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教。

幾個原因;

1)培養歸屬感,責任感。

孩子也是家庭中的一份子,應該力所能及的去做一些家務,讓孩子知道這個家是父母和孩子共同的家,父母和孩子都應該為這個家做出貢獻,都對這個家有責任。孩子有了責任意識後,以後做適當的家務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不再是來自父母的要求。 不要讓孩子覺得周圍的人都是保姆,家務只屬於爸爸媽媽爺爺奶奶或者保姆阿姨。

我家孩子4歲,她玩完樂高,或者玩具以後,她都自己把玩具收回箱子裏,一開始都是我們講道理要求的,再後來是提醒,最後都是她自己主動放回,收拾的,這就是責任感,歸屬感的建立。

2)平等意識的建立,他人意識的建立。

孩子在家如果像皇帝一樣,整天被人伺候,或者只管學習,其他方面被全面伺候,那麼潛意識裡一定認為 別人的伺候是應該的,所有人都應該圍著我轉,如果不圍著我轉,那麼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完全以我自己為中心,不用考慮別人。

唯有平等的態度對待孩子,孩子纔有可能平等的對待他人。否則等孩子再大點,總是以自己高人一等的潛意識去對待他人,那就等著孩子被社會教育吧。

3)增添親子關係中,彼此的理解。

和孩子說,爸爸媽媽做家務很累,如果孩子也做過家務,那孩子就非常理解父母。如果孩子沒做過家務,那就完全不理解做家務的疲憊。很多事情,讓孩子體驗過,纔有說服力,纔有明顯效果,增加孩子的共情的能力,有助於讓孩子更加理解社會上的方方面面。

共勉


很有必要,我就二點體會:

  1. 培養責任感。做家務是很直接的,能產生責任感的方式,家務並不是輕鬆的,也沒有什麼及時回報可言,當我們長時間去做一件不想做,但又有責任去做的事後,責任感都得培養。我們這小朋友在持續半年洗碗後,已經把洗碗當地了理所當然的事,儘管她還是認為沒啥意思,但比以前洗得更專註,也沒任何抱怨。直接影響她收拾自己的區域,也影響她承擔其他責任的勇氣。
  2. 邏輯思維。看似做家務很簡單,但對於小朋友而言是很有挑戰的,比如動手能力,過程式控制制能力(如何做才更高效),抽象能力(比如一個碗二雙筷子)。這些能力在家務中直接能體驗到,當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實踐得到的東西,遠比別人教他N次有效。我鄰居家的孩子通過類似的訓練,小年一年級能夠知道乘法的關係(6層,每層10個東西,孩子沒有一個個數,而是加10次6來計算,對於小學一年級學生,這可是自己想出來的,很了不起)。

總之,有好處,沒壞處。當然,還是多注意安全,比如太小時,洗碗就別洗菜刀這些危險的物品。


一個會做家務的孩子,做事情也會井井有條。平時養成的習慣。在學習中也會按部就班,一絲不苟,對學習幫助很大。一個做家務的孩子熱愛生活。愛家庭。


應該教的,從小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


鼓勵孩子做家務,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生活中,體會父母的感受,而且孩子始終要長大,難道長大了不用做家務嗎?所以鼓勵孩子做家務有利於孩子的獨立。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