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說在前面


回溯歷史,發現一個奇怪的事情。

名流在重陽節都有個共同的癖好:戴好帽子,找個風大的地方,好讓風吹落頭上的帽子。

為此,韓愈寫過:「霜風破佳菊,嘉節迫吹帽。」

李白寫過:「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孟浩然寫過:「共美重陽節,俱懷落帽歡。」

白居易寫過:「玄晏舞狂鳥帽落,藍田醉倒玉山頹。」;

辛棄疾寫過:「誰與老兵共一笑,落帽參軍華髮」。

就連沒有多少頭髮的杜甫,都要羞答答地寫道:「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蘇軾索性總結道:「歲歲登高,年年落帽,物華依舊」。

如此看來,重陽節登高,很大原因是在於找個風大的地方方便把帽子吹掉。

這麼荒誕的事情,要從「孟嘉落帽」說起。

一、孟嘉落帽

東晉的時候,當代名士孟嘉,在桓溫帳下任職參軍。魏晉名士大多好酒,孟嘉也不例外,《晉書》裡面特地美化道:孟嘉嗜酒,但從來不因此誤事。

有一年重陽節,桓溫在龍山設宴,席間孟嘉喝多了,帽子被風吹落在地上卻不自知,這在當時是一件頗失體統的事情。桓溫故意使壞,示意眾人不要告訴孟嘉,等他上廁所的時候,便讓人寫了一首揶揄他的詩,再撿起地上的帽子壓在孟嘉的案几上。

孟嘉上廁所回來,拿起帽子一看字條,淡定地戴好帽子,再向左右要來紙筆,當即作文回答,文思敏捷,文章落成,桓溫與賓客爭相傳閱,眾人皆喝彩嘆服,席間原有的尷尬被孟嘉從容化解。

可能是先前關於重陽的典故太少,就這麼一個事情,後來被頻頻引用為重陽節的典故。

細思,後世的文人羨慕他,一來是他面對窘境可以如此從容,身披魏晉之風;二是其主桓溫寬待於他,不以世俗眼光看他。蘇東坡還為此寫過:「孟嘉嗜酒桓溫笑,徐邈狂言孟德疑」,相比桓溫與孟德,誰不希望自己遇到桓溫這樣能容人的,且活得飄逸灑脫呢。

可惜孟嘉於今並不為人所知,因為桓溫雖能容他,卻也未重用他,時運不濟,他的一生並未曾做成什麼大事。

蘇軾說:「魏晉的士人很多都是浮虛無實用,然而還是有幾個卓然不凡的人,比如孟嘉。如果孟嘉能獲機遇得以被重用,其成就將不亞於謝安;而如果謝安沒有得遇時運,最終的結局可能也不過是另一個孟嘉。

雖然,孟嘉未曾壯志得酬,卻也因此更為文人所愛,畢竟「壯志未酬,風骨猶存」的主題是每個文人的最愛。

也為此,重陽節不吹個帽子,都無法顯示自己的滿腹才華。

那麼,蘇軾口中的謝安是誰呢?

孟嘉又到底寫了什麼呢?

二、講孝經

就在孟嘉在酒席上被風吹跑帽子的時候,與孟嘉同朝為官的謝安,在重陽這一天,列坐帝王身邊,聽孝武帝講《孝經》。從此以後,重陽講《孝經》便成了一項傳統。

演化而來,重陽節也叫老人節。

那麼,謝安是誰呢?

