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的發展或許未必推動研究對象的發展,否則研究科學就該有助於直接推動自然界本身發展了。「科學哲學對科學的用處,正如鳥類學對鳥類的用處。(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about as useful to scientists as ornithology is to birds.)」——理查德·費曼

但是自然界是客觀的,而科學者是主觀能動的;而且,即使不研究科學哲學,科學者的思維規則(「定式」)也還是會在,而且也還是會起作用。「(成見)還是會在的,只是你不知道那具體是什麼了而已。(It has [the preconceptions], it』s just that you don』t know what they are.)」——馬爾文·明斯基

不過考慮到一般來說科學的學習成本要更高一些,我覺得理想的模式是科學哲學者對科學研究的模式作出描述(description)而非規範/規定(prescription),再由科學者來親自決定這些描述該怎樣影響自己的行事模式。

至於「不加規範/規定地描述科學研究模式,並以此促使科學者增進自我認識、修改行事模式」到底算不算「推動」,那就見仁見智了。

啊你問科哲以外的哲學?這不挨著了吧。與其說科哲以外的哲學推動科學發展,還不如說袁隆平給科學者提供三餐推動科學發展。


現在主流難道不是反對科學,強調差異麼?不看一下日期我還以為我穿越到康德時代了。


哲學是理性之宗,科學之母,科學獨立後,分走了哲學大部分理性財產,以至於哲學只能守著點基本問題的財產過日子,後來搞了點分析哲學的新財路,日子過得一日不如一日。

科學發達了,成為狗大戶,幾乎一統江湖,也不時接濟一下老母親,哲學也纔有機會利用科學的世界研究成果,改造一下老房子,看起光鮮,卻掩飾不住哀落氣息。

現在,哲學別說去指導科學,能讓科學研究者少點鄙視就算好的,湊上去說,誰聽啦?

但俗話說,姜還是老的辣,哲學幾千年的內涵,幾千年的問題思索,所積累的人類底蘊不是白給的。在科學無法回答的道德,價值,人類意義等方面,還有邏輯思維等等,都展示了一個老牌文化的氣質。這些都時刻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中,也時常給科學家帶來啟發,每一個科學家實際上都是潛在的哲學家。

哲學積累起來的大視角,大格局,追問本質,基礎,簡約的風格都是一個優秀科學家的必備品質。哲學的視角和溯源習性可以在科學任何大領域突破時,及時提供理性的合理的解釋,為整個人類認知提供平滑過渡服務。

不過,哲學真是太老了,一直在喫老本,哲學本身也需要大突破,不然那天真成歷史資料了,別說推動科學進步了。


自康德以來,哲學已然從認識論開始就與唯物論徹底決裂了,科學這種完全依賴於直觀與實驗的體系甚至只存在於實驗的理論體系中,語言及其直觀只是囊括於其中而已,也就是語言只是理論邏輯過程和記錄實驗現象及其結果的工具,最終的科學判定者就是實驗,相比較哲學這種高度依賴於語言的學問,用語言在思維中過分的任其發散,語言的技巧及其關注度過高,我們沒有辦法確定這是否是一種洗腦或者被動的詭辯論,因為沒有辦法去驗證。你不能去用實驗去驗證哲學理論,這種非經驗性的知識是沒有辦法去驗證的,反而我覺得在純粹的科學理論中可能會帶著與形而上學的方法與思考方式,但也只是方式而已,過度的關注度不應該集中在形而上學,而大部分的關注度都應該在科學研究上。舉個例子,一個高度智慧的哲學家如果和一個常年混跡在官場上的官員同時在官場上競爭,哲學家是肯定競爭不過那個常年混跡在官場上的老油條的。而能製作天下第一劍的鐵匠的用劍能力肯定遠不如一位初級劍客。


舉個例子:

相對論講了什麼?量子力學講了什麼?這是兩個科學問題。

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否可能統一?這既是個科學問題,也是個哲學問題。

當年愛因斯坦和哥本哈根學派的爭論(涉及到因果律、涉及到意識對於觀測活動的先在規定性),其實已經進入到了哲學的領域;簡言之,在自然科學理論的最根本之處,一定涉及到哲學問題。

