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也是人,也會有自己的困擾。所以解決的策略和普通人差不多。

當然,心理學家也許可以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行自我探索和調節,這是普通人可能沒有具備的能力。

另外,擁有自己的諮詢師其實是更好地選擇,一個好的關係,一個睿智而抱持的客體,對心理問題的調節尤為重要。


同樣的問題:

如果一個律師被起訴了,該怎麼維護自己的權益呢?

如果一個醫生患了心臟病,該怎麼醫治呢?

如果一個老師需要完成研究生學時,該怎麼學習呢?

如果上面的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那麼心裡從業者如何解決自身的明確的心理需求,也是顯而易見的。


心理學家,不一定是搞臨牀諮詢的,大部分是在做學術這一塊,有心理問題是大概率事件,及時找專業的心理諮詢師求助;

心理學家,如果是搞臨牀諮詢的,在從事這個行業前,更需要做大量的個人治療,以修得自己的心理創傷,心理情結,問題,以免自己的心理問題污染或影響到求助者;這也是行業倫理的要求;

其實,從事心理學職業本身,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有點自我救贖的味道。


大家似乎對對心理學家存在著一些誤解,覺得心理學家會讀心、心理學家應該可以從容應對任何問題。

首先,我們要明白心理學家不等於心理諮詢師。心理諮詢師是為心理有問題的人提供諮詢服務的人;而心理學家是在心理學領域進行學術研究的人。很多心理學家在各自的垂直細分領域有所建設,但他們不是心理諮詢師,並不瞭解心理諮詢的方法論。這一部分人,遇到了心理問題,也是需要去找心理諮詢師來諮詢的。

其次,就算這位心理學家是一名心理諮詢師,掌握大多數心理疾病的治療方法,他們也還是需要去看醫生,而不是自己調節。心理學家伯恩斯曾在書中寫道:他有一名心理諮詢師同事,這位同事非常擅於抑鬱症方向的諮詢。但是有一天,這位同事的抑鬱症複發了。伯恩斯對詢問這位同事的情況,同事說:「我感覺一切都完了,我肯定沒救了。我知道這一切很荒謬,但我沒辦法控制自己。」後來,伯恩斯建議同事使用行為認知療法,在伯恩斯的幫助下,同事從抑鬱症的陰影中走了出來。你看,一個對專業治療抑鬱症的心理諮詢師得了抑鬱症後都需要伯恩斯博士的幫助,更何況其他的心理學家呢?

最後,心理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現有的許多心理疾病都是難以治療的。心理諮詢以及藥物都只是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疾病的癥狀,沒有除去疾病的根源。心理學們一直在小心翼翼地探索者這片領域,探尋心理疾病的種種要素。就拿抑鬱症來舉例,目前最受歡迎、公認有效的治療方法之一是伯恩斯新情緒療法,屬於行為認知療法的一種,擁有高達60%甚至是70%的治癒率。但是你看,還有30%多的人是治不好的。從這點就不難看出心理疾病有多難治癒。

綜合以上三點,就算是心理學家,患了心理疾病後也需要去醫院就診、做心理諮詢。自己一個人是很難調整好的。


找同行傾訴,或者信得過的親朋好友


找另一個心理諮詢師呀,我大學的心理老師有她自己的心理諮詢師,畢竟裝了太多負面情緒黑暗的東西,總是要發泄傾訴的


實名拒絕扯淡類回答。如果心理學家心理有問題那這個人也得去看心理醫生。不存在自己給自己調整或者自己給自己看病的情況,因為這是業界禁忌。


首先心理學家也是人,也有情緒困擾的時候。

只是說,研究心理學家的人更加了解自己,知道一些問題來到的時候,該如何處理。

比如我認識一些做心理諮詢的,當她們出現困擾時候,也會找一些人或者督導去釋放自己的情緒。

人都有迷茫的時候,也都有混亂的時候。


所謂心理傾向 不過是人們尋求自身心理平衡的途徑罷了

真正的心理學家當然能按自己的意願去控制自己的心理傾向

但是 這種控制絕非那種能"完全操控自己的大腦"

事實上

沒有人能夠完全操控自己的大腦 因為人的大腦是自身歷史的痕跡

但是 人們卻可以使性格發生轉變 至少在外界看來性格發生驚人的轉變

只要一個人能夠管好自己的精力 用在最有成效的地方 就一定能讓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