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來,那就是唐睿宗李旦,其實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成敗很大程度上與李旦的態度有關。

先從唐隆政變說起,唐隆政變是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的針對韋後的政變,事先約定擁立相王李旦。但我們看看李隆基在這次政變中偷偷摸摸做了哪些事。

首先,政變之前,李隆基故意不告知李旦政變計劃,並不是出於孝道,因為政變失敗韋後必然牽扯李旦並置其死地,不是說不連累就不累連的,李隆基不告訴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不想李旦占功,李旦作為相王在宗室和朝野影響很大,一旦李旦佔有了功勞當上皇帝,誰還記得庶出第三子李隆基?太子之位自然是嫡長子李成器的。

其次,政變之中他佔盡現場優勢,殺害太平心腹、擁立相王的上官婉兒,換自己的人上去擬制。

再次,政變之後立刻讓自己的親信劉幽求連寫百餘道制書,極力給當晚的自己歌功頌德,絲毫不提太平公主和相王什麼事。封自己為平王,兼知內外閑廄,押左右廂萬騎,任命自己的兄弟李隆范李隆業為左右羽林大將軍,控制住禁軍,又將任命自己的親信鍾紹京、王毛仲為宰相、將軍,控制朝堂。

最後,李隆基又下令將盟友太平公主的親信蕭至忠、崔湜外貶,還禁止太平公主開府設僚的權力。

劉幽求讓他早定相王即位,李隆基不同意,之後劉幽求又提出讓相王即位,李隆基依然以「相王性恬淡」,不願「代兄之子」為借口不肯交出權力。李隆基為什麼不願把權力交給李旦,前面說得很清楚了,因為李旦即位之後,太子之位很可能輪不到他,他需要權衡。

都說太平公主野心勃勃想當皇帝,其實並不是,因為她作為女性作為公主的身份本身就與皇位絕緣了,真正野心勃勃想當皇帝的其實是李隆基,這一點唐隆政變的時候就已經很清楚了。

最後耐不住「眾心不可違」李隆基才請求父親即位。

李旦即位之初,對李隆基應該是不太滿意的,禁軍、朝堂都是他的人,政變功勞他也一人獨佔,人心所向,他這個皇帝倒成了擺設。太平公主自然也恨他,跟他結盟,不但功勞都被他占,還被他擺了一刀,殺了自己的心腹,還解散了自己的親信。而且唐隆政變中,許多跟韋後沒關係的朝臣(比如蕭至忠的兒子)和無辜的韋氏、杜氏家族也被濫殺。

鑒於李隆基政變後呼聲很高,李旦同意了他做太子,但李旦也絕不會放棄自己的權威,李旦其實並不是一個淡薄的人,他只是審時度勢。這個時候朝堂禁軍都是李隆基的人,於是他想到便聯合太平公主一起制衡李隆基。姑侄鬥法從頭到尾都不只有姑侄,太平背後真正的支持者其實是李旦。

從目前的史料來看,較長一段時間內李旦的態度都曖昧不清,舉棋不定,一方面他將權力慢慢過渡給李隆基,另一方面他也拉攏太平公主不斷對太子的勢力進行試探和打壓,希望李隆基一派能老實一些。

「睿宗景雲元年八月,帝以萬騎十餘人自恃平韋氏功,肆行凌暴,士庶多苦之,並授以外官。又停以戶奴為萬騎。更增置飛騎, 隸於左右羽林衛。」——《冊府元龜》

李旦和太平首先是將參與唐隆政變的部分萬騎將領調離,又斷絕李隆基用自己戶奴充禁軍的可能,同時增置飛騎,培養自己的親衛隊。之後解除了李隆業李隆范的左右羽林大將軍和李成器的閑廄使,安排自己的人手到禁軍高層去。