謝安便是「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詩句裏的「謝家」。

謝安的人生巔峯發生在「淝水之戰」,他把自己的侄子謝玄,從桓溫(也就是孟嘉的老闆)那裡要了過來,作為統帥,率領8萬將士,迎戰苻堅的80萬秦軍。

也是此時,苻堅說出了如今讓人耳熟能詳的成語:「投鞭斷流」,我的士兵每人把鞭子扔到淝水裡,都足以讓長江斷流,所謂晉軍的天塹,根本不足為慮。

這種亂立Flag的結局一般都會很慘,苻堅也不例外,80萬秦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而就在兩軍交戰之時,幕後統帥謝安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下圍棋。

當戰勝的捷報傳來的時候,謝安讀畢繼續下棋,只是當客人問起時,才淡定而隨意地說:孩子們打贏了。當然,謝安的內心早就洶湧澎湃,等到下完棋送走客人,他開心地連鞋上的木齒被門檻折斷了都沒發覺。(後來曾國藩學他下棋,結果戰勝太平軍的消息傳來時,曾國藩開心得暈了過去。)

謝安並非一開始就從政,一開始天天帶著歌姬四處遊玩,寄情山水,後來在他的兄長謝萬敗軍遭罷時,在東晉王朝內憂外患時,才終於出山。如今在南京還有個小土坡名叫「東山」,便是他出山後因為思念故鄉,而仿造浙江紹興老家的上虞東山所建。有個成語「東山再起」,便出於此。

想都不用想就知道,相比於孟嘉,一直想要建立豐功偉業的李白會更欽慕謝安。對於謝安的東山再起,李白大加讚賞:「謝公東山三十春,傲然攜妓出風塵。」

然而,作為「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的李白,最終沒能「傲然攜妓出風塵」,而是活成了孟嘉,「攜妓東土山,悵然悲謝安」;「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最終,李白還是活成了自己不喜歡的樣子。

三、菊花就酒

李白,不喜歡陶淵明。

有一年的重陽節,李白登上巴陵,看到洞庭的水軍氣吞萬裏如虎的樣子,態度分明地寫道:「酣歌激壯士,可以摧妖氛。握齱東籬下,淵明不足羣。」

俱懷逸興壯思飛的李白,自然不喜歡親自耕種的陶淵明。

而陶淵明的外祖父就是落帽的孟嘉。

陶淵明頗神往他的外祖父作風,在他的母親去世的時候,還為孟嘉寫了傳記:《晉故徵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從後來不為五斗米折腰而隱居來看,陶淵明亦是如此踐行外祖父的灑脫做派。

如此想來,有了孟嘉的重陽節落帽的典故,陶淵明的愛菊,似乎也便順理成章了。「晉陶淵明獨愛菊」的典故人所皆知,陶淵明的另一個為人所知的愛好便是喝酒,奈何家中貧窮,經常喝不到酒。

菊花與酒的搭配,在陶淵明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時的省長王弘想結交陶淵明,陶淵明總是避而不見。王弘倒是很有毅力,也會想辦法,讓陶淵明的朋友在他回家的路上擺了一桌酒席,自己先躲了起來。陶淵明路過一看,便坐下與朋友把酒言歡起來,喝到眼花耳熱後,王弘這才現身。喫人嘴短,喝人更嘴短,於是陶淵明便與王弘相識。

有一年重陽節,陶淵明看著滿園的菊花,無奈家中無酒,寫下了《九日閑居》的名篇,序文中寫道:我自己閑居著,最愛的就是重陽節了,可惜如下有菊花滿園,卻沒有酒喝,只能看著花寫寫文章寄情。

正在陶淵明煩惱之時,王弘派了個白衣少年,送來一壇菊花酒,陶淵明大喜,痛快豪飲,醉放自然。當真一個「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從此,重陽節又多了一個典故:白衣送酒。

有一次,蘇軾的朋友派人給他送了六壺酒,並在書信裡面告知,結果酒還沒到,信倒是先到了,調皮的蘇軾便寫詩戲弄道:「白衣送酒舞淵明,急掃風軒洗破觥。豈意青州六従事,化為烏有一先生。」

這其中的「白衣送酒」的典故就是出自於陶淵明。

四、登高閣

白衣送酒的典故,王勃也寫過。

一年重陽,王勃寫道: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如今很少人知道,重陽節,曾經也被稱作「滕王閣序節」。原因很簡單,曠世奇才王勃的《滕王閣序》就是重陽節這天寫出來的。開篇寫道:「都督閻公九日大宴滕王閣」

