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點出一種囤貨的人,不論是否進行限價處理,囤貨的這種人是俺最鄙視最看不起的人。這種人就是蛀蟲。在不進行限價處理時,一定要把這種囤貨的人先處理了,原因應該不用俺解釋。

(以下為原回答)

謝邀。

雖然俺沒讀讀過薛兆豐。但是基於微觀經濟學的知識,俺可以進行解答。

在所謂能夠發國難財的背景下,某種商品或者某幾種商品的需求急劇增加,也就是需求曲線右移(大幅度)如圖

在此時阻止發國難財 也就是對價格進行限制,將會導致市場供應不足,圖中黑色線代表的就是市場供應短缺。

所以。此時對價格的限制非但沒有幫助更多的人,反而是實際市場供應量小於市場預期供應量。所以我們得到的結論就是,阻止發國難財會讓受害人處境變得更糟糕。

ps

問:那怎麼看目前國家對口罩實施嚴格管控,嚴格限價呢?

答: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國政府對市場的幹預作用較強,自從疫情出現以來,中央敦促醫療製造企業加班加點生產,這樣的結果就是在短期內,推動供給曲線右移,以對沖限價帶來的影響。 感覺有點像宏觀經濟學islm裡面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


脫離假設談結論都是耍流氓

樓上的回答說國難財能夠刺激供給,能夠抑制囤積,從而達到資源有效配置,這些結論在同質化消費者的假設以及理性人的假設下是成立的。如果每個消費者一樣有錢,那沒問題,價格調控使得最終價格等於居民最高支付意願從而成交。

但事實上,消費者不同質,也不理性。這可能導致支付意願不等於支付能力,同時支付能力足夠強的人依然會有囤積的動機。結果就是富人在國難生存下去,窮人難以生存。

舉個例子,一個人A患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但貧窮,沒錢。還有一羣人x患同類肺炎,病情穩定,收入良好。現在有藥品B能夠治癒肺炎,但數量有限。這個情況下,如果還是國難財邏輯,A就掛了。因為雖然A的支付意願高,但沒能力支付,而x們雖然病情還穩定,但都想早點好,自然瘋狂搶葯。

這種情況下,你們覺得受災難的人處境會好麼?至少收入低的那部分人不好。


和看圖說話沒區別。

具體案例,具體分析。

我就看了你截圖的一段。

案例裏這人兩倍價格賣電視機,這次是幾百倍價格賣口罩,能一樣嗎?

拿一個特殊情況下得出的特殊結論,就把它當做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可取。


口罩賣貴了,那我消費能力有限,其它東西就不能消費了阿,我最終的消費肯定是集中在生活必需品中


漲價的好處 1 減少消費者囤積,讓更多人能買的到 2 刺激供應,讓更多資源參與到供應鏈中,產生很多新的供應鏈,快速緩解短缺 3 為將來供應充足後,有些商家商品積壓減少損失

說個簡單的例子: 非典時候,廣東的板藍根暴漲,有廣東人跑到中西部省份採購。如果不讓漲價,是不會有人那麼做的,那樣會虧本

食鹽在3塊一袋纔有人屯,30一袋會少買很多,300一袋基本就沒法屯了。口罩3塊一個,大把人成百成百買,30一個就會按十位數買,300一個就要論個買了。

利益纔是最大驅動力,可以最快時間解決問題。

就看你是要解決實際問題,還是要追求心理上的安慰


狹義來說,國難財指的是超額利潤。任何市場都會自我調節,不會一直讓某一個人長期佔有超額利潤。當有人發國難財的時候,此時市場是寡頭市場,他所賺取的超額利潤會吸引別的競爭者加入,也推動了產量。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市場競爭者人數增多,變成完全競爭市場,這時候價格就會降低,也就不會有人賺取超額利潤了,即沒人獲取國難財了。

廣義來說,短期是應該干涉的,因為市場到達均衡是有一定時間的,對於疫情來講,單純阻止別人獲取國難財,從而放棄幹擾,帶來負面效果太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