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華人,泰華人,越華人等等都早已融入各國,在一陣陣幾十年反華政策中迷失了,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卻保持住了中華文化,而且紮根極深呢?

是原住民馬來人對多元文化比較包容嗎?

大馬華人先輩對中華文化在大馬繼承和發揚做出了哪些努力?


我一直都相信,語言及教育是文化傳承中最重要的一環。而馬來西亞是除兩岸三地外,唯一擁有完整中文教育體系的國家,這也致使大馬得以保留最傳統的中華文化。

甚至不諱言地說,在某些方面的傳統文化,馬來西亞比臺灣保留得還要好(如傳統節日),也勝過中國大陸(如廟宇,當然這也和目前中國的國情有關)。

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學院,馬來西亞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完整的中文教育體系,「族魂」林連玉先生功不可沒。

來自福建永春的林連玉畢業於廈門的集美師範學校,接受純中文教育,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繼續留在母校執教。1927年因時局動亂,他乘船南下,到馬來亞展開新生活,在當地的中文學校擔任教師,並在1951年正式成為馬來亞聯邦公民。

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簡稱教總)和馬來西亞華校董事聯合會總會(簡稱董總)都是在林連玉的推動下成立的,而這兩個組織直到現在,依然是推動大馬華文教育最主要的組織。

1951年起,林連玉擔任教總第一任主席,直到1961年他被褫奪公民權為止。在這期間,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多次面臨存亡危機,包括《1952年教育法令》宣佈以英文及馬來文為媒介的國民學校將取代華文和印度文學校、《1954年教育白皮書》建議在華校開設英文班,企圖逐漸以英文班取代華文班,達到消滅華校的目的、不以華文學校做為兒童入學登記站、鼓勵華文中學接受津貼金並改製為國民型中學(也意味著不改制的華文中學將得不到分毫來自政府的津貼費,學校全部開銷都得自力更生。不接受改制的就成為如今的獨立中學)。

面對來自政府施加的壓力,林連玉多次代表或帶領華人社會(簡稱華社)積極抗爭與爭取,成功抵制《1952年教育法令》與《1954年教育白皮書》,粉碎政府消滅華校的陰謀。

林連玉的理念為1.各民族教育以母語為媒介 2.各民族教育一律平等。

1961年,林連玉抵制華文中學改制的政策,言明:「華文中學是華人文化的堡壘,津貼金可以被剝奪,獨立中學不能不辦」。同年,他被內政部以「故意歪曲與顛倒政府的教育政策」為由,褫奪公民權。他之後接受訪問時坦言,「我的個人利益早已置之度外,為華文教育犧牲永不後悔。」

林連玉其後隱居吉隆坡20年,雙眼患上隱疾嚴重影響視力、生活困頓,但他從未因此屈服。生前訪客稀疏的他於1985年逝世,上萬人送葬,場面空前。他死後被董教總尊稱為「族魂」(取自馬來諺語「語言是民族之靈魂),也被稱為「馬來西亞華文教育之父」和「華教第一鬥士」。

林連玉生前曾表示:「成為馬來亞的國民,是以盡義務、效忠誠為條件,不是以棄母語、毀文化為條件的」、「我們的文化,就是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的教育機關,就是我們民族的文化堡壘。」

雖然截止現在,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仍面對重重危機,包括華文獨立中學的文憑不被政府接受、1956年《拉薩報告書》中的最終目標——「本國教育政策的最終目標,是將各個種族的兒童聚集於同一國民教育制度下之下,以本國國語為主要教學媒介」。

但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能保存至今,除了林連玉,還有許多華教鬥士的功勞,包括沈慕羽、陸庭諭、黃潤嶽等人。更有許多願意捐款贊助華教發展的社會人士、願意低薪去執教的老師、願意將孩子送往獨立中學的父母,都是讓華教能蓬勃發展的偉人。


先不提華人,就說馬來西亞這個國家。

1)獨立前英國的統治政策:

在英國殖民時期,英國人把各個種族分別治理,形成了各個種族的不同城市/村落,這就造成了馬來西亞在獨立之前,各個種族一直高度保有自身的文化不被污染。這政策影響深遠,一直到現在,各個種族都有些自己主導的城市,而主導城市作為文化輻射地區,保持了文化的獨立性,被同化的程度較低。相比之下,印尼泰國菲律賓的華人(或者其他族羣)較平均分佈在各個城市,降低了文化保持的能力。