《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當時,王勃的父親擔任交趾令。王勃前往探視父親,九月初九路過洪州時,州牧閻伯嶼正在重修的滕王閣中宴請賓客及部屬。他想誇耀女婿吳子章的才氣,便事先拿出紙筆請賓客動筆作序,所有的賓客都知道他的用意,沒有人敢作,只有低情商的王勃拿筆一揮而就,卻也從此給「重陽節」賦予了多一份華彩。

王勃的一生隕落很快,寫重陽節的詩句總是顯著苦悶,也因為年輕,還未能修鍊到陶淵明、孟嘉那樣灑脫的境界,所以詩裏總是直訴心思:「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五、寄情懷古

同樣才華橫溢的李白,有酒有花有故事,為此尤愛在重陽節寫詩。

我覺得尤其好玩的是,他第二天酒醒之時,為菊花感到悲傷而寫的:「昨日登高罷,今朝更舉觴。菊花何太苦,遭此兩重陽?」

李白感嘆菊花命苦,亦是感慨自己的命苦。

在李白的大多數詩歌裏都能看到這種悲嘆。在《夜泊牛渚懷古》裏,李白寫道:「登舟望秋月,空憶謝將軍。餘亦能高詠,斯人不可聞。」其中的謝將軍指的謝尚,而謝尚就是李白的偶像謝安的堂兄。

謝尚曾經在牛渚這個地方夜遊,發現有人吟誦詩歌,細聽之下發現是個大才,便邀請上船敘談,結果意氣相投,自此對他加以重用。李白的空憶,便是這種大展宏圖的機遇,不過「謝安不遇,如同孟嘉」。

攜壺酌流霞,搴菊泛寒榮。

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龍山」、「落帽」,自然經常出現在李白的詩歌中,不知道李白是否想過孟嘉在龍山的那場宴席上究竟說了什麼才能從容化解尷尬。或許他不會去想,畢竟他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性格。

關於龍山上,孟嘉究竟寫了什麼,歷史上並沒有記載。但發生在謝尚身上的一個故事,或許可以用來解讀孟嘉那天在酒席上到底寫了什麼。

謝尚8歲的時候,有一次隨同長輩迎接賓客,賓客很捧場,見席間的謝尚聰慧便誇道:「我們這裡坐著一個顏回啊」(顏回14歲就跟著孔子)。

謝尚從容答道:那得在座的有孔子,而後才會有顏回啊。

至此,完成了商業互捧,賓客其樂融融。

以此觀之,孟嘉大體上也是如此吹捧。

這種事情,李白自然做不來。

六、悲秋思親

毫無意外,李白得罪了高力士,被賜金放還,漂到了洛陽。

恰巧杜甫也在洛陽,因緣際會,兩人相見。

聞一多說: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個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唸的。

杜甫寫過兩首《贈李白》,其中有一首寫道: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後世人多不解,覺得杜甫是在規勸李白。

然而,縱觀杜甫妻兒老小經常挨餓受凍的悽涼一生,其實杜甫最羨慕的可能就是李白的「痛飲狂歌」「飛揚跋扈」。

人都是傾慕自己所缺的。

杜甫羨慕李白,李白羨慕謝安,謝安羨慕退隱的東山生活。

杜甫的詩歌裏,病痛與飢餓是常見的主題,一句「入門依舊四壁空,老妻睹我顏色同。癡兒不知父子禮,叫怒索飯啼門東。」便可見一斑。

杜甫在一年的重陽節登高寫下了千古名篇《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誰能從這些詩句中再看到年輕時候的杜甫,那個曾揮筆寫下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對未來滿懷著憧憬的少年身影。

在杜甫的筆下,重陽節是充滿無限悲涼,肝腸寸斷,畢竟親友離散,生死未知:

《九日五首》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九日藍田崔氏莊》

老去悲秋強自寬,興來今日盡君歡。

羞將短髮還吹帽,笑倩旁人為正冠。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峯寒。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

杜甫這種悲嘆,身處身富貴的王維自是無法體會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怕是重陽節時被提及最高的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單獨憑藉一首詩,也足以讓「登高」「茱萸」成為重陽節的主題。

只是,親友不能相聚,終究與生死別離無法相提並論。

重陽論悲秋,無出杜甫。

七、看茱萸

重陽節,看茱萸的態度上,蘇軾有過一次變化。

1074年的重陽節,蘇軾給朋友送別,那時候流行填詞唱歌,蘇軾便填了一首新歌詞《浣溪沙·重九舊韻》:

白雪清詞出坐間。愛君才器兩俱全。

異鄉風景卻依然。

可恨相逢能幾日,不知重會是何年。

茱萸子細更重看。

歌詞裏這麼唱到:才華橫溢如你,如今卻要說分別,不知何時再相見,再來細細看茱萸。

當時歌聲中的人沒有想到,沒過幾年,改變蘇軾命運的「烏臺詩案」就要發生。

人生起伏,但不變的是重陽節。

蘇軾在烏臺詩案後的又一個重陽節裏,給自己寫了一首歌《西江月·重九》:

點點樓頭細雨,重重江外平湖。

當年戲馬會東徐,今日悽涼南浦。

莫恨黃花未吐,且教紅粉相扶。

酒闌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間今古。

蘇軾從「仔細看」茱萸,蛻變成了「不必看」茱萸。

一束茱萸,人間今古。

可想而知,看破紅塵的蘇軾,必然與李白不同,會更喜歡陶淵明。以至於被貶黃州的時候,蘇軾還用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改編成了一首歌,有事沒事哼幾句。

八、壯懷

在陶淵明的眼中,菊花是隱逸的象徵;

元稹倒是順著陶淵明的偏好,把菊花推向了不同的性格: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而後,黃巢把「此花開盡更無花」的意境寫到極致,以至於讓世人對菊花完全改觀: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菊花還是那個菊花,但菊花已經不是那個菊花了。

將重陽節寫得壯懷激烈的還有毛澤東,他曾填過一首詞《採桑子·重陽》: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

在古人看來,九為「陽」,九月九日是雙重的「陽」,這一天陽氣極盛。在一年之中陽氣最足的日子,我覺得壯懷激烈的寫法才最應景。

不僅僅對菊花,毛澤東對梅花也做過同樣的樂觀處理。

陸遊曾寫過名篇《詠梅》,其中寫道:

無意苦爭春,一任羣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毛澤東看罷陸遊的,反其意而寫道:

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同枝梅花,不同悲喜。

九、境界

有一次,謝安問侄子謝玄,《詩經》裡面最喜歡哪一句?

謝玄看著謝安風流半生,時時攜歌姬上東山,便合時宜地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謝安說:我覺得是「訏謨定命,遠猶辰告」。

這就好像有人問你最愛那首歌,你說周杰倫的《mojito》,對方說他最愛國歌。

當時的謝安已是權臣,自然不方便再說「楊柳依依,雨雪霏霏」,只能講「訏謨定命,遠猶辰告」。同樣,我們也無法苛責古人多悲秋,畢竟又有幾個黃巢與毛澤東呢。

PS: 提及國歌,韓紅在《我是歌手》的總決賽裏就是這麼做的,似乎最後拿了冠軍。


最有名的還是王維的那首,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陶淵明辭官賦《歸去來兮辭》之後,躬耕自資,南畝薄收,常苦無酒。根據《宋書·陶潛傳》記載,江州刺史王弘欲與之結交,卻百計而不能夠。九月九日,重陽佳節應時而至,籬邊菊花開得金燦燦,奈無酒何?淵明獨坐花叢良久,不覺採菊盈把,抬頭忽見一白衣由遠及近,原來是王弘遣吏送酒。率真的詩人也不客氣了,即便就酌,大醉而歸。