同時他也外放了姚崇、宋璟、張說等支持李隆基的人,提拔了竇懷貞、崔湜、蕭至忠等支持太平公主的人,廢除又恢復了中宗時期的斜封官。

太平又多次在大臣面前說起改立太子的事,這些事都是在李旦的默許之下,李旦還試探性地問韋安石「聞朝廷皆傾心東宮,卿宜察之。」

這一切都表明此時的李旦雖然沒有動搖李隆基太子位的念頭,但對李隆基是非常警惕的。他利用太平公主進行制衡,並希望李隆基能對他和太平做出一些讓步,但他的搖擺不定、猶豫不決只增加了李隆基的不安和懷疑,並讓他們雙方的矛盾加劇。

李旦一向重視親情,也許是看到事態變得越發嚴重不可收拾,他感到疲憊於是萌生了退隱之心,還找來司馬承禎論道。「彗星事件」之後李旦終於下定決心退位當太上皇,但卻始終不將三品已上除授及大刑獄的權力讓出,同時當年內親自郊祀、躬耕、改元、大赦,顯示自己的權威和正統性,李旦根本就不是淡薄之人。太平公主強烈反對李旦這一不明智的決策,因為她很清楚,李旦一旦退位他就不再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大勢將去,但李旦似乎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他想抽身而且態度堅決。李旦的退位使得自己的情況急轉直下,也成為李旦和太平最後失敗的關鍵原因。

靠著三品以上任免權李旦依然大肆提拔太平一派的人,這一舉動更讓李隆基一派感到恐懼,於是剛當上皇帝不久的李隆基就安耐不住,準備直接發動政變殺死太平奪權。沒想到事情敗露,李隆基只好向李旦提前請罪。

「是時,宰相多太平公主之黨,劉幽求與右羽林將軍張暐謀以羽林兵誅之,使暐密言於上曰:「竇懷貞、崔湜、岑羲皆因公主得進,日夜為謀不軌。若不早圖,一旦事起,太上皇何以得安!請速誅之。臣已與幽求定計,惟俟陛下之命。」上深以為然。暐泄其謀於侍御史鄧光賓,上大懼,遽列上其狀。」——《資治通鑒》

這個事情對李旦打擊很大,沒想到自己剛剛當上太上皇兒子的野心就藏不住了,李旦如此重視親情,沒想到兒子竟然要殺死姑母逼自己交權。從這件事以後李旦不再相信李隆基,他選拔的宰相之中也再無李隆基心腹。也就是從這以後,太平公主開始公然與朝臣「謀廢」李隆基,這些「謀廢」的會議李旦都是直接參与的,很難說這裡面沒有李旦的意思。

此時李隆基已經是皇帝,禁軍主力一直都有李隆基的勢力,現在更加名正言順了,李旦悔之晚矣。他和太平將常元楷、賈膺福和李猷等人填補北門禁軍頭領的位置,但作為政變老手的太平當然知道,禁軍不是靠幾個頭領就可以掌控的,主力部隊隨時都可能倒戈。

他們策劃將李隆基調離京師,先天元年十一月,李旦召李隆基巡邊,李隆基一旦離開京師,脫離禁軍,廢黜他只是一紙誥命的事,不過李隆基意識到危險將巡邊延期了。

於是李旦和太平又想到了調動野戰軍,也就是離京師最近、戰鬥力極強的朔方軍,先天元年李旦就任命了自己的親信郭元振為朔方道行軍大總管,他希望郭元振能在這場角逐中引領朔方軍對抗李隆基的北門禁軍。

「會太平公主、竇懷貞潛結凶黨,謀廢皇帝,睿宗猶豫不決,諸相皆阿諛順旨,惟公廷爭,不受詔。」——張說《郭元振行狀》

《郭元振行狀》是開元年間張說寫的公文,因此沒有受到史書的曲筆,這裡面已經寫的很清楚,李旦參加或者召集了這次會議,會議的主題就是謀廢李隆基,並且想拉攏郭元振的朔方軍。

但郭元振並沒有加入他們,他選擇了李隆基。

謀廢的討論牽扯了不少大臣,已成為公然的秘密,此時雙方的鬥爭一觸即發,必須速戰速決。失去其他外援,太平只能打算利用北門禁軍頭領帶兵聯合南衙衛士,廢黜皇帝。

「公主期以是月七日令常元楷以羽林兵自北門入,竇懷貞等於南衙舉兵應之」——《資治通鑒》

但是李隆基先發制人,一舉發動了先天政變。

先天政變當天,李旦都在做什麼呢?

