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從報紙的角落裡看到一幅一個半個臉一隻腿腿長到屁股上的畫,說是世界上上著名大師某某的作品...心想,這種叫大師? 這種胡亂一氣,亂七八糟的垃圾.....藝術不是讓人看了之後升起美的享受麼? 難道大人都咩有自己的判斷力嗎?

長大後,我努力的看那些大家都說好的抽象派...它那裡好? 結果還是醜的不要不要的看起來不舒服...

畢加索,梵高之流被推崇大抵是這樣的...大家都像皇帝新裝裡面的人,都說好,你也不知道那裡好,然後就說,好好好! 到底那裡好,心裡也是惶惶然...於是,藝術界去研究,發明出來這個流派那個意思形態,弄一大堆大家都不懂的名詞.反正你說不好就是你思想沒 ?達到那麼高境界,你不懂藝術,藝術是高深的.....遲疑的人一看好傢夥,我要說不好,我就沒有那麼好的境界,以後怎麼混! 好好,好好好 ...為了顯示我的境界,我再給他加倆名詞解釋...然後整個藝術界都開始自欺欺人了……

最後,到了普通人藝術界都說好心裡懵懵懂懂,人家說好,難道不好嗎?我們沒有人家知道的多,我們不懂藝術啊……然後說,好好好!

最後誰要說不好,你就是不懂藝術 一個大帽子扣上..整出來各種理論來打擊你,雖然都是字,但是繞的你頭昏..其實你讓他發自內心的說,他也說不出來那裡好 他只是為了維護一個大家都維護的一個謊言,如果他不維護他就慌亂了...

.我那學了三個月畫的妹子,我講畢加索畫醜,就賴我不懂藝術...

難道,一個藝術作品做出來,不是就算是老百姓看到了也會嘖嘖讚歎的嗎?

我不懂你怎麼做出來,但是你展現出來我看到就覺得壯觀,美麗,漂亮..這纔是藝術!

幹嘛非要人云亦云呢?


題主說的很好,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一概而論。

畫最重要的是好看,音樂最重要的是好聽,這就像喫菜一樣,最重要的是好喫,難喫的菜不會因為專業講解而變得好喫。

但是畫的評價也不像喫菜那樣單純,那樣感性,個人的喜好也並非專業和準確,因為藝術本是高級的事物,是理性升華之後的感性,這樣的感覺才會更準確,更深刻,更有說服力。

正如毛主席深刻指出的——感覺到了的東西,我們並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更深刻地感覺它。

每一個流派都有好的畫家和差的畫家,每一個大師也都有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學習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認清多少流派、多少大師,更重要的是擁有辨別能力,能夠認清真正的好作品。


大家或許對於藝術對於繪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誤解,它們不一定要給別人帶來愉悅的享受,更多時候藝術家的創作是為了完整藝術家自身或這個社會這個世界中的空缺。

當然這是我個人的觀察和想法,僅供參考。

不過喜好本就是個人的東西,不喜歡也不代表不懂藝術哈哈。

我和自己同輩的人一樣,都是從小學習兒童畫,啟蒙的時候就知道了梵高的。因為家庭教育的關係。

但在青少年時期,我那時也看不懂梵高,他對我而言也就是個比較厲害的故事而已,他的畫對我而言也就是個色彩鮮艷一類的裝飾畫而已。

真正瞭解梵高,要結束對他作品那份」附庸風雅「的追隨態度,結束對他擁有的傳奇人生的暢想,從瞭解他是個普通人開始。

喜歡一幅畫或許不單單喜歡看到畫面那一瞬間帶來的情感,就像我喜歡梵高不單單是因為他的色彩。

陳丹青在《局部》當中曾經用「憨」這個字形容過梵高和他的畫,只是看梵高可能不容易感受到他的憨,稍微對比一下能發現更多。

雷諾阿的這幅肖像很出名,在現代人的眼中是超美的,但在印象派出現的年代卻並不為大多數人所認同,因為沒有古典技法。

但至少,印象派用純、亮的顏色,把畫面衝擊力提了上來,同時也在對所畫的客體做理想化修正,這種理想美甚至在一些時候,比古典繪畫更多。

而梵高呢?

這是一副早期的習作。很多人評價梵高的繪畫技法,認為他的技法生疏,線條很死,換句話說,在藝考標準之下他肯定是過不了關的(甚至省聯考都不行)。也許是真的沒有技法上面的「天分」,總之梵高以及他同時代的高更和塞尚,他們在放棄理想化對象的同時,在尋找一份繪畫內部的真實感。

荷蘭小畫派、委拉斯貴支等繪畫大師都在描繪底層勞動者的同時,利用一些理想化手段將繪畫對象進行一定的美化。在梵高眼中,這樣沒有什麼意義。

在梵高的眼中,世間的一切人事物都有它們內在的閃光點,作為畫家,或者作為牧師,做一切的工作,都是要發現這些獨特的閃光點。拒絕雷同,拒絕程式化,他想要的是瞭解每一個人,每一項事物的內在,在此基礎上,大肆宣揚它們的美。

