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琴到底是左手重要,還是右手重要呢?很多同學都會被這個問題困擾。

在拉琴過程中,左手負責按弦,似乎所有眼花繚亂的炫技,都歸功於左手的技巧。大多數人練琴也是一心想把左手的技術練到令人羨慕的高度。

然而,內行人士欣賞小提琴的魅力,並不在這,而是專註於右手運弓的發音。

想想看,如果不用弓子,只能用手撥弦演奏的話,小提琴還有什麼優勢可言?

相比于吉他的六根弦以及琴箱的大小,小提琴無論在音域跨度,和絃的多樣性,以及琴箱共振方面,沒有一項能佔得了上風。

然而,只要弓在弦上,局面就會完全扭轉,一弓下去,左手隨便摁幾個簡單的音,旋律線條就勾勒出來了。

但是,成在右手,敗也在右手。到底是是優美的旋律,還是殺雞鋸木頭的聲音,全部由右手來掌控,左手除了揉弦這一招兒之外,對音色的調控完全沒有主導權。

左手的技巧,是可以短時間內突擊訓練立竿見影的,但右手的運弓是一個軟實力,必須細水長流地植入大腦才能發揮作用,這是隻有內行才瞭解的事實。

祖克曼在大師課上說道:小提琴的演奏,85%靠右手。他甚至直白地管右手叫做「銀行賬戶」,因為「If it sounds good, you make more money」。

*視頻來自李炳陽老師

祖克曼是一位讓人一聽到他的演奏或者聽他上課,就特別想回爐重造一遍自己基本功的一位大師。一直以來,對於右手發音的基本功,我時而瘋狂重視,時而完全忽略。總希望有個人能長期提醒自己練琴前練基本功這件事情。

回顧七年前祖克曼的這場大師課錄像,突然產生一個想法,就是把他反覆強調的理念,結合自己的經驗,掰開揉碎設計成一個個碎片化的基本功練習,分散到六個月的長線計劃當中,每天用十分鐘左右的時間,重新讓基本功回歸正常的練琴射程之內。

對於弦樂來說,基本功其實是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不論是初學者還是專業演奏員,我們都要把基本功去經常的鞏固和練習。

*視頻來自李炳陽老師


謝邀!就鄙人的經歷來說,我認為有兩點:

一、用你最好的狀態來練琴,注意放鬆,讓琴成為你身體的一部分

我是海菲茲的死忠粉,我十分推薦海爺爺的練琴方法。

海爺說:如果我每天總是練琴6小時的話,我不相信我會有什麼進步「。

我解讀出的意思是如果我不是用好的狀態來練琴,那我今天寧可不練

好的狀態是什麼呢?就是放鬆的、自然的狀態!

如圖,海爺在拉琴的時候放鬆到琴快掉了下來,你看爺爺的脖子和手臂,他沒有去刻意地夾琴和持弓,卻對各種弓法技巧都能從容應對

我是成人學琴,我的小提琴老師不止一次地說

學樂器,尤其是小提琴,有一大癌症你知道是什麼嗎?

就是拉琴太緊張!

我指的放鬆不止是肌肉的放鬆,還有大腦的全部的放鬆

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更多的把注意力集中在聽覺上,而我所理解的音樂全是建立在聽覺之上的

二、拉琴要慢練,特別是針對音階

只有慢練方能讓我戰無不勝,道理大家都懂,可在練習時就是不經意地拉的很快

其實啊,你沒必要每天非要1h音階、1h練習曲、1h雙音、1h樂曲

這樣趕進度的話,高效不成反而成為風乾的鹹魚

就我而言,每天我的練琴狀態都不一樣,比如肚子餓了、換了厚衣服、忘記刮鬍子、臉頰脖子長痘、沒睡好(落枕或者手臂被壓麻了)、遺精了、股票跌停了......

在這個時候,總是很難靜下來,那麼我嘗試著慢練,先是空弦練習回憶昨天的音階、然後是換把雙音和音階,慢慢的就會進入狀態啦

對小提琴要像對待女孩一樣,我們要慢慢的進入狀態哈,總是要有前戲的對不對(真討厭)

每個老師都會對學生說要慢練。但是,大家真的在家慢慢練習了嗎?

大部分琴手總是迫不及待地越拉越快。這是很正常的,拉得快,我們常常會有成就感,覺得自己進步的。可是,他們往往不會去傾聽自己的聲音,質量往往達不到要求!

因此,請你務必在手上、在衣服上印上兩個字——慢練

綜上,學琴需注意:1.放鬆 2.慢練

———————————————分割線———-——————————————

至於那些說錢啊,堅持努力的23333,回答能不能走心一點

人家來知乎幹啥?找你不如直接去百度了...

