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本身就是全球化的一部分

就好像城市化一樣,如果不做限制,那麼就會出現大規模無序的平民窟。

做了一定限制,一部分地區城市化,另一部分先停一下。如果這個決定是強製做出的,那麼就會引起不滿。引導人們自己做出選擇,那麼責任就是他自己承擔了。不同地區的人依據各種理由做出逆全球化的舉動,這樣就給願意全球化的地區留下了發展空間。


它一直都存在。就像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樣相生相剋。

2016年的美國大選,英國退歐還是義大利修憲失敗,皆預示著全球化已經開始退潮。2017年即將進行的法國大選,其他的國家將會紛紛出現類似事件,黑天鵝滿天都是。這代表著過去幾十年我們所熟悉的全球化已經開始了逆轉,這對於全世界都會產生長遠影響。

比如我們現在探討中國一切問題的時候,都是基於全球化這個潮流不變的假設前提之上,否則這些結論都有問題。比如說,我們認為每年要從農村轉移多少萬人到城市,我們認為房地產會不斷上漲,我們認為越來越多的就業人員到城市來,所以我們又推動土地流轉,推動戶口制度改革等等,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保證中國在全球化的潮流和趨勢的情況下。

說到全球化的退潮,大家可能會認為,怎麼會呢,過去發展好好的,怎麼可能會退潮呢?

其實所謂的全球化並不是剛剛出現,在人類歷史上,全球化歷程出現過很多次,絕不是現在的這一次。

第一次 古埃及埃及在公元前1500年,第十八王朝的時候,那個時候就已經有全球化了,是埃及主導的,它相當於現在的美國,在地中海東部國家就已經形成了區域的大分工和遠程貿易的網路,而且有強國主導,這已經構成了第一輪的全球化。

隨後,埃及帝國的衰落使得整個分工體系和貿易體系瓦解,世界陷入了一片混亂。這是第一次全球化潮流的退潮。

第二次,羅馬時代羅馬帝國建立以後的200百年是全球化的高峰期,這一時期在羅馬帝國的主導之下,在歐洲這樣一個更大的範圍之內進行區域分工,進行遠程貿易,以羅馬為中心進行商貿往來。

羅馬帝國衰落後,這些高度相互依賴的,精緻的分工體系頃刻瓦解。最後倒退到莊園經濟,倒退到封建制。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公元11到13世紀。

第三次全球化從弗蘭德地區出現了新的分工,然後英國,法國,比利時這些地區,再加上中東地區,伊斯蘭世界,拜占庭帝國,經過義大利進行貿易組合。那個是時候地區分工進一步細化,原材料在另一個國家,比如,羊毛在英國,燃料可能出自於中東哪個國家。產品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在很遠的地方,消費市場又在很遠的地方,而在另一個地方進行生產組織。這就是全球大分工,然後進行遠程貿易,發展得更為火爆。繁榮了200年。

黑死病的出現和蒙古的入侵使得這一輪全球化再次衰退。

(黑死病)

第四輪全球化在十五世紀末,地理大發現,找到了更大的市場,形成了更大規模的分工,更遠程的貿易和更大的資金交流量。比如,加勒比地區專門種甘蔗,非洲專門出奴隸,然後在英國,荷蘭進行船隻的建造或者生產紡織品等等。

到了17世紀,歐洲30年戰爭的影響,整個歐洲中部再到嚴重破壞。再加上氣候的逐漸變冷,農業減產等原因,這一輪全球化又退潮了。

第五次全球化在18世紀末工業革命的影響下逐漸形成,這一輪全球化一直持續到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

我們現在所說的全球化是戰後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剛剛開始幾十年,從這六次全球化不難看出一個規律。就是全球化的鼎盛時期大概只有200到300年,與中國的一個朝代幾乎一樣。所以這是否是一個人類的共同規律,不管你處在哪個地區,信仰什麼宗教,這種人組織起來的架構經過地段時間後,他一定會逐漸的腐朽,逐漸走下坡路。所以每次全球化一開始蓬勃發展,到最後一定會出問題(大國爭霸,蠻族入侵,內部貧富分化導致的階級鬥爭)。在內憂外患之下,這個體系被一股洪流摧毀,整個分工體系瓦解,人類文明倒退。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之後,人會以一種更有力,更強大的全球化的潮流反撲回來,在建立一個更廣泛的新的全球化的網路,這也許是人類發展的基本規律。

所以在這次全球化的退潮,從歷史開來,沒有任何稀奇之處,他一定會在這樣一個情況之下出現退潮。他並不是兩三百年長周期的一個大衰退,而是在全球化初期出現的一個大牛市中小盤整。但這次退潮已經表明這個系統出現了問題,雖然沒有嚴重到使整個全球化系統崩潰的程度。

從歷史來看,一是大國之間的爭霸,當年一戰之前的英國和德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環顧當前的世界,從冷戰結束後還沒有一個國家可以挑戰美國的霸權地位,大國之間的博弈還不成熟。二是,各個國家雖然都有貧富分化的問題,但這種貧富差距所迸發出來的對立情緒並沒有激發到要暴力對抗才能解決的程度。在13世紀,弗蘭德內部貧富不均所導致的紡織工人大起義,起義工人攻取城邦,奪取貴族領地,這一戰爭持續了幾十年。所以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還沒到這個程度,還有共享的餘地。

(注 ;圖片皆來源於網路)


全球化如果是必然正義的話,就意味著是世界大同,共產主義。任何國家主權和自治邊界,都是反動落後的「堡壘」。如果中國人對於「國家主權,自治主權」這些概念不敏感,我反而覺得這是很奇怪的情況,因為中國人最泛濫的,就是愛國主義。


我有點搞不懂什麼叫新的歷史趨勢。也許是指新的趨勢?

逆全球化,要看怎麼個逆法,去中心化,扁平化是一種逆法,內卷化,貿易保護主義也是一種逆法。

首先得要明白一件事情,所謂的「全球化」是「果」,是生產力水平提升的必然結果。而不是「因」,沒有什麼國家是為了推行「全球化」而採取行動的。

那麼要逆這個「果」,只能從「因」上著手,什麼是「因」呢?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帶來的社會大分工,資本發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更大的市場和原材料來源,這才是全球化的本質。

美國現在在走向內卷,根本原因是中國實體經濟和製造業的崛起阻止了美國用資本手段掠奪全世界,美國反對的是中國主導全球化,而不是反對全球化本身。

而中國扛起全球化的大旗,根本原因是要為不斷擴大的產能尋找新的原材料和市場。

所以這個問題到最後,就變成了中國製造2025能不能落實。

而對其他國家來說,中國成功了,就加入一帶一路,中國失敗了,就各自回家各找各媽,全球化什麼的,你說逆就逆,是美國的航母不得勁了?還是中國的商品不香了?輪得到你來反對或贊成?


瀉藥。不會,區域化壁壘被打破,其實也是全球化的一部分。即以越來越小的個體加入全球化會成為趨勢。


人怎麼說也是動物,對血統上不同的族群是具有天然排斥感。歐洲、美國都對外來族群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如果要全球化走的遠一點,科學的設計應該是資金和商品的流動,而不是國界消失,人員自由流動。國內一邊計劃生育,一邊引進外來族群。遲早會像現在歐美一樣,激起民族主義,反噬全球化。


逆全球化感覺並不可行 也不經濟

畢竟每個國家資源 稟賦各不相同

可能要改變的是過度全球化 需要做的只是適度全球化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