這便是唐代詩人在重陽之日,幾乎都會想起的美麗典故——「白衣送酒」。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新京報書評週刊


撰文 | 三書

01 菊,花之隱逸者

《九日閑居》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閑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從小序來看,此詩可能寫於白衣送酒的那天,「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正是當時的場景。

陶淵明愛重九之名,而且舉俗愛其名,為什麼?三國時魏文帝曹丕在給鍾繇的信中說:「九為陽數,而日月並應,俗嘉其名,以為宜於長久」。兩九相重,故曰「重陽」,亦稱「重九」,取長久之意。

重陽節作為傳統節日,其源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據《呂氏春秋》之《季秋紀》載:「(九月)命家宰,農事備收,舉五種之要,藏帝籍之收於神倉,祗敬必飭。」到了西漢,便有了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登高祈福等求壽之俗,又承先秦慶豐收之義而有「九月九日,四民並籍野飲宴」(《荊楚歲時記》)等活動。

關於菊花酒的釀法,漢代《西京雜記》中說:「菊花舒時,並採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或許因為酒常不足,陶淵明的喝法卻是直接將菊花浮於酒上。

滿園菊花盛開,香氣襲人,詩人徘徊花叢間,只好空自長嘆。沒有酒,菊花再好也徒然。沒有菊花酒的重陽節,還能叫重陽節嗎?能,因為還有詩。

「世短意常多」,五個字把人生說盡了。《古詩十九首》曰「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意思類似。世人都想長壽,因為人生太短而想做的事又太多。前兩句釋重陽節求長壽之義。

「日月依辰至」,不論人世多不多艱,春花秋月輪迴不變。蘇東坡評價陶淵明詩「質而實綺,癯而實腴」,此味當在這些貌似平平淡淡,實則意味深長的句子上揣摩。

下面說到重陽節的天象和物候,都很真切。過了重陽,天氣將寒,歲之將暮,讓人感覺離死亡又近了一步。陶淵明當時已五十多歲,對於時序流轉更加驚心,也更加珍惜這些特別的節日。

菊能延壽,酒以忘憂。奈何身寄蓬廬,空視時運傾?因為無酒,酒杯也為他感到羞恥,菊花開得再好也是浪費。杜甫在《九日寄岑參》詩中有類似的句子:「是節東籬菊,紛披為誰秀?」那年長安霖雨連下六十多天,杜甫困在家中無法出門而作是詩。

天已經冷了,菊花卻開得黃燦燦。也許就是從「寒華徒自榮」,陶淵明獲得了某種啟悟,所以後四句忽然一轉,由前面的無酒可飲空負佳節的嘆息,翻為「緬焉起深情」。對人生的深情,對人世的大悲心,促成最後對人生意義的反問。

飲菊花酒並非陶淵明的發明,但菊花經由他而變成隱士的象徵,並在後世文人中廣為流行。直至今日,除了陶淵明的菊花,詩人們可曾見過別的菊花?

唐寅《東籬賞菊圖》

02 無人送酒,奈菊花何?

王弘遣人給陶淵明送酒,這等好事豈能人人皆有?唐代詩人為之艷羨,為之望眼欲穿,也不見個人影也來送酒。於是,一邊過現實版的重陽節,一邊遙想淵明詩中的風采。

《九月九日贈崔使君善為》

野人迷節候,端坐隔塵埃。

忽見黃花吐,方知素節回。

映巖千段發,臨浦萬株開。

香氣徒盈把,無人送酒來。

這首詩寫的是初唐詩人王績過的一個重陽節。王績生於隋末,自幼博聞強記,十歲時遊歷長安,被名公巨卿目為「神童」,後舉孝廉入仕。唐貞觀初,他自度不適合官場的「羅網」,遂回家鄉東皋山隱居,過起與世無爭的耕讀生活,號「東皋子」。

王績的詩樸素真率,意趣悠長,比如那首《秋夜喜遇秋員外》:「北場芸藿罷,東皋刈黍歸。相逢秋月滿,更值夜螢飛。」鋤完豆地割了黍歸,正好友人來訪,秋月滿、夜螢飛,人生在世,還有什麼比此刻的快樂更純粹!

