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子女之間正確的愛與錯誤的愛:

父母與子女之間應該是在平等的基礎上相互關愛,這種子女對父母的關愛並不是什麼孝道,只是親人間的互相關心

父母撫養年幼的子女、子女贍養年老的父母並不是什麼,這只是對於沒有獨立生存能力的親人的照顧;對於老人的照顧並不是什麼尊老,這只是因為老人年邁,行動不方便,需要別人照顧,這和愛護年幼者、殘疾人都是對弱勢羣體的關心,並不存在等級關係

父母和子女間應該以親情相互對待,無所謂恩不恩,根本就談不上什麼感恩

父母撫養年幼的子女只是應盡的義務,是應該做的,不應該過分強調恩情

有人會用古代一些至孝的人有能力來反駁,他們卻忽視了一些孝者懦弱無能,比如後秦的姚泓;另一方面,在文明相對落後階段,某些不完善的品質卻能夠讓該文明正常運行,所以一些有優秀品質的人往往和該文明階段的不完善的道德相互感應,這就是為什麼在文明落後階段有能力的人往往孝;還有,他們的這種品質是對父母的親情和等級觀念結合起來的產物

晚輩和長輩之間沒有附屬關係、尊卑關係:

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和其他人不具有附屬關係,別人沒有權力向他強行施加,所以父母無權打罵命令逼迫子女,無權讓子女聽話順從。

父母的打罵侮辱其實都基於兩點:①我生你養你,我尊你卑,你為我做什麼都是應該的,何況我又沒讓你把命還給我;②孩子作為附屬品,讓他們實現了當權威,當領導的感覺,大權在握啊,此時不用,更待何時啊。可以說,那些長輩對晚輩的控制慾望很強,還自以為是應該的。

為什麼一些子女捱了父母長輩打罵不敢還手還口?因為他們心裡有奴性,而他們也會以同樣的方式欺負晚輩,同樣是因為奴性,就像舊社會的人,他們對於上級,就像奴才一樣,畢恭畢敬的樣子,而對於下人,就有著很強的控制慾望,頤指氣使,認為那些下人都得服從自己。

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過這樣一首小詩:

你的孩子其實並不是你的孩子,

他們是生命之火的兒女,

他們通過你來到人世,

卻不是你的化身,

他們整天和你生活在一起,

但並不屬於你。

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確這樣一個思想: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品,他是一個獨立的人、獨立的個體,他不屬於我們任何人,他只屬於他自己。他們有自己的思想、人格和尊嚴,是我們所不能主宰和左右的。

雖然如此,父母有一點是可以控制的,那就是提供撫養的方式。雖然說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但他們並不具備獨立生存的能力,並沒有決定自己怎麼被撫養的權利,所以父母可以在這一點上施加影響,比如說在給孩子買什麼喫的這個問題上,孩子是沒有決定權的,父母可以不給孩子買好喫的零食

父母和子女的附屬關係是文明落後的表現

認識到宇宙萬物都是獨立、平等的,不具有附屬關係,是臻於至道的表現;認為某些個體之間存在從屬關係、存在主宰者和附屬服從者,是邪妄的表現

而打罵子女正是父母認為子女是自己的附屬物的表現,所以打罵子女是文明水平程度處於相對落後階段時的表現,隨著文明水平程度的提高,這種現象會逐漸消失,就像君臣觀念會隨著文明進步逐漸消失一樣,就拿西方文明來說,他們開始也認為「省了棍子,慣了孩子」,但是隨著文明的進步,他們逐漸開始禁止體罰。

本來,如果中華文明按照正常軌道演進,也能夠逐步禁止父母打罵子女,只可惜,每一次遊牧民族的征服都是一次文明的倒退,歷經元清兩次遊牧征服導致的文明倒退,中國的家庭教育至今都很野蠻,往往是不經勸說就直接打過去,還自以為這是所謂的「中國式教育」。

