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性動物,為了維持大環境所以出現了道德和法律,這是善惡概念的基礎。你的所作所為破壞了整個族群的生存環境那就是惡,反之積極維護的行為就是善。比如撒謊就是破壞人與人信任的行為,如果人人如此最後就會變成人人自危,最終毀滅人生存的大環境,這就是惡。反之,你見義勇為,就會極大提高其他人的生存安全感,因為他們會認為會有人對陌生的他們仗義執手,這就是善。簡單點就是竭澤而漁和細水長流的區別,所以你說人性是善是惡?


你問的是「本」,不是「末」。「作惡」,是具體現象,是末,你撒謊心裡負疚,是具體現象,是末。

本,只能為善,不能為惡。本,根,根要生髮干枝葉,要生髮,你覺得「惡」能做到?

善是成全維護,惡是損害消耗,所有的存在,都只能是其它條件或者環境成全維護的結果,而不可能是損害消耗的結果。你就是要損害消耗,也得先有個成全維護的結果給你損害消耗,損害消耗方面本身也得先被成全維護出來。

本,只能為善。

但是,具體行為,由人自為。在沒有確定的自主選擇原則、只是無主見的應對環境和條件的變化的時候,善惡兩個方向當然概率是差不多的。

而行事循本之善、以善為原則,和行事逆本之善、以惡為原則,利弊損益如何,我也懶得「證」了,自作自受吧。


善惡都是人定義的

重要麼?


謝邀。

類似問題已經回答過多次了,所以簡單的概括下吧:

1、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人既有動物的趨利避害、唯利是圖、自私等等,也有社會性協作所需要的友善互助、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等等。所以人的本性既有以慾望為核心的惡,也有以助人為樂為核心的善,前者就來自人的動物性、後者則是人的社會性生存所必須

2、惡來自自己的身體【有所謂什麼舊腦,我不是研究這方面,但大概來說惡是來自我們的生理需要是沒問題的】,所以是本能;善則為了我們的社會性協作,其價值來自整體利益分解到個體,所以彎子繞的太大,對個體來說,首先可能感受不到,其次落實到個體可能還是利益受損的。所以善惡相較,惡是根深蒂固的,而善是脆弱易失的

3、一個群體如果想獲得更大的利益,那就必須以更低的成本進行協作,所以善無論如何都必須堅持,但善和惡相比,太過脆弱,所以我們的先賢認識到這一點之後,性本善。即因為惡易善難,所以我們必須鼓吹善、推崇善、強調善,也就是從社會輿論等各方面來營造一個善的氛圍,以提高做惡的成本【即題主的認知中不應作惡,否則良心不安】、提升善的回報【即行了善,因為是社會鼓勵的正面行為,所以很高興,即獲得精神上的鼓勵】

所以呢,在古代,因為教育不夠發達,所以為了營造一個善的氛圍,所以儒學強調教化,即教民向善,所以性本善是由於古代我們的教育成本太高,為了能營造一個善的氛圍所以在教民向善的時候灌輸給不識字的民眾的。

而在今天,有足夠普及教育、開化民智的時候,我們自然得清楚,由於善惡在我們內心的力量是異常懸殊的,所以我們必須性本善以支持我們內心的善來遏制我們作惡的衝動。所以呢,我們自然還是需要自小就給孩子們灌輸:

人之初、性本善

等他們長大了,看看我的回答不就清楚了嗎:)


我覺得人之初性本善,的善,一方面是善良,另外可以解釋為擅長,擅長模仿,根據自己出生的環境而生。


多人做惡,是在自媒體時代下的倖存者偏差,人們只想看自己想看的,撒謊心裡難過是因為自己撒的謊還不夠多,或者撒謊帶來的強化沒有辦法覆蓋掉自己的愧疚,生不出人,我很抱歉。

——小逼宰治


人和人不一樣,每個人在不同的階段和環境下也表現的不一樣,除去極端的兩邊,大部分人在一個很寬的中間地帶來來回回,往往看見問題熱心報警和對他人胡攪蠻纏會出現在一個人身上


中國的傳統文化早就告訴大家這個道理了,要多學習才好。《三字經》說的多清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人性根本是善良的,每個人都差不多,但人後天習氣就差別大了。如果得不到很好的教育,人的本性就會隨著習氣改變了。所以教育的方法最好要專心對待。

現在的教育一直沒跟上社會發展,使一些教育不到位的人總表現出惡業習氣,也沒辦法。


本心無善無惡

意動有善有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

作惡有愧是良心誘發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