,也向來不少真心的親情愛情。張愛玲寫的是小說,不可避免地要把一些東西寫的誇張,寫的更尖銳,生命既不是純白,也不是純黑,而是灰色的,有痛苦也有歡樂,人生在世不必太強求活著的意義和結果,更要緊的,是享受生活的過程,生如夏花之絢爛,死如秋葉之靜美,生時快樂積極,死時平靜無憾,這是我心中最完美的人生。


相當殘忍,相當冷酷,總是莫名地覺得作者躲在書後冷笑。

所以,儘管很多人誇讚她有一流的文采,可我不願意細讀她的小說。


我讀到是淡漠失望疏離,對於世情扎心又真實的描寫,對情緒和感悟精準到位的形容,她是個天才。


卑微的愛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