「初,難作,睿宗御承天樓,群臣稍集,帝麾曰:「助朕者留,不者去!」於是有投名自驗者。事平,玄宗得所投名,詔象先收按,象先悉焚之。」——《新唐書·陸元方傳》

「睿宗聞鼓雜訊,召郭元振,升承天樓,宣詔下關。侍御史任知古召募數百人於朝堂,不得入。上誅凶逆,睿宗恐宮中有變,御承天門,號令南衙兵士以備非常。」——《 舊唐書·王琚傳》

「及舉兵誅竇懷貞等,宮城大亂。睿宗步肅章門觀變。諸相皆竄外省,公獨登奉天門樓躬侍。睿宗聞東宮兵至,將欲投於樓下,公親扶聖躬,敦勸乃止。」——張說《郭元振行狀》

李旦知道東宮的人終於來了,他的第一反應是登上承天門,召集朝臣和南衙衛士做最後的抵抗,發現抵抗無力後,他準備跳樓。

李旦明知道是太子軍隊還要抵抗,還想跳樓,為什麼,因為他很清楚先天政變就是沖他來的,這跟李世民、李承乾、李顯、李重俊以及後來的李亨逼老爹老媽退位一個性質(真是天道好輪迴),所以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景雲先天年間根本的矛盾雙方其實是李旦和李隆基。

而太平的失敗除了因為她的身份問題,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因為李旦的猶豫不決和搖擺不定,他的猶豫使得雙方都坐立不安,矛盾加劇,而關鍵時刻又退隱讓出皇位,使得自己與太平失去了最後的立足點,李旦沒有李隆基和太平那樣的狠決,這是搞政治的大忌。先天政變三日後,太平知道哥哥敗局已定,沒有迴旋餘地,只能下山求死。

而李旦和李隆基畢竟是父子,為了青史上留下一個「父慈子孝」的完美結局,只能由太平公主背上離間父子、篡權謀反這口大黑鍋了。


歷史上除了權臣亂政外,宦官亂政、后妃外戚亂政的例子也很多(畢竟離皇權太近)

而公主亂政的例子真的不多,畢竟女兒是嫁出去的,雖然娘家是皇家,但人生一定是離皇權越來越遠的~

太平公主的權力為什麼後期那麼大

首先,武則天對她的親近和寵愛給了她參政的第一桶金

她有個空前絕後的女皇母親武則天,武則天疼愛她甚至超過對自己的兒子,這也和她的性別有關(因為是女兒,離皇權遠對自己沒有威脅)!而我們都懂的母女之間的親近,往往比母子更貼近一層~~這給了太平公主參政的第一桶金~~

第二,她在重要宮廷政變中都站對了隊

因為母親對她的疼愛和信任,使得她在推翻母親的神龍政變中得以出力,獲得鎮國太平公主的封號(鎮國不是兩個字而是實實在在的權力)~~在後來推翻韋後的唐隆政變中又選擇了支持李隆基~~

第三,她後期嫁給了武家子侄,使得她成為武周及後武周時代李武連接的重要節點!

第四,她在睿宗李旦登基稱帝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確認法統作用~~~

唐隆政變推翻了韋後,但小皇帝李崇茂還在位而年歲又小,如果睿宗直接借武力把小皇帝拉下馬,那麼更像奪宗,合法性會受到質疑!這時候急需一位和皇位不沾邊的又能代表李唐皇室的又有相當權威的李唐宗室內部人發起這個事情牽少帝下台迎李旦上台!而做這份工作,最佳人選就是太平公主!

