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經濟環境到底是通脹呢還是通縮呢?又或者是滯脹的狀態呢?


滯脹。

銀行利息只有名義正利率,算上通脹率以後實際存款利息為負……注意了,這個說的是包括定期存款、國債等各種長期理財都會進入實際負利率。

國家會由於貨幣超發而獲得很多的利益,同時會免稅、補貼等手段定向扶持特定對象促進發展。我國會把大量的錢用在基礎建設上。

比較考驗國家執政能力的是,如何合理的把價值分配給人民,同時還要儘可能多的創造價值。如果做得好,我國的經濟轉型就能成功。

如果價值創造和分配不能成功,會導致實業無回報,國家超發的貨幣在各種資產的池子裡面打轉,雖然價格在漲,但是人民手頭越來越沒有錢,也不敢花錢,這就是滯脹。


引用李迅雷老師的一篇文章說明這個問題,文中基礎理論見2018年10月的報告《中泰時鐘:通脹維度》

通脹週期看什麼?

在中泰時鐘通脹維度中,我們分析了影響通脹的因素:工業原料價格(原油、有色金屬等)、農業供給(豬肉、蔬菜等)、政策影響(環保限產、供給側改革等)、外需(海外經濟和物價週期)、貨幣超發力度、產出缺口等。

在逐一分析這些因素之後,我們認為影響通脹的大趨勢(或大週期)的是三個:貨幣超發力度、經濟產出缺口、原油價格(代表海外輸入性通脹)。其餘的因素能對通脹的短期走勢起到幹擾作用,或者某些指標的高頻數據在通脹拐點的地方能更敏感,有一定的領先作用。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大量關於通脹的研究都聚焦在豬肉、蔬菜價格等在CPI中的權重以及高頻數據的跟蹤、預測和分析上。但這對預判通脹的大趨勢可能作用很有限。

經過定量的模型測算,我們發現貨幣超發力度、經濟產出缺口和原油價格對通脹的大週期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從理論上或許能這樣來理解:貨幣超發是物價上漲的源頭,而超發後的流向決定了投資品和消費品價格的不同表現。

超發的貨幣流入實體經濟較多,經濟過熱(產出缺口為正)時,接近充分就業,利於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的提升,從而更利於消費品價格的上漲,即通脹提升;相反,若超發的貨幣空轉套利,經濟過冷(產出缺口為負),則富人和大中型企業相對更受益,中低收入人羣受益很有限,這種情況下投資品價格上漲的動力很大而消費品上漲就可能很有限了。

經濟產出缺口恢復是通脹起來的前提

依次來看影響通脹大週期的三個因素(貨幣超發、經濟產出缺口、原油價格)的當前狀態。當前,全球貨幣超發都很明顯,但經濟產出缺口明顯為負,原油價格也明顯疲軟。因此,經濟產出缺口的恢復是通脹上行的前提。

貨幣超發:疫情下全球央行大幅寬鬆,海外(尤其是美國)貨幣放水的力度可能歷史空前,國內相對剋制,但貨幣增速也明顯大增。從定量指標(M2增長/GDP增長)來看,貨幣也已處於超髮狀態。

經濟產出缺口:由於疫情衝擊帶來的停擺和海外需求的大幅下降,當前產出缺口明顯為負。

原油:疫情影響下,全球經濟大幅度停擺,原油需求大降,即使在產油國達成減產的情況下,油價依然難以完全恢復。

經濟產出缺口為負短期難以消除

在中泰時鐘產出維度中,在對常見的經濟產出指標清洗、修整之後,利用逐步回歸模型,篩選出統計意義上對名義GDP解釋力最大的指標是:房地產投資增速、進出口總額增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即用這三個指標能較好的擬合出名義GDP的增速。

邏輯上,這三個指標分別代表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值得一提的是,用房地產投資代表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能得到更好的擬合效果,尤其在經濟拐點的地方更靈敏。這是因為在總投資中,基建投資是逆經濟週期的,製造業投資是順週期但滯後的(即經濟拐點出現後其纔出現拐點),而房地產投資與經濟週期的同步性和靈敏性最高。

當前情況下,房地產再度強刺激的空間和可能性都不大,新冠疫情影響下外需和消費都短期難以恢復。可見,經濟增速的恢復還需要時間,產出缺口為負的狀態可能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疫情會引起物資短缺而引發通脹嗎?