王績的性情與陶淵明很像,簡傲、嗜酒,他似乎也有意效仿五柳先生,而作《五斗先生傳》,辭世前也自作墓誌銘。另外,王績精通音律,又注老、莊,又編酒譜,比陶淵明似乎更多了幾分仙氣。

此詩首句的「野人」乃作者自稱,「隔塵埃」就是遠離塵囂。節日是俗世的,既然獨自隱居,那麼也無所謂過不過節,甚至連節氣物候都忘記了。「節候」就是二十四節氣七十二物候。

「忽見黃花吐」,看見菊花開,才驚覺又到重陽節。山崖水畔菊花開遍,東皋子不覺採菊盈把,一時悵然,此情此景宛若陶淵明。可惜「無人送酒來」,他自嘲比陶淵明還要寂寞呢。

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也有一首《九日》

九日重陽節,開門有菊花。

不知來送酒,若個是陶家。

王勃在此反彈琵琶,不說無人送酒,卻說家家門前開有菊花,縱然有人來送酒,哪一家纔是陶家呢?此詩別出新意,暗含微諷,詩人感慨像陶淵明那樣高潔的人,如今恐怕很難找了。

張大千《淵明賞菊圖》

03 菊傍戰場開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

欲登高去,無人送酒來。

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

岑參此詩附有一句小序:「時未收長安」,可知作於安史之亂期間。題目《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即行軍在九月九日這一天思念長安故園。

國都被異族攻陷,詩人在行軍途中,逢重陽節,心情之悲慟,絕非王維那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所可比擬。作為重陽節思親的名作,「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詩渾然天成,句句關心,在外漂泊的遊子,每個人都能在詩中讀到自己。這種思親的心情哀而不傷,或許還隱隱地有些甜蜜。

岑參心情恐怕「悲慟」二字也不足以形容,僅看題目已使人淚下。每逢佳節倍思親,那還是和平年代,想家而已。戰爭期間,國難當頭,家家離散,一身更如雨萍風絮,隨戰事進退而生死浮沉。岑參是河南南陽人,久居長安故稱「故園」。他在此想的不僅是家,還有故園平靜的生活,更有對都城長安的憂心。

「強欲登高去」,重陽登高是習俗,習俗是民族的記憶,生活的延續。但岑參可能更想登高望遠,看看周遭還在的山河,遙想胡人鐵蹄下的長安。「強欲」是沒有心情過節,也是悲慟太重而登高很難。時難年荒,有幾人還在過重陽節,又有誰還會來送酒呢。

「強欲」寫出了心情的沉重,但還不能叫人感到具體的悲痛。後兩句「遙憐故園菊,應傍戰場開」,菊和登高都應時令,也有更深層的意味。戰爭對生活的踐踏,由菊傍戰場開可以觸目驚心。一個細節就呈現出戰爭的邪惡。當然,如果調換視角,我們也可以說,戰爭也不能阻止菊花開在故園。菊花與戰爭構成倒影,彷彿生與死的辯證。

一個宏大複雜的主題,岑參以二十個字括盡,功力可見。

蔣兆和《陶翁賞菊圖》

04 結根失所的甘菊

公元754年,42歲的杜甫困居長安,重陽節這天,庭前的甘菊花蕊尚青。錯過了重陽節的菊花,還能叫菊花嗎?

《嘆庭前甘菊花》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杜甫雖然被後世封為「詩聖」,但他對生活中的細鎖之物體貼入微,感覺親切而幽默,即使紀行詩也很接地氣,全自一片真性情中流出。

三四兩句詮釋了什麼叫「明日黃花」。重陽節過完,曲終人散,菊花也就退場了。你遲到了,爛漫給誰看呢?!

