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可以在「驅除韃虜,恢復中華」上做文章,說自己存亡繼絕,有大功於中華文明。

但他非但沒有這樣大肆宣傳,還承認了元統治的合法性,「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

如果蒙元不是中華文明的侵略者,毀滅者,那自己也不是中華文明的再造者,救世主。

放著這樣大的一份功勞為什麼不要?

只要宣揚開來,這可是比肩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的功績,朱元璋為什麼要放棄這個機會?


杜洪濤《『再造華夏』:明初的傳統重塑與族羣認同》一文應該可以很好地回答此問題。

文章開頭即提到,明中期以後,已經逐漸開始用「再造華夏」來讚頌朱元璋的功績:

魏校曰:『我太祖再造華夏。』[1] 黃珣言:『皇明之興,高皇帝以神靈睿聖,不階尺土而統一海宇,再造華夏。』[2] 胡應麟雲:『元都平,四海清,鬼神受職,萬方庭列。大藩置神京,汛掃風煙,混一區寓,再造華夏開文明。』 [3] 上述引文中的『華夏』含義甚廣,包括華夏王朝、華夏文化,華夏族羣等多種蘊涵。[4] 這也就是說,明代學者有關『再造華夏』的論述揭示了元明鼎革所具有的超越朝代更迭的重大意義。

如標題所示,相比@徐有貞 所介紹的《新天下之化:明初禮俗改革研究》一書,此文更多地是從「族羣認同」的角度來討論明初一系列舉措的。

既然是「再造華夏」,那說明此前的「華夏」肯定是處於重大危機之中的,這種危機不是簡單地體現為「完全淪於異族」,按照作者的分析,可以歸結為四個方面:

1、華夷秩序遭到顛覆,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遭到極大挑戰

2、遼金元時期不同程度地存在「胡化」現象

3、「漢人」與「南人」被分割為兩個不同的族羣,產生認同差異

4、少數族羣逐漸漢化卻不願改變族羣認同

在這種情況下,承認元朝的正統地位就和「再造華夏」並不矛盾,相反是有益於後者的。作者認為有兩個深層次原因:

甲:為明廷接管屬於元朝但不曾屬於宋朝的疆土和民眾建立了合法性基礎

乙:有利於整合南北華夏族羣的歷史記憶

前者是很多人能想到的,後者則應該是作者的首倡。而對遼、金正統地位的否認,也是與此相呼應的。

而且,明初對元朝正統地位的認可是有條件的。《諭中原檄》、《擬祭元幼主文》一方面承認「元以北狄入主中國,四海內外,罔不臣服。此豈人力?實乃天授」,「遂兼宋以馭中夏,幾及百載,斯民實蒙惠焉」,另一方面又強調「『胡虜無百年之運。』驗之今日,信乎不謬」,「天地之經,華夏之義,終不可泯也」,兩相結合,則可以理解為:

「天命」歸元(夷狄),只是暫時的擾動,終歸是要回到「中國統四夷」的正軌上來的。

朱元璋對元世祖忽必烈評價甚高,但在我看來(這是整篇回答唯一不是洗稿的段落!)這也是基於「用夏變夷」之前提的,《進元史表》:

世祖承之而宋籙遂訖、立經陳紀、用夏變夷、肆宏遠之規模、成混一之基業······嬖倖蠱惑於中、權奸矇蔽於外、漢網祗因於疏闊、周綱遽見於陵遲···

則他所認可的元朝是「用夏變夷」的元朝,一旦「漢網疏闊、周綱陵遲」,那自然就不是「正統」了,只剩下「夷狄」「韃虜」的身份了。

當然,對自南向北的明廷而言,所謂「整合南北」,其實重心還是要落在北方。

根據作者的分析,「驅逐韃虜,恢復中華」是專門針對北方民眾的政治宣傳,目的是激發北方人的族羣認同,至少要避免出現「反為我仇,挈家北走」的現象。在徐達、常遇春北伐的同時,明軍也在徵討浙江、福建、廣西的殘餘勢力,而相應的檄文則沒有這一內容,甚至在一年前還斥責張士誠投靠元朝卻不忠於元朝。

明廷還通過各種詔書「向臣民傳播傳統的華夷秩序,激發並強化民眾關於華夏正統的歷史記憶」:

《免北平、燕南、河東、山西、北京、河南、潼關、唐、鄧、秦隴等處稅糧詔》言:『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期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羣雄並起,以致兵戈紛爭,生民塗炭。』[12]

《免山西、陝右二省夏秋稅租詔》言:『山西、陝右,地居西北,山河壯麗。昔我中國歷代聖君,皆都此而號召萬邦。曩因元主華夏,民無的主,已經百年矣。朕自丁未年復我中土,繼我聖人之位,建都炎方,於今九年矣。』[13]

《封元幼孫為崇義侯詔》言:『有元興起,系是外夷,猶能胡越一家。況我中原歷代之君,每居中國而統四夷,非一朝而已。』[14]