然而,當今科學似乎看不起哲學了,始終堅持用一種自然主義的視角去解釋一切,這樣一來就不斷會在一些根本出遇到悖謬或限制,比如:「意識」難題(意識難道只是一堆神經元、一堆原子分子?)、普朗克長度(受制於觀測能力),等。

歐美倒是有一批哲學家和科學家,在進行現象學、分析哲學、神經科學、心理學的學科交流,目前來看還是有一定前景的。

結論:有助於。


本回答內容來自中山大學哲學系W博士

在當代來說,可能並沒有什麼直接的作用。

倒是科學的發展會對哲學提出新問題。另外,在科學的社會影響、社會功能的角度,科學會與哲學有相互作用。

從「範式革命」的角度來看,今天的科學還未到「科學範式革命」的時候呢,大概還沒到哲學有什麼作用的時候。可能到了「範式革命」的時候,哲學會提供一些靈感吧。


這麼說吧 ,數學屬於哲學。


海德格爾:世界圖像的時代,是最好的回答

世界圖像的時代 現代化的進程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 人成為給予一切存在者以尺度和準繩的存在者

- 知乎 無心道人無恥之徒:世界圖像的時代 現代化的進程是對作為圖像的世界的征服過程 人成為給予一切存在者以尺度和準繩的存在者

形而上學沉思存在者之本質並且決定真理之本質。

形而上學建立了一個時代,因為形而上學通過某種存在者解釋和某種真理觀點,為這個時代的本質形態奠定了基礎。這個基礎完全支配著構成這個時代的特色的所有現象。

反過來,一種對這些現象的充分沉思,必定可以讓人在這些現象中認識形而上學的基礎。

沉思乃一種勇氣,它敢於使自己的前提的真理性和自己的目標的領域成為最值得追問的東西。

科學是現代的根本現象之一。同樣重要的現象是機械技術。但不能把機械技術曲解為現代數學自然科學的單純的實踐應用。機械技術本身就是一種獨立的實踐變換,惟這種變換纔要求應用數學自然科學。機械技術始終是現代技術之本質迄為止最為顯眼的後代餘孽,而現代技術之本質是與現代形而上學之本質相同一的。

現代的第三個根本性的現象在於這樣一個過程:藝術進入美學的視界之內了。這就是說,藝術成了體驗的對象,而且,藝術因此就被視為人類生命的表達。

第四個現代現象在於:人類活動被當作文化來理解和貫徹了。而文化就是通過維護人類的至高財富來實現最高價值。文化本質上必然作為這種維護來照料自身,並因此成為文化政治。

現代的第五個現象是棄神。

「棄神」這個表述的意思並不是徹底地把神消除掉,並不是粗暴的無神論。

棄神乃是一個雙重的過程:一方面,世界圖像被基督教化了,因為世界根據被設定為無限的、無條件的、絕對的東西,另一方面,基督教把它的教義重新解釋為一種世界觀,從而使之符合於現代。

棄神乃是對於上帝和諸神的無決斷狀態。基督教對這種無決斷狀態的引發起了最大的作用。可是,棄神並沒有消除宗教虔信,而毋寧說,惟通過棄神,與諸神的關係才轉化為宗教的體驗。一旦到了這個地步,則諸神也就逃遁了。

由此而產生的空虛被歷史學的和心理學的神話研究所填補了。

-----------------------

何種存在者理解和何種真理解釋為上面這些現象奠立了基礎呢?

我們把問題限制在第一個現象即科學上。

現代科學的本質何在?

何種關於存在者和真理的觀點為現代科學的本質建立了基礎?