梵高的畫,美得不僅是絢爛的顏色,更是他忠誠的愛意。

近些年,神經科學領域開始與藝術史研究產生聯繫,即使梵高並不能算是一個神祕的人,但依然有很多人想知道,梵高的繪畫到底為什麼會如此打動人心,可以在他們心中留下長久的印象。

於是,關於梵高藝術與Synesthesia(共感)的關係逐漸成為研究的重點。這種出現在梵高神經裡面的,自然形成的通感細胞,也許正是他可以畫出這麼多感動了數代人的作品的關鍵。也許很多人為梵高而感動,正是因為他對生活無所保留的熱愛之情,而這份感情也正是為梵高所感動的人們所共有的。

關注公眾號:藝術家自撰,獲取更多中國當代藝術的一手資料。


審美是主觀的,藝術是客觀的。

首先第一點,審美是主觀的,題主認為梵高、畢加索他們的畫醜沒有任何問題,不管藝術作品的地位多高,我們作為審美主體的觀賞者都可以認為它是不美的,我們其實沒必要一定跟別人保持一樣的看法。但在瞭解藝術之前,我們或許需要認識到的是,在藝術學之外有一個學科叫美學,美學所關注的就是美的事物和如何激發起觀眾對於美的感受,美學和藝術學一直以來都有著比較緊密的關係,但現在主義藝術以後,也算是印象派之後,藝術學一定意義上是開始脫離美學獨自發展,而所謂的藝術其實就開始無法用美醜來定義它好不好。總之,作為審美主體的觀眾,我們完全可以用主觀感受的美醜來界定作品,但或許不應該用美醜來定義藝術。

藝術是客觀的,在我們承認審美具有主觀性的前提下,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這種主觀性和我們對對象的瞭解程度也是有一定聯繫的。對於藝術的本質的定義,有很多哲學家給出了自己的定義,譬如席勒的藝術審美本質論、貝爾的有意味的形式、海德格爾的存在主義本源觀到阿多諾的自律性他律性、當代藝術的藝術界藝術場的概念。總的來說藝術是多種因素成就的,除了作品的畫面本身,還有創作的社會環境、情感表達,甚至我們觀賞的環境。而對於藝術地位的成就,一定意義上是因為在藝術史概念上的那種具有變革意義的標誌性和對於歷史發展至今所產生的影響意義。也就是說好不好不是單由畫面本身決定的。

而對於題主所說的各種編造出來的流派和名詞,或許正說明瞭題主對藝術本身的不瞭解,這些所謂的流派其實可以被認為是類似中國古代的不同朝代的感覺,是藝術史發展過程中的革命和變革,並不是後人胡編亂造的結果,而對於那些名詞,任何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專有名詞,在外行人來看聽不懂、弄不明白。不是很正常嗎?


既然他們是不美的,那又為何有人喜歡,又有何價值?

題主所說的藝術界我或許弄不明白指的是什麼,如果他們知道說好好好,又說不出哪裡好,或許他們並不是所謂的懂藝術的人。我猜的話題主所說的藝術界有可能是指學過畫畫的人,如果是的話,這或許太片面了一點,就像我們幾乎每個人都知道馬克思主義,但我們都懂哲學嗎?

不過,學畫畫的人和大眾之間確實有些審美差異,但又說不出如何好,也不是沒有原因的,他們對於畫面構成對於色彩的訓練,使得他們的視覺感知相對更敏感一些,而對於繪畫本身的瞭解,畫畫的人大多數更能理解藝術作品中在美醜之外的趣味性和情感性,而趣味和情感作為一種感受是明於心但卻難以表達的。

例如知名度特別高的梵高的星月夜,大眾來看他是一幅畫,天空不像天空,房子如同簡筆畫,對大眾來說他自然並不算是好的。而對於學畫畫的人來說,或許會被梵高扭曲的筆觸、憂鬱的藍和充滿希望的金黃所打動,他們相對來說更知道這種用筆用色的背後是展現出一個怎樣的人。如果對梵高生平有過瞭解的人還會知道他所創作這幅畫時的境遇,是他第二次進精神病院後畫的,在不久後在金黃的麥田自殺離世。這是融合在筆觸下遊離在畫面外的情感傳遞,能夠引發瞭解他的人對他的情感共鳴。

當然,藝術之所以是被大眾看不懂的好藝術,並不單純是畫面上的。

題主能有這種思考和質疑,其實一定意義上得益於梵高、畢加索這些人。因為沒有他們,你都沒有去質疑藝術的機會,對藝術的定義也會是非常的固定死板,甚至在面臨攝影的出現,繪畫這種藝術形式會面臨消亡的可能。

