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對的理性

純粹的邏輯

客觀的事實

頭腦的藝術

精巧的計算

絕妙的方法

完美的思路

無盡的思考


因為從小就喜歡確定的東西,不喜歡那種模稜兩可的答案


我覺得除了一些天才,普通人很少天生就有自己的興趣,興趣是別人培養或者薰陶出來的居多,我小時候不喜歡數學,現在都還記得我坐在窗邊我媽逼著我做小學奧數,我做不出來也得一邊哭一邊寫。

可能就是我媽的原因,她的付出沒白費,一直到高中我的數學都是強項,因為後來懂事了,又加上我實在是不喜歡需要背東西的科目,然後因為以前我媽讓我做的多,數學比別人好,就學的越好越喜歡,人總是要有成就感的。

大學選了數學專業,其實和想的不太一樣,學不會的很多,以前簡單的時候喜歡數學,導致現在困難了也不會很討厭,不會的時候就容易和自己生氣,記得高中上課外班的時候有別的同學做不出來題和老師抱怨,老師說你們不覺得你把一道難題做出來特別有成就感嗎,其實我以前的成就感都是從成績上感受到的,到大學了每次才體會到老師說的那種從無知到理解的成就感,發現自己不會的東西越多,就對這個科目越有崇敬,就越覺得先人的智慧,雖然現在的過程不是很容易,我仍痛並快樂著。

如果一直以來都很厭惡數學的話,別把他當成一種負擔,人隨著變成熟對待事物總是會變的。


首先感謝邀請,也很感動在一眾「高中一年如何最大化提高數學能力」,「數學一對一哪個機構提分最多」之類的無腦問題中能看到這樣一個戳我的問題。

本人目前在數學與應用數學專業,本科三年級大學生,以下我分條總結一下自己喜歡數學的直接間接原因與影響因素吧。

1.家庭背景與情感經歷帶來的親切感

我的母親是高校裏教高數的,外公是做統計的,奶奶也是小學數學老師,所以從小對這個學科就不抵觸。由於這種家庭背景當上了數學課代表,並且喜愛的男生也是數學課代表,所以更加儘力提高自己的數學水平。小時候的邏輯很簡單,會不由自主地靠近為自己帶來愉悅與成就感的人與事物,當反應過來的時候,數學已經成為我最拿的出手的學科,揚長避短,於是數學與我的人生故事就越來越密不可分,它與我分享了親情,愛情,甚至一部分友誼,於是數學本身也變得像那些人事物一樣,令我久久放不下。

2.成就感與力量的標尺

作為一個小學期間唯一的非黑即白的學科,數學為我帶來了值得驕傲的單科成績,並且身為一個女生,往往會在各個方面體會到社會對自己的瞧不起,特別是關於數學與邏輯能力上的。所以做好了這點的我,彷彿也掙脫了身為女性天生被社會賦予的「低劣」標籤——只要我能考好數學,人們就會對我另眼相看,甚至因為我是女性而多加入幾分敬畏,而同時段的語文和英語卻不能作為智慧的標尺,即使有了成績,也會因為是女孩子被認為天生能做好那些,甚至給你加感性分並因此鄙視你的智商。

作為一個相貌平平的女孩子,只能從數學考好上享受到他人由衷的尊重與讚揚,要那時的我如何不為此著迷呢?

另一方面,很難說這個世界上有人完全不懂語文,但要說世界上有人完全沒有數學天賦,大家大致是會贊同的。年少輕狂,喜好攀比,於是數學便成了最好的攀比工具。畢竟錢可以掙,臉可以打扮整容,而數學不會,就是不會。要知道,雖然很邪惡,但是看著有些平時欺負他人威風八面的人面對數學題愚蠢的樣子,真的很愉快,也很有成就感。

話題回來,由於家庭原因,我看慣了女性柔弱的壞處,深知「可愛」是無法令人過得幸福與安全的,而軀體上的力量又難以練習。所以只能在數學學習上給自己加智慧分。雖然成長過程中免不了還是因為身為女性被打上「學力不足」的標籤,但是數學好帶給我的氣勢與對自己智慧與力量的認可實實在在地令我避免了很多可能存在的欺凌與蔑視。讓我樹立起了「博士」的人設與綽號,在最容易被霸凌的初中時期,鎮住了許多作惡者。

所以數學好這一點給我帶來了非比尋常而且珍貴的成就感,也給我的氣質帶來了力量感,保護了我的身心健康,這讓我如何不喜歡,不依賴呢?