如若我們成功地探得了為現代科學建基的形而上學基礎,那麼,我們必然完全可以從這個形而上學基礎出發來認識現代的本質。

首先,那種認為現代科學比古代科學更精確的看法,是根本毫無意義的。

我們不能說,伽利略的自由落體理論是正確的,而亞裏士多德的學說是錯誤的,

因為,古希臘人關於物體、位置以及兩者關係的本質的觀點,乃基於另一種關於存在者的解釋,因而是以一種與此相應的不同的對自然過程的觀看和究問方式為條件的。

沒有人會斷言,莎士比亞的詩比埃斯庫羅斯的詩更進步。

更不可能說,現代關於存在者的觀點比古希臘的更正確。

所以,如果我們要理解現代科學之本質,那我們就必須首先拋棄一種習慣,這種習慣按照進步的觀點,僅僅在程度上把較新的科學與較老的科學區別開來。

今天的科學,本質是研究。

研究的本質又何在呢?

研究的本質在於:認識把自身作為程式(Vorgehen)建立在某個存在者領域中。

在這裡,「程式」不單單指方法和程序,因為任何程式事先都需要一個它藉以活動的敞開區域。而對該區域的開啟,就是研究的基本過程。

由於在某個存在者領域中,譬如在自然中,自然事件的某種基本輪廓被籌劃岀來了,研究的基本過程也就完成了。籌劃預先描畫出,認識的程式必須以何種方式維繫於被開啟的區域。這種維繫乃是研究的嚴格性。憑藉對基本輪廓的籌劃和對嚴格性的規定,程式就在存在領域之內為自己確保了對象區域。

海德格通過對現代物理學的考察,來清楚闡述這裡的意思。

現代物理學被叫做數學的物理學,是因為它本身就已經是數學的,所以能夠以數學的方式地方式運行。

首先,數學屬於那種已經知道的東西,即數學因素。

我們認識到桌子上有三個蘋果,數字三這種性質是我們早已知道的。而如果說現在物理學明確地構成為一種數學的物理學,這意味著,通過物理學並且為了物理學,以一種強調的方式,預先就構成了某種已經知道的東西。這種構成是對某種東西的籌劃,這種東西後來必定成為對所尋求的自然知識而言的自然,即具有時空關係的質點的自成一體的運動聯繫。在這種被假定為確定無疑的自然之基本輪廓中,還包含著下述規定性:運動即位置變化。沒有一種運動和運動方向優先於其他運動和運動方向。任—何位置都是相同的。在這一關於自然的基本輪廓中,任何事件都必然被看透了。惟有在這種基本輪廓的視界之內,自然事件才作為自然事件而變得顯明可見。這種自然之籌劃包含著它的可靠性,因為物理學的研究就它每一個追問步驟而言,從一開始就維繫於這種籌劃了。這種維繫,即研究的嚴格性,總是合乎籌劃而具有它自己的特性。數學自然科學的嚴格性乃是精確性,一切事件都必須在這裡預先被規定為時間-空間上的運動量。

這種規定是在藉助於數字和計算的度量中進行的。但數學的自然研究之所以精確,並不是因為它準確地計算,而是因為它必須這樣計算,原因在於,它對它的對象區域的維繫具有精確性的特性。

與之相反,一切精神科學恰恰為了保持嚴格性才必然成為非精確的科學。歷史學精神科學的非精確性並不是缺憾,而純粹是對這種研究方式來說本質性的要求的實行。

通過籌劃,通過對這種在程式之嚴格性中的籌劃的保證,科學就成了研究。

但是,籌劃和嚴格性惟有在方法中才展開為它們所是的東西。

這種方法標誌著對研究來說本質性的第二個特性。如果被籌劃的區域將成為對象性的,那就需要我們在其縱橫交織的整個多樣性中去遭遇它,與之照面。因此,程式必須為照面者的多變性備下自由的眼光。 惟有在變化過程的始終不同性的視界內,才能顯示出特殊性亦即事實的全部豐富性。但事實必須成為對象性的。故程式必須在其變化中把變化之物表象出來,展示出來,同時依然讓運動成其為一種運動。事實的恆定因素以及事實之變化本身的持續性就是「法則」。在其過程之必然性中的變化的持續因素就是「規律」。

