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部分影像跨考臨牀專碩的同學,執業證上範圍是臨牀科室還是影像科呢?


不會。

現在藥品和耗材都不讓收費了,醫院只能靠檢查和診療費收入。理論上來講,影像科的檢查費可能要拿多一些出來給臨牀和行政科研人員


這個問題目前來講很難預測,原因如下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的崛起已經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洪流,任何行業都可能被人工智慧的衝擊波及。工廠流水線裝配這樣的工作自然不必多說,從新聞稿的創作到法律卷宗的審理,以及翻譯及金融分析都無一例外的受到很大衝擊!醫學影像識別?那恭喜你 這是人最難擊敗人工智慧的地方。

早在我們上大學的時候(大約5年前),Google的人工智慧在圖像識別這一塊就已經可以擊敗資深的影像學專家,準確率還要高出不少。為什麼呢?因為圖像識別是人工智慧應用最早的領域之一,通過大數據的訓練和識別,一個智能系統可以不斷學習,不斷進化,這跟影像醫生學習的過程一樣,你不也是大量閱片來進行學習的嗎。然而殘酷的事實是,它的學習速度比你快多了,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它不用休息,你在喫飯,睡覺,看電影,打王者的時候,一個以CT或者核磁圖像識別為終極目的智能,無時無刻不在吸收著海量的圖像來學習:圖像的要素有什麼,與正常相比有哪些差異,最終的診斷是什麼,它都會在不斷的反饋和修正中越來越聰明。可是你是生物人,有著生物無法逃避的特性,你會心情很差,你會想要聽音樂,你會因為工作中其他的瑣事分心。它?它可不會,它是個無情的進化機器。

所以你覺得影像醫師跟越來越強大的智能相比有任何優勢嗎?至少在看片子來講很少,或者說現在有那麼可憐的一點也會隨著智能系統的演化而蕩然無存。

你以為只有影像這麼慘嗎?並不是,皮膚科也很慘,因為很多皮損結合癥狀和實驗室檢查人工智慧也能看的比人類好,而且目前為止的多次實驗已經證明瞭

但是我們也不用過分悲觀,因為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是在解放生產力,去做更需要智力,更少重複性的工作。歷史上的幾次革命並沒有讓所有人失業,大部分人都去從事了以前從未有過的職業

回到影像本身來講,真的看片子不用人看了嗎?我想,一名好的影像科醫生一定是要結合臨牀的,你要去結合患者的癥狀、體徵、實驗室檢查,隨著病情演進這些東西都會隨之變化,你要抽絲剝繭一樣的去層層剖析,條條梳理,再結合影像學所見來做出最可能的判斷。而且有一點非常重要,一定要與臨牀醫生反覆交流溝通,不能說看完就完,不去追溯結果,這樣真的是既不負責也無助於個人水平的提高

至於收入,影像因素太多,不好一概而論,跟政策走向,所屬地區,醫院實際情況,科室領導獎金分配都有關係。

國家給醫務人員漲薪呼籲了很多年,一直不見成效,而且目前醫療也不是國家重點的發展方向,現在產業升級和革新,維持穩定發展才是重頭戲。目前醫保政策嚴重與醫療脫節,很多醫院的有些科室因為病種付費限額虧本經營,甚至出現了拒收醫保病人的現象。這其中有各個環節的問題,當然國家的頂層設計是維持廣大人民羣眾最基本的醫療,不使醫保資金嚴重超支。當然這種全面覆蓋的醫療有好處,但是弊端也很多,醫保是世界性的難題,在對醫療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被醫保限制卡脖子你想收入提高?好像真的很困難


說實話我們學校還有瀋陽的影像科自動化挺高的,我想著應該有影響吧,比如說崗位變少啥的。。。


不管是技師還是醫師,未來都不會提高,除非去幹介入。


根據我在輪轉各科室的時候,問各科的老師。他們說以前管影像科叫師傅,現在叫醫生;以前影像科是院長親戚聚集地,現在全是大佬;以前窮的一批,現在悶聲發大財。


未來不太好說,AI智能影像分析替代了醫生的地位,猶如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樣,替代了一部分的醫生工作,待遇提不提高,不好說。


先說結論:不會

再說為什麼:現在耗材藥品零差價,帶動醫院收入無非藥品,耗材,檢查,三去其二。所以醫院普遍存在過度檢查的問題。大家覺得檢查多了,放射科賺的錢就多了,放射科的收入就高了?邏輯對,事實上行不通,因為科室收入涉及到二次分配,就是說你那多少和你幹多少關係不大;而是看領導以及後勤人員拿多少,給你剩多少。

綜上所述,其他來錢的路子都沒了,就只好壓榨放射科唄。

匿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