3.數學理論令我著迷

由這些動力,小學初中時期數學成績一直很好的我,在高考後報了這個志願,並在之後的分專業考試中成功進入了數院。這個學科自帶崇高性與無法否認的難度等級,身在其中雖然很多時候超掉頭髮,但是所有知道你專業的人都會對你另眼相看。並且,無關乎美不美,數學定理們本來就是充滿嚴密性的。有人糾結的美,僅僅只是符號系統選的好的視覺美。而數學由於其生長從來不受歷史,政局,與人本身所左右,平添了普遍性,是更接近真理的存在。而且在閱讀相關文獻時,總是會為先人的智慧折服。而由於我的愚鈍,在閱讀社會類書籍時,很難體會到話中深意,也很難體會到沒有工整寫出的邏輯推理,所以兩相比較,自然就更愛數學了。相比別的科學,它普適,相比哲學,它親切而又有用,要如何討厭它呢?

其實說到現在,我喜歡數學的理由簡單概括一下就是情感為基,墊起了我努力的原因。收穫巨大,替我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難度公認,滿足了我與人攀比的惡趣味。思想美麗,讓我喜歡上了學科本身的內容。

按理說這個回答該到此為止了,但是我還想說幾句。

喜歡數學的人普遍內心會有反抗精神,拋去少數天才不提,熱愛到走這條路的人,每一個一定都會遇到無數次親友與社會的詰問「你為什麼做數學?這麼難,而且也不好掙錢,文章也不好水」(這裡指做純數的)。要從這些詰問中走出一條路來,必須有一定的反抗精神與固執的性格才能做到。如果是從小就被化解去了這類情緒的人,又不是天才,應該難以喜歡上數學。而現在的社會與教育,對數學這個學科的偏見太多太多,很多人認可它的高深,但是因此而畏懼,或者過度敬佩它(雖然這讓我很愉快吧),甚至很多長輩會從小把這樣的思想灌輸給孩子。學到高中,更是有「學函數做什麼?買菜又用不到」的荒謬的段子。這使得很多原本有才能的人在此止步,去做了更「有用」而「簡單」的工作,但又將數學視為一輩子的執念。相反的,也有太多不肯用功或者基礎不牢的人妄想通過這個學科去獲得別人的尊重,只因為數學自帶的光環。我們學校有時有民科過來鬧事,聲稱自己證明瞭哥猜之類的,一看卻是錯漏百出的初等數論知識,大家調笑之餘我卻也為他們感到傷心——如果他們對這個學科沒那麼憧憬,是不是會把自己的才能放在更合適的地方?如果他們有能力冷靜客觀地對待這個學科,不沉湎於從其中獲得他人的尊重,那樣多好啊?這樣看來,喜歡數學的理由中,倒有許多是不應該繼續存在的了。


數學具有某種永恆性


數學是所有學科中,唯一一個依靠嚴密的推導而建立起來的分支,是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底層規律,它是一門非常嚴謹的學科嚴謹,導致了它是一門可以不斷累積上升的學科,即讓後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斷發展進化,可以享受複利的學科。

有人會說,物理不是宇宙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嗎?

