喉位和喉器的狀態,會隨著氣息輸出強度和聲帶閉合模式不同而發生改變,這是正常的。

喉位是可以控制的,否則也就不會存在壓喉或者提喉這種說法,如果不能控制,怎麼壓,怎麼提?

在兩個極端之間,都是可控區域。

無論是何種先天,低音的極限音域往往伴有壓喉,高音的極限音域卻應該伴有的是拉扯,而不是高喉位擠卡。

只要沒有擠卡,輕微的拉扯都是可相對接受的,再多練練,試試在相同音高製造同一個音的不同音色,慢慢去體會喉位是怎麼操控的。

如果高音發生高喉位擠卡,那是因為聲音失去了胸聲的支持,就像拉住氣球的線鬆了手,下面沒根,只能頂住天花板。

試試練練「啦」音階,感受胸聲的參與,一定要發准「la」,可不要發成了「le」或者「lu」。


為什麼你唱歌會擠嗓子?因為你不知道其中的奧秘!【高喉位篇】音樂so的視頻 · 406 播放

想了解更多唱歌技巧教學,視頻教學,點擊加入→聲樂學習裙


不要強行抑制喉位。無法解決,只可以根據先天條件優化。物理模型是非常嚴謹的,唱歌很多方面的事情就是先天條件決定的,通過學習只能優化自身現狀。

首先,決定音高的,是氣的矢量重心,切記!不是聲帶的震動頻率!任何一個高音,無論任何質量,只要音準在高處,氣的矢量重心一定在鼻腔。

另外,如果把氣比作水,腔體比作湖泊,那麼喉就是它的攔湖大壩。如果氣位本身不足以穩定高處的矢量重心,人體就會下意識,抬喉,以保住有限的高位置矢量重心,用來保音準。

氣位偏高的人這個問題就會較輕,首先要看是不是條件問題,選錯了歌。再者就是技術問題。那麼就出現了三個方面的問題,分別是閉合問題,腔體打開問題,和氣息問題。

1,提前換聲,減小閉合口徑,利用咽音,這樣會方便你的氣息集中,變窄,進而獲得更多進入高位置的機會。

2,加大氣息輸出,加強壓縮,從低位置將氣猛的推入高位。

3,咬字盡量打開後上部空間,支撐軟齶高位置。讓氣更有路徑流入高位置。


謝邀,我來解答一下。這個現象其實在初學者裡面來說非常普遍。就是很典型的喉位保持不穩定的現象。這個問題還需要你日常和氣息訓練配合起來,比如說充分感受壓低的感覺,帶入氣息演唱,然後再拉高音色和喉位的控制就會有一個明顯的感受。加強閉合訓練是必要的訓練之一。


1.關注氣息vs聲帶的配合

2.關注音色亮暗的統一

3.關注母音變形技術(讓母音都規再你想保持的那個形狀里,比如說你覺得U的喉位滿意,則其他母音都在u上以能聽辯,不大範圍變化即可)


當氣息和聲帶的配合足夠好時,聲帶才能良好的閉合,音高才能夠通暢的完成,而當氣息的協調不足以讓聲帶正常閉合,部分聲帶漏氣,聲音發虛,那麼高音只能靠喉部肌肉上提的動作去完成。這就是喉位上移的原因。

外顯的喉位上移大部分是帶有聲帶閉合狀態不完全的問題,所以解決上移的最好方式是找到氣息對聲帶衝擊這個動作的合理使用。你需要讓喉嚨放鬆,並在不影響喉嚨緊張程度的狀態下打開口腔來做到聲帶正確的閉合狀態。

「唇顫音」是一個很好的基礎訓練,能讓氣息保持氣壓勻速推動聲帶,對發力的主動性很有幫助,因為聲帶的鬆弛相對於呼吸的主動性來說是比較容易做到的,所以為了加強訓練呼吸的主動性,可以在練習「唇顫音」時帶著持續彎腰的動作,幫助氣息的持續調動。