第五,太平公主在睿宗上位後成為睿宗牽制李隆基的工具,因為李隆基在唐隆政變中軍功太大,又被確立為太子,睿宗的最佳策略就是扶植妹妹的勢力牽制這個軍功甚大的兒子(當然也有感情因素,畢竟兄妹共患難這麼多年),而太平公主是女人對自己的皇權威脅也相對小的多,也讓睿宗放心(如果太平是個弟弟恐怕睿宗就不會如此扶植她)!大家不要覺得唐朝因為武則天效應女主會滿天飛,正是因為武則天的血腥上台和血腥下台,造成了後武則天時代,整個氛圍對女主的高度警惕與免疫(韋後失敗也與此有關)。

所以睿宗後期的太平公主給人感覺馬上要奪位登基了,七個宰相五個都是她提拔的!但其實她和她媽不一樣,她離皇權一直很遙遠,她一直都是睿宗和玄宗的鬥爭工具,在大的利益上,睿宗和玄宗是一致的~~睿宗看似疼妹妹,看似有些糊塗,看似總是苛待李隆基,但是幾件大事(立李隆基做太子,傳位自己做太上皇,貶斥妹妹出長安,讓嫡長子李成器到邊區去做刺史)都是違背太平的意思維護兒子的權力的~~妹妹和兒子哪個親,是人都能想明白~

至於太平~~~除非她在唐隆政變後選擇淡出政治,否則只要她選擇和李隆基死磕,那麼終敗其實是一種概率很大的事情~


在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權力鬥爭中,李隆基一直被太平「壓著打」。


李隆基一直隱忍、退讓,甚至自廢羽翼。


如果沒有宰相魏知古最後時刻的「反水」,只怕,太平公主並不會失敗。


自從李隆基當上太子後,太平公主的心情幾乎就沒有輕鬆過。

儘管早在唐隆政變之初,她對這個能力過人的侄子就懷有很深的戒備,可直到李隆基在爭奪朝權的鬥爭中漂漂亮亮地贏了第一回合,太平公主才赫然發現——李隆基的魄力和手腕還是遠遠超出了她的預料。


不過,太平公主並不十分擔心。


因為她自信——姜還是老的辣。


雖然李隆基初試啼聲就搞得滿朝皆驚,但是太平公主相信,以自己從政多年所累積的智慧和經驗,對付這個初出茅廬的毛頭小子還是綽綽有餘的。


更何況,李隆基身上還有一個致命的軟肋。


那就是他庶出的身份和相對靠後的出生順位。


太平公主相信,只要死命抓住這個軟肋,就完全有可能把李隆基從儲君的位子上弄下來。


連皇帝李重茂都可以輕而易舉地廢掉,更何況他一個小小的太子?


為此,太平公主開始在朝野上下到處散布輿論,聲稱李隆基不是嫡長子,沒有資格立為太子。


在太平公主看來,只要把李隆基廢掉,重立一個柔弱暗昧的太子,她就能長久地把持帝國權柄。

面對太平公主咄咄逼人的姿態,睿宗李旦的心裡老大不舒服。


自從被兒子和妹妹擁立的那一天起,李旦就給自己確立了一條底線,那就是——無論他們兩個如何爭權奪利,自己始終都要保持不偏不倚。


換言之,李旦給自己的任務,就是維持雙方的勢力均衡,只求大家相安無事。可現在,太平公主的做法顯然已經觸及了他的底線,他當然不能無動於衷。


所以睿宗很快就頒發了一道詔書,下令任何人都不準再談論廢立太子之事。


然而,太平公主對睿宗的詔令卻置若罔聞。除了繼續散布流言外,她又利用自己多年來精心打造的人脈關係網,開始在李隆基身邊不斷安插耳目,對他實行全天候的監控。


只要太子有任何細微的過失,她都會第一時間向睿宗呈上密奏。


通常情況下,這一招是很管用的。


無論是太宗時代的太子李承乾,還是高宗時代的太子李賢,都是在私生活方面出了問題,最後遭到了廢黜流放的厄運。


所以太平公主信心滿滿地認為,這麼一來,很快就會抓住李隆基的小辮子。


可結果卻完全出乎她的意料。

因為李隆基不是笨蛋。他知道身邊都是太平公主安插的「特務」,所以一舉一動都萬分小心,中規中矩。


到頭來,太平公主派去的那些特務都累得半死,也只是搜羅了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根本不足以整垮李隆基。