是但又不盡然,因為物理不是真理,不是嚴謹的。當一個物理模型可以被用來解釋我們目前觀測的所有自然現象,我們就認為它是現階段的「定律」,直到科學發展,某些自然規律無法解釋,可能就需要發明新的理論來解釋,物理學可能因此天翻地覆,推倒重來。現在的人可能因此享受不到前人的任何成果,需要發明一套全新的理論進行重新解釋。

目前我們所掌握的所有「物理定律」,只是在現階段,可以解釋我們觀測的現象,甚至在現階段都有一定適用範圍。物理不是真理。

比如,當年牛頓建立了經典力學的框架,可以解釋人們當時碰到的所有的自然現象,人們天真的以為,人類已經掌握了宇宙運行的基本規律。可沒過多久, 到了愛因斯坦時代發明瞭相對論,發現牛頓力學只是在低速時候,相對論的一個特例,可以說重塑了物理學,牛頓力學在高速場景失效了。為什麼?終其原因,物理是一門實驗學科,它成立的基礎是物理學家建立了一個模型或者提出了一個假說,可以解釋當時所有的現象,我們就認為它在現階段是正確的。更典型的案例莫過於「量子力學」了。

物理,經濟,金融等各個學科的發展,歸到底層都是數學,只有在數學上成立了,他的理論纔有了基礎,才能可能基於此創立一個個新的學科理論。


那為什麼很多人喜歡數學呢?

數學是很多學科的基礎

很多學科的理論歸根溯源都要從數學上進行解釋,很多人喜歡這門學科,因為數學是最根本的,最靠譜的,也是不會欺騙人的,按照嚴密的邏輯推理,我們就能推導出我們想要的結果。

數學是很多學科的基礎,如果數學的發展滯後,那麼相應學科依賴的理論也會停滯不前。

進一步,有的時候數學的發展比較超前,甚至當時還沒有找到應用,但是不要緊。who knows有一天,它也會因為一個新的理論大放異彩。

黎曼當時創建了黎曼幾何,當時誰也沒有找到這個理論到底有什麼應用?

誰知道,直到愛因斯坦發現了廣義相對論,苦於沒有好的數學工具去進行證明,直到他發現了黎曼幾何。試想,在有生之年,如果黎曼幾何還沒有發現,那麼他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建立起廣義相對論。

正因為數學是很多學科的基礎,所以學數學的人,其實可以從事很多學科,比如計算機(演算法,AI),金融,保險,經濟等,而且都能從事的比較好。因為他們的底層都是數學,而其它專業的人無法像學數學的人的基礎那麼紮實。從功利主義的角度講,學數學的就業面非常廣。

數學可以享受複利

數學是一個可以不斷上升的學科,前人建立起來的理論是可以為後人拿來就用的東西,這得益於數學的確定性。一個定理如果要成立,必須有嚴密的數學推導。如果一個數學定理被證明是正確的,那它不會因為時代的變遷,新的科學發現而變得不再適用。現在的人,甚至可以直接拿幾百年前的定理來為自己的研究作為基礎。所以數學是可以不斷向前,不會有倒退的一個學科。研究數學的人,可以享受數學帶來的複利。複利大家都知道,之所以增長如此可怕,是因為他可以不斷累加而不會有減少。

數學可以四兩撥千斤

歐幾裏得僅依靠幾個公理,經過嚴密的邏輯推演,建立起整個歐式幾何的體系。這也就是數學的魅力。數學的大廈就是從幾個簡單的定理出發,像神經元一樣,不斷發展,最後建立起數學體系的各個分支。

優秀的數學家就是利用前人的一些成就,公理,依靠推導、證明,開創出一個全新的領域。就像太極一樣,四兩撥千斤,幾個定理建立起整個數學分支。這種成就對於數學家是一生難求的,也是數學家窮盡一生追求的,而這種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別人無法體會的。但這種機會到現在越來越難,因為數學的各個學科已經相對完備,現在很難再有人像歐幾裏得這樣的機會了。

擁有數學思維的人解決問題也會更有方法

在數學中,有兩種問題分析的方法

  • 演繹法
  • 歸納法

演繹法,是用邏輯來推理,即指由已知的一項定理接著推導出下一項的定理,如此層層的下去,來得到一些東西,是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歸納法,是指由觀察許多現象而把結果進行綜合,試圖找出一個定則,來解釋欲解釋的東西,是特殊到一般的過程。

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所運用到的思路和方法其實都可以借鑒到我們生活中去解決相應的問題。數學的高手在生活中一定也是一個做事有套路有方法的人。

