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老師,對孩子從小比較嚴格,孩子成績比較好,但性格有點偏執,目前我們母子關係比較緊張。。孩子說他缺少親情,缺少支持理解,缺少肯定鼓勵,我怎麼和孩子修復關係呢?


有問題,當老師的通病。不僅僅是對孩子,對家人也是,職業習慣從學校拿回家裡來了。

很多都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覺得對家人和孩子的方式沒問題,所以你還算是很好的的。

優秀的老師不一定是優秀的父母,而且大概率不是優秀的父母。正所謂旁觀者清,就是如此。


我說幾句,首先,這位媽媽是否能夠做到不嘮叨。可能母親們都有這個問題,喜歡動不動和孩子講道理,說實話,很多時候孩子根本就不想聽。其次,不知道你的孩子多大了,聽上去能表達自己的感受,應該已經初中以上了吧,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進入了叛逆期,往往從小對他嚴格要求的人更容易被敵視。另外,家庭中的其它成員的態度也很重要。比如說爸爸經常也需要一起來開導孩子,讓孩子從更多方面去了解自己媽媽的辛苦。最後,如果你的孩子在自制力方面已經很成熟了,建議放低要求,平時也不要太嚴格,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會有壓力。媽媽應該更多的去和兒子談親情,而不是學習。


當下老師的架子,去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我也是老師,在教育孩子的旅途上,經常會把自己當成老師的角色,不能接受孩子學習上反應太慢,思維能力差。還經常輔導學習中發脾氣,後來孩子漸漸很怕我輔導他寫作業

後來反思自己,可能是當老師,見過太多聰明伶俐的孩子,不能接受自己的孩子不行,所以無形中要求太多。

好在我及時剎住車,因為我後來想,比起學習,我更應該在乎的是孩子的內心,他開不開心,是否心理健康,是否把家當成堅強的後盾,在外面遇到事情會回來告訴父母,這些都比一味地要求他,管他要重要的多。

千萬不要讓孩子和自己產生距離,因為現在的社會太複雜,孩子如果連父母都無法依賴和靠近,無法想像孩子在外面會遇到什麼事情,而瞞著父母。

盡量多和孩子溝通,放下身段,必要時候跟他談心

我兒子才4歲,有一段時間我頻繁發火,後來有一天,我直接問他,媽媽是不是很兇,他說你吵我時候很兇。然後我說媽媽以後盡量改變好嗎,媽媽有時候可能自己不開心,加上你當時淘氣,所以我發脾氣了。當時孩子扭過頭看了我幾秒鐘,然後說好的,那我就更喜歡媽媽了,我也會聽你的話的。

當時那一刻心裡挺暖的,更加覺得孩子雖然小,但是很多東西,他真的知道也明白。

希望我的答案對你有所啟發哦,祝好


建議您與孩子多溝通,親子關係緊張就是一段時間或長期的溝通不暢引起的。親子溝通的一些建議:

1. 多傾聽。傾聽不是說家長閉著嘴巴、坐在那裡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2. 不要做過於強勢的家長。過於強勢讓孩子壓力更大。孩子的創新思維和個性化的特點會慢慢地被壓抑,直至消失。有個朋友,他是企業高管,見多識廣,回到家和孩子的溝通也總是一副他什麼都懂的樣子,對孩子的想法和認知打擊的多,鼓勵的少,久而久之,孩子就不願和他說話了。

3. 找合適的時間聊聊天,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致志地看電視、玩手機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願意被打擾啊,那結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所以,聊天時盡量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麼要緊事的時候。如果家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地聊天。

4. 聊天要有重點,拒絕假大空的嘮叨。如果家長談話抓不到點子,整天泛泛地要求他應該這樣,應該那樣,一見面就反覆叮囑「要好好學習」,成天將陳詞濫調掛在嘴邊,孩子不煩才怪!

5. 注意溝通的方法,在思考中前行,和孩子共同成長。家長平時多觀察,家長和孩子的溝通過程中要提醒自己:親子關係是第一位的。也要思考如何改善親子關係,俗話說,知子莫若父(母),學校里的大班教學未必能顧及每一個孩子的個性,但是家庭教育毫無疑問是可以的。所以作為家長,要緊跟孩子的成長步伐,及時在不同的階段修正自己的溝通方式方法。尤其是感受到關係緊張時要收斂並且想辦法修復。


我覺得嚴格是一件好事 凡是都先認識一個格 我記得就像小時候練習寫字 需要一個方塊 就像做人做人做事一樣

再這段時間重新認識了一些事情 過去的事情 只是個人的一個想法或者觀點

對於嚴格 我重新理解了一下 對做人事做事要有嚴 這個是態度 需要有格子從外邊來約束 但不是生活中所有的事情 而且也不是僅僅一個尺度 凡是都在變化 都是張弛有度 就像皮筋經常拉著就會失去彈性 我覺得對孩子要求不是書上的定義 我們要認識這些定義 要了解 更應該放入生活當中 在做事的時候孩子自己能夠自我約束 我想這個才是目的 畢竟父母不能永遠陪伴孩子左右 而是依靠他們自己 這樣的認識是作為家長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 是從生活中認識和體驗到的

調整自己的方式吧 例如 儘管你是成年人 堅強 勇敢 善良 但是有時候也需要幫助 也需要安慰 體諒 有時候也會害怕 懦弱 我覺得一個人並非一種姿態 不是僅僅只有善良 勇敢 而是當我們明白 害怕 懦弱的時候 才會認識到真正的勇敢與愛 這樣才會更好的對待他人

有幾個地方特別好 一個是寺廟 還有一個地方是養老院和收養所 寺廟的鐘聲能讓內心平靜下來 再去認識 養老院能看到那些需要幫助的老人和需要照顧的孩子 有時候也可以一起做一做農活 勞動使人快樂 也是人與人增加緊密的方式 畢竟人與人協同合作 需要一同商量與決策 一起承擔結果 至於結果嘛 我覺得無所謂 有時候可以試著讓孩子說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認識 提出為什麼 如果事情不是這樣的 會是怎麼樣 然後再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樣我覺得更多的是思想上的交流 從年輕一代雖然沒有那麼多的知識和認識 但是考慮的會很直接 成年人經歷多了 反而會顧慮很多

還有藝術館 也是很好的地方 音樂廳 這些都是來自於生活 人們把情感賦予進去 不需要那麼多知識和道理 感受到了嗎 沒有 沒有關係 感受到了 就盡情的體會

我想起 那部電影 & 其中一個情節 我覺得特別感人 就是當學生們在聽課 教室外在下雨 雨聲非常大 打擾了老師講課 老師連續講了兩次 學生好像都沒聽見 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 靜坐聽雨 那一瞬間特別安靜 雨的聲音 變的那麼好聽 事情要做 知識要學 雨也要聽


多鼓勵孩子,每一個都想聽到表揚和讚許的語言。事情不嚴重,不要批評孩子。

讓孩子感受家的溫馨。家庭不是學校,家庭有學校沒有的元素。家庭應該多注重溫馨、舒適。沒有到關鍵時刻,最好不要強制性要求孩子(但是關鍵東西還是要要求,比如孩子說不讀書就不行! )。

總之一切以人為本,不要和孩子硬衝突,引導孩子多方位思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