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結合時代背景分析一下~

杜牧有一首題烏江亭,寫的是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有一首疊題烏江亭,說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李清照的夏日絕句寫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王安石在年輕時曾寫下「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針對唐代杜牧筆下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進行了答覆。

可到後來,轟轟烈烈的熙寧變法失敗後,他是否還記得自己的那句詩?只是「肯與君王卷土來?」變成了「君王肯與卷土來?」。


詩詞有許多分類,詠懷古人、故事、古迹的詩,通常叫懷古詩。

懷古詩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借他人酒杯,澆胸中塊壘。就好像寫景詩的「一切景語皆情語」,寫古人,也必是為了寫今人。

杜牧生活在晚唐。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的唐王朝已是日薄西山。朝政昏暗黨爭不斷,令大才子難以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抱負。懷才不遇而又心有不甘的才子,在經過烏江亭的時候,心中的不滿跟項王的遭遇產生了共鳴。因此他才感嘆項羽,當初應該過江,再圖霸業,而不是草草自刎了事。這是對項羽的惋惜,也是對自己今後的鼓勵。

王安石除了作為唐宋八大家享有詩文的名聲外,更是一位政治家。兩度出任北宋宰相,推行熙寧變法。政治家跟文人的最大區別,就是現實、冷靜。對事物的評判很少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王安石在評價項羽的時候,看到的更多的是項羽的缺點。或者說是在分析項羽失敗的主觀原因。政治家需要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所以他不會為一個失敗的歷史人物做好的假設。

李清照的這首詩,背景是北宋滅亡,趙明誠帶著李清照和他倆的共同藏品倉皇南渡。曾經的繁華不再,而此時眼中的宋國君臣,像極了當年花蕊夫人眼中的後蜀國人。一個個只知道保命要緊。逃命過程中經過烏江,項羽捨命成仁的壯舉令她動容:眼前的這些貪生怕死之徒,哪有一個擁有當年項王的氣概!江東弟子是不是在懷念項羽我們不知道,反正李清照是非常懷念他。假使易安居士是男兒身,此時一定是寧肯戰死也不投降的!


杜牧的,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王安石的,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李清照的,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很明顯,杜牧就是我們今天說的他太過於感性了(就是一切都是對美好的嚮往,他相信明天一定是美好的)而王安石則是非常的理性了,他分析出了當時的局勢狀況,如果說杜牧的題烏江亭是來勸項羽相信世間的美好,讓他不要灰心喪氣的!那麼王安石的疊題烏江亭絕對是給項羽潑冷水的,項羽都這逼樣了,就像賈亭躍都欠了一屁股債,成萬年老賴逃出國了還能翻出啥花樣呢?!李清照則是對項羽的氣節很折服,再加上當時宋朝時局的動蕩對李清照一個弱女子來說,比較殘忍,她是在讚賞項羽的為人氣概,也是在嘲諷南宋政府的灰溜之氣!!!杜牧和王安石都是對項羽的事迹來發表自己的意見看法,一個相當感性,一個過於感性!而李清照則是對項羽這個人的為人發表自己的看法!就像一些人對特狼普讓美禁中興,制裁華為一樣讓人感覺到屈辱,但是一些人就會覺得特狼普就是一個沙幣一樣!兩類人而已他們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這就是我對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的看法!!!!

謝邀!


前兩天回答有關擔當的詩詞,內容相關,複製如下:

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很有對比性的兩首詩,同是寫項羽烏江自刎,態度上可說是一褒一貶,「成熟的人為了理想卑賤的活著,不成熟的人為理想可能犧牲自己」,一死了之,確乎比活著去承受擔當容易。對於我們,很多事咬咬牙也許就挺過去了,對於項羽面對的難題,對於歷史的洪流,無從置喙。


感覺杜牧的帶著點兒浪漫和自信。王安石比較理性 杜牧雖然身處晚唐但唐朝那種豪邁昂揚的底蘊和風骨依然沒有根本性的改變


首先來看一下這三首詩:

夏日絕句 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題烏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 捲土重來未可知

烏江亭 王安石

百戰疲勞壯士哀 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隨在 肯為君王卷土來

其實很明顯能看出 王安石在反駁杜牧,

王安石認為楚國大勢已去 就算項羽忍辱負重,亦是無力回天,倒不如一死,留得英雄氣概的美名在人世。

而杜牧則認為,勝敗乃兵家常事,大丈夫要能屈能伸,就像韓信受胯下之辱,後成為一代大將,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最終破吳歸。反正把王安石和杜牧這兩首放一起挺有意思的。

再說夏日絕句,李清照雖一介女流,在父親李格非剛正不阿的耳濡目染之下,養成了男兒般豪爽之氣,而李清照這首詩的寫作背景據說是因為趙明誠撇下城內暴亂,在夜黑風高時偷偷用繩索從城牆逃走。為此感到痛心疾首而又羞憤,故作此詞。所以李清照對項羽的評價和王安石對項羽的評價可以說是一致的。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