唱一定的高音的喉位肯定會上浮的,這是正常反應,我們常常所說的喉位高是上浮過度,導致咽壁空間變窄,影響自然的音質,聽起來會非常擠卡並且累。

通常這種情況我們需要做一些降喉位的練習,一些物理降喉法,肌肉拉喉,鏡面演唱,開牙關。還有一些通過元輔音音階練習,類似於gu、go、bei來降喉位。

我們無法控制喉位不移動,我們能做到的是盡量的穩定喉位不過度上浮或者下沉,保證演唱自然的音質又同時保證演唱持久力的情況下做到。


先攻克位置難關,攻克位置問題要從解決拉扯胸聲開始,解決拉扯胸聲先要學會弱聲連接,聲音比較弱的時候最是輕鬆,在這個不緊的時候調整位置,找連接共鳴腔(不包含胸腔共鳴,僅有鼻咽腔、口喉咽腔、頭腔)這個感覺很微妙,很難穩固、很難找到(有個明白的老師指導當然會比較快,自己尋找要有恆心毅力,要有時間耐心,要有好耳朵!這裡的好耳朵代表能聽出自己唱的好壞對錯:即使可能虛弱得很但是耳朵告訴你這個聲音理論上是對的,只需要慢慢做強,那就要有信心堅持,不能因為感覺捉摸不定就立刻放棄了,音樂可以學一輩子,此時放棄後半生無所慰藉………有一個好的審美,你的耳朵欣賞哪種聲音,你基本就能到哪種高度,因為它告訴你,唱到這樣就可以了…)弱聲連接的同時需要用共鳴腔去製造聲音而不是靠本嗓,不然還會提喉,共鳴腔製造聲音的基礎是氣息進入得多少,氣息進去得順利與否又與穩定的聲帶位置有關,穩定的聲帶位置又要看你是否解決好了拉扯胸聲問題,所以這一套是環環相扣的,可能有人會告訴你氣息!氣息!氣息!傳統的方法是從簡單的又重要的氣息開始,雖然氣息簡單又重要,初學者能夠把握呼吸方法,但可惜不是關鍵所在,所以不過是用正確的呼吸方法搭配錯誤的發聲技巧唱一首費力程度比沒學歌唱前好一點的歌而已。不過因材施教,這一套環裡面每個環節都能入手,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有的人天生擁有完美的換聲點,讓氣息更多進入共鳴腔才是他們解決音質問題的關鍵,或者讓氣息去讓喉位更穩定(注意:穩定的喉位可以順利輸送氣息讓聲音更穩定,反過來氣息也能輔助喉位穩定,不過這要建立在技術掌握後,單方面用氣息去解決喉位或者任何問題,收效有限)才是他們想解決的問題,他們就可以直接從氣息入手;有的人就是扯,母語發聲習慣不好,條件不如前者等等,你從氣息入手還是扯,頂多有一點進步,但也就死在那一步上了,他們要從核心的位置入手,解決胸聲問題、解決喉嚨外部肌肉發力問題。解決了這些問題,喉位可以說就比較穩定了,基本上你摸著喉嚨唱個歌都可以感到它是懸停在那個位置的不會上下動得跟喝水一樣誇張,甚至基本不動。


不要壓喉,喉位不用不變,聲音穩定就好了,要是擠卡嚴重就是聲帶力量還小,外部肌肉協助發聲了,發聲做點系統的訓練,別瞎練。要是不擠卡就是氣息不夠,練腹式呼吸。


我自己有個很好的方法就是多唱張宇的歌,盡量去模仿他的聲音和咬字,但前提是氣息問題能解決


可以先刻意隨著音高壓喉,直到不再上升了在恢復到正常位置就好了。


本來不同的音高人體都會根據生理反應而去抬高或者降低喉位,我們要做的並不是訓練主動降低或者升高喉位,而是讓喉嚨處於一個輕鬆自然的狀態就好了,唱歌更需要注重的是放鬆,意圖,情感,表達,生理上的一些東西太過去注重的話反而是本末倒置的哦。


你搜一搜周小燕帶廖昌永練聲的視頻,一直強調的一點是氣息要往下拉(前提是你氣息支撐做得好)形成一種對抗(感覺是所以是被拉出來的)。還有就是支點問題,我的理解就是發聲從那個點往外走無論是高音還是低音都要有其為基礎(理解可能有誤但意思可能差不多),你想像聲帶長在胸口,從那裡出聲。這些做好了喉頭穩定性可以提升。


練習唇顫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