近期以鐵礦石為代表的一些品種,由於疫情衝擊造成供給受影響,引起價格明顯上漲,這可能也增加了一些人對通脹的擔憂。但總體來看,新冠疫情對需求的抑制明顯大於對供給的幹擾,對物價的影響偏下降而非上漲。

以鐵礦石為例,主要是巴西疫情嚴重造成部分礦山停工,影響了鐵礦石的供給。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疫情控制效果良好,4月份後進入基建旺季,且趕工的力度很大,造成短期對鋼材的需求超出預期。這兩方面的原因共同作用才使得鐵礦石價格漲到超過疫情前的水平。如果看Wind非金屬建材(期貨)指數(也受基建旺季和趕工的影響,但沒有供給的擾動),其表現就明顯弱於鐵礦石,離疫情前的價格差距明顯。

結論

雖然全球貨幣都處於超髮狀態,但由於經濟產出缺口明顯為負的狀態短期內難以改變,加上新冠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需求的不利影響短期也難以恢復,通脹短期內難以起來。但投資品的價格可能有強勁的上漲動力。

據我本人的觀察,美國4月CPI為負值,5月CPI 0.1%,低於預期值0.3%,即使美聯儲天量放水擴表,美國目前仍然是通縮多於通脹。從歷史經驗來看,通脹週期往往滯後於流動性週期和債務週期,所以今年通脹應該還起不來,隨著經濟活動恢復正常,資金從金融資產流向實體經濟,貨幣乘數發揮效用,明年將會是通脹高風險年。


代表消費品的汽車,衣服,手機會通縮。

代表資產的房價和柴米油鹽等生活必需品,會通脹。


先砸錢穩住,可能會小規模通脹。之後就會陷入通縮。

每次通脹,之後都會伴隨通縮。現在的全球經濟本身就在很尷尬的境地,發達國家不具備降息空間。經濟低迷又無法刺激。放水只能緩解一時,拖久了就會通縮。

一兩年內,可能看不到通縮,等石油價格漲回去之後,就要小心防範。

全球最艱難的時候要來了。反過來想,也許這也是中國的崛起通道。


我也來摻和一腳。

1.通脹:為了消除房地產這個泡沫,美國已經給了很正確的榜樣(人家不是消除房地產泡沫,人家是消除股市泡沫)。美國的做法就是無限制的印美鈔,收割全世界(特別是第三世界)的財富,俗稱縟羊毛吧 。所以,天朝也只能不斷印發rmb,方可消除這一泡沫。這樣的操作按道理最終導致了通脹的到來。

可是

2.通縮:金字塔結構式的社會,錢大部分掌握在頂端人的手裡,事實上郭嘉印錢的目的不是單純的對所有企業說下個月你們要給員工漲薪啦,我幫你們發錢。要那樣的話就是共和時代(一起喫大鍋飯,不思進取)的毛時代 。發錢,錢到誰手上?很明顯是在頂層人的手上,但是頂層人什麼都有,房子也很多,要不是大佬發話了,也許他們還想更多,始終想流進那個比干實業還穩妥的地方。房子投資不了,這實業誤自己,怎麼辦?只能放進銀行喫負利率的利息了 。金字塔頂端拿到錢的人不消費,金字塔底層沒拿到錢的人壓根沒能力消費,中層人民又被高額房貸喘不過氣。現實中的現象就是通縮景象了。

3.所以這是一個很困惑的問題。其實吧,一個經濟週期:復甦-發展-繁榮-衰退。最終是通脹還是通縮,那就要問你的時間週期是多長了,只能說目前是通縮,未來是通脹。之所以還沒通脹,是大當家怕一下子通脹,地位不保(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畢竟通脹的最終受難者還是古代詩聖所指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苦逼底層 .

附件:香港和日本的近代經濟史 ?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