如果我要解決一個問題,就和求解一道數學題是一樣的。首先,將問題分為幾步?每一步的依賴是什麼?我們首先要解決什麼依賴?哪些是可以並行的?這個問題解決瞭如果要推廣到一般性我們還應該做什麼?等等等等。。。這和解決一道數學題是極其相似的。

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做事沒有章法的人,常常東一鎚子西一榔頭的,他一定不是一個數學高手。否則,任何問題,都會被他拆解為證明題的幾個步驟。

最後,希望大家學好數學,愛上數學,並能夠將數學中的思想應用到生活中去,做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

剛開始在知乎回答問題,謝謝大家的點贊。

================================================

關於大家的評論,我這裡再補充一下(2020-1-14)

有人會說,數學是不完美的,這個要看完美怎麼定義?

畢達哥拉斯曾經以為數只有整數和有理數,數字應該是完美的。直到他自己發現了勾股數 [公式] ,這顛覆了它的認知,在它的理解下,所有的數字都應該是由完美的整數組成的,即使是有理數,也能優雅的表示成 [公式] ,它怎麼能允許有這樣的數字存在,這破壞了數的完美,他認為數學的基石可能因此坍塌。他甚至為了隱瞞,把知道勾股數的學生淹死在大海中。

可最後呢,數學的發展怎麼可能一葉障目呢?無理數的發現並沒有因此動搖數學的根基,相反更加鞏固了數學的基石,又豐富了數學,從此開闢了無理數的這個分支。這再一次證明瞭數學的複利效應,不會因為無理數的發現而導致數學的根基動搖。已經證明的理論不會因為新的發現而徹底顛覆,只是為數學的這座大廈添磚加瓦而已。

在我看來,無理數的發現是不是使得數學更加的完美了呢?一定是整數纔是完美的嗎?

[公式] 是不是一個完美的公式呢?它連接了自然對數底,圓周率,複數,整數,這不是上帝創造的公式嗎?

再來,不連續,間斷,奇點就不完美嗎?正是因為肯定了世界的不連續,纔有了量子力學的發展。時間是不連續的,引力可能出現奇點,這就是數學,這就是宇宙。我覺得宇宙的各種可能性就是一種完美。

而對宇宙的探索,常常是數學上首先證明瞭,預測了,很多年之後才觀測到並得到印證。物理學的發展一定是依賴於數學的發展的,一些有悖於我們常識的結果,卻在數學上得到了嚴格的證明。如果數學上沒有錯,那一定是我們的常識出錯了,或者是我們的技術水平還沒有觀測到事物的全貌。

經過數學的計算,宇宙的能量竟然是負值。如果數學上的推演沒有錯,那麼哪裡出錯了呢?那就是有大量的「負能量」的粒子我們還沒有觀測到。

愛因斯坦計算出,雙星系統會造成時空的漣漪而形成引力波。但當時的技術水平是無法觀測到這種微小的漣漪的。幾十年以後,我們發現了引力波。

物理如果只是發現現象,沒有合理的數學模型,公式進行解釋,我們能說物理學得到了重大的發展嗎?可能只能說打開了大門,但是需要數學,才能走進這個大門,一窺究竟。我們可以說物理促進了某個數學領域的研究,因為數學的發展有的時候也是被動的,一個全新的領域,可能需要新的數學理論才能進行解釋。

每一次物理學的重大革命,其標誌都是有新的數學被引入到物理學中來

普朗克發現了黑體輻射,但是他奇怪的發現,在進行數學推導時,只有把能量拆成一份份離散的「量子」以後才能進行合理的解釋。由此,開啟了量子力學的大門。

愛因斯坦晚年窮極一生想探究宇宙的本源,宇宙一定有他的終極理論。他認為上帝不會創造了世界,而宏觀,微觀卻需要兩套理論去解釋。他的終極奧祕需要在數學上進行證明,要找到一個數學模型能夠完美的解釋宏觀世界和微觀世界是一代代物理學家,數學家努力的方向。找到了嗎?「弦理論」將宇宙擴展到了十一維,是宇宙的終極奧祕嗎?我也希望有生之年能找到宇宙的終極奧祕。

上帝一定是一個高超的數學家,宏觀,微觀對於上帝來說應該是統一的存在,讓我們拭目以待~

最後,數學思維能不能作為我們生活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底層工具呢?讓我們避免生活中的非理性,成為生活的解題高手。請參見我的另一篇回答(很長)

數學思維在生活中有多大用處??

www.zhihu.com圖標

因為思考數學問題樂趣無限。對我而言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理由。

數學好玩——陳省身

我不知道數學定理有什麼實際用途;當然有用更好。但是,會讓你感到無比快樂的事情,誰會去管他有什麼用處呢?