在文明落後的階段,子女並不具有平等地位,就是父母的財產,連生存權都不是獨立的。就比如說秦律規定:「子告父母,臣妾告主,非公室告,勿聽。」 把子女告父母和奴隸告主人並列,分明就是把子女當成父母的附屬物;再比如說在古代,皇帝要向皇太后下跪稱「兒臣」,那麼「臣」是什麼意思呢?附屬物、奴隸、奴僕!還有,在古代,父母殺子女、兒媳婦和殺人罪不同,並不會判處死刑,「殺子孫,罪止徒」。可以說,受奴隸制文化的影響,中國古代社會等級森嚴,可以說,某一等級的人是上一等級的人的奴僕,天子也不例外,他們是已經逝去的天子的奴僕,所以他們祭祀時都會對先帝自稱臣,同時,他們也會對太后自稱「兒臣」,而皇后也會對皇帝自稱「臣妾」,於是,下等人成了上等人的財產,必須為上等人服務、服從上等人的指令,於是就有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因為在古人眼中,臣是君的財產、奴僕,子是父的財產、奴僕,必須服從命令,現在認為晚輩與長輩有尊卑之別、晚輩必須服從長輩所加上的東西,就是這種思想的餘毒。

打罵子女的危害:

為了讓一個人做一件正確的事對一個人強行施加壓力,這樣儘管他做的是正確的事,他不過是出現了正確境界的某些表象,他並沒有真正達到正確的境界、真正使心靈臻於至道,你所做的,不過是在他的身上偽造臻於至道的表象,他自身的平衡也被打破了,要想讓一個人臻於至道,就必須除去這種壓迫,恢復它固有的平衡。

家庭暴力出來的孩子,往往性格懦弱、逃避退縮,缺乏面對世界的勇氣,而這正是孩子心理平衡遭到打破的表現。

把孩子看獨立的個體,在尊重孩子的基礎之上愛他,才會讓孩子成為真正的自己。孩子的童年不會重來,把孩子當成自己的附庸,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情,會讓孩子只知道聽從大人的意願,漸漸失去自己。而這將會成為教育最大的失敗,把孩子當做家庭中的一個平等成員。父母要改變那種支配一切、指揮一切的錯誤觀念。時刻牢記這一點,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順利得多,親子關係也會融洽得多。

高考狀元們的背後並沒有一羣舉著鞭子的虎媽狼爸。

狀元們都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寬鬆、信任、像朋友一樣」。

安徽狀元丁雅琦的媽媽說:「只要孩子是善良的,能分辨是非,她的道路無論怎麼選擇,我都絕對支持!」——這句話幾乎代表了採訪中大部分狀元爸媽們的心聲。比起分數,這些爸媽更看重的是孩子的安全、健康、快樂、幸福感……

有段話很好地詮釋了愛與成績的關係——「孩子成績差,多半是缺乏安全感,能量在內心衝突中消耗殆盡。

有人會問:「不能打也不能罵,孩子還怎麼教?難道把孩子都當成小皇帝嗎?」這明顯是混淆概念。那些家長這種說法,就好比封建餘孽說:「不讓君主家天下,民眾還怎麼管?難道讓他們都犯上作亂嗎?」

如果孩子想要什麼你就給什麼,什麼都滿足他;另一方面,你不肯讓他自己的事自己做,獨立解決自己成長中的問題,不肯讓他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體驗社會生活、接觸到社會上的各種事物,連他想參加什麼活動都不讓,擔心他參加活動會發生什麼事、出什麼意外,生怕他喫什麼虧、出什麼事,不讓他受一點委屈,把他什麼事都包辦了,他遇到什麼事你都幫他做,他遇到什麼問題煩惱你都給他解決,把他當成溫室裏的花朵,不肯經受世界的磨練鍛煉、讓他更加適應社會,那纔是把孩子當成小皇帝,比如說他遇到了什麼成長的難題,你不讓他獨立解決,反而是自己包辦這個問題,生怕他因為這個煩惱受委屈,那纔是把他當小皇帝;生怕他在社會上受傷,他想去擊劍,你不讓他去,怕他受傷,那是把他當小皇帝;他有什麼慾望你都滿足他,他想買什麼昂貴的東西,你都給他買,那是把他當小皇帝;而不打罵怎麼是把他當成小皇帝呢?不打罵並不代表縱容他,並不是他想要什麼你就給什麼,就比如說他看到商場裏一件昂貴物品時,他死纏著你讓你給他買,這時候你對他不予理睬即可,不打不罵又怎麼是縱容、把他當小皇帝?又沒有順著他買東西。

可以說,這些家長誤解了把孩子當成小皇帝和虐待子女的意思,他們把不滿足孩子的口腹之慾、讓孩子經受社會的鍛煉當成虐待子女,把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當成把孩子當為小皇帝。在這些家長心裡,家庭教育只有兩種:打罵教育、包庇溺愛縱容。只要不打罵子女,就是包庇溺愛縱容,卻沒有想到還有什麼其他的管教方式

