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國的發展歷史就能看出來,在資源稀缺的年代,人的慾望和本性更能展露無遺,這無關人種,國家,別忘了,18世紀的西歐社會也是道德腐敗,人壓迫人的社會,每個國家在發展過程中都必須經歷。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不過,題中所謂的國民素質,並不包括人的全部素質。更多的是指的公共關係中的人的素質。


這個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我要說的是不管哪個國家都有素質高和素質低的人。我們來進入正題,首先第一個原因就是貧富差距,貧富差距大緊接著就產生了教育問題,富人或者中產階級可以讓自己的孩子受到好的、高等的教育,這樣的人素質普遍比較高,注意是普遍比較高。再說說素質低的人,他們沒有辦法去接受好的教育,這些人就容易走上彎路,所以給人的感覺就是素質較差,還有人人不是所有的時候都是有素質的,包括我自己也會在某些時候隨便扔垃圾啊,說髒話啊。所以我們要剋制。在說第二點,發達國家的人也比較少,人口基數少,所以給人的感覺是素質高,不是因為素質低的人少,而是基數變小了。可能您會覺得日本、新加坡這樣人多的發達國家素質也不會差,這個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教育水平高以及有著嚴厲的法律,在日本撿到的財務如果佔為己有在一定的數額以外就會負法律責任,在新加坡法律會更加嚴格,新加坡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保留鞭刑的國家。所以只要法律嚴格,人民知法懂法,加強國民教育這樣國民素養以及素質自然就會提高
一個你可能想不到的回答:從眾心理+階層升級慾望。從眾心理,也就是說一般人(兩班的咱就不提了)內心都會把自己的行為向他周圍的人群的普遍行為靠攏,否則周圍人對ta異常行為的充滿超多內涵的關注的目光會讓當事人倍感不適。

舉個例子,如果活在一個連公廁都沒有的地方,對著牆根或者找個草叢解決下內急不是什麼大事,大家都這麼做。但在公廁普及的地方,大家都去公廁解決內急時,某個人還找牆根是不是有點想提高知名度的動機啊?

再來一個例子:假設公司裡面人人都彬彬有禮,一般人就算內心如何狂野,在公司裡面怎麼得也得裝下斯文吧。階層升級慾望,就是一般人都存在試圖把自己表現得比其他大多數更高級的慾望。當慾望達成時,當事人會很有成就感,得到不少內啡肽的愉悅感。同時,也更可能得到高階層人群的認同,給當事人打開真正社會升級的大門。教育可以給一個人有能力表現得有素質的潛力,但只有當事人本身有表現得有素質的自驅力,ta的行為才會變得有素質。而這個自驅力就是人作為社會動物天然具有的從眾心理以及被認為高級的慾望。在發達國家,公共設施和服務的完備,被認為是國家向納稅人應盡的責任,也是企業吸引有錢客戶的前來的利器。在這樣的驅動下,高素質行為的環境較發展中國家建設得更好。同時,發達國家平均收入較高,給予個人的素質教育更多,使他們更有提高素質的機會。而且高素質的行為得到的外界認可,不但給他們愉悅感,而且高素質人群能給予他們的回報更誘人。

這樣,好的基礎(教育)+內心驅動(從眾心理+階層升級慾望)使發達國家國民表現得平均素質更高。

不過我們要認清的事實是:表現得好不代表真的好。在外表的高素質之下同樣也可能是各種不堪、偏見、傲慢、醜陋。沒有深入的了解,你永遠不知道外表之下是善還是惡,或者善惡兼有。只有真正對內心的惡的洗滌才能培養出真正的善。而這與國家的發達程度無關。

因為人家發達啊。。。


素質低的根源是人口多、資源少,機會不均。一部分人註定是要被犧牲的,如果保持良好的道德,就可能被犧牲。

比如領救濟糧,插隊的必然比不插隊的活命概率高,因為排後面就沒有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