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學習歷史是為了知道真相,然而歷史並不等於過去的事實,甚至和事實完全相反;如果說學習歷史是為了汲取其中的經驗和教訓,然而事實一直在證明人類對經驗和教訓是健忘的。那麼為什麼要學習和研究歷史,它的意義和運用有哪些?


這幾天一直在憋一個類似的問題的答案,但一直沒憋出來……姑且把關鍵論點以類似於論綱的形式呈現,希望能進行些啟發。

關於歷史

1、作為一種經驗,歷史當然是有用的;作為一種對未知的過去的「知識」,歷史當然也是能激發起人類好奇心的。

2、作為一種「知識」,歷史最主要的是告訴人們「民族或人民的政治和社會運作」。同時,與能更好的解釋這問題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相比,歷史門檻極低,這使得他在這個意義上無限接近於文學。

3、作為一個經驗,歷史只能在經驗的範疇內對實踐發揮作用,即直覺和一些簡單的判斷,如果超出這個範疇,就意味著一種「歷史主義」,歷史就變成一種神學,但得承認神學也是有作用的。

4、人類不能從歷史中得到任何教訓的原理,是因為:歷史(著述)太過簡單、貧困,以至於很難為複雜的現實情況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相反,能夠提供有效建議的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等,根基的也是某種過去或歷時性分析,但這已經不是我們討論歷史學的範圍。

關於歷史學

1、歷史(history)不等於過去(past)的真相,但歷史學,因為其方法和態度,是迄今為止對過去真相最權威的解釋。

2、真相天然的就意味著權力,而且是福柯意味的權力,就像海登懷特說的「歷史學家並不構建其他人可以使用的知識,他生產關於過去的話語。」

3、歷史學家能運用這種權力為自己謀求福利。比起文學家,公眾更信服擁有權威的歷史學家,由此,他擁有社會地位,可以寫書賺錢,同時蘭克客觀主義史學在大學的勝利使得歷史學者可以在大學靠教書做研究謀生。

4、歷史學家運用這種權力實現自己的抱負,如「資鑒」、「垂訓」,雖然這是與客觀主義歷史學本身相悖的,但在客觀主義歷史學被瓦解的當下,歷史學者靠重複「以史為鑒」維持本學科的合法性。與此同時,歷史學也會介入公共領域,即普羅斯特說的「入世」。

5、歷史學無法獨立運用這種權力,它不得不受到來自公共領域等其它權力的干預,有時是壓迫,有時是自願的媾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歷史學為培養公民意識,構建民族認同,確立國家的內部權威等目標服務。這也被稱之為社會職能。

6、但歷史學又必須做到一定程度的獨立,不能完全屈服於外界,因為一旦屈服,歷史學就喪失了自己因可觀公正而被賦予的真相的權力。

7、按照普羅斯特《歷史學十二講》的觀點:社會一直要求歷史學承擔的社會職能是進行「記憶」。但歷史學和記憶是相對的。因此,「著史,曾經就是擺脫記憶,整飭回憶,將之放到來龍去脈與規律性之中,解釋它們,理解它們,是將感情、有情緒的經歷轉化為思想。」 「人們不斷地強調記憶的義務:但如果不對之進行解釋,回想起一件事就毫無用處,甚至無法用來避免其再次發生。」(「結語 歷史學的真相與社會職能」)

(PS 由於自己沒能完全接受波普爾的歷史主義貧困論,沒有放棄對宏大意識形態和「神學」式的歷史學的認同,認為人依然能從歷史中得到某種教訓,導致回答中可能有自相矛盾之處,請見諒)