許多家長認為,讓孩子感覺良好就是縱容他們的不良行為,可他們有沒有想過,能讓孩子感覺良好的途徑就只有讚許孩子行為這一種嗎?抑制他們的不良行為就一定要讓他們感覺糟嗎?實際上,讓孩子在受到尊重的前提下,體會到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從錯誤中學習並加以改正的愉悅,也能讓孩子感覺舒適。

還有的家長會說,自己就是孩子的監護人,完全可以管孩子,那請你先搞清楚,之所以讓你做監護人,是因為孩子還小,不具備獨立生存、適應社會的能力,讓你做監護人,是讓你幫助他生存,並防止他與社會起衝突、在社會上惹出亂子,而不是說他是你的附屬品,並不是說你想對他怎麼樣,他就得怎麼樣。

有人會說,孩子做了錯事應該受到懲罰,實際上,對於一個社會個體,犯錯後受到的懲罰應該是公共行政處分而不是私自處分,後者含有人身依附的味道,就比如打罵。

還有人會問:「難道打罵教育沒有用嗎?比如說蕭百佑不就」一門三北大「嗎?那許多高考狀元的家庭教育都是很文明的,家裡很民主,你怎麼就不說了?應該這樣說,在文明落後階段,儘管可能非常興盛,也會有一些人的基本需求鬱而不得舒,只要父母平時不成天打麻將、玩手機,多花些時間管孩子,不管是文明教育還是打罵教育,都能使子女有成績,但文明教育尊重了子女的尊嚴,讓人的更多基本需求得到了滿足,所以更好。我們舉個例子,以民為本的政府如果盡心儘力,能把國家治理得很好,但君主專制的政體也並不一定治不好國,如果君王勤於政事,大臣直言敢諫,地方官不貪污,國家也能風調雨順、安定太平,但誰更好呢?當然是以民為本的政府!我們不能只考慮國家是否安定太平,還要考慮國家的每個公民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尊嚴,君主專制的國家固然能治理好自己,但它內部有這樣的意識:國家是君王擁有的,子民都是君王的奴僕,這就決定了。而對於以民為本的政府,它內部每個公民都得到了應有的尊嚴,所以說,以民為本的政府更好。同樣的道理,文明教育和打罵教育都能使子女有成績,不過,我們在評價家庭教育時,不應該只考慮業績,還應該考慮子女是否得到了應有的尊嚴,文明教育尊重了子女的尊嚴,所以更好。

另外,打罵教育固然取得了成績,但是它培養出來的孩子的人格是不健全的,尊嚴人格沒有得到尊重,他的人格當然也健全不起來,儘管他某些方面表現很好。一個迷失了自我的孩子,很容容易被外界所左右,或逃避退縮,或跟風盲從,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成為碌碌無為的人。可以說

正確的教育方式

家長孩子的身心規律

一對有著不同性格的男女婚前會互相被對方的優點吸引締結姻緣,但婚後有了孩子,卻會因此吵架,這時候,雙方應平和地商討各自的教育方式

家長自己對待孩子時的性格會影響孩子的性格,如果家長一味追求優秀,孩子也會一味追求優秀;如果家長一味討好孩子和配偶,孩子也會一味討好別人

年齡較小的孩子耐心比較弱,短時間內沒得到滿足就會失望,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大,孩子的耐心會越來越強,能夠等待的時間也越來越長

在對孩子轉變態度的時候,孩子開始會有所防範,他們並不相信你真的轉變了,以為這是你懲罰他們的新武器,過了一段時間才會相信你真的轉變態度了

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

要學會向孩子道歉,向孩子道歉,才能讓孩子更加佩服自己,真正在孩子心中建立自己的地位。如果自己做錯了還不道歉,孩子會不服;父母先承認自己的錯誤,給孩子樹立一個承認錯誤的榜樣,讓孩子也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

尊重孩子獨立的尊嚴並不代表滿足他的一切需求,有的孩子認為不滿足其需求就是侮辱他,實際上,真正的尊重,是把對方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對待,孩子要別人滿足自己的需求,是不把別人看做獨立的個體,認為別人是為自己的需求服務的