惟在法則和規律的視界內,事實才作為它們本身所是的事實而成為清晰的。

自然領域中的事實研究本身乃是對法則和規律的建立和證明。

藉以把一個對象區域表象出來的方法,具有基於清晰之物的澄清的特性,亦即說明的特性。

這種說明始終是兩方面的。

它通過一個已知之物建立一個未知之物,同時通過未知之物來證明已知之物。說明在探究中實行。這種探究在自然科學中按各不同的探究領域和探究目的,通過實驗來進行。但自然科學並非通過實驗才成為研究,相反地,惟有在自然知識已經轉換為研究的地方,實驗纔是可能的。因為現代物理學本質上是數學的物理學,所以惟有它纔可能是實驗的。

而在中世紀,基督教把真理的真正地盤投入信仰中了,投入對典籍話語和教會學說的確信中了。

最高的知識和學說乃是神學,是對神性的啟示話 語的闡釋,而這種啟示話語被記錄在典籍中,並且由教會宣佈出來。

認識在這裡並非研究,而是對權威性話語和宣佈這種話語的權威的正確理 解。

因此,在中世紀的知識習得中,對不同權威的話語和學說意見的探討具有優先地位。[文字與言語的比較]與[根據詞語的判斷]是決定性的。這同時也是當時所採納的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哲學必然成為經院哲學的辯證法的原因所在。

任何一門科學作為研究都以對一種限定的對象區域的籌劃為根據,因而必然是具體科學。

但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必然在籌劃的展開過程中,通過它們的方法而專門化為特定的探究領域。

專門化並非結果,而是一切研究的進步的基礎。

研究並不在其方法那裡分崩離析而成為任意的探究,從而在探究中銷聲匿跡。因為現代科學被第三個基本過程,即企業活動所規定。

現代科學在對特定對象領域的籌劃中建立自身,同時也使自身個別化。這種籌劃是在相應的、受嚴格性保證的方法中展開自身的。具體的方法適應於企業活動,並在其中確立自身。籌劃與嚴格性 ,方法與企業活動,它們相互需要,構成了現代科學的本質,使現代科學成為研究。

我們沉思現代科學的本質,旨在從中認識現代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

-------------------------

何種關於存在者的觀點和何種關於真理的概念為科學成為研究奠定了基礎呢?

作為研究,認識對存在者做出說明,說明存在者如何以及在何種程度上能夠為表象所支配。

當研究或者能預先計算存在者的未來過程,或者能事後計算過去.的存在者時,研究就支配著存在者。

可以說,在預先計算中,自然受到了擺置;在歷史學的事後計算中,歷史受到了擺置。自然和歷史便成了說明性表象的對象。這種說明性表象計算著自然,估算著歷史。只有如此這般地成為對象,如此這般地是對象的東西,才被視為存在著的。惟當存在者之存在於這種對象性中被尋求之際,纔出現了作為研究的科學。

--------------------------------------

這種對存在者的對象化實現於一種表象(Voe-stellen),這種表象的目標是把每個存在者帶到自身面前來,從而使得計算的人能夠對存在者感到確實,也即確定。

當且僅當真理已然轉變為表象的確定性之際,我們才達到了作為研究的科學。

最早是在笛卡兒的形而上學中, 存在者被規定為表象的對象性,真理被規定為表象的確定性了。

笛卡爾著作標題是《第一哲學沉思集》,第一哲學是亞裏士多德創造的名稱,標示著後來被稱為形而上學的東西。

整個現代形而上學,包括尼採的形而上學,始終保持在由笛卡兒所開創的存在者闡釋和真理闡釋的道路上。

在這裡,如果說作為研究的科學乃是現代的一個本質性現象,那麼,構成研究的形而上學基礎的東西,必然首先而且預先就從根本規定了現代之本質。

現代之本質在於:人通過向自身解放 自己,擺脫了中世紀的束縛。但這種正確的描繪卻還是膚淺的。

它導致了一些謬誤,這些謬誤阻礙著我們去把握現代的本質基礎並且由此出發去測度其本質的範圍。

決定性的事情並非人擺脫以往的束縛而成為自己,而是在人成為主體之際人的本質發生了根本變化。

主體概念的這一形而上學含義最初並沒有任何突出的與人的關係,尤其是,沒有任何與自我的關係。

但如果人成了第一性的和真正的一般主體,那就意味著:人成為那種存在者,一切存在者以其存在方式和真理方式把自身建立在這種存在者之上。人成為存在者本身的關係中心。可是,只有當對存在者整體的 理解發生變化之際,這樣一回事情纔是有可能的。


