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結合自己的投資經驗,來思考格雷厄姆的價值投資理論。


把作業當成思考題了,以下回答稍微微跑題。嗯嗯……

一、格雷厄姆

1.格雷厄姆認為股票也是債券的一種,只是票面利率不固定,通過一套科學的方法,投資者可以尋找到安全性和債券相當的同時收益遠高於債券的。

格雷厄姆選股邏輯

①股票是公司所有權的憑證

②股價<內在價值

內在價值可以理解為該公司破產清算價格或被私人收購時評估價格。

市場先生有時會因觀眾誤解產生自卑,也會隨著觀眾的興奮驕傲放縱。所以會出現股價≤凈流動資產。

③安全邊際,1.股價≤凈流動資產三分之二的標準,其學生巴菲特成為「煙蒂股投資」。

2.分散投資,因為有著大蕭條的烙印,強調分散投資,股票數量不能低於30隻。

二、對於自己啟示

1.結合股市歷史並且通過實踐復盤,找到適合自己的因子,制定安全邊際。

2.市場不好時,謹遵煙蒂股投資邏輯,做好防守。

三、思考題

1.對於億萬富翁他們希望年投資回報率在10%-30。而年輕人喜歡看不起兩位數的,喜歡去炫耀自己漲停股和準確度。

表面原因:資金體量的差別,大資金操作難度高。

根本原因是認知的差別,富翁們嚴格遵循守住本金的投資準則,長期戰勝市場,讓時間和複利作為他們朋友。

年輕人:①貪婪與冒險。雖然也知道風險很收益成正比,但是更願意去博高收益。

②.高估自己把運氣當能力。一兩年因為運氣原因獲得了常超的收益,感覺自己天生股神。時間拉長仍逃不了「一年十倍者常有,十年一倍者難尋」。

本人:17-19年完全韭菜心態,撈點就跑,自身賭性又強各平臺高槓桿,爆倉不下於10次。19年往後逐漸確定了自己投資準則,堅定長期主義者,預計投資回報率無疑是結合阿爾法指數,讓時間和複利成為自己朋友。

2.不同局勢下的資產聯動性的理解。

發生戰爭:直接參與國通貨膨脹急劇加速,本國股票債券下跌,避險黃金上漲,BTC目前還是偽避險品(目前不能直接輕易普遍換到物資)還是下跌(例,上週btc跟隨國際股市)。

3.《證券分析》這本書看了之後還是覺得枯燥乏味,就像教科書式講解。但是一點比較能確定,瞭解清楚其選股的基本因子會讓我們少虧錢。

個人看中的因子 現金流,企業發我意外時只有充足的現金流纔是定心丸;盈利保障,運營收入支持增長且成本率逐步下降的都是優秀的。凈資產 ,賬麵價格,清算價值,股息。risk on

時,對於企業盈利能力強的,簡單來說選主營業務在行業中突出護城河高企業。risk off時,選現金流充足能保證至少能保證企業在極端情況下運轉9個月的企業。例,這次疫情爆發,活的從容的現金流充足的公司,勉強活著的就是融資能力強的公司,融資能力弱又沒現金流又匱乏的,基本都癱了。


投資大佬穩中求勝,小勝而安,看透可行萬年船。

投機小白亂中取勝,大勝驕狂,迷亂終將失荊州。

《證券分析》雖然並不是一本適合初學者、尤其是非專業投資者的書,但是可從字裡行間嗅出格雷厄姆對於投資的謹慎而充滿辯證的態度,而讓讀者更為篤定的成為一名價值投資者。書中事例雖已隔數十載,但資本市場的本質和參與者的人性並沒有實質的變化,而那些成功價值投資的原則也始終如一。書裏針對證券和股票做了非常多技術層面的分析,這些可以作為今後投資實踐反覆溫習的內容,而之於我更為重要的是一些的觀點幫自己揭示了認知上一些盲區、偏差和非理性直覺。

謹防將希望資本化

無論是K線分析,公司業績分析還是行業分析,我們常常會不由自主的投入一些主觀希望,認為未來會很美好或很暗淡從而制定自己的投資決策。這其實是一件危險而且不能被證明的事情。我們應該把分析的目標關注到風險評估和因素確定上,而不是去預測,因為「投資在本質上並不是一門精確的科學」。

不要被名字和趨勢迷惑

正如「擔保證券」並不能真正擔保什麼,雨後春筍出現的 AI 公司也並不能讓你的投資回報更好,還記得幾年前的 VR 嗎?不要因為名字去購買,也不要因為熱度去購買,冷靜思考一支股票,一個公司,優先去考慮一個行業在經濟出現波動下的抗風險能力便不會一葉障目。

好資產不一定是好投資

投資當前一家偉大的公司並不是一項很好的投資選擇,任何一個公司、行業都有他的生命週期,去努力尋找那些被低估的資產而不是優質的資產,可以讓價值投資的結果事半功倍。

對於一家公司來說,現金流永遠是最值得關注的因子,對於個人投資者也是如此。疫情當前,金融危機言論四起,與其通過波段賺些快錢,不如持有現金,靜修內功,擇機而動。


1.注重安全,理解複利,做價值投資

2.-250%

3.經濟好表明疫情可控,金融危機表明人心慌了,避險資產幾乎沒有,我們應該關注聰明的錢去了哪裡,大佬們是怎麼應對的,同時保重身體這一革命的本錢。

4.因子有:成交量,創始人,低成本的價值股。

主動配置:特斯拉,原油,A股

防守配置:比特幣,科創醫藥股,etf


除了基礎理論 :股票是生意 市場先生 安全邊際 以外,格雷厄姆的撿煙蒂的投資方法不適合現階段的a股投資


價值投資的核心是安全邊際,沒有安全邊際,就不是價值投資


把投資股票當作經營一家公司。

投資保留安全邊際,並學會利用市場先生。

這幾點記住就夠了。


可能是我太愚笨,《證券分析》這一大厚本對我來說啃起來著實費勁,前8章是每章來回看兩遍,才能明白一些。有這笨笨的基礎上再讀格雷厄姆的《聰明的投資者》加上巴菲特的點評中我終於對書中同樣的理念有所感悟!對於作業中的問題,我的思考如下:

第一個問題億萬富翁和年輕投機者對待投資的看法不同,億萬富翁在不停思考,投資決策無比慎重,年輕的投機者更冒險追求高收益,而且更愛炫耀業績和準確度。在我看來原因有二,一是閱歷的不同,年輕人經歷的太少,沒有看到在漫長的時間歲月中機會多,但是坑更多。二是資金規模的不同,年輕人本金少,可能需要翻幾百倍甚至上千倍才能達到自己的財務目標。而億萬富翁本身的本金多,有保持穩定的收益率,能有相當規模的資金量的流入。對於我們來說肯定是要慎重的對待投資,前人的經驗我們要不斷學習,因為歷史總在重演,機會總是不缺,陷阱也時時存在,億萬富翁之所以能成為億萬富翁,慎重對待投資肯定是他能成功的因素!

問題二:我對投資的預期是結合指數的阿爾法,市場上行時能比市場平均多賺些,市場下行時能少虧或不虧,這是我的目標。目前沒有達到,對於市場的盲目樂觀造成了賬面虧損,讓我明白時總說的交易的核心是不交易,交易不是要一直在交易,而是看時間和形勢找交易的機會;沒有機會時,等待!

問題三:在目前疫情下,人們的恐慌和恐懼帶來金融危機,這種情況下沒有避險資產,除了現金(特別是美元),局勢的不穩定,讓人們更傾向流動性。

問題四:證券分析講到了很多的投資考慮基本面因子, 有質因素和量的因素,因為我還是個投資的小白,對於質的因素把握不好,目前對於量的因素更關注,例如市盈率、市凈率、資產負債和股息率等。希望經過不斷的學習能在質的因素上把握得多些,能夠從行業、公司的前景、管理、競爭力上判斷!

曾經讀到過一篇文章:晚年,格雷厄姆回顧和總結自己畢生的經驗後,提出了一套可以直接照貓畫虎指導買賣的操作流程。

①找出所有TTM市盈率低於X倍的股票(TTM市盈率=市值/最近四個季度公司凈利潤);

②X=100/兩倍的無風險收益率(例如無風險收益率為4%,則X=100/8==12.5)

③資產負債率<50%(資產負債率=總負債/總資產);

④選擇至少30家以上,每家投入不超過總資本的2.5%;

⑤剩餘的25%資金加上選股不足30家導致的剩餘資金買入美國國債;

⑥任何一隻個股上漲50%以後,賣出,換入新的可選對象或國債;

⑦購買後的第二年年底前,該股漲幅不到50%,賣掉,換入新的可選對象或國債,除非它依然符合買入標準。

⑧如此周而復始。

格雷厄姆說:「這是一種以最少的工作量從普通股票中取得滿意回報的安全方法。這種方法真好,簡直讓人難以置信。但我可以用60年的經驗保證,它絕對經得起我的任何檢驗。」

我不知道這個方法是否真的有效,但是格雷厄姆價值投資的思想和理念,會一直傳承下去!


1.年輕的投機者看不起個位數甚至是兩位數的年化投資回報率,原因之一就是「窮」,希望實現資產的快速增長,否則始終被生活的重力拖累,無法實現加速度。

我猜想億萬富翁更在意於本金的安全性、更理解複利的力量,畢竟億元損失10%就是一千萬。由於億萬身價,他們的資產也是分佈於國民經濟多個行業或者與多個行業相關,只有在整體經濟環境和商業環境順利的時候才會保證資產的安全。這幾天受全球疫情影響,世界排名前幾位的富翁似乎整體已經縮水了400億美元?

2.剛剛買股票的時候,期望投資回報率能夠一年翻一番。07年流行一本書,復旦大學謝百三《十年一個億》,提到:10萬起步,每年翻一番,十年後是一個億。當時看了也是熱血沸騰,感覺自己都快飛起來了。經過十多年的觀察讀書學習,發現能夠每年20%的收益已經很不錯很難實現了,15年到現在,只有一年收益能有20%。接觸到阿爾法這個概念,眼睛一亮。收益率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其實,對於市場大勢比較好的時候,應該期待跑贏市場的α。但是不要期待過高,巴菲特僅僅追求的是超過標準普爾指數4個百分點的業績。

3.似乎在戰爭期間,原油黃金都會大漲,而股票市場則會大跌。美國70年代越戰時期大概就是這種情況吧。但是這次疫情影響是全球性的危機,幾乎所有的資產都在大幅下跌。深受教育。

4. 《證券分析》這本書中,認為「質」的因素沒有客觀標準可以確定(如業務性質、前景、管理),證券分析應更側重於「量」的因素分析(如財務數據)。個人比較偏好書中反覆出現的股票和凈營運資本的比價(凈營運資本是指公司的流動資產、現金證券存貨減去其全部負債。)。一般可以認為,「股票即使在扣除其債務後,仍以低於手頭現金價值的價格出售,這類似於在買房子的時候出的錢比以房子裏保險櫃裏的存款還少,結果買了房子還能同時獲得保險櫃。」

《聰明的投資者》建議「自己通過研究挑選股票是不必要的,對大多數人而言甚至是不明智的,如果一些投資者想通過挑選個股而獲得娛樂和智力的挑戰,那麼建議將資金90%投入到指數基金,而剩餘的10%用於自己挑選股票。」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