我的第一把工廠琴才700多,掌握了發聲原理照樣可以發出好聽的聲音啊

反之,給你好琴嗎,你拉的弦緊的聲音在殺雞能行嗎

什麼不信?來看看雙琴俠的這個鏈接吧,見識什麼是仙人!

【TwoSetViolin雙琴俠】$1000 vs $10,000,000 小提琴?

www.bilibili.com

打臉不?請各位都像我一樣專心

阿喂,我個胡茬大叔花了這麼多時間給你這麼走心的解答

不感謝下給個贊麼?來給鋼鐵俠個贊吧

弄不懂那麼多黑ironman的,

知乎上的哪些高票解答我真的無法理解,他死的不值得麼?

是我這個胡茬大叔太low?????

鋼鐵俠我不再為你哭泣,漫威再見!


我今年23,練琴的日子斷斷續續約莫14年。成就比較低,就不丟臉的說了。由於各種原因沒走上職業的路子,只能做興趣愛好。

首先,反對總有人說小提琴要多花錢這件事情。

作為興趣愛好的學習,有哪一個不花錢的嗎?籃球足球乒乓球,鋼琴吉他架子鼓,所有的都有報「興趣班」或者找「老師」的花費。球類不買球鞋嗎?樂器雖然貴點,可使用年限也長啊,我以前一把3千的練習琴拿來練6年,算下來每年500,這個貴嗎??所以你要說花錢這件事情,小提琴沒那麼恐怖。

作為職業來說就不要問這種問題了,這樣的是天生的,而且有機會做職業的是不會來知乎問問題的。

第二,學琴要趁早。

知乎上小提琴的回答總有人回答說即便你現在開始學也不晚等等。然而我說個殘酷的現實。以音樂家協會(音協)的評級這種我國最低水平的評級機構來說,年齡越大,你能上的級別越低,甚至二十歲及之後開始學的大部分人也許最多就到六級水準了。拉點簡單洗腦的曲子懷揣著對音樂的憧憬就行了。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小提琴這個樂器的特殊性。它實在是太難了,他不像鋼琴有固定的音準和更偏似打擊樂的演奏形式。小提琴的旋律性使得它的聲音完全靠演奏者的能力來發揮。左手想要什麼音就要出現什麼音,右手想要怎樣的感覺就要怎樣的感覺。左手揉弦、滑音、泛音、五度雙音泛音;右手跳弓、飛拋弓、連頓弓等等這些所有展現旋律的技巧對小提琴來說是不可或缺的。但掌握它需要一定的天份和相當的時間,而且最好是尚未定型的孩子最適合,他們能很快建立起這樣的肌肉記憶,而成年人基本不行(原因很多)。

第三,不管是你自己學還是家裡小孩學,切記一定要堅持。

不管你拉的多難聽,自己多噁心,都要堅持,更不要說我一天練三天的份,然後後面三天休息這樣的事情。且練習週期以年來記,練了多少個月都是虛的。如果你是成年人要自己練琴,約束好自己,一定要每天練。如果你是要管孩子,一定要守住他。小孩子很頑皮的,我小時候算是被打出來的,長大後我尋思,其實像我們這樣的普通人沒有比這更好的方法了。

每天至少一小時,大頭音階和練習曲,基礎一定要打好。

第四,錢要花在刀刃上。

自身的能力是最重要的。剛學琴和學了幾年,不要著急著換個琴什麼的,剛開始買把千兒八百的琴夠你用很久。在你沒有明確的壓榨出琴的所有效果之前,別說換琴。也別沒事就換個綠美人什麼的。

有錢人請繞道...

對小提琴來說,花錢最貴的地方在去找一個好老師。最好一對一教學指導,每週要去一次。有個好老師比什麼都重要。

第五,興趣是驅動力,增加興趣的積極影響。

當我反思自己當初為何沒走上職業道路時,有一條很影響我。我的父母並不會樂器,家庭並沒有這樣的音樂環境。很多的曲子譜子直到我上大學後才知道。小時候總是把練琴當作作業一樣,很累很煩,一點也沒有快樂的感覺。現在如果不是體力和時間不允許,我能拉一天。

(先更到這)


找一個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

找一個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

找一個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

其他所有的問題(練琴方法,拉什麼曲子,動作對不對)都是一個好老師應該指點的。

我從5歲學琴,一直堅持,從未間斷,已經邁入專業的大門,但我現在覺得小提琴越來越難。

鋼琴易學難精,小提琴難學難精。這個學其實是入門。我真的非常不建議成人再去學小提琴,剛開始實在是太過煎熬,而且沒有任何一個沒學過弦樂的人可以在成人的年紀練就必須需要童子功的技術。