朱元璋還一度設想過遷都開封,顯然也是基於類似的考量:

《議建北京於大梁詔》言:『(朕)頃幸大梁,詢及父老,皆曰:「昔聖人居中國而治四夷,天下威服。」』[16]

對於著名的「南北榜案」,作者指出,「南士」「北士」的劃分並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南北,這是與元朝「南人」與「漢人」的區分類似的。四川人在元朝即屬於「漢人」範圍,而在明初則被歸入「北士」。因此,此案體現的可能不只是「地域矛盾」,而是「族羣矛盾」,朱元璋堪稱極端的處置措施,也被作者認為是彌合族羣分裂的手段。

朱元璋在推行儒學、重建禮制的時候,也格外強調這一舉措的「恢復」意義, 同時將很多弊病歸結為「胡元」的「污染」:

在洪武二年(1369年)頒布的《命郡縣立學校詔》中,明廷昭告天下創設學校的目標是『復我中國先王之治』, 『大興華風以興治教』。

《命郡縣立學校詔》言: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風俗,莫先於學校。自胡元入主中國,夷狄腥羶污染華夏,學校廢弛,人紀蕩然。《太祖實錄》載:自元氏廢棄禮教,因循百年,而中國之禮變易幾盡。朕即位以來,夙夜不忘,思有以振舉之,以洗污染之習,故嘗命爾禮部定著禮儀。今雖已成,宜更與諸儒參詳、考議,斟酌先王之典,以復中國之舊

「家藏人誦」的《大誥》同樣重視這一點:

昔者,元處華夏,實非華夏之儀。所以九十三年之治,華風淪沒,彝道傾頹。學者······臨事之際,私勝公微······嗚呼!果朕不才而致是與?抑前代污染而有此與?

劉三吾所作《大誥三編後序》說的更清楚:

他宣稱『降及胡元,以夷風制治,先王之教,華夏之風,於是掃蕩無餘』。接著指出朱元璋『欲丕變胡俗復我中國先王之治』······期望『天下官民』能『革心從化』,從而實現『華風復振』的目標。

以上所引史料記載,都是較為明確地宣揚「再造華夏」的,事實上明初統治者的努力遠不止於此。不過總的來說,無論是「族羣認同」,還是「禮儀風俗」,其轉變都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朱元璋自己在《大誥》中也說:

民有風俗未美者,朕何嘗速責於有司,必待自漸而成。

因此,無論是其自述還是當朝文臣的稱頌,都很少將「再造華夏」視為一項已經完成的功績,而更多的是一個中長期目標。


事實上,朱元璋是有塑造過的,但並不是簡簡單單的通過去否認前朝法統來塑造自身政權合法性,作為從「紅寇」出身的朱元璋政權在取代元朝後做了一系列文化工作用來塑造朱明合法政權,並喚醒士大夫心中夷夏之防,使其轉移其效忠對象,關於這一點復旦大學張佳博士在其書《新天下之化》中,從洪武禮俗改革入手,精彩的論述了朱元璋是如何通過文化革新塑造自身政權的合法性。明初政府通過對元代禮法、習俗、服飾的大規模反正否定,塑造出一個充滿「胡風」「羶腥」的它者,也樹立了朱元璋作為中國文化挽救者的聖王形象。事實上我們看到明代士人,乃至明政府從思想到政策上根深蒂固的「華夷之分」「夷夏之防」,這些思想正是從朱元璋時期萌芽生長的。

這些文化革新,使朱元璋在後世明人眼中成為遠邁漢高的聖王形象

明代理學家來知德評價朱元璋:

元自太祖至順帝,元運已將終矣。國運將終之時,教授鄭咺猶建言本俗不行三年之喪、又收繼叔嬸嫂.恐貽笑後世。觀斯言,則在君位者禽獸聚、五倫掃地、贏豕踽躅、百罪滔天,不言可知矣。……我聖祖驅而蕩滌之,不惟有功於生靈,且有功於天地,有功於五帝三王。有功於周孔。明倫立教者多矣,蓋非特漢高祖之止除暴秦也。

明人喜歡將本朝開國皇帝和同是以布衣取天下的漢高祖相提並論,但來氏看來,明太祖的功業非劉邦可比。原因在於朱元璋不僅平息了前代的虐政。更在異族統治百年之後,重新恢復了漢族的文化傳統和道德秩序

朱元璋的這種形象在明人腦海中根深蒂固,在政治或文化上的外患漸深之時會變得愈加鮮明,甚至演變為漢族文化的象徵符號。這也是明清之際再次「夷夏」更迭之後,亡國士大夫如顧炎武等,對「聖祖」之政念念不止的主要原因。(上文引自《新天下之化》第三章)

