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手裡有一臺尼康D810和24-70鏡頭,用了兩年左右,前期使用率較高旅遊都帶著,但後面感覺太重了,相機加鏡頭就將近2kg,現在想換一臺輕便的相機,看中徠卡Q和富士xt3,喜歡徠卡的作工、便於攜帶、成像質量也不錯,喜歡富士的輕便和膠捲模式。請用過或比較瞭解的朋友給點意見,感謝。


徠卡Q,富士XPRO1,松下GH5,,松下G7松下GF9用戶表示。。Q的做工和松下毫無差別,機械做工還不如GH5,電池和松下G7直接通用。

有差別的是那顆28 1.7鏡頭,數碼系統直接,完全,一模一樣松下換標。對焦系統也很慢。

Q就是小玩具一個,適合沒事買個玩玩,不適合唯一機身,高感不如XT3。

理想狀態是買個XT3日用,買個Q撫摸。


旅遊比較多嗎?果斷富士xt3,別買xt30,做工考慮。其實現時點我選擇再等等然後買xt4或者xh1。

xt3配xf1855基本滿足需求,視頻過半換xf1680,拍妹再來xf23/35f14。

xpro3和徠卡華而不實,裝文藝可選。


我旅行帶的是xt3。但我最後會換xpro3的。

徠卡q對我基本上沒有吸引力,28mm不可更換鏡頭限制太多啦。我都花兩萬塊錢了還不能換鏡頭。而且q系列壓根就不是徠卡旗艦系列,我個人是不太喜歡花很多錢買非旗艦。


徠卡Q或XPRO3吧,或者等X100F下一代。

XT3更適合配稍微大一點的鏡頭。


D810你手裡只有那一顆變焦的話,你用的最多是哪個焦段範圍?

Leica Q的體驗和畫質毫無疑問更好。如果你絕大部分都是用到廣角端,最多到50mm,可能用徠卡一機可以,否則的話還需要徠卡Q之外另外一臺解決其他焦段需要。

XT3也不錯,不過畫質上會稍差一點。不過和D810加變焦比,富士加一隻好定焦的畫質倒也不太輸。


徠卡q系列千萬別買,沒意思。XT3有視頻需求果斷出手,xPro3當玩具把玩可以,講實話如果xPro3是真正的旁軸測距相機我肯定入手,可惜是電子模擬,不過用起來也很舒服了


佳能5d3 徠卡Q1 富士xpro3用戶的感覺是

如果追求輕+小,那不如適馬fp了。或者富士x100

徠卡q的操作和速度簡直讓我不想拍照片了。

富士xpro3倒是一個好玩具,但是也就是比普通單反略輕略小。如果追求極致還是不方便

xt3毫無意義。


別的先不說,xpro3一點也不輕便。一個殘幅做得體積賽全幅,加個1.4鏡頭重量也超過q,拿在手裡基本就是一塊磚。

如果不是特別喜歡旁軸造型直接買xt3,各方面體驗都更好(更好的操控、握持感、屏幕結構、視頻性能),價格也低很多。而且銀色的外形我覺得比xp3那個髒兮兮的大額頭更好看


佛系推薦。這兩臺比較推薦Q。

紙面參數都已經比較的很詳細了,不如換個角度來思考。更推薦Q是因為全畫幅。底大一級壓死機不是亂講的。所以Q的比較對象應該是RX1r2或者A7m3這種。

還有Q這顆28/1.7A在同體積的相機頭28裡面也算真香頭,跟徠卡M28/1.4區別不大,注意關鍵詞,同體積!

這兩臺機的最大不同就是1畫幅,2可否更換鏡頭。至於售價是因為兩臺機器的迭代關係。

畫幅意味著什麼?意味的就是寬容度(動態範圍)和色彩。寬容度分兩種,1物理寬容度,2數字後期寬容度。

物理寬容度就是感光面積帶來的,同場景同等效焦距更大感光面積帶來的是更柔和的灰階過度和更大的高光暗部寬容度。可以去看外網的A7r3和X1D的對比視頻,高光部分明顯X1D更柔和。兩臺都是sonyCMOS。

數碼寬容度就是全看像素多少了,像素越多後期RAW的極端調色寬容度越大,其實這也是個物理特性。RAW是感光器元數據,像素多意味著對同一個場景的採樣更多,採樣更多後期計算差值的空間就更大。

基於以上兩點,就明白為啥會有44x33這樣尷尬的畫幅了,44x33就是個645的截幅,但是他也有存在的意義,因為物理和數碼寬容度的優勢都是巨大的。

如果講膠片和數碼的對比,從66往上,雖然就算掃描也只有4x5和更大的能幹過數碼1億的645,不過物理高光的柔和度依舊是645無法比擬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