所以說,對待孩子真正正確的態度,是既尊重其自身獨立的尊嚴,又維護自己獨立的尊嚴

不要讓孩子做什麼都是為了取悅別人,要讓孩子明白,自己的行為是為了自己的不斷完善,學會照顧每個人的需求,當然也包括自己的需求在內,要學會自己表達自己的心聲,而不是一味地考慮別人的心聲

不要一味地給孩子樹立高標準、嚴要求,只要孩子盡了力就可以

當孩子尋求關注時,可以讓他們做一些有用的事情任務,既讓孩子得到了被關注的感覺,又讓孩子行為得到了轉移;可以告訴他們,自己很關心他們,但是現在沒空,可以等自己有空了再進行相關處理,而不是說一句「我沒空!」,這樣會讓孩子失望;也可以告訴他們,他們的問題將會在家庭會議或班會解決,這樣他們就會明白自己受到了關注;還可以採用花時間訓練等方式

孩子自暴自棄時,可以:給孩子提供做事情的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小成功顯示自己有能力;肯定孩子的任何積極行動,不論多麼微小;不要苛求孩子完美

每天和孩子安排一些特別時光,即使只有10分鐘,都能給孩子心靈非常大的慰藉;在特別時光裏,外界任何事務都不能中斷自己和孩子的聯繫

要讓孩子有安全感、感受到母愛的溫暖,不要動不動就跟孩子說「你不是媽媽親生的」、「媽媽不要你了」,這樣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不要介入孩子們的爭端,不少時候孩子們利用大人同情弱者的心理耍一些圈套;先安慰大孩子,之後和大孩子一起安慰小孩子

向孩子傳授正確理念的方法

講道理的時候,不要直接灌輸、一味說教,應該用一些巧妙的方式說理,用一些看似無關的東西將其引入道理

在講述一個道理時,如果能穿插具體例子、引用以大家熟悉的事物作為喻體的比喻,就更接近他人內心,也就更容易產生作用,更容易被別人理解、接受。比如說如果;

比喻論證

比如說可以讓孩子親身體驗某種環境,讓他體會到道理

用孩子喜歡的東西將其引入正確的東西,讓他自覺接受正確理念

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對應的適宜方法加以教化,就像孔子說的「有教無類」,

不要把一些高深難懂的東西傳授給初學者,這樣會讓他們增大疑惑,甚至走火入魔

對孩子說教不如直接行動,「不說,只做」,許多時候要說教的東西孩子早就明白了,比如說孩子沒收好積木時,與其說收拾積木如何如何重要,不如直接把孩子帶到積木處

考察時,可以考察那些看似簡單、卻容易被學生忽視的細節,這樣可以考驗學生對待學術是否仔細細心,許多時候,學生往往習慣於一些解題套路,卻忽視了一些學術基本需求,打破這些套路考察基本需求,可獲全功;難題也有一定的考察價值,但不能太過,應該配合其他方面多方面綜合考察

提啟發式問題:

一味地說教提要求會讓孩子失去參與的積極性,會剝奪他們自由探索、獨立思考的機會,提啟發式的問題,不剝奪孩子的發言權,讓孩子主動回答,這樣就可以讓他們積極參與進來,並且培養他們自由探索的精神、獨立思考的能力

在孩子回答的時候,不要用自己的預設答案否定他,要不置可否,沿著孩子的回答繼續提問,這樣才能逐步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給出限制性的選型,讓孩子自己選擇,比如說:「如果你能夠採取正確的方式,你就是英雄,如果你執意這麼做,你就是狗熊,你是願做英雄呢,還是願做狗熊呢?」

正確的賞識教育

正確的賞識教育,並不是一味肯定其結果成就如何如何,而是肯定其在取得成就時投入的力量、付出的善意,比如說並不用「你取得的成果真好」這種話,而用「你盡了力」,肯定其取得成果時的付出;不是完全由自己評價,而是讓他自己評價自己取得的成果,比如說:「你對自己成果看法如何?」而不是「你取得的成果真好」

鼓勵孩子自我評價,「你打算怎麼改進?」

正確的賞識教育,能夠讓一個人客觀地評價自己的一切,而不是一味看重結果;能夠讓一個人不依賴於別人的看法怎樣怎樣,而是自己反思內省;能夠讓一個人做一件事不是為了取悅別人,而是為了讓自己更完善

多鼓勵孩子,善於發掘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相信自己是有天賦、有能力的,當孩子做了好事的時候,誇獎他有正義感