在這裡,我就直接引用張博士的論著《新天下之化》的內容簡介來予以說明吧。

《新天下之化》內容簡介

朱明政權起源於被正統士大夫視為叛逆、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紅巾武裝;在元季士人普遍固執「君臣大義」而不講「華夷之辨」的思想背景下如何論證政權合法性、爭取士大夫的認同和支持,成為明代開國之初需要迫切解決的問題。在古代中國,儒家意識形態是政治合法性的基本來源,這就促使明初當政者不得不依照儒家的政治理想,通過文化重建來努力塑造自身的正統形象。洪武時期的禮俗改革,便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和思想背景下展開的。

從衣冠服飾、婚嫁喪祭,到日常生活中的禮儀細節,明初禮俗改革涉及的範圍甚為廣泛。其所關注和針對的內容,大致可以歸納為兩類。一是遵照儒家政治理念,對元代因「寬縱」而造成的各種失序現象進行嚴厲清整,建立符合儒家理想的社會秩序。其次是以「用夏變夷」為旗號,對元代社會生活中瀰漫的「胡風」進行清整恢復漢族的文化傳統。當政者試圖用重新劃分「胡漢」文化界限的方式喚醒士大夫淡漠已久的族羣意識,建立他們對明政權的認同。這些措施使得元明易代在文化上顯示出明顯的「夷夏」變革色彩

明初進行的禮俗改革,通過與儒家意識形態的呼應,成功地樹立起明政權作為「華夏正統」的形象。在這一過程中,精英思想與國家權力密切配合,大大加速了宋代以來儒學(理學)思想制度化、常識化和風俗化的歷史進程。洪武禮俗改革不僅塑造了明代前期社會生活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所恢復和構建起來的基本價值觀念和社會規範,還奠定了有明一代社會文化的基調和底色,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朱元璋本來就是啊,還需要怎麼塑造?


先問問是不是。

他調集大軍,派徐達他們北伐蒙元的時候,北伐檄文裡面是怎麼寫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

朱元璋本人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口號最早的提出者之一,怎麼能說他沒有在這方面做文章呢?

歷史要結合當時的時間和背景,北伐蒙元啟動的時候,朱元璋需要把自已塑造成再造中華的領袖,以華夷之別來爭取政治和軍事上的支持,強調蒙元的「夷狄屬性」。

至於題主所說的「自宋運既終,天命真人於沙漠,入中國為天下主」這段,那是人家軍事行動順利,當皇帝的時候說的。這時候主要的軍事鬥爭形勢已經很明朗,要建立一個新的政府,那麼就要宣傳「天命所歸」。不管你承認不承認,明的國祚是來自於蒙元,這是不可否認的,否認了蒙元的天命,其實也就等於否認了朱明的天命,所以這個時候會強調蒙元是天下主-----換言之,蒙元代宋是天命,我取代蒙元也是天命。這是古代王朝更迭的標準套路,反正這時候蒙元眼看就快被趕去喫沙子了,怕什麼。

旁證也有,比如那位妥懽帖睦爾,人家的廟號可是惠宗,明朝卻上了一個「順帝」的尊號,就是說這哥們「順應天命」,可見朱明的這手是一脈相承的


第一點,不管塑造不塑造,朱元璋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君主,這一點毋庸置疑,說他偉大不是因為什麼「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種虛無縹緲的民族主義。

而是他在短短三十年內讓飽經戰亂流離失所的百姓們再一次能在這邊土地上安定的生活,並且始終認識到自己「布衣」的出生身份而對危害黎民百姓的大臣們絕不姑息。朱亮祖戰功赫赫,換做唐宗宋祖只怕看在他開國大功的份上對他危害地方的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這樣一位開國侯爵,直接被朱元璋活活打死。傅友德一介國公請田千畝被拒絕不說還被斥責,一點面子都不給,而朱元璋也是歷朝歷代皇帝裏唯一一個允許底層百姓越級上告,告到自己面前而不被處罰的。這正是他最偉大的地方,哪怕唐太宗口口聲聲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再怎麼關心黎民百姓,他也是做不到的。

第二點,朱元璋沒必要去宣揚這種事,朱元璋最大的特點就是不像秦始皇那樣好大喜功,秦始皇做出點業績巴不得全世界都知道,朱元璋則是做了實事也不關心有沒有人知道,始終謙遜克己,高下立判。

再加上當時朱元璋的大臣內包括各地都有不少元朝遺民,在即位詔書這種官方的臺詞上自然要顯得大方包容,承認正統,也方便以後進行北伐統一全國。

私下裡以及後來朱元璋的態度自然有所不同,

  • 上覽表,顧謂羣臣曰:戎狄之禍,中國其來久矣。歷觀前代,受其罷弊,遭其困辱,深有可恥。今朔漠一清,豈獨國家無北顧之憂,實天下生民之福也。
  • 重念中國本我華夏之君所主,豈意胡人入據,已及百年,天厭昏淫。

這裡開始就把元朝視為戎狄,胡人了,不再是什麼前朝。這也是朱元璋的態度,這是對元朝的態度問題。

宣不宣揚功績都在那裡,後人都看得見。

  •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 我太祖高皇帝,蓋千萬古之一帝也。

——李贄

千古一帝和千萬古一帝誰厲害,不用我說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