這首詩一讀就懂,讀到最後兩句,也容易猜出杜甫在以菊自況。看到庭前甘菊遲開,他想到自己的命運。來長安快十年了,科舉也考了也落第了,《三大禮賦》也獻了玄宗也贊了,但什麼也沒發生,仍舊年復一年,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

「籬邊野外多眾芳,採擷細瑣升中堂」,回看這兩句應該也別有所指。我們不妨在今天的語境中比較一下,遲開的甘菊與眾芳細瑣,二者誰更有美才?甘菊錯過了佳節,且重陽一過,冬天速來,很快將會凋零,這不正是杜甫的人生嗎?他感覺自己也快要等不起了。

傅抱石《淵明賞菊圖》

05 菊花從此不須開

杜甫當時不知道,命運比他預料的還要可怕。不久之後,安史之亂爆發,他倉皇離開長安,後陷賊為和官,出逃後穿著一雙麻鞋,奔走赴肅宗行在,被賜了個「左拾遺」,很快又被貶……如此過山車般過了三年,他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西南漂泊,終不得志,直至客死舟中。

《九日五首·之一》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

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

弟妹蕭條各何往,干戈衰謝兩相催。

很明顯是漂泊西南天地間之作,暮年之音哀以思。此詩作於767年重陽節,杜甫時在夔州三峽。與《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作於同一個秋天。

雖然有酒,但獨酌悽涼,且又抱病,因此不喝也罷。「竹葉」指竹葉青酒,不是竹葉,但在文字上卻與「菊花」很搭。這兩句的對仗法,被稱為「真假對」。一個既無分,另一個也不須開了。「菊花從此不須開」,讀杜詩不能僅在意他的憂國憂民,也要於他的嫵媚可愛處留心。

「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五六句聲淚俱下。又是殊方,又值日落,又聞猿哭,情何以堪?!《巴東三峽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巴東三峽猿鳴悲,猿鳴三聲淚沾衣。」三峽猿鳴之悲,非暮年流離之人亦聞而下淚。

又見大雁飛來,雁自北方南飛過冬,它們為詩人帶來舊國的消息,那裡已經是霜降了啊。杜甫實在離別舊國太久,所以一點點物候,也能掀起他海量的情愁。黑猿與白雁,一黑一白,想想畫面的色調,那死亡的氣氛。

因白雁想到舊國,想到弟妹離散,天各一方不知何往。再放眼滾滾長江,想天下戰火不息,自己一身暮年……

平常人已不堪衰老,何況干戈衰謝兩相催!重陽登高本為祈福延壽,然而此日詩人獨立江上,滿目哀傷,壽以何延?壽為何延?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作者:三書;編輯:張進;知乎編輯:趙文朔;校對:李項玲。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


金秋送爽,今又重陽。農曆九月初九是重陽節,這是一個古老而又年輕的節日,這是一個登高望遠、孝親敬老的溫馨時刻。重陽節早在戰國時期就已形成,至唐代走入民間,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隨著時代變遷,重陽節發展為老年節,為這個延續千年的傳統佳節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重陽」一詞,源於中國傳統文化的陰陽觀念。根據《周易》的理論,九為陽數,九月九日就是陽數相重的日子,故稱「重陽」。重陽節的起源,與古人的驅邪避災觀念有關。南朝梁人吳均所著《續齊諧記》中曾記載一則「桓景避難」的傳說:汝南有一個叫桓景的人,為了除掉瘟魔去拜師學藝,終於在九月九日這天殺死了瘟魔。「這一天是農曆九月初九。此後每年的這一天,人們都要舉行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活動,來紀念桓景剷除瘟魔、為民除害。因為九月初九又是重陽日,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叫做『重陽節』。」(《重陽節的傳說》,語文版四年級語文上冊)