身邊有朋友看我拉的好(臺上一分鐘,臺下真的是十年功都少),也想學,我憑著良心都往回勸。成人可以去學大部分吹奏樂器(像長號就很不適合),吉他,甚至鋼琴也好,這些都不需要你練音準,你只要按對了鍵,就能發出正常的聲音。然而剛開始學小提琴就是會有一段聲音非常難聽不能入耳的時候,成人是沒有耐心。如果你還想學,那問問自己,能不能堅持十年,每天一個小時?如果你說可以,那麼我不再阻攔你嘗試。

頂尖的老師是不會教成人的,因為絕對出不了成績,而且比起孩子接受能力弱了很多,老師也需要成就感,也需要實現自我價值。

如果是孩子想學琴,就像我一開始說的,找一個能找到的最好的老師。如果經濟方面確實有障礙,兩個星期上一次好老師的課,勝過每週上一次一般老師的課。

小提琴的技術,基本功等都是代代相傳的。我走過很大的彎路,我現在能走到專業道路上,身邊很多人都說是奇蹟。所以我真的不希望有小孩像我一樣,因為父母不懂,小時候直接學了一手毛病,當到了好老師那裡,一點一點的又要花時間改。我改的過程,感覺心理和身體上就像敲斷骨頭重新接骨。以前的姿勢很多都是不對的,錯誤的姿勢阻礙了進步,無法完成更深的技術。我改姿勢之後的一段時間就感覺完全不會拉琴了,我無數次難受的崩潰大哭(可能我比較要強)。

說到這裡我給一點大概率找比較好老師的方法(不會差到像我當年第一個老師一樣)

1,如果這個老師現在是某樂團演奏人員或者曾經是,加1分(樂團也分好壞,政府支持的,定時有去國外演出的最好)舉例,中國國家交響樂團,上海交響樂團,深圳交響樂團,蘇州交響樂團,青島交響樂團,有可能有名稱錯誤,我按照大體印象寫的,排名不分先後

2,國內專業音樂院校畢業,加1分(國內的弦樂一定是中央音樂學院和上海音樂學院最強,其他音樂學院的弦樂一般會稍弱,某些綜合大學的音樂系也還可以)

3,有國外留學經歷,加2分(小提琴畢竟起源於歐洲,是國外的文化。你想想一個老外來中國學京劇,然後回了國外再教國外的學生。中國人學西洋樂就是這麼一個感覺,國內整體水平弱於國外,傳承到中國的過程中一定會丟失一些東西,所以某種程度上說,學管絃樂越早出國學越好)但是這個鑒別方法就比較困難了,因為國外也有野雞大學,也有人去國外混出一個文憑。比較基本的鑒別方法,去百度查一下這種學校,或者查美國音樂學院排名,歐洲音樂學院排名這種,一定程度上會有幫助。如果是冠名了皇家的音樂學院,基本不會太差,因為基本上是皇室支持的。

4,現在在某音樂學院任教,或者某綜合大學音樂系也可以,加1分。(教授水平普遍高於老師)教授可以加2分。

5,補充說明不能過度迷信學歷,野雞大學出來的就不說了,還有一些人的專業是音樂學,音樂教育,音樂治療。這些專業裡面的人有的音樂表演水平也還不錯的就是喜歡這個專業,也有的是考不上音樂表演退而求其次了。

音樂學主要研究的是歷史,音樂歷史,輔修一些其他的東西吧。國內音樂教育學的東西比較面向大眾,學一些合唱指揮啦,聲樂,鋼琴,教育心理啦,學的東西多了某一專業就不會特別專了,但是頂尖音樂學院的音教專業含金量還是挺高的,感覺最直接的工作是面向小中高學校的音樂老師。國外我聽說有些學校的音樂教育還挺有意思,會是某一個專業的教育,會學專業課同時還學教學。音樂治療我不瞭解,大概怎麼用音樂治療一些疾病?比如抑鬱症?