頻頻出手卻傷不到李隆基一根汗毛,讓太平公主十分惱火。


景雲二年(公元 711 年)正月,太平公主突然做出了一個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乘坐車輦進入皇城的光范門,把宰相們堵在了下班回家的路上,然後跟他們說了一番意味深長的話。


這番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要迫使他們一起出面,敦促睿宗廢立太子。


誰也沒有料到,太平公主居然會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攤牌。


宰相們一個個臉色煞白,半晌無語。


這裡頭的水太深了!現如今的大唐帝國,還有什麼比這件事的水更深呢?


宰相們沒人想去蹚這趟渾水,所以始終面面相覷,誰也不敢接腔。


最後,一個宰相站了出來,迎著太平公主倨傲的目光,從容說道:「東宮有大功於天下,真宗廟社稷之主,公主奈何忽有此議?」(《資治通鑒》卷二一 ○)

太平公主定睛一看,這個公然和她唱反調的人,就是太子李隆基的心腹,如今帝國政壇上風頭最健的宰執大臣——宋璟。


太平公主森然一笑。


很好,說得很好!


她一邊冷笑,一邊深長地看了宋璟一眼,然後快步走回車輦,命車夫掉轉馬頭,在眾宰相驚魂未定的目光中絕塵而去。


望著太平公主漸漸遠去的車輦,宋璟的心頭瞬間沉重如鐵。


他知道,太平公主絕不會善罷甘休。


一場政治惡鬥已經在所難免……


既然在所難免,當然要先下手為強。


宋璟和姚崇隨後就向睿宗私下奏言:


「宋王成器是陛下的嫡長子,豳王守禮是高宗的嫡長孫(李守禮是李賢的嫡長子,在高宗的所有孫子中排行最大。也就是說,他和李成器都比李隆基更有資格入繼大統,所以客觀上都對太子的地位構成了威脅)。


如今,太平公主又在其中挑撥離間,臣等擔心太子會有危險。為保社稷安寧、東宮無恙,應將宋王和豳王外放為地方刺史,同時撤除岐王(李旦四子李隆范)、薛王(李旦五子李隆業)的禁軍兵權,讓他們分任太子左、右率(東宮武官),事奉太子。


此外,也是最重要的是,應將太平公主及駙馬武攸暨遷出京師,於東都安置。」


這顯然是一個全面鞏固太子地位的計劃,其考慮不可謂不周詳。


然而,在睿宗李旦看來,太平公主並沒有犯什麼太大的過失,就這樣把她逐出京師,似乎有些說不過去。


於是李旦作出了這樣的表態:「朕現在已經沒有兄弟了,身邊只剩這一個妹妹,豈能把她趕到東都那麼遠的地方?這件事斷不可行。至於其他幾個親王,倒不妨按照你們的辦法處置。」


隨後,李旦頒發了一道詔書,宣布:諸王、駙馬從今往後不得統御禁軍,已經任職的,一律改任其他官職。


李旦之所以不想貶黜太平,除了沒有正當理由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麼做不符合他的平衡原則。


然而,緊接著就發生了一件讓李旦很不爽的事情,迫使他一怒之下主動打破了這個平衡。


這件事與一則預言有關。某日,一個宮廷術士忽然鄭重其事地告訴睿宗,說最近天象怪異,「五日中當有急兵入宮」。(《資治通鑒》卷二一 ○)


李旦大驚失色。這些年來,帝國政局動蕩不安,宮廷政變此起彼伏,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


更何況,眼下太平公主和三郎隆基的矛盾衝突又愈演愈烈,若說他們中有人打算再發動一場政變,勒兵入宮奪取皇位,這完全是有可能的。


李旦越想越怕,趕緊召集幾個宰執大臣,把術士的預言告訴了他們,命他們一定要嚴加戒備,以防不測。


時任中書侍郎、同平章事的張說(曾任李隆基的東宮侍臣)聞言,不以為然地說:「如此聳人聽聞之言,必是有小人企圖離間東宮。臣請求陛下讓太子監國,流言必然自動平息。」姚崇也趕緊說:「張說所言,是安定社稷的上上之策。」


李旦恍然大悟。


原來,指使術士捏造預言,製造恐慌的不是別人,正是太平公主!