以科學的視野看待過去,從而幫助未來。


當代美國學者曼弗雷德說:「人類因全球化而日益深感「地球村」的狹小,從而越來越深切體會到人類在宇宙中的孤獨。」人何以為人?或者說「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三個貫穿哲學的三大問題,同時也貫穿著對人類歷史的認識與深刻理解。人類社會發展是否存在著一般規律,甚至普適規律,是當代歷史學者們普遍探求的根本問題,也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根本目的。人類科學的發展一再強調著世界當中乃至宇宙都不存在「絕對精神」的領導,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客觀存在的。那麼,人類未來的命運如何便不能取決於「我們是上帝的寵兒」,將人類不斷發展與不斷進步看作是一種必然。人類存在幾千萬年,有多少種族由於自身行為而退步,衰落,進而滅亡。太陽系之大,銀河系之大,宇宙之大,都不允許人類自詡為主宰。人類這個整體,究其根本,不過是宇宙中一個微不足道的族群,部落。但即使人類終會滅亡,我們也要研究歷史,探討歷史規律,為人類的未來命運提供深層次的指導,讓其朝著正確的方向健康地進步與發展,以達到延長人類生存壽命的根本目的

不同於規律,歷史規律是必然性與概然性的結合。每一個具體的歷史典型事件都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社會作用,以及各種因素下促成的偶然事件。但每一個促成的要素都是必然的,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所以說,歷史的偶然是歷史必然的成果。歷史學的重難點,就是在一個個歷史偶然的背後去尋找,去歸納一個個具有概括性意義的歷史必然。這個必然,就是歷史規律。它是對過去人類歷史發展的深刻研究與總結。馬克思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他用極簡的語言概括並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規律——歷史唯物主義,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等等。

但社會必然又區別於「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這一常用名詞。必然趨勢,是指根據當時的社會狀況,即生產力發展水平,對未來變化的推測。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必然趨勢也是對規律外在現象的直觀表達,但它終究是在特定條件下對未來形勢走向的合理,科學的判斷。與「歷史規律」有著截然相反的研究方向。

同時,在歷史規律的內在驅動下,歷史發展軌跡允許出現大大小小的偏頗,但最終依舊會步入正軌。一方面,歷史規律是人為概括的,在客觀上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科技水平和認知能力的局限性,而這個局限性是無法避免的。所以說,哪怕是歷史規律,也有「保質期」。另一方面,歷史規律本身就是必然性與概然性的結合。從概然性的角度來講,人類發展絕不可能循規蹈矩、一帆風順。在蝴蝶效應的影響下,某一微小條件的變化極有可能會影響人類未來命運的走向。所以說,歷史發展又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就好像本應該一直屬於游牧部族社會的蒙古族,在成吉思汗時代,也完成了農業文明才要求的統一,創立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蒙古帝國。假設沒有成吉思汗,蒙古各部落會選擇統一嗎。答案是否定的,成吉思汗所建立的王朝一經消滅,蒙古立刻又回到了游牧部落的社會狀態,哪怕到了清朝,世界文明飛速發展,蒙古族也難再創當年成吉思汗的輝煌。所以說歷史偶然存在於歷史必然之中,被歷史規律所包容,並受到歷史規律的制約。


就是為了讓你能夠提出這個問題的。

emmm

我怎麼給你描述這種想法呢

你把歷史當個資料庫,別給它附加其他的一些個人的想法,完全純粹的私人目的就完事了

別把歷史當全部,我看你這個描述就有點以偏概全的傾向

問題是,記住,問題是,如果某個學科能夠一下自拯救所有人,這樣的學科真的存在嘛?

有啊,神學啊,夢裡救唄。

中二一點的表述:歷史學把神的權柄還給人,但實現神的權柄仍需要人來進行。


「歷史研究是一切社會科學的基礎。」

仰之彌高,鑽之彌堅,要深入認識一門學科的意義和價值,首先要深入學習、鑽研這門學科。


當時發生了什麼故事


中國目前的史學理論體系是極其陳腐的,不客氣地講,跟過去的帝王將相史沒什麼本質區別。中國的歷史教科書確實是有問題的,所以我小時候讀歷史課本,越讀越不明白。這一點袁/騰飛說得對,當然我所說的問題跟他說的剛好相反。中國到現在為止還沒有一部書,像馬克思研究法國革命那樣來研究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哪怕一段歷史也好。我們說要重視歷史,重視歷史研究,並不是叫人趴在陳舊的歷史故紙堆上,向古人焚香頂禮,跟著他們去翻查歷史的流年老賬。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