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的臺不行。


我以前也有這個疑問,隨著技術的發展,會越來越多的人產生這個疑問。我用過十幾臺肩扛機、無數手持機之後,感覺好像是有點答案了,所以強答一下。按照知乎的規矩好像是要有各種圖來論證,我比較懶,就談下感想,不傳圖了。

主流廣播機用的是2/3英寸CCD,B4卡口,這個尺寸比M43還小一半,那為什麼要用2/3呢?注意看機身上會給一個感光器平面的標識,這個標識一般就在攝像機的重心位置,在沒有鏡頭防抖機身防抖電子防抖的情況下,2/3這個尺寸無論手持還是肩抗,都很穩。所以這應該是電子技術還不夠穩定的情況下的折中選擇。底大一級壓死人,相信你聽過。指甲蓋這麼大一個小底,出的畫質能有多好?

既然CCD尺寸確定了,那鏡頭就要按這個尺寸來做,指甲蓋那麼大的CCD要拍超廣畫面,你覺得鏡頭得什麼價?我用過的最貴的一隻超廣角廣播頭是一支富士龍,採購價28W,還有一支佳能12W採購的。這種鏡頭全玻璃鏡片加全金屬鏡身,體積和重量基本都沒有限制,專業應用誰又會在意體積和重量呢?所以你看到鏡頭很厲害的樣子。

另外,你覺得對電視廣播行業來講,最重要的是什麼?是畫質嗎?顯然不是,追求畫質的是電影行業。如果在行業內工作幾年,特別是經常外拍就會明白,對於電視廣播來講最重要的是穩定,任何時候,無論在高原雪山海島高溫高壓,甚至輕微進水,都要保證開機就能拍,色彩和信號還不能變化太大,不能死機不能丟素材。機身裡面那一堆電路就是幹這個用的。所以你看到機身也很厲害的樣子。

但是實際上現在隨著技術的發展,家用、廣播、電影機之間的界限越來越不分明。很多記者都開始用相機拍視頻,一個人就可以把圖片和視頻素材都收集到,這得益於相機拍攝視頻的穩定性極大的提高。

我最近採購的設備松下EVA1,松下S1H,也就是一個米勒三腳架的價格,畫質完全碾壓以前幾十萬的設備,雙卡可以同時記錄,到目前來看穩定性也完全可以接受。讓人不禁感嘆技術的發展。

但是電視臺會全部換這種小機器嗎?肯定不會。因為直到現在,我去拍重要領導的活動還是不敢拿民用級的機器,萬一,一旦有萬一,誰都負不起這個責任。不求畫質多好,一定要把畫面素材留下,對自己負責,也對歷史負責。


差點忘了,廣播機還有豐富無損的輸入輸出介面,這對電視直播相當重要。所以你看到機器屁股上一堆介面,很厲害的樣子。


在學校的電視臺待過一段時間,碰過x280,FS7和一個大傢伙(610,挺老的一臺機器)。簡單講一下我的看法。

老古董了,聽前輩說當年買的時候是6W

第一是穩定,而且攝錄時間不受機器自身情況限制(肯定受存儲容量的影響)。相機錄像要麼是系統自帶限時,要麼是錄一段時間發熱太嚴重。專業的相機要麼底小沒啥事,底大的比如red,就得有專門的冷卻系統。像直播這種得是廣電攝像機,大傢伙。

第二是介面多,家用相機可能有個HDMI介面,再多點的家庭攝像機再多來個SDI頂天了,可是即便是古董如610,如果我沒記錯的話SDI介面就有4個。廣電利器不是說著玩的。

第三我覺得挺重要的一點是鏡頭。當然這一點對標的不是相機,而是家用DV機。廣電鏡頭還是比較貴的,從成像素質啊畸變啊肯定是比家用DV機強不少的。而且似乎現在已經有用單反鏡頭的攝像機了,之前用過FS7。不過聽說是推拉的時候有呼吸作用?電影和廣電級別鏡頭設計會注意這些,價格也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

還有像610這種直接分光上三片CCD的,人家雖然底小,但是顏色正啊,不是拜耳演算法算出來的。

啊對了看到還有答友回答傳輸的碼率,我也想起來了。我們下學期學電視原理,應該會講到這吧,就是事實上你傳輸的數據應當是壓縮過的,因為信道帶寬本身就不大還有雜訊什麼的,用那個信道容量公式一算,其實壓縮的還是很厲害的。


碼率夠高才禁得起中間這麼多次轉碼傳輸的折騰啊,不然到終端更沒法看,再說了保存下高質量的資料未來有了更好的傳輸手段也好重新使用。


為什麼法拉利在川藏公路上也只能跑80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