而她的目的,無非是想藉此讓李旦父子互相猜忌,進而迫使李旦廢黜李隆基,甚至讓他們父子刀兵相見!其用心是何其險惡,其計謀又是何其歹毒啊!


李旦是很少發脾氣的人,可他這次真的動了肝火。此前他還在勉力維繫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間的平衡,還在顧慮驅逐太平沒有理由,可太平公主這回真的是太不地道了,已經大大突破了李旦的底線。


所以,必須給她一點顏色瞧瞧!


這一年二月初一,睿宗李旦終於全盤採納了宋璟和姚崇的建議,正式頒布詔書,命宋王李成器為同州刺史,豳王李守禮為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李隆范為太子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李隆業為右衛率;同時,將太平公主逐出長安,遷往蒲州(今山西永濟市)安置。


次日,睿宗又斷然發布了太子監國的命令,宣布自即日起,凡六品以下官員的任用,以及有期徒刑以下的刑罰,全部交由太子裁決。


至此,李旦完全拋棄了即位以來一直堅持的平衡原則,決定徹底朝太子李隆基傾斜。


兒子畢竟是兒子,到任何時候都比妹妹更值得信任。


接到驅逐令的那一刻,太平公主一下子傻眼了。


她萬萬沒有想到,指使術士散布流言的結果居然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遷往蒲州安置!


太平公主看著手中的這一紙詔令,心裡不停地發出冷笑。


從小到大,她一直是帝國地位最尊,勢力最大,聲望最高的公主,無論政壇上如何風雲變幻,無論誰入主中樞,掌握大權,都沒有哪一個人敢給她顏色看,更沒有人敢算計她。


而今天,宋璟和姚崇這兩個傢伙仗著太子撐腰,居然敢挑戰她的權威,甚至慫恿李旦給她下驅逐令,真是破天荒的頭一遭,完全出乎太平公主的意料。


儘管氣得七竅生煙,可太平公主並沒有亂了方寸。跟隨在母親武曌身邊那麼多年,她學到的最大一項本事就是——定力。


是的,定力,一種臨危不亂,臨難不恐的定力。


所以,太平公主很快就告訴自己:沒關係,你們一心要趕我走,那我就走好了,權當到河東去散散心,渡渡假,相信不用多久,你們就會恭恭敬敬地把老娘請回來!


不過,我不會就這麼灰溜溜地走的,在走之前,我會給你們留下一點臨別贈禮……


接到詔令的當天,太平公主就著手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是授意她的心腹,殿中侍御史崔蒞和太子中允薛昭素向睿宗進言:


「斜封官都是先帝任用的,都已經是既成事實,如今先帝屍骨未寒,姚崇等人竟然把他們一朝廢黜,這麼做必然帶來兩大弊害:其一,彰顯先帝之過;其二,為陛下招來怨恨。而今,朝野怨聲載道,海內眾口沸騰,臣等擔心會激發事變,陛下不可不慎啊!」


太平公主在關鍵時刻打出這張牌,目的有二。


首先,是利用斜封官的事情把姚崇和宋璟搞臭。她授意心腹說這番話,就是在暗示睿宗,姚、宋二人之所以花那麼大力氣罷黜斜封官,其實並不是出於公心,而是為了沽名釣譽,撈取個人的政治資本。


其次,斜封官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太平公主的人,這些人被逐出朝廷,無疑大大削弱了她的勢力。