對於孩子的缺點,做相應的得體處理即可,如果過度關注孩子的缺點,卻忽視對優點的相關處理,孩子的缺點就會被無限放大,而優點卻會漸漸淡化

不要動不動就把孩子和別人孩子比,這樣會增強他的自卑感,還會讓孩子討厭自己比較的對象

在別人面前要盡量說孩子的好處,不要總在別人面前說孩子如何如何不好

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培養孩子的創新思維

不要因為孩子所思考行動的不在正常生活範圍內(比如看上去對學習沒幫助),就把他們這種行為視為離經叛道而加以打壓,這樣會打擊孩子獨立思考探索的精神,也會使孩子失去尋找到重大發現、成為天才的機會;即使孩子接觸到了諸如大乘邪教之類的不正的東西,也不應該一味地打壓,而應該先肯定孩子獨立思考探索的精神,之後告訴孩子他所接觸的思想具體有哪些偽邪之處,最後告訴他,如果真的要獨立思考探索,可以接觸一些其他的好東西(要為孩子尋找到替代品,這樣既防止孩子接觸不正的東西,又沒傷到孩子獨立探索的精神)

培養孩子做事情:

許多家長只會要求孩子做什麼事,卻從不教孩子怎麼做,孩子沒達到要求,就一味地指責,其實,要讓孩子學會整理房間等任務,就必須先教他們相關事項具體步驟

不要包辦孩子的事情,應該讓孩子做的事情,就由他自己做,包辦這些事,是剝奪了他們成長的權利

孩子耍無賴、犯錯誤時的處理方法:

正面管教倡導既不懲罰也不嬌縱,棄二者之短而採其所長,既有嬌縱的和善,亦有懲罰的堅定,而剔除了嬌縱的一味順孩子意和懲罰的過分嚴厲,和善而堅定,不向孩子的行為妥協,但是也不用打罵等侮辱性的方式,在這樣的氣氛中,才能培養出自律、責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不僅是解決「熊孩子」的大招,更是培養好孩子的法寶。

對於孩子不合理的需求,不應該懲罰打罵,雖然懲罰打罵是有作用,但這樣會傷到其人格尊嚴,也無法培養孩子的自律和責任感;但是不打罵並不代表滿足其需求,而是說在尊重其人格尊嚴的基礎上堅定拒絕其要求

無論是何種對孩子錯誤行為的處理,之前都跟孩子協商約定好,這樣是對孩子的尊重,也免得之後的處理被孩子視作懲罰

避開衝突激烈的時候,主動從衝突中退出來,在衝突激烈時,孩子是很難接受你的相應措施的;延緩處理時間,爭取平靜,等到衝突和緩了,再進行相應的處理措施,比如說:

「寶貝,我很在乎你,但我不容許你對我的不尊重,我們先冷靜一會兒,等冷靜了再說這件事」「我們現在要離開這家商店,明天再來」「我們待會兒再說這件事,現在應該上車了」

避開外界社會的壓力,禮貌地請求旁觀者離開,或者主動到無人場所,私下裡處理自己和孩子的相關問題。如果不避開,外人的壓力會干擾自己教育的正常進行。有時候要管教孩子,就不要在乎別人會怎麼想你

讓孩子自己體會犯錯誤的結果,這時候不要說教懲罰,否則會剝奪孩子自我體驗的機會;讓孩子自己體驗自身行為的後果,會讓他更清楚地意識到這樣做為什麼不好,並且可以先表達對孩子處境的同情,再在恰當的時候鼓勵孩子自己解決這個問題:「我敢肯定肚子餓了很難受,我愛你,我相信你能處理好」

但是這種方法在以下情況下並不適用:甲、當孩子的做法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危險,比如闖入大街上、向別人扔石子;乙、孩子本身並不覺得自己的錯誤做法會有什麼不良後果,比如說大把大把喫垃圾食品

那麼這種情況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一方面用和善而堅定的方式,不打罵侮辱,但是堅決制止孩子的行為;另一方面教導孩子具體的行動步驟,比如說過馬路時要注意的具體事項

和孩子制定公平的規則,事先商量好違反了規則就不能享有某項權利,但是孩子違反了規則並不應該打罵,而應該是自己在和善的前提下強制性執行之前的規定,之前規定違反了規則就不能喫早飯,就不讓他接近櫥櫃,接近櫥櫃時,就把他挪走,當然,這時候不能兇,要用平和的方式,開始孩子會哭鬧,不要理睬他,要有耐心,之後孩子的哭鬧會越來越小、一次比一次低。懲罰當然能更快發揮作用,不需要耐心等,但耐心等的方式能夠讓孩子培養自律和責任感

