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是有問題的、不嚴謹的:

長就是長,短就是短,什麼叫長度不在於長短?而覺悟不覺悟的,並不具備什麼標準。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世人看不穿。山究竟是山還是不是山?

不過,理解其中的意思就好了:

人生無論十年也好,百年也好,其實都是短暫的,所以從某個角度來看,無所謂長短。重點還在後半句,即覺悟,不過大家對於「覺悟」的理解也不盡相同。

有人認為,認識到應該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做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就是覺悟了。

有人認為,認識到何謂人生之樂,就是覺悟了。

有人認為,認識到萬事皆空,就是覺悟了……

題主可能認為,有人能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自己看了就覺悟了,其實差老遠了。沒有完美答案,覺悟這個事兒,別人也幫不上忙。


「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


說的挺好,無論美夢還是噩夢,歸根結底都是夢,最重要的是何時醒來。


這是「能級躍遷」之後的生命質量問題,故有「朝聞道夕死可矣」之說。


前幾天看李銀河給王小波40年後回的一封信,忘了原文,感興趣可以看看,覺得就是樓主這個題的答案


(兄弟我是真的困的要睡著了.....不..已經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睡了好幾波了hhhhh....好啦,說正經的)

先要問問,想要覺悟什麼吶?關於生命的那些問題嗎?

生命的長短不會變。就算覺悟了也不會變。你可以拉長生命的寬度,但阻止不了生命的消耗殆盡。人無論怎樣活都是活著。這不是老生常談的廢話,而是要告訴你,生命不會因為誰覺悟了就給誰特別的恩惠。

其實你不妨想想,這生命終歸要歸於平靜,我們始終在這過程上。「我們從很遠的地方來,到很遠的地方去。我們是地球上的朝聖者和陌生人。」沒有什麼是結果,哪怕你認為那是結果。甚至死亡也不是終點——終點在你想明白如何去活著的時候便已經出現在眼前了——死亡也是個過程。(我喜歡把它叫成「回歸」(你可以想想,難道不是回歸嗎?(笑)))

其實答到這裡,也就告一段落了。

接下來說些「沒用的」。

——————————————————————————————————————————————————————————

想點兒什麼有意思的。出生到死亡像哈雷彗星飛過地球旁邊的一瞬,剩下的大半時光靈魂便是在黑暗中彳亍著夢遊,也不知道過去了多久,反正能忘的是都忘乾淨了...好,嗯..這也就能繼續找個肉身了。下一個76年中的一瞬間開幕了。

生命的長短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才能坦然地面對死亡。對,就是說,如何才能讓現在的你在死的時候覺得「我這輩子沒白活,我沒白走這一遭」。「我滿足了」。

就這麼簡單?對。

但注意了,為什麼很多人覺得生命的長度重要呢?為什麼有些人覺得生命的長度在於(時間的)長與短呢?與其去問人為啥要去活,不如問自己為什麼不去死。因為你還不滿足——你期盼生活可以給你些恩惠。

我看過一句話,說快樂是痛苦減輕而產生的幻覺——覺得不對。應該是痛苦是快樂減輕的幻覺才對。要不然誰還活著幹嘛。我們即是捨不得這被我們時常厭惡的「痛苦」纔是。該來的來,該走的走。

  •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你該做的,就是讓自己可以在死時,能夠覺得滿足地、安心地面對死亡。

滿足很重要。什麼情況下人會滿足呢–––兄弟,這得問你自己。是愛還是什麼別的,這得你來定。

如此一來,誰還在乎活得多長呢?覺悟就看到了終點,死亡都也只是個過程而已。但是生命的長度並沒有因此而變。我們知曉了生命的無奈,明白一切都只是過程,就會想去好好活著。比如找一個愛你的,你愛的人——生命本就沒什麼意義。與其一輩子拼了命地去找尋所謂真理,最後撒手人寰。不如握住誰的手,最後平靜而滿足地告訴自己此生無憾。

個人見解。以上。


有些人25歲就死了,75歲才埋起


覺者才能真正對生命的理解,纔不不讓自己迷失,不然也是枉然一世。如朝聞道,夕死可矣!雖很短但比茫然一世更有價值......


悟與不悟真的很重要,你覺得你長,相比人類歷史,宇宙存在時間,就很短,相比小草,自然界的小生命我們就很長,人活著不知為活著,不只是是呼吸,和心臟跳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