譬如現代主義以後的後印象派、立體主義、表現主義、風格派等抽象藝術以及後面的達達、超現實、波普甚至行為藝術,他們的共同意義都是革命革新,一次次的突破傳統對於藝術的邊界,才得以有如今的藝術的多元化。除了純藝術本身,還有類似插畫、遊戲、生活用品及包裝的設計以及建築等。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瞭解一下這些藝術史的內容,你或許才能明白這些流派完全不是題主口中的隨意發明,那些主義流派不僅是風格化集羣,也是一個歷史概念的發展,歷史的前因發展到如今的結果。

如畢加索的立體主義對於當代的平面設計和建築具有重要的影響的,可以被認為是現代設計發展至今的一個重要節點。

下圖中的格爾尼卡是畢加索為了控訴法西斯戰爭的暴行,侵略者的獸性和被受害者的慘狀其實都能通過畫面看得出來。前面聊星月夜的時候提到了藝術的情感的創作背景對作品的影響,畢加索的這個我就主要說一下他的對當下的意義和影響。

在現代主義以前的藝術,都是存在明確的標準,怎樣的畫是好的,怎樣的是不好的。人們的審美是被客觀環境所約束的,比如歐洲中世紀的藝術,藝術只為宗教服務,所有的繪畫都只能是宗教題材,且得保持嚴肅和神聖,那時候沒有自畫像,也沒有什麼風景寫生更沒有幾何構成。立體主義完全突破了傳統關於繪畫的寫實的觀念,轉而使得創作這件事更加的主觀化,使得創作者關注的不再是你照著畫的對象,而是自己完全的內心表達,和畫面本身趣味,使得創作者以一個敞開自由的姿態來展開創作。

而且立體主義對於多視角的運用和幾何形狀的構成等,是現代設計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所謂的富有設計感的logo、包裝以及有趣味性的動畫角色等等,其源頭都可以被認為是在立體主義這裡,以及對空間和結構的突破也對當代建築也尤為重要,如最近很火的大興機場,整體的幾何構成,突破傳統透視的空間感,其基礎理念來源正是與立體主義相關。


藝術沒那麼高深,也沒那麼簡單

題主說得所謂的皇帝的新裝裏的人,顯然這個認知並不算合適,在什麼都不瞭解的前提下草草看去,自然會認為是所謂的故弄玄虛故作高深,但社會周遭的一切、各行各業的根本不都是如此?且不說哲學、經濟學、量子物理等等這些大眾本身就難以真正理解的東西,單就生活中的會計、醫生等常見職業,就經常說出一些旁人聽不太懂的名詞,你會認為他們故作高深,是他們自己不瞭解拿些編造的名詞來糊弄人嗎?

藝術當然並不高深,任何認知和學科最終的導向都是人,你完全可以對你覺得美的東西大加讚賞,也可以對覺得醜的東西嗤之以鼻,藝術是多元的開放的,恰恰是梵高畢加索等人成就了藝術的多元化。

但藝術也沒那麼簡單,我們可以評價作品,可以相信並表達自己主觀感受,但是在解釋和定義一件事情之前或許應該先了解他,而不是看看表面,就像在路邊看見一棟樓,你不知道裡面有多少人、住了誰,你就下個定義說樓裏住的都是傻子。這種認知有多麼片面可想而知。

當然我們不是所有人都得了解其本質,有用的喜歡的知道就行,就像我們沒必要多全面的瞭解哲學、經濟學、歷史和量子物理,我們照樣能過好生活。而且被人扣上不懂的帽子又有什麼問題嗎?我們不懂的東西多了去了,我聽說過編程,但對它一丁點都不懂,有什麼問題嗎。

如果以後有人說你不懂藝術,完全可以回一句:我懂美醜就夠了,你敢說你懂藝術嗎?

當然,你如果對現代藝術感興趣,想了解一下關於現代藝術的故事,《現代藝術150年》這本書或許可以推薦給你。

現代藝術150年:帶你全面瞭解現代藝術的歷程京東去購買?


我不拿藝術的東西來打比方了,這說到最後就是個無限遞歸的論題。

我們換個領域——這個領域誰都懂:味道。

甜味是所有味道中最容易引起快感、最吸引人、也最引人注意的一種味道,對吧?人在沒有什麼認知經驗的時候是最容易被這種味道征服的,比如說,小孩子。

類比起來,美就是藝術感受中的甜。

然而最能持久吸引人、讓人上癮、使人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麼呢?——不是甜,對不對?

煙、酒、茶、咖啡……這些都不是甜的,但是就是這些苦的、辣的、嗆的味道,卻提供了最為持久、雋永、回味無窮的味覺體驗。

甜,只是味覺中最淺薄、表面的體驗。

藝術也是一樣。


畢加索的畫我沒研究過。

但是梵高的畫 是絕美的

最美的是梵高那顆極致純粹的心,如果你瞭解人性,你就知道這樣的畫家多麼難得,他的視角是多麼乾淨。 畫畫的人很多,畫的一眼看過去厲害的好看的很多,但是你讓他們像梵高那樣畫出自己的夜空,很難會像梵高那樣連筆觸都帶著濃厚的情感。

個人愚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