2)在法律層面,各個種族的保障

馬來西亞獨立之時,與英國簽訂的法律中,就確定了三大民族(馬來人,華人,印度人)在政治上權利的存在,也確定了馬來西亞非民族國家,非宗教國家的特性。雖然各民族權利各有高低,但畢竟有了抗衡的力量。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相比起其他國家,馬來西亞的政治家對其他文化保持著更開放的態度。

3)五一三事件以及後續影響

五一三事件,發生於1969年5月13日,背景是反對黨的得票總數第一次超過了執政黨,反對黨大勢慶祝,引起了執政黨中的極端種族派的不滿,從政黨衝突演變成種族衝突,事件冷靜期延續了好幾個月,並對後來數十年的政策造成影響。

在探討華人事情時,很多人總會忽略了馬來西亞的排華事件,馬來西亞的排華事件發生得早,相比其他國家更溫和,政府作為也較大。在泰國排華事件發生時,泰國華人選擇放棄華人姓名,改用泰國姓名。在印尼排華事件中,大部分有勢力的印尼華人選擇出走。菲律賓華人選擇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改西班牙姓,選擇融入當地文化或歐洲文化。

而馬來西亞的排華事件中,在巫統(當時執政聯盟的最大黨)內部,激進種族主義派卻被穩和派給取代,改良主義思想崛起,並廣泛受到各個種族的歡迎,大大降低了種族間的衝突,也使得各種族的融合變得困難。而像是印尼,華族文化的破壞是由政府極端派做主導的(控制教育和媒體),而泰國和菲律賓,雖然政府沒有主導,但政府的不作為,造成了高壓情緒一直普遍存在在民間中,使得人民主動放棄文化。

4)華人的抗爭

事實上,從獨立前到獨立後,激進馬來西亞馬來人從未消失,在政治上權利也不小,他們一直希望馬來西亞成為單一種族單一文化的國家(也就是說華人,印度人融合馬來人羣體),甚至覺得各種族的不融合造成了馬來西亞的落後。

教育:從《巴恩報告書》,《1952年教育法令》,《1957年教育法令》,《1960年達立報告書》,《1961年教育法令》,《1967年國語法案》都旨在從教育著手使馬來西亞成為單一種族國家。

而《1979年年內閣檢討教育政策實施委員會報告書》後,政府開始把重心放在提升馬來人的社會與經濟地位,而不是強硬式的融合,對華人和印度人的文化保存的述求採取消極態度,把重心從教育融合改為社會環境融合。

相比其他國家,馬來西亞從法令上確保了華人小學生學習華語的權利,印度人學習印度語的權利。如果不會民族語言,怎麼確保民族文化的延續,如果知識階級不認識民族的文字,有有誰在乎自身的民族文化,並為之抗爭呢?這也是為什麼馬來西亞華人有源源不斷的新人,一代一代為文化保存所努力。

傳媒:馬來西亞打擊傳媒的事件也不小,從媒體上打壓其他種族的文化。在1969年以前,對傳媒的打擊程度不如打擊教育程度大,在1969年後,隨著《內安法令》的立法,變成了打擊傳媒最大的「利具」。其中以1987年的「茅草行動」演變的禁報最為著名。但茅草行動不禁打擊到了對手,也打擊到了自己的政黨,在各方的抗爭下,最後這件事情可以說以「恢復原狀」落幕,但卻也造成了媒體自身的「禁言」,避免談論某些事情,尤其是煽動民族情緒的(這也包括煽動馬來人民族主義也被打壓了)。

經濟:在過去,華人幾近壟斷了馬來西亞的經濟。身為市井小民,要怎麼跟老闆對抗呢?也因此,佔據馬來西亞人為大宗的馬來人在文化上很難蠶食華人文化。但隨著政府人員著重在提升馬來人經濟水平,馬來人經濟地位提升,使得馬來文化輻射能力增加,使得華人和印度人被迫依馬來人做事,配合馬來人的文化習慣。這將是未來馬來西亞華人文化保持的最大挑戰。

