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稱暗物質就是對其不了解


按個人理解強答,不認同者請海涵。

我覺得,暗物質就是我們按現有理論解釋宇宙的時候遇到了解釋不通的地方,為了強行平衡公式而引入的一個假想概念。如果不承認它的存在,那麼很多理論、很多公式就會被挑戰而無法完美的解答,總不能推翻了重新構架吧?因此,所有關於它的描述就都是推斷,也就是「有根據的假想」,當然也就解釋不出「它來自哪裡」,只能推斷它從一開始就存在了。

說老實話,咱現在對暗物質的理解和可解釋度,我覺得並不比當年的「以太」強多少。多年以後,也許科學家能真正、直接地觀察到暗物質,從而獲得實錘,甚至製造出暗物質;但又會不會像證明了以太不存在一樣也證明了暗物質只是個「理論知識不足時的錯誤假設」呢?有可能。


暗物質只能通過引力效應推斷其存在,但由於沒有電磁輻射而不能直接看到。暗物質研究中最重要的是它們究竟是什麼的問題。現不能排除它們一部分也許是由質子、中子等重子組成的普通物質,但僅由於輻射太弱而尚未被觀測到,如木星類行星、由於質量小於核燃燒臨界值(約8%太陽質量)的褐矮星、中子星和黑洞等恆星遺迹,或者分子氫雲等。有些來自引力透鏡效應的證據表明,銀河系中的確存在這類稱為大質量緻密暈天體(MACHO)的暗物質。但大爆炸核合成對重子丰度的嚴格約束,使得大部分暗物質不可能以重子形式存在。在已發現的基本粒子中,中微子是只參與弱相互作用和引力相互作用的輕子,它們在宇宙中的數密度幾乎與微波背景光子相仿,約為重子的10億倍。假如非重子暗物質完全由中微子組成,宇宙學約束將要求三種中微子的質量和約為40電子伏。雖然有證據顯示中微子具有非零的靜質量,但要在實驗上精確測定非常困難。現今給出的上限為:電子中微子小於2電子伏,μ中微子小於170千電子伏,τ中微子小於18兆電子伏。而振蕩實驗表明三種中微子的質量差小於1電子伏。這就意味著它們的質量和不應超過8電子伏。即中微子最多只佔非重子暗物質的20%。其他的非重子暗物質可能是某些物理學新理論預言而尚未發現的弱作用重粒子(WIMPs),如中性伴隨子和軸子等。


我覺得暗物質現在也只是一個假說,是解釋星系形成和星系自轉問題的一個說法,但是並不能證明就是存在的的。但是我還不太了解現在觀測的最新情況,建議題主可以上網查一下。


暗物質成因目前還未有定論,最大可能就是宇宙大爆炸後形成的,但是不與普通物質互動,目前只有引力效應推算出暗物質分布及總量,是宇宙物質的骨架。


理論假說,也就是我們之所以存在質量,是因為同時分布了相同的負質量,大概就這麼個意思,目前沒有確切證明


沒有暗物質


暗物質,一種神秘的,不為人所知的物質。據說每秒鐘流過我們身體的暗物質是千噸級的。如果想了解的話麻煩邀請魚昆吧,他或許知道。

就是這個學霸


作為一個完全的外行,我理解暗物質其實並不是傳統意義的物質,只是在空間上的引力表象,或者說就是空間本身而已,空間的引力並不均勻,引力或者空間密度大到一定界限就形成了粒子或者物質,極端狀態就是黑洞。


一家之言:暗物質是物理學界最大的烏龍。

https://zhuanlan.zhihu.com/p/105080184

怎麼說呢,以為那裡有物質,其實沒有物質存在於那裡——但那裡確實有萬有引力,是個引力源——有點繞,但你如果想一想某個多體系統的「整體約化質量」在數學上和物理上均等效於一個同質量的「質點」,也就明白了。太陽系的那個質點在太陽體內,換一個(個體質量)分散點的星系、星雲,則質點處也許空無一物。不過,這個畢竟不是魔術,要麼選整體約化質量(數學物理法),要麼選質點(物理數學法),要麼(依照實際星體)分而測之算之(物理法),萬萬不可魚與熊掌欲兼得——暗物質就出籠啦。

我正在寫一篇關於暗物質暗能量的新的綜述文章,敬請期待。


高緯度空間物質,多維空間重疊的產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