我不持否認態度,在我看來,"研究哲學有助於推動科學嗎?"跟」錢能買到快樂嗎?「是一樣的問題,你的錢買不到,但我的錢也許可以買到。

同時我問幾個問題:

1.發展科學究竟是為了什麼?不說科學,太抽象,科技成果是否是一直在被納入哲學的」善「的軌道?為什麼科學家不大力研發超級生化武器,想著如何殺死人類等等?如果我們否認這一點,將會導致怎樣的後果?

2.現在所謂的科學家,有幾個人可以回答什麼是科學這個問題?本科生/研究生/博士這些理工科生,除了學習具體的」科學「之外,究竟明白科學是什麼嗎?他們能回答嗎?

是哲學家在回答什麼是科學的問題,而不是這些理工科生,這些人只在學具體的術。醫生只懂醫學,他們不懂科學,根本就沒有一個叫做科學的學科, 這是我個人的觀點。

3.至今為止,所有的科學都無法證明自身為真,在這個前提下,是什麼給了科學家如此的自信以至於他們認為可以掌握宇宙真理?難道不需要哲學對思維本身進行反省?


著名物理學家溫伯格在他的「終極理論之夢」中專門寫了第七章,這章名字就叫「反對哲學」。他寫道:

我讀大學時曾經為哲學著迷過幾年,後來清醒了。跟物理學和數學的輝煌成功比起來,我學的哲學觀點顯得那麼昏暗和空虛。從此以後,我有時試著讀了一些關於科學哲學的新書。我發現,有些書的術語簡直無法理解,我只能認為它的目的是去感動那些混淆晦澀與深刻的人。...

也許有些讀者 (特別專業的哲學家讀者) 會認為像我這樣與科學哲學格格不入的科學家,應該從容地避開問題而把它們留給專家。我知道哲學家怎麼看科學家的哲學努力。但是我不想在這兒充當哲學家,而願做一個無悔的科學家的樣板——他沒有在專業的哲學裡找到任何幫助。...即使是哲學思想過去幫助過科學,但它們已經徘徊得太久,在今天的危害大於曾經起過的作用。

盧昌海在「小議科學哲學的功能退化」一文中也明確寫道:

我們未能找到任何顯示現代科學哲學對科學研究有貢獻的無爭議例子,因此,起碼在我們討論所及的範圍內,現代科學哲學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基本為零。不僅如此,我們甚至沒有發現上述判據允許的科學家自己完成研究所需的科學哲學思考的情形,這表明極有可能存在一個更強的結論:即不僅現代科學哲學作為一門學科對科學發展的貢獻基本為零,現代科學哲學思考-包括科學家的思考,但不包括從早期中期科學哲學中吸收的樸素觀點-對科學發展的貢獻也基本為零。

黃大昉在「反科學思潮辨析」則說:

最為極端的反科學觀點發源於歐洲的愛丁堡學派,稱作科學知識社會學 SSK。他們全盤否定科學研究內在的客觀性和合理性,認為是各種社會因素,尤其是社會利益決定了科學知識的產生過程,把利益看作科學家從事研究活動的自然動因和各方爭論的內在理由;他們渲染科學發展的「恐怖」,聲稱現代科學是西方帝國主義統治東方陰謀的延續,主張清除「後殖民主義」;他們鼓吹以「生態主義」抵制所謂科學的「工具主義」,主張人類應回歸自然狀態;他們反對核能利用、反對轉基因、甚至反對一切工業文明。

丹皮爾在「科學史」中記錄了這樣一個事實:

在科學上,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說要比它以前或以後的任何學說都更接近於現代觀點。它在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的摧毀性的批判下,實質上遭到壓制。從科學觀點來看,這應該說是不幸。後來幾個時代竟讓各種形式的柏拉圖主義代表希臘思想,這個事實實在是科學精神從地球上絕跡一千年之久的原因之一。柏拉圖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但是在實驗科學史上,我們不能不把他算作一個禍害。