所以,如果能在離開長安之前把姚崇和宋璟搞下台,把自己的人重新弄回朝廷,那樣既可收買人心,又能遙控朝中局勢,還能為她日後回朝鋪平道路,可謂一石三鳥。


就像太平公主所預料的那樣,聽完崔、薛二人的一席話,李旦的臉色馬上就變了。


就在李旦滿腹狐疑,憂心忡忡的當口,太平公主又以辭行為由親自入宮,極力強調罷黜斜封官的種種弊端,把睿宗李旦說得頻頻點頭,連連稱是。


有道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有時候人之將走,其言往往也比較悅耳。


在睿宗李旦看來,太平不但欣然接受詔令,毫無怨言地前來辭行,而且隻字不提被驅逐一事,同時還一心牽掛朝政,如此豁達的心胸,如此不計私利,以大局為重的坦蕩襟懷,沒有理由不讓人感動。


因此,李旦當天就頒下一道詔書,宣布:「先帝時期任命的所有斜封官,凡已被停職的,皆可重新量才錄用。」


做完這件事後,太平公主心滿意足地從宮中出來,然後一刻不停地直奔東宮。


臨走之前,她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還太子以顏色。

最低 0.3 元/天開通會員,查看完整內容

購買該電子書查看完整內容

電子書

血腥的盛唐大全集(珍藏版)(套裝全 7 冊)

王覺仁

讀客出版社

¥34.60 會員免費


這個問題我太想回答了!

當時太平公主的勢力是大過李隆基的,朝臣有三分之二都在太平公主麾下,太平又借「立長不立功」的傳統來扶持李成器為傀儡,且李旦多年來倚仗妹妹在宮中得以生存,很聽妹妹的話。

看起來太平公主是必勝無疑了。

但其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法,從一開始就註定不會贏。

那李隆基為什麼能笑到最後呢?

首先是人心所歸。

大唐君臣剛剛斗下去一個女皇,怎麼還會再擁立下一個有權勢的女人,何況還是女皇最寵愛之女。

後來政變之時,許多本來是太平陣營的朝臣都開始倒戈,成為政變成功的主要功臣。

其次是睿宗和李成器的幫助。

睿宗在平庸文弱的長子和立有大功的三子之間,其實是更偏向李隆基的。這不僅因為睿宗其實並不能主事,有自知之明,更是為了大唐社稷穩定而考慮。

有人說睿宗庸碌無為,太過軟弱。其實,李隆基能成事,很大程度上是其父助力。太平公主和李隆基的鬥法,其實睿宗只是一個棋子。但他卻是能夠左右棋局的一步子,正因為睿宗對李隆基的偏心,才使大唐步入了正軌。所以我覺得,睿宗李旦是一個有智慧有大義的人。

李成器也一樣。李成器其實很像他的父親,對於權利之爭沒有野心,潛心樂理。他並不想依照姑姑的願望去爭奪儲位,所以屢屢「固辭」,甚至以絕食來辭謝太子之位。正是因為父兄的成全,李隆基才能在和老練狠辣的姑姑爭鬥之時居於不敗之地。

其三,是李隆基本人的智謀和決斷。

綜合來說,就是天下之心已歸平王,太平其實毫無勝算。


太平公主看上去權勢熏天,但和武則天比相去甚遠,唐廷上下還在武才人和韋皇后的恐女PTSD中,太平公主女強人的身份只能成為她的硬傷。所以她只能依託李旦來干涉朝政,但很難取代李旦。

所以太平公主與李隆基的鬥爭中,李旦的態度就尤為重要,沒有李旦的支持,太平公主面對李隆基也只能強勢一時,吃棗藥丸。顯然李旦在關鍵抉擇上是偏向李隆基的,而且李旦的嫡長子李成器也很配合不給弟弟找麻煩。。。

更要命的是,李隆基遠比太平公主狠且果斷,太平公主試圖通過朝廷鬥爭來打垮李隆基,李旦並非完全倒向李隆基,單純的「辯經」李隆基確實很劣勢。但沒想到得是,李隆基的應對方式是直接掀桌子,用玄武門式操作直接解決問題,不僅搞定了太平一黨,某種程度上連老爹李旦也搞定了,此時李旦想干預也無可奈何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