寫在最後,馬來西亞華人文化的未來與挑戰:

要說未來的事,這或許顯得有點自大,但我想就拋磚引玉提出點想法。

隨著本土文化在世界的興起,馬來西亞華人(甚至包括新加坡華人)也逐漸注重本土文化,不再強烈依賴中國,臺灣,香港等各地華人的文化,逐漸形成一些以本土華人文化為特色的傳媒,而不是依據所謂的「正宗」的中國文化為標準來指責自身的不對(甚至因為中國,臺灣,香港文化的差異,而有三個不同的「正宗」文化而困惑)。

例如,「巴剎」是菜市場的馬來文pasar, 甚至都有了「自己的標準華語字」,在本地鮮少有人用「菜市場」,那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不能在文章裏用「巴剎」這詞呢?甚至,有些詞語,我們甚至承認了外地的新詞,卻對本地的新詞(甚至舊詞)視而不見,這不矛盾嗎?

也因此以吉隆坡為主,越來越多人關注本土的華語文化,甚至積極捍衛新文化,這其中就有廣為人知的astro非傳統的新年歌(今年:《勇氣棒嘟嘟

ASTRO 2019 賀歲主題曲—【勇氣棒嘟嘟?

www.youtube.com

》),也逐漸多了許多以本土語言特色為主的電影(例:《冠軍歌王》),新文化在逐漸被重視。

但是新文化也受到了影響,其一就是馬來人經濟地位的提升而造成了本土華人文化被蠶食的影響(當然也包括華人數量比例越來越少的影響)。其二就是中國媒體的強勢(甚至包括手機和app的影響加成),使得越來越多人講話感覺就不那麼「本土」,但是隨著本土文化認同的降低,這些人反而被馬來人文化給蠶食。

(舉個例子:例如小孩子會說著666,但因為不是由本地所生成,演變成大家說的666意思都不太一樣,降低了華語的記憶性,相對提升了馬來文和英語在其自身的地位)。

四個重要的因素:自身的力量、妥協的力量、異議的力量、中庸的力量

自身的力量

四、五十年代是一個關鍵時期- 戰後復甦、去殖民運動、民族主義、左翼思想等等等等同時出現,你想爭取什麼就得在那時候爭,如果那時候你不去爭、爭取失敗,或沒有條件去爭,以後就沒有機會了。

那個時候,華人在馬來亞的總人口中佔了接近40%,除了人夠多,還有經濟力量,也有政治力量(現在人數有增加,但比例下滑,因為土著和馬來人太會生,你華人生一個,馬來人生十個)。

除了人數夠大,馬來亞華人的分佈也很特別,一方面,我們分佈得比較均勻,16個行政區中有11個行政區有至少10%華人人口,其中8個行政區的華人人口高於20%。另一方面,縣、地級市的華人有至少一半在市區內,另一半在城郊地區,這種說集中不集中、說鬆散不鬆散的狀態讓華人能掌握一定的政治力量。

為什麼?因為議席的分佈 -- 華人這種集中不集中、鬆散不鬆散的分佈造成全國不少議席內都有顯著的華人選民人數。對,這種議席越來越少(上屆選舉全被前首相納吉給劃掉了),但在其他民族政治分裂的時候,華人選民就成了關鍵。這也是為什麼去年509大選,馬來西亞能推翻納吉。

總結這一段,馬來西亞華人人口夠多,地理分佈特別,所以無論在經濟或政治上都不能被忽視。

妥協的力量

妥協是一件很神奇的東西,妥協讓意見發生分歧的兩方都不高興,但沒有妥協,東西就轉不起來。美國的憲法就是靠妥協才能通過,英國脫歐搞成這樣就是因為大家不願意妥協,所以,妥協這事兒絕對不能忽視。

妥協的例子包括:

  • 社會契約- 華人用承認土著的特別地位來換取國籍/公民權
  • 教育法令- 國民型華文小學、國民型中學能寫入教育法令內,而不是被改成馬來語的國民學校,也是妥協的成果

異議的力量

前面說了,妥協是讓雙方都不高興的,因此一個社會有妥協派就會有反妥協派,在這裡指的就是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鬥士,還有華文獨立中學。一方面,妥協派認為有國民型學校已足矣,另一方面,反妥協派認為國民型學校是不能被接受的,於是就出現了華文獨立中學。