看見嗎?這都是聲稱「思維的訓練場」的哲學乾的好事。

哲學家查爾默斯在「科學究竟是什麼」一書中承認:

我重申不存在普遍的科學觀和科學方法,它們適用於一切科學和科學發展的一切歷史階段。當然,哲學並沒有資源來提供這樣一種普遍的科學觀。 ... 由於我已經否認哲學家有能夠提供評判科學標準的普遍科學觀,由於我已經論證只能通過仔細注意科學本身才能有對種種科學的合適論述,結論也許是哲學家的觀點是多餘的,唯有科學家本人的觀點纔是重要的。

塞爾在「哲學的未來」寫道:

無論庫恩的意圖是什麼,我相信儘管他未對實在科學的實踐產生什麼影響,但他對一般文化所產生的影響卻是很不幸的,因為它被用來對科學加以「去魅」,加以「揭露」,以證明科學與普通人所設想的並不一樣。庫恩為保羅·費耶阿本德的更為激進的懷疑論觀點鋪平了道路,後者認為在給我們以關於世界的真理這一點上,科學並不比巫術要好多少。

陳嘉映說:

建立普適理論的衝動終於通過伽利略他們找到了正確的建構理論的方式。在近代科學聳立之處,對世界的哲學整體解釋土崩瓦解。

相關問題上官哲多半還是清醒的,反倒是一大堆民哲到處鼓譟「哲學對科學的推動」,卻對沒有任何一個科學系科學專業將哲學別說是列為必修課、甚至選修課都不是的事實視而不見。


公益廣告:

科學家論科學與哲學?

www.douban.com

有哪些失敗的社會人文研究??

www.zhihu.com圖標

哲學都是在科學成果的基礎上發展,你指望哲學去推動科學。並不需要,科學有自己的方法論。


當然。什麼能離開哲學?


這個問題無意看到了,不請自來,說點自己看法。

科學發展至今,已然自成體系,確實也不太需要哲學了,反而哲學卻需要科學來支持發展。只是哲學的意義依然有很其影響。

哲學讓我覺得美中不足之處,用詞實屬是晦澀。我想很多人都不喜歡這點,感覺有些偏離了哲學本來的意義,哲學是為瞭解決人本身最關心的問題而存在,如果想讓更多人理解,何苦寫的那麼晦澀。

科學的發展本來是建立在哲學上思想上。這就說明瞭哲學之於科學,或者說哲學之於科學家是有思想意義的。

我經常在想,要是人人都能學到通俗的有建設意義的哲學思想,可能科學家會比現在多多了,科學發展的速度也肯定比現在還要快。畢竟研究方法是一回事,思想建設又是另外一回事。


哲學是研究人為什麼要這麼想的。科學是研究事物為什麼是這樣的。哲學可以對科學起到指導方向,反思辯證。有了哲學人才是人,有了哲學,人研究纔有意義。沒有哲學的研究,就像傻子一樣拿石頭砸自己的腳還不自知。


謝邀

哲學本質上可以概括為二階思考,這是當代英美流行的對於哲學的定義,哲學之下有很多分支,都是對於不同研究領域的二階思考,其中就包括科學哲學(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一門專門研究科學對應的二階思考的學科,對科學進行反思,當然與科學緊密相關的還有認識論,科學的基礎在於認識論

所以,對於你的問題,研究哲學不能直接推動科學本身的發展,但可以為它奠基,為它提供完整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它進行反思,嗯,這也是現代英美哲學的一些觀點,即認為哲學的認為就是為其它學科奠基,從19世紀末開始的觀點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哈


研究哲學有助於推動科學嗎?