不能只是孩子違反規定時不享有相關權利,自己違反規則卻依然享有,只有自己嚴守之前的相關規定,孩子才會服

雙方違反了規則都會得到應有的處理,但相關的處理不能太過,要在相應合理的區間,以下來介紹具體有哪些違反規則的處理:

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做相應的彌補,而不是另一些不相關的措施;讓孩子對自己的錯誤做相應的彌補,可以讓他培養對自己犯的錯誤負責任的態度,可以讓他體會到釋負犯錯誤的罪惡感、幫助別人時的心情舒適,還可以讓他從自己犯的錯誤中學習並改正。比如說如果學生在教室門上亂塗亂畫,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他自己用油漆遮去塗抹痕跡;再比如說

當孩子擁有某項特權時,違反規則的處理方式就是讓他失去特權,比如說孩子有玩具,這是一項特權,而孩子不整理玩具,自己就會沒收,讓孩子失去擁有玩具的特權,直到孩子能主動整理玩具

從提供撫養的方式入手,比如說不給他好喫的,不給他買好玩的玩具

孩子做了一些錯事,但並不知道這是錯誤的,只是出於一些正常的動機時,不要立即辱罵指責、橫加罪名,可以說明他們不是故意的,肯定他們的正常動機,然後告訴他們,下次想滿足自己的一些合理需求時,應該採用正當的方式,比如說孩子出於好奇偷學校裏的東西,不應該立即給他扣上小偷的帽子,可以這樣說:「老師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對嗎?喜歡的東西可以給老師說。老師借給你回家玩,明天還回來就行了。」

學生違反學校規則時,應該讓他們暫時別進入或離開教室(並不是讓學生到教室外罰站),等到風頭過了再進來,如果他們需要與教室保持距離的時間有所減少,應該鼓勵他們這種進步,

學生遲到,可以讓他們先在電鈴附近玩,等到下課了再回教室

學生在課堂上搗亂時,可以先讓他們到教室外冷靜一會兒,冷靜了再回來,但要注意讓他們到教室外面不是讓他們罰站,而是讓他們到外面休息

孩子鬧騰發脾氣的時候,可以主動提供或要求孩子提供擁抱之類的友善動作,這樣孩子的敵意就會在友善的行為中化解。但這隻在孩子較為冷靜時有效,孩子脾氣大時起不了作用

孩子搗亂搞事情的時候,可以先問孩子們的動機目的,「你這麼做是不是為了……」,不論是尋求關注、權力、報復,還是自暴自棄,都可以先表示自己對孩子行為的理解、安慰,之後問孩子可以用什麼方式解決問題。

比如說孩子在教室裏四處走動,可以問孩子:「你之所以在教室裏四處走動,會不會是想得到我的關注,並且讓我為你忙活?」當孩子微笑時,就說明他確實是為了尋求過度關注,這時候,你應該向孩子承認每個人都想得到關注,之後問孩子:「你可以幫我為你想出一些辦法,並且是對別人也有幫助的辦法。」

讓孩子借自己犯錯誤的偏性做一些有益的事情,比如說掃地,把它的不好的動力轉化為有益的動力招安過來,借邪行正,這樣比懲罰效果更好。比如說在學校裏學生大聲說話擾亂課堂秩序,這時候老師可以讓他擦黑板、為同學講課,這樣比單純讓他罰抄效果好得多。

可以把孩子犯的錯誤先記下來(孩子自己或家長記錄都可以),留到家庭會議解決;學生平時的問題,都可以記錄下來,留到班會課解決

要讓孩子處在安全的環境中,避開危險源

班會

班會課不宜拖課,在課間休息或午飯時間,孩子們是不願配合的

班會課可以讓老師和學生輪流主導,這比單獨由老師主導效果更好

先提出問題,讓學生們自由地提出看法,開始的時候,不要給出自己的答案,這樣會阻礙學生們的自由探索,等到班會最後,自己再作出總結也不遲

問孩子們如果他們做某件事,會發生什麼後果,比如「你不喫飯會發生什麼後果」;問孩子們如果發生了某種情況,有什麼解決方案,比如「有人遲到怎麼辦」

讓孩子們討論一個問題,可以讓所有學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並把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用力的方向引向解決問題