當然,比起妥協派,反對妥協的這條路比較崎嶇,所以每間獨中堅持到今天,靠的都是這些反對妥協的人的血、淚、汗。

那為什麼這些反對妥協的人無法被除去呢?這又回到第一點-- 人夠多。華文獨中在馬來西亞華人社會中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和勢力的,任何華人政治家或政客為了拉攏這些人的支持,也必須想方設法去安撫這羣人,這也就是為什麼統考承認的問題這樣拖了幾十年還解決不了。

當然,我相信獨中能走到現在,也少不了臺底下的妥協。

中庸的力量

最後這因素也很重要,中華文化能生存的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當政者中庸。馬來西亞理論上是M S L國家,但幾十年來的執政者雖然保守,但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社會的中庸,對社會多元化則是不鼓勵也不打擊,所以中華文化才能跟馬來人機印度人的文化並存。


我是馬來西亞華人

中學畢業有半年了

我想表達的是 華人在馬來西亞是有點辛苦的

我就拿我上課時的來說吧 我是讀國中的 就是政府的馬來學校 我們學校雖然是馬來學校 但華人偏多 中一中二 老師讓讀華小(華文小學)的學生 一定要學華語 上華語課 到了中三 大家是有權利選擇要不要上華語課的 因為中三有一個大考叫PT3 是決定中四你是理科班 文科班 還是學畫畫的班 因為有了選擇的權利 有很多學生就放棄了學華文的機會 他們覺得會說會講能溝通就好了 要把學華文的時間放在其他科目上 好 那沒關係

到了中四 和中五 學生如果要學華語 是要放學後留下來繼續上課的 聽老師說他們要這樣做有一部分理由是因為學校不把華文當一回事 他們讓要學華文的學生放學後後留下來 不要浪費正課時間 除此之外 學校為了*鼓勵*學生不學華語 凡是華語考試中誰不及格的 都不能繼續上華文課 不得不說 有些學生是有著一顆學華文的心 但是成績不好 其實也聽老師說學校這樣做也是因為不想我們學校的整體成績被拉低

還有過分的是 一些華人老師 是學校的高層 每當他們一進來代課 或者有見到我們學華語的學生 他們都會叫我們放棄華文 把時間專註在其他科目 與此同時 教我們華語的老師 卻拼盡全力叫我們不要不學華文 因為如果連我們自己華人都放棄自己的母語 -華語 那請問中華文化 誰能傳遞下去呢?

其實華文很難 也是學生放棄華語的理由

很多有拿華語的優異學生在大考SPM 都是拿了9個A一個B 的成績 而那一個B 就是華語了

不能說是他們不夠努力 華語在SPM 真的很難拿到A 的 華語特別難 程度特別高

如果沒記錯 曾經有新聞報道過 upsr (12歲孩子上初中的大考)的華語題目有用了 SPM (17歲孩子上大學的大考)的模擬考題

大家可以上網查 *SPM報考華語的學生*的數據一年真的比一年少

華文 在 國中 很難立足

雖然說出到社會工作大家是用英文的

但還是希望看到這篇文章的國中生 能夠繼續學華文

謝謝。


據我所知,泰國華人雖然很多不會講Mandarin的,但是潮州人移民到那邊特別多,而且這些潮州移民也都還在講潮州話啊。雖他們可能不會漢字和Mandarin,但是會講Teochow家鄉話,並且仍然祭祖,信佛、道教,難道也不算是保留了中華文化?

印尼華人社區一樣存在這種情況,我爸爸的同事(廣府人)大概十年前去過一次印尼的華人社區,說在那邊講福建話(那邊人對閩南語的稱呼)和廣府話都蠻多的,講Mandarin的就少一些,但是就我爸的同事說,那時在這些華人社區活動已經可以沒有什麼語言障礙。華人社區也很傳統,有祭祖活動敬神活動,這難道不算保留了中華文化?

綜上,說印尼華人和泰國華人沒有像大馬華人一樣有成體系的華文教育,是合理的,但是如果非要說泰國華人和印尼華人沒有保留中華文化,總歸是有失偏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