「九月九,是重陽,秋日晴,山風清。古人登高避天災,我們登高賞風景。登高望遠秋色美,敬老愛幼享太平。」(《重陽節》,滬教版一年級語文上冊)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在重陽節這天登高望遠、賞花飲酒、吟詩作賦的傳統,歷史上留下了無數關於重陽的名篇佳作。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層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鳧渚,窮島嶼之縈迴;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王勃《滕王閣序》,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五冊)初唐時期,洪州都督閻某重修滕王閣,於上元二年(公元675年)的重陽節在滕王閣上歡宴羣僚和賓客,王勃南下探親路過此地,即席而作此文。文章以華美曉暢的語言、明快疏朗的文風,鋪陳了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閣秋景圖,尤其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滕王閣序》)一句,動靜相映、色彩鮮明、意境渾融,成為重陽秋景的千古絕唱。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孟浩然《過故人莊》,部編版六年級語文上冊)這首田園詩描寫了詩人應邀到一位農村老朋友家做客的經歷,在淳樸自然的田園風光之中,主客飲酒賞花、閑談家常,一幅充滿樂趣的重陽風俗圖景呈現眼前,感情真摯,詩意醇厚。

重陽為一年節令之晚,正是秋風蕭瑟、黃葉飄零之時。古人常將生命輪迴與時令更替相聯繫,因春生秋落而感嘆生命盛衰。因此,文人墨客在重陽日所作詩篇,大多有幾分「悲秋」之感。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杜甫《登高》,部編版高中語文上冊)767年秋,詩人杜甫流寓夔州,重陽節這天,他獨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臺,登高臨眺,百感交集。空曠寂寥的秋江景色,引發了他身世飄零的感慨,滲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望中所見,激起意中所觸,詩人的羈旅愁與孤獨感躍然紙上。

重陽登高,對每個在外漂泊的遊子來說,總能激發出無限愁緒。「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部編版三年級語文下冊)佳節良辰,異鄉異土生活的王維與遠在家鄉的兄弟彼此懷念,詩人借「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缺憾來表達遊子思歸的深情,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詩中舉目無親的羈旅感引起無數共鳴。

重陽賞菊,也因與家人分隔兩地而別有一番悽涼滋味。「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醉花陰》,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上冊)重陽佳節,佳人情思難寄,獨對西風中的瘦菊,生髮出「人比黃花瘦」的感慨,詞人對遠方丈夫刻骨銘心又委婉動人的相思之情讓重陽的離愁別緒更加雋永綿長。

面對重陽,古人不外花酒空愁,滿目蕭瑟,一派岑寂。而在無產階級革命家眼裡,重陽別有一番新意。「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裏霜。」(毛澤東《採桑子·重陽》,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一冊)1929年秋,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寫就此詞。這首詞脫盡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掃衰頹蕭瑟之氣,以壯闊絢麗的詩境、昂揚振奮的豪情,喚起人們為理想而奮鬥的英雄氣概和高尚情操。在革命者眼裡,勁烈的西風、肅殺的秋氣、怒放的菊花,帶來的是為革命而戰的激情,是時不我待的奮鬥。

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在老一輩的艱苦奮鬥中開拓而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對老年人權益保障的重視,很多地方把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敬老節」。2012年年底,「老年節」被寫入《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獲得國家層面的認可。從重陽節到老年節,祈壽延年、厚德仁愛的文化傳統一脈相承,孝親敬老、關愛老人的時代內涵為傳統佳節更添光彩。

重陽,是思念的節日,是陪伴的節日,是奮鬥的節日。重陽日裏,我們賡續傳統之韻味,體味前人之情思,過一個文化味濃和充滿溫情的傳統佳節,從節日裏汲取只爭朝夕、不負韶華的精神力量,繼續以永不懈怠的精神和一往無前的姿態努力奮鬥,方有更多闔家團圓、兒孫繞膝、安享晚年的幸福。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唐 ·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唐 · 李白《九日龍山飲 》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宋 · 李清照《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

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臺。竹葉於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日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唐 · 杜甫《九日五首·其一 》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唐 · 杜牧《九日齊山登高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