如果我成為了終身的數學研究者,那就更開心了。因為我可以一生都做我摯愛之事。


《羣山回唱》中有這樣一段對話:

「數學公理的不變性,容易讓人從中找到安慰。雖然知道答案難以解出,但它們就在那兒,終究會有人拿著粉筆,將他們潦草地寫出來。」

「你想說的是,它們與生活完全不同。生活中的問題不是沒有答案,就是答案太多,怎麼也理不清。」

這話說的對不對見人見智,但是喜歡數學一定是數學能讓人從中找到東西。或者是安慰,或者是刺激;或者是滿足,或者是遁逸的空間。總之,對於喜歡數學的人而言,數學是一片奇異空間。

you can stay in the Wonderland and maths will show you how deep the rabbit hole is.

上面這句話來自《黑客帝國》,不過我把I改為了maths。自認為改的完全沒毛病。


主要是數學好學啊

這個題,1那就是1,2那就是2

語文都是什麼鬼啊,我TMD怎麼知道李白當年寫這首詩的時候在幹嘛啊,我怎麼知道他啥思想感情啊?那個作文,我怎麼知道你想讓我們寫啥啊,你又不命題,還題目自擬,你有毒吧。

英語其實還好,講語法,講邏輯

那個歷史,我怎麼知道這個改革是怎麼改的啊?我聽都沒聽說過,我跟你講。

綜上,還是數學簡單


因為好奇心,比如求三個整數,使得立方和等於114,

這個問題,看起來那麼簡單,小學生都能理解,但是到目前為止,都沒人能解決,

哪怕你是清華北大的教授,哪怕你是院士菲爾茲獎獲得者!


謝邀。

我經常問自己:如果這輩子都沒有觸碰那些美妙的理論、思考那些有趣的問題,會不會感覺自己白來了一趟?

我也只是簡單地希望當自己垂死之時不會因為沒有理解某些理論、沒有想通某個問題、沒有在自己的方向上為這個學科作出哪怕一點點的貢獻而後悔。

最後,思考真的很快樂。


小學時,學數學是一種天賦,不用寫作業,天天看動畫,數學每次都能考全班前三,而語文每次都是全班倒三。

中學時,學數學是為了誇獎,偏科實在太嚴重,老師們都不喜歡我,唯獨數學老師喜歡我,每次附加題,班上第一名都做不出來,我卻能做出來。

大學時,學數學是為了考試,所有課都會逃,唯獨高數不會逃,因為我要拿高數的答案和別人換英語答案,不然畢不了業。

工作時,學數學是為了自己,工作之餘閑暇時間較多,常常會感到空虛寂寞冷,唯獨一道數學難題才能解乏。

活了二十多年,我終於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不喜歡什麼。


因為她體現了萬物的最高和諧,優美與統一。

比如類域論所闡述的域本身的信息與其Abel擴域的對應;

比如function field analogy中算術對象與幾何對象的驚人相似;

比如Dynkin diagram在各種看似不相關理論的出現。

並且她本身作為工具就已經足夠強大了。


當我看到公理系統對於建立底層邏輯的強大時,我已經明白自己最喜歡的思考方式就是數學的思考方式,在底層邏輯的基礎上,精準地構建一切我們感興趣的對象,討論它們的數量、結構、聯繫、變化

數學的發展和學習數學的規律,都是從局部到整體,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的複數域到一般的代數域(滿足特定某些運算律的代數系統),從直觀的歐式空間(平時所用的直角坐標系)到抽象的希爾伯特空間(用僅需滿足某些公理的範數和內積定義的完備空間),從古典的曲線、曲面到現代的微分流形(帶有微分結構,局部同胚於歐式空間的幾何體),我們接觸的事物有著越來越強大的刻畫能力,也就越來越純粹和貼近本質。每一步的前進,都是對思想邊界的突破,是最值得稱讚和驕傲的壯舉