這如果是這些專業畢業的,音樂表演的水平就參差不齊,演奏已經不是他們最擅長的東西了,需要多多留心。

以上是如果父母完全不懂,我給的最簡單的鑒定方法,能規避很大一部分騙子老師。我也不是說外面的琴行,或者其他渠道找不到好老師,但是普遍會少,而且家長不懂的話完全無法辨別好壞。

另外請家長多用心,多帶孩子去聽交響樂室內樂,參加兒童樂團,青少年交響樂團,甚至有比較高水平的老師會鍛煉孩子組個室內樂,都對孩子增長見識很有好處,也幫助家長判斷孩子的老師是個什麼水平,孩子是個什麼水平。家長也要多用心去看一些視頻,比較有名的小提琴大師的視頻,還有一些高水平的比賽視頻,都會很有幫助。

~~~~~~~~~~~~~~~~~~~~~~

2020.3.17補充

我看不少人私信和評論問「自己曾經學音樂到什麼什麼程度,能不能再撿起小提琴或者能不能嘗試?」說實話別問我,我也不知道,師父領進門 修行在個人。

對成年人學小提琴,我依然保持勸退態度,99.9999%的人堅持不了,你問問自己有沒有毅力成為那個個例?如果你跟我說,我就是喜歡,沒有結果也在所不惜;我就是想學,我想一想我80歲的時候回望我的一生,我這個時候沒學我會後悔的。那就擼起袖子開始幹,找老師開始練。如果你說我看你拉琴真帥,教教我以後讓我也秀秀,對不起我明白告訴你你沒有一絲可能拉成我這樣,為了秀的話小提琴是回報率最低的樂器了。

關於師父領進門修行靠個人這個事,我小姨姥姥現在退休在家報了鋼琴班,每天斷斷續續堅持三個小時半年了,我上次聽說她能彈個小曲子了,和她一起報鋼琴班的老年大學同學只有她一個堅持下來了,她現階段有時間,孩子上班,還沒有孫輩,有這個條件。所以你們掂量掂量評估評估。

~~~~~~~~~~~~~~~~~~~~~~

以下是我關於小提琴的其他回答

連調音都需要調音器的小提琴老師靠譜嗎??

www.zhihu.com圖標你們是否同意鋼琴老師修改原作者指法的行為??

www.zhihu.com圖標

~~~~~~~~~~~~~~~~~~~~~~


原答案是問題太大了 被摺疊了 所以回來重新答一下

作為一個小提琴演奏者和老師,我將從三個方面來回答這個問題

1.感性認識

作為西方音樂中不可或缺的樂器,小提琴以它獨特的音色以及數百年來無數前人繼承和和發展,在世界音樂史上留下了無數的足跡。學習小提琴,不能離開「道」而談「技」,instrument不僅有樂器,也有工具的意思,從這個角度來講,聽大量的小提琴作品,包括但不僅限於小提琴協奏曲,對於學習小提琴是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的。

2.小提琴的演奏與教學的原則

當然,創造音樂離不開樂器,所以我們要更好的掌握小提琴的演奏法。

有的老師會一味的強調放鬆,有的老師會強調協調。但我對於掌握小提琴演奏法的看法,主要吸取了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的觀點,即:

不應把學習樂器看作抽象的,飄渺的「學習藝術」。將學琴意識化,導致脫離琴本身。

學琴的本質與學打籃球,唱歌,甚至開車,修理電器是一樣的。我們是在學習一項技能,掌握一種工具(instrument)。所以學習樂器其實更像練習體育項目,每個人都需要一定的身體基礎(下文會有例子),以及適合自己的方法。

為什麼好的演奏家音準好,為什麼好的籃球運動員投的準,因為他們對這個工具控制的好。我國已逝小提琴教育大師林耀基曾說,小提琴的關鍵在「換。」其本質就是可以良好的控制樂器,以達到換弓,換弦,換把,換指的準確。

但是對於每個工具而言,控制的主體有客觀差異。脖子長短不同,手臂手指長度不同,等等問題都會影響到對工具的控制,所以根據世界著名小提琴教育家加拉米安(帕爾曼的老師)在《principles of violin teaching and playing》一書中的觀點,小提琴教學與演奏的原則之一,就是我們不應將相同的,死板的模式套用在每個人身上。

所以我們讓孩子放鬆,這件聽起來合理的事情背後的邏輯並不簡單。右胳膊的不同部位具有傳遞性,任何一個部位的緊張都會引起其他部位的連鎖反應。

舉個例子,我有一個學生上弓就很喜歡聳肩,其原因是孩子年紀小,又是女孩,小拇指後肌肉力量不夠,導致右手臥弓畸形,右手手腕僵硬,所以小臂僵硬,上弓只能依靠大臂和肩膀。這就導致了肩膀的緊張和弓尖方向向腦後偏。所以我讓她去做手操鍛煉手部肌肉。

我的成年人學生肌肉緊張的原因是,害怕拉出刺耳的聲音,所以提著胳膊拉琴。

這些緊張的原因是不一樣的,一味的要求放鬆,套用相同的標準,而不尋找背後的原因,是要出問題的。

手機碼字 有人看了改日再寫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