研究哲學如果無助於科學,這樣的哲學還是不學為好!哲學和科學的關係就是相互協同發展的陰陽關係,夫妻關係。只不過,科學在發展的初期是從分析思維哲學分離出來的,最後要回歸到系統整體思維哲學。目前階段是:科學和分析思維哲學越走越遠分離開來,和系統整體思維哲學還沒有完全結合起來。目前的科學思想相對獨立,以實用主義的研究方法摸索著前進著。

科學和分析思維哲學分離開來以後,科學家自己搞出來一個系統科學思想。系統科學思想是系統整體思維哲學的雛形。

中國哲學原本就是一個系統整體思維哲學思想體系。陰陽五行理論就是一個系統模型。陰陽系統就是一個有級差的,逐級放大擴張的發展系統。五行系統是一個循環超循環動態平衡系統模型。系統科學說:「系統起源於混沌」。把宇宙設定為一個系統,宇宙就是起源於混沌。系統科學是支持中國哲學「宇宙起源於混沌」的宇宙觀的。

目前科學和中國哲學不能結合起來的障礙是物理學還不認可「混沌物質的存在」。隨著物理學對微觀世界不確定現象,量子糾纏現象認識的不斷深入,最終物理學會認可混沌物質的存在的。詳細論述請看一下我的《宏觀物理學基本原理》《系統邏輯思維》,前者亞馬遜海外有售,後者團結出版社正版圖書網上有售,留一個郵箱給你發電子版的。


研究哲學有助於推動科學,那麼研究宗教是不是有助於推動哲學發展?畢竟哲學起源於宗教,那還是去研究宗教吧,如果研究宗教有助於人類發展,那麼還是去研究神創論吧?畢竟宗教裡面都有關於人類的起源問題的解答,捧著聖經,在那裡輾轉反側左思右想神創論到底真的假的,到底怎麼回事啊,畢竟更有利於解決人類起源問題,還搞什麼生物學研究,搞什麼古生物學生物進化論生物技術研究?不是多此一舉浪費時間嗎?答案都在各大宗教的書裏寫好了,是不是?

同理解決世界所有重大問題,疑難問題都在哲學書籍裏寫好了,其他科學家就別自作聰明研究什麼人工智慧、量子力學、量子計算機、神經網路、腦工程啥的了,太浪費時間了,還沒啥用?

你們說呢?明智的知友們。

如果研究哲學有助於推動科學發展這個問題都搞不明白,建議你不要學哲學,因為你缺慧根。

雖然科學與哲學曾經卻有很大的淵源關係,但是現如今的科學已經遠不是曾經跟哲學關係扯不清的那個科學了,它已經進化到地球上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大眾都無法理解的地步了,例如知友玩的手機,會用會組裝,跟你對這個手機到底怎麼發明的,每一個細節都是怎樣一步一步實現的是兩回事。而哲學還是那個傻不拉幾的哲學,困囿於那些所謂的人類終極問題之中。所以哲學家說的都對,畢竟所有的科學家在研究問題時到最後都要面臨同樣的終極問題,只是方式不同,不是像哲學家那樣義盈靠腦子在那裡胡思亂想就行。

常說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連耳熟能詳的老馬馬克思都反覆強調了,還有這麼多哲學家看待哲學持有偏愛,至少目前來看,研究哲學和研究國學不能有利於人類社會向前發展,只會浪費更多人的寶貴時間。而所有人的時間總和就是人類可能存在的時間總和,是人類在毀滅之前所能利用的所有時間之和,而如何避免人類走向毀滅,避免人類羣體所有的努力不至於白費,那麼就要儘可能充分利用人類毀滅之前所有人的時間來避免人類走向毀滅,畢竟生死之戰,分秒關係成敗。


哲學是思維的訓練場,當然有助於推動科學。科學往往是哲學的沉澱物。可以讀一讀科學史、哲學史之類的書,很多哲學家本身就是科學家。


科學是為誰服務的?

是人!

哲學的研究對象是誰?

也是人!

哲學構成了人的內部屬性,科學拓展了人的外在屬性。

離開了哲學,科學就沒有服務的對象,離開了科學,哲學就沒有了外在的生存和發展的土壤。


沒有經驗的事,用哲學思辯來理解它。有經驗的事,用科學實驗來確證它。人不能什麼事都有經驗,也不能什麼事都希望思辨就解決。於是哲學啟發著,孕育著科學。科學驗證著哲學,推動它作新的思考。如此答,不知當否,求指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