不要讓班會課成為說教課,這樣無法讓老師和學生互動,也就無法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這樣班會課對學生的影響效果也就會大幅降低

可以讓學生參與制訂班級規則,

不要干涉學生提出的議程,一些在老師眼裡沒什麼價值、不文雅的議程,往往會給孩子們巨大的幫助。有些內容和以前的班會相似,但並不會因為重複而白費,孩子們會在舊問題上獲得新發現

在大數時候,不要評論一個不在場的孩子,但是如果評論在場的孩子會傷害其自尊時,就不應該讓他在場

家庭會議

家庭會議最好選在節氣之變開,這樣可以控制家庭關鍵氣運

頭腦風暴,一羣人圍繞一個特定的興趣或領域,進行創新或改善,產生新點子,提出新辦法

為家庭會議增加趣味

制定家庭娛樂計劃

每個家庭成員貢獻家庭格言

說話方式

我知道你能換一種說話方式/行為方式

即使是希望孩子滿足自己什麼條件才答應孩子某件事,也盡量不要把它說得像是自己的條件,而要說得像是和滿足孩子需求無關的,比如「你一收拾好玩具,我們就去公園」,雖然自己是想讓孩子收拾好玩具再去公園,但是這樣說得跟個收拾好玩具和去公園沒有關係樣的

處理生活上的具體問題

就餐時,當你一直叫孩子喫什麼喫什麼,孩子反而會不願喫,甚至因為挨餓患病,你不如把有營養的東西放到餐桌上,讓孩子自己選擇喫

睡覺時,你經過一天勞累,本來想休息一會兒,可是孩子硬是纏著你,這時候你應該抽一點時間和孩子一起總結一天內愉快的事、悲傷的事,這樣既會讓孩子安靜,又會讓你自己得到巨大的心理慰藉

《宋史·本紀第四·太宗一》:八年冬十一月癸丑,除川、峽民祖父母父母在別籍異財棄市律。

我們為什麼應該堅決反孝道?孝道的實質是在培養從小順服和等級觀念,不僅要孝順父母,而且要對任何老人所謂尊老愛老,這個真的是道德嗎?在西方國家沒有這個東西,如果願意給老人讓座那是你個人的事,沒有cctv來表彰你,不讓做也沒有人會拍你的錄像讓你上網來指責你道德有問題,西方人的觀唸的人人平等,而我們從小的教育就是讓你接受不平等觀念,從而服從老師、服從上級、服從政府,這樣的結果不是道德更加凈化,而是在培養奴性,培養倚老賣老,我們因為提倡孝道變得道德高尚了嗎?不,我們這個提倡孝道的古老國度反而處處道德淪喪,物慾橫流,特權橫向,民主遙遙無期。應該從道德上去掉這個封建殘餘的特權,應該把人人平等作為提道德來提倡,我們才會有救。

v??=?g?u


喚醒?

別想了,放棄吧,只能用時間來清除


誰痛苦,誰改變。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乃人之常情,美好願望。

但是「成龍成鳳」具體對一個孩子來說意味著什麼?每個個體生來具足,但是否是一條流水線標準化產品?

作為父母應該認真思考這個問題, 自己是否成長,有足夠智慧去面對孩子教育?否則難免犯了「貪嗔癡」之過,受「求不得」之苦。


中國現在的令人感到壓迫感的父母大多都已經老了40歲了,讓他們改編很難,所以只有讓自己不成為那樣的父母纔是喚醒中國式教育的方法。(個人想法)


喚不醒的,只能等時間自然的代謝掉,有錢找專業人士幹預會有一點可能性,但開銷很大哦


什麼叫喚醒「中國式教育」的父母……

現在的家庭,普遍都沒花心思花精力去好好進行家庭教育…………

我理解的「中國式教育」是父母為孩子以身作則,幫助其建立完好健全的三觀,樹立遠大志向。而不是把自身的意志強加於孩子身上和高喊要當宇航員這種假大空的口號………

咱們的周總理12歲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國式教育哪裡差了?只不過是現在的家長們都在划水,不想花費精力去思考去實施家庭教育罷了……


喚醒的話,估計很難了(畢竟這麼多年形成的)。只能說,以後自己有了孩子不做這樣子的父母。


我們只能盡量適應讓父母一下子改變自己太難了,我們和父母都要不斷調整。


突然有個腦洞,國家出個政策,自上而下,慢慢革新,到最後考完證才能生。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