因為所有人都可能欺騙你,但數學不會,不會就是不會。


想到什麼說什麼,可能敘事混亂,不喜勿噴。

我小學中學時喜歡數學,主要是因為我討厭寫字,寫的字又慢又難看。但是對數學其實我也沒有深刻的理解,大概是刷題,看到題有感覺,做出難題有成就感,那時候更多的是直觀思維而非邏輯思維,所以很快碰到了瓶頸,高中出現了極擅長幾何(上立體幾何的那段時間,數學班上單科第一),學代數捉急(除了幾何之外,考試最低考過75分,滿分150)的局面。

上大學之後,也沒認識到邏輯思維的重要性,解決問題主要靠數形結合,也出現了類似代數差幾何好的情形(高數不行,線性代數低分飄過,機械製圖分數遠超同專業的學霸們),比如積分總是需要想像成求曲線圍城的面積,而沒有理解微元的概念,積分本質上是微元的累加,高數勉強不掛科,但是上線性代數和複變函數時,我的短板就異常突出了,這些不太直觀的東西讓我很抓狂,完全沒有思路。因此數學成績很差,偏偏我又是工程力學專業,這專業以前叫做應用數學與力學專業,對數學要求相當高,於是我大學四年都很難受,很多東西只能考前死記硬背。

直到工作後辭職考研,重新拿起我當年特別討厭的數學書,那時候也很排斥,但還是通過刷題、反覆記憶的方式通過了考研初試,再通過複試,最後也如願以償發地讀碩士。

當沒有了考研的壓力之後,我的數學能力通過備考時的大量練習,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至少看到熟悉的題型不會再犯怵了,數學知識尚且夠用的程度。

讀研期間,我經常在知乎上面搜索關於牛頓的話題,逐漸轉移到幾何原本,公理體系,邏輯等話題上來,並且買了一本希爾伯特幾何基礎,初時還覺得這不就是將幾何轉換成代數運算,和解析幾何一樣嗎?後來才意識到,希爾伯特的那句話,大概意思是幾何中的點線面,我們可以將它抽象成沒有意義的符號,但是這些符號之間滿足一定的關係即可,甚至點線面的概念用桌子、椅子和啤酒代替都可以。因此我嘗試放棄自已一直以來的形象思維,盡量用符號邏輯來看待各種問題,一開始感覺失去了直觀性,概念理解起來很煩,但是後來堅持久了,就發掘符號邏輯體系的簡潔美,這樣我們脫離直觀,反而理解問題更深刻,思考起來甚至更快。

現在,我最喜歡的主要是數學的美,無可挑剔的正確性。就像歐氏幾何一樣,一套獨立、相容、完備的公理體系理論上可以判斷該領域任何一個命題是否正確。

放棄了粗淺的形象思維,帶給了我更廣闊的提升空間,我個人覺得形象思維主要侷限在平直的歐氏空間中,對於不直觀的非歐幾何、微分幾何什麼的,平常人根本就無法想像出來,形象思維並無助益,反倒是不利於培養邏輯思維。

我很喜歡希爾伯特所推崇的形式邏輯,時不時翻看我買的那本希爾伯特幾何基礎。

除了科研中運用數學,數學帶給我的還有邏輯辯論的能力,因為雖然公理體系追求獨立性(公理數盡量少,重複的,依賴別的公理的公理都會被剔除)、完備性(雖然公理數量少,但是公理體系聯合使用,巧妙組合理論上可以解決該領域內的任何問題)、相容性(就是公理體系內不自相矛盾,具有一致性),但是這三種性質之中,最基本的是要滿足相容性,因為多的公理以後可以刪,少的可以補上,自相矛盾的就沒得救了。所以要否定一個理論,只要找出它的矛盾之處就是最致命的攻擊。熟悉這一原理,懟人就特別好用,很擅長發現別人的話邏輯不自洽,找出矛盾讓對方瞬間懵逼、啞口無言。

我感覺自己對形式邏輯公理體繫有一種信仰,覺得文人領域大多是一家之言,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就算是我們推崇備至的馬克思思想,遇到的詰難,無法解釋的事情也不少。而數學領域,雖然也免不了各種思想流派發生論戰,比如直覺主義、形式主義和邏輯主義。但是對於一個確切的問題,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很好檢驗和判斷。

我的強迫症和完美主義傾向讓我對有形之物總是不太滿意,而公理體系思想一旦成熟,能永世流傳下去,這纔是真正的完美,即使是有瑕疵,也總是瑕不掩瑜。比如歐幾裏得的幾何原本,從古希臘流傳至今,在歐洲歷史上的銷量僅次於聖經。自從幾何原本問世以後,絕大多數的知識體系都參照這一範本。包括現在的數學、物理和很多的專業課,都是提出定義,每個定義都自帶一些性質,再就是公理,由這些基本定義和公理可以擴展成一本書。

當然,雖然我很推崇公理體系和形式邏輯,但是,我個人感覺公理體系總是滯後發展的樣子,就像微積分的嚴密化滯後於它的廣泛應用一樣,公理體系將過去零散的知識整理,一一收進框架之中,但是對於創新來說,可能作用就沒有那麼大了,數學上的很多創新都不是從成熟的公理體系中推導出來的,而是從具體問題中得來的,比如變分法就是源自於最速降線問題,它並不是像微分方程一樣,從微積分理論中自然而然提出的。當人們為具體問題找出一般性的解法之後,就很容易發展稱為一個數學分支,而後人會再將這一分支整理成公理的形式。

因為我自知沒什麼數學上的天賦,我也不幻想自己能有什麼創新,解決什麼世界性難題,也不是數學專業的,所以我也並沒有也沒必要學習最前沿的數學知識,而只是沉醉於公理體系的美。


謝邀。

數學是一樣讓人又愛又恨的奇怪存在

「美麗有兩種,一種是深刻又動人的方程,一種是你泛著倦意淡淡的笑容。」

曾經花了整整一天的時間追完了「我自橫刀向天笑」講數學家故事的66篇博文,深深記住了這句文中反覆提及的話。一直想如加來道雄那般追尋統一場的真理,可惜高中數學的夢魘一直存在,後來的微積分線代常微分也是低分飄過,只會解題,不曉本質。

又過了若干年,看到了《程序員線代》,才覺得這麼多年自己可能讀了一個和期望中不一樣的假數學。

對自己來說,解題再酣暢,也不如自己構建起一座知識邏輯大廈、找尋公式之間的普遍關聯與內核本質的成就感來的強烈。學生時代最大的錯誤可能是依稀瞥見了那一抹燦爛,便無心繼續低頭走完眼前的路。(還有,智力值需要加點……)

至於現在,只有淡淡的喜歡,卻不知是否還有緣再見。如果有機會像《朝聞道》那樣讓我知曉這個世界的本質並提供公式的詳解與推導,夕死可矣,亦不算白在這世上走過


我只是個數競生······還沒上大學。

沒有接觸到真正的數學,可能我不配說喜歡數學。

做數學的時候我感覺很安心,因為數學不會騙我。如果題目的答案有問題,你很容易證明。【只要題目不太難。】

數學需要思考,所以能讓我忽略其他事物,在現實中遭受苦難時,做做數學題,沉浸在數學中,不用想那些事,還能使我冷靜,使我快樂。

最重要一點,目前我所學的數學很簡單。

數學其實也是我一個解壓方式。

數學不會騙我,不會就是不會。


謝邀

仔細這麼一想,還真的有點疑問自己怎麼喜歡上數學的。

在做題過程中那種不斷探索的感覺,做出後的成就感都算吧

最主要的應該還是數學本身的魅力吧,感覺,嚴謹認真。。。。更多的是一種說不上來的吸引力,讓我迷上了他


因為孤獨的時候只能看數學書了。其他事情沒有一件做